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精神体系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姜澄清  页数:243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绘画精神体系》《中国书法思想史》及《中国色彩论》自出版以来,学界尚以为不谬,然因距今已久,存书告罄,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特予再版,以应时需。国学研究因囿于经学传统,故其他术业,近等附庸。中古以来,士夫虽雅好书画,然皆假以自娱,故人人虽涉丹青翰墨,又皆视之为闲业,此种倚轻倚重的积习,或因“经学为本”的流风所致。我个人的研究工作,乃由书法发轫,再延及绘画和其他领域,以上三书即可概此进程。前此谈中国文化“概”而“论”之,或难免于泛泛为说,大而不当。自与书学邂逅,才寻觅到了入门的途径,此即佛家“觉悟当有立脚处”之谓也。从此,乃循乎斯径,“由是而之”,不复迷离矣。书学画学之难治,不减于经,《论》《孟》之属,既尊为经,学者遂蜂起为注,缘此,种种疑难,均得廓清,而书论画论,则鲜有注家问津。况书画乃一己之好,论艺言术,标新立异,各竞私说,故后之学者,莫衷一是。近世以来,学人疏国学,亲西学,致以域外学理附会本土概念,以今人时论推演古人述说,于是,旧瓶新酒、国学非“国”矣。

内容概要

  《中国绘画精神体系》从传统文化研究入手,以中国哲学解析其支脉——绘画,从修养、创作、功能、审美等各个角度阐述了中国绘画所表征的深厚人文精神。围绕传统绘画精神展开著述,仔细剖析中国传统绘画中各个审美因素,并融入宗教、哲学、伦理、价值观等概念的深入探讨。

作者简介

  姜澄清,云南昭通人。学者,当代书画艺术理论家。在故乡完成从小学到中等师范学业。1954年至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深造,1958年毕业,至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任教;1959年转入贵州大学任教。1964年至贵州省艺术学校(前身为贵州大学艺术系)任教。1978年调回贵州大学中文系任教。1992年出任贵州大学图书馆馆长。1995年应世界儒学研究促进会邀请赴香港讲学并被特聘为该会永久名誉会长。1998年退休。曾任中国书协第一、二届学术委员。现任贵州省书协名誉主席,受聘为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书籍目录

上篇 绪论
 第一节 传统绘画的哲学精神
 第二节 传统绘画的宗教精神
 第三节 传统绘画的伦理精神
 第四节 传统绘画的厌世精神
 第五节 近代中国绘画批评之检讨
下篇 专论(上)
 第一节 修养论
 第二节 创作论
 第三节 功能论
 第四节 审美论
下篇 专论(中)
 第一节 造型——恍惚的破译
 第二节 构图——宇宙秩序的微缩
 第三节 线条——神秘的轨迹
 第四节 色彩——梦中的玄云
 第五节 题材——永不凋谢的梅竹
下篇 专论(下)
 第一节 唤起悟性的钟声
 第二节 诗意的张扬与抽象的发挥
 第三节 古老而神秘的符号
 第四节 参与创造的材料
附录
中国画学术语辨惑
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潘天寿先生说:“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学。”①徐复观先生说:“谈中国艺术而拒绝玄的心灵状态,那等于研究一座建筑物而只肯在建筑物的大门口徘徊。”两位先生谈的意思都一样,研究中国绘画,其所以不易,也正在这“基础”或“心灵状态”。汗牛充栋的古典画论,大多以玄理论画,“恍兮惚兮”,扑朔迷离,就是古人也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慨;而以西方画学论中国绘画,又常如驱车马入水道,强为解释,或方枘圆凿,或削足就履,原因也仍是偏离“基础”,仍是不了解那“玄的心灵状态”。绘画,当然是视感官可见的形式,是由点、线、面、色诸要素去构、染的某种成像,这样的成像,从创作方面说,便是那“心灵状态”的外达形式。这是东、西方绘画所同具的,概莫能外。但形式所蕴含着的观念内核,却大相歧异,同样一根线条、同样一块色、同样一茎小草,东方人与西方人,在感悟上,便非等同。西方人之所以不易理解中国画,感到神秘,深不可测,原因之一,便是彼此的“心灵状态”不同,而这“心灵状态”又是长期文化传统所积淀的,非朝夕可成,因此,谈中国绘画便不能不溯源探本。中国画之所以成为中国画,不仅仅是技艺积累的结果,它更是一种文化思想的果实。事实上,不懂中国画者,岂止两方人,如无住所云:“现代的中国人实在不懂巾国画。”①“现代中国人”何以至此?因为他们“拒绝玄的心灵状态”,于是,只能在那神秘的殿堂“大门口徘徊”了。“玄”的精神,渗透到了中国画的所有层面,即使是微观的技巧问题,也含着那“玄”的精神,更遑论其他。如果把《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的“妙”,解释为“艺术”(自然,这不是在训沾学意义上的解释),那么,玄的心灵状态,便是中国各类艺术的总门。这虽非《老子》的本义,然而,却借用得宜。古典画论,扩大些说,古典文论、乐论、书(书法)论,尽管学派繁多,众说纷纭,但在根本上,是“玄”的,此可谓殊途而同归。换句话说,中国艺术思想的本源是“哲学”或“玄的心灵状态”。不妨先从绘画的起源说起。艺术起源的问题,说法很多,诸如游戏说、模仿说、劳动创造说等等,这种种说法,尽管各执一端,却有一个相同点,即都是从“形而下”去考察的。形上形下之说始出于《易·系》:“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何为道?何为器?许多解释中,朱熹及戴震的最切本义。朱熹说:“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个道理;器是形迹,事事物物,亦皆有个形迹。”②戴震说:“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形以前,形而下犹日形以后。阴阳之未成形质,是谓形而上者也,……五行水火木金土,有质可见,固形而下者也,器也。”③而道、器的关系,即是本源与衍生,“道”是不可视见、不可闻听的抽象,而可感知的“器”,则是由“道”衍生而出,这也即《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理。这“万物”当然包括艺术。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基于《易经》《老子》之说,中国第一部规模完备的文论巨著《文心雕龙》,在开宗明义的首章便说:“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太极、太一都是“道”的别称)所不同的是,老子从纯哲学谈宇宙的本源,而刘勰却大量吸收了战国末期至东汉的种种异说以铺陈其论,故一一罗列伏羲画卦、河图洛书等等说法。伏羲画卦,见于《易·系》: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为后世反复引用,中国文字史、中国绘画史在追溯源本的叙述中,无不据此以发挥。八卦以虚线(阴爻)和实线(阳爻)为构,不仅作为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的征记,而且呈示出一种思维进程及结果判断。如俞剑华先生所云:八卦“实藉种种思考经验而后逐渐发明以归纳成”的符号,这种符号“为宇宙万物之抽象表现,已具备后世绘画写生之法”①。《易·系》:“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竹书纪年》日:“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又:“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同现)吉凶,圣人象之。”“天”意呈道理,“圣人”效之、则之以创八卦。因此,古人之艺术起源说,穷其本始,无不归之于“道”、归之于“天”,概而言之,是形而上以究其源的。这样一种形而上的创造说,对中国绘画、中国书法的影响颇深,因为,从其起点,就将绘画与物象的关系疏远了,使绘画不去依傍于物象,而去追踪造化的机运,这机运便是阴阳、刚柔的变化。所以,《易·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刚与柔;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俞剑华先生所说的“写生”,在西方,这是“写”生命的实体,我国古典画论则“玄释”为写造化之生机,并不只是对物描摹。一切实有的“器”都产生于形而上的“道”,绘画是这样,其他类的艺术也不例外。

后记

是书初版至今,已近二十年,此次再版,重校旧稿,恍如隔世:初版时的喜悦之情,早已淡漠,代起的却是诸多感怀,当年撰稿时,甫过半百,现在则逾“古稀”了;能不“感怀”吗?再者,旧说有补于当世吗?至读完,才释然无虑、所憾,二十年来获得的不少新材料,未及补入,种种新的悟获,也未能补述:出版在即,奈何奈何凡此,皆俟日后善处矣。

编辑推荐

《中国绘画精神体系》编辑推荐:中国文化精神书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绘画精神体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正版书,送货快速,此书内容很好!
  •   一本书引用了孔子,老子,庄子等等来说中国绘画精神,说实在的,觉得有些充字数的感觉。
  •   内容有深度,很适合念艺术的朋友阅读
  •   一本很好的书。值得一读
  •   非常非常有深度的书,以前没有复印机 没有网购 我在大学的时候把它手抄了一遍 对我的中国美学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影响,直到今天。值得研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