江河为证

出版社:李宝堂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12出版)  

前言

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程,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英雄史诗。    2010年8月8日凌晨,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突袭舟曲县城。灾情之重、损失之巨,令人痛心,而其救灾难度之大,世所罕见。危难关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迅速部署,党政军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创造了共和国救灾史上的伟大壮举。    新闻是历史的第一张草稿,新闻记者就是见证、记录历史的人。特别是大灾大难面前,新闻记者还是又一支抢险救灾先遣队、先锋队。他们用手中的笔、话筒、镜头,全面真实地传播最近的现场、最新的感动,承担着另一种抢险救灾任务。他们报道灾情,传递希望,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为抢险救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甘肃日报社和我省各新闻单位广大新闻工作者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统一部署,迅速行动,克服困难,冒着危险对灾情和救援行动进行了现场及时、丰富、准确、权威的报道,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作为省委机关报,  《甘肃日报》第一时间派出记者队伍赴一线采访,及时推出了长达一个月的“舟曲泥石流之殇”、  “舟曲重建新家园”特刊,形成了报道规模,产生了强势宣传效果,出色地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给的宣传任务,充分发挥了党报在特殊时期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广大采编人员和干部职工高度的政治觉悟、精良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现在,甘肃日报社将舟曲抢险救灾优秀作品精选出来,结集出版。细细读着这一篇篇用心、用爱、用泪水和汗水采写出来的新闻作品,发生在舟曲的这场巨大灾难,又一次清晰地呈现在眼前。那猝然而至的泥石洪流,永失至爱的巨大伤痛,生命至上的国家信念,千难万险的生死救援,戮力同心的民族精神,温暖深沉的人性光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激人奋进。    这部新闻作品集,集纪实性、现场感与思想性于一体,融宏大微观于一炉,翔实地记录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灾的艰辛历程,深刻地诠释了“大灾不屈、抢险不惧,共克艰难、矢志不渝”的伟大精神。对于死者,这是一份饱含深情的缅怀;对于生者和后辈,这是一种永不磨灭的激励;对于读者,这是一部难得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史稿;对于作者,这是一生都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    《甘肃日报》舟曲抢险救灾新闻作品集的出版,再一次证明甘肃日报社的采编队伍是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新闻记者对于时代、对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希望我省广大新闻工作者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写更多优秀作品,不负时代要求,不负人民期望。

书籍目录

青山有知江河作证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灾纪实一切为了灾区群众    ——陆浩、刘伟平现场指挥抢修基础设施速写我们在一起    ——陆浩、刘伟平看望在灾难中失去家与亲人的群众希望就在前方    ——刘伟平看望灾区老师、学生和受灾群众侧记抢救生命争分夺秒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援现场目击一位灾区民警的72小时灾难面前的抉择新生命在废墟上诞生寻找生命的人被凝固的爱情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哀悼活动侧记大爱同心奋发前行    ——全省干部群众深切哀悼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坚强的灾区孩子废墟上最可敬的人风雨同舟。我们在一起悲痛化作不屈的力量    ——记舟曲县博峪乡武装部长杨曙光有一种力量叫忠诚    ——记武警舟曲县中队副中队长王伟舟曲这十天不同的名字被冻结的承诺坚强的妈妈9份无法送达的录取通知书让读书声响彻白龙江畔救灾一线的记者们26次生死爆破给您一个“家”一名7岁藏族小姑娘的7日记一个人的新房灾难,让我们看到平凡的伟大大难中的奇迹舟曲:高中学生大转运救灾一线“90后”决战白龙江    ——舟曲抢险救灾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纪实(上篇)重启美好生活    ——舟曲抢险救灾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纪实(下篇)舟曲电大:在老师家里开学半间屋一家人“利斧团长”胡正强舟曲的车寻找“亲人”信心在,希望就在向群众交一份明白账    ——我省加强舟曲灾区救灾款物发放监督纪实灾区流行拱手礼100天。他们这样走过长大后我也要成为你舟曲向您报告救灾史上的伟大壮举悲痛。我们共同承受爱心筑就不屈的力量当国旗缓缓而降重整山川创造新生    ——写在抗击舟曲特大山洪浞石流灾害100天

章节摘录

大难中的奇迹    一幢小楼救了8条命    从三眼峪口往北1公里,在空旷的泥石滩上,一幢瓷砖贴面、红窗红门的两层小楼显得非常醒目。处在群山三面环绕的这座小楼,是那个恐怖的夜晚,泥石流冲击的第一个民居,也是l平方公里范围内仅存的建筑。    从小楼楼顶环顾四周,北面正对三眼峪口,东侧是泥石流主要的冲击道,西侧10米远是泥石流的另一冲击道。几十个巨石,星罗棋布般摆在小楼周围。一块一米见方的石头,神奇地停在离小楼不足半米的地方。    在如此险象环生的形势下,这座二层小楼居然完好无损,这无疑是个奇迹。    26日下午6时许,小楼主人——西街村村民薛新民保靠在小楼旁的围栏上,和邻村的村民聊着天。朋友间的聊天,或许能稍稍驱散他心中的阴霾。说起那一夜的情景,老薛似乎心有余悸。    8月7日晚上11时20分左右,刚刚睡着的薛新民保被巨大的响声惊醒。老薛立即喊起老伴和女儿,穿上衣服慌忙跑到楼顶。眼前的景象让60岁的老薛浑身发抖:几米高的山洪紧贴小楼东侧呼啸而过,夹杂着乱石翻滚的声音。小楼西侧,两个妇女拉着3个小孩子没命地奔跑,眼看要被身后的山洪追上。老薛大声喊:  “赶快到家里来,赶快到家里来!”5个人飞身进门,在刚刚跑上一楼台阶的那一刹那,院墙轰然倒塌,1.9米深的院子瞬间被泥石流填满。    这是邻近月圆村的两个村民和她们的孩子,刚刚从地里浇水回来。    8个人站在楼顶上,发现小楼已经完全被泥石流包围。四周漆黑,电闪雷鸣,汹涌奔腾的山洪,重重地撞击着小楼后墙。小楼顶上的8个人,在恐惧中等待着黎明的到来,在惊慌中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大约1小时后,山洪渐渐变小,奇迹果然发生了——小楼南面的建筑几乎全部被夷为平地,只有这座小楼,完好无损;楼顶8人,安然无恙。    唯一遗憾的是,洪水冲毁了一楼西侧的窗户,1.7米厚的泥石塞满了西侧的一间房屋。但整幢楼,一个裂缝都没有。更富戏剧性的是,灾害发生后的第四天,院内圈舍里一头“坚强”的猪探出了头,两只鸡有一只还活着,并且下了两个蛋。    这幢救了8条命的神奇小楼,究竟有何奇特之处呢?在和薛新民保的交谈中,我们试图揭开其中的奥秘。    干了几十年木瓦匠的老薛,去年给自己家建这座新房时,使出了浑身解数:40厘米的三道圈梁;深达1.9米的基础,从80厘米收到50厘米;30厘米的11根柱子;一楼墙体全部用石头砌起,二楼是37厘米的砖墙;楼梯、地面全部用水泥现浇;4道横梁……如此“高标准”的规格,在当地农村并不多见。    在房屋的设计和材料使用上,老薛也颇下了一番工夫:朝北的后墙,全部不开门窗,并且用水泥抹得平整光洁;使用12厘米的螺纹钢筋;就地取的石块和沙子,质量远近闻名;使用的水泥出自甘肃省内名牌企业……

编辑推荐

新闻是历史的第一张草稿,新闻记者就是见证、记录历史的人。特别是大灾大难面前,新闻记者还是又一支抢险救灾先遣队、先锋队。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甘肃日报社和我省各新闻单位广大新闻工作者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统一部署,迅速行动,克服困难,冒着危险对灾情和救援行动进行了现场及时、丰富、准确、权威的报道,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而李宝堂主编的《江河为证(甘肃日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抗洪救灾新闻作品集)》便是这次舟曲抢险救灾优秀作品精选结集而成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