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敦煌来(全三册)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莫建成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08出版)  作者:莫建成 编  页数:812  

前言

近年来,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依托会员,不断拓宽工作思路,通过举办大型美术展览、开展观摩研讨、组织采风、出版作品集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大增强了协会的凝聚力,也为全省美术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在全省乃至全国美术界产生了很好影响。2007年11月,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甘肃美术写生作品展》和甘肃美术理论研讨活动,是继2006年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西望敦煌——甘肃美术作品展》后,甘肃美术界的又一件盛事。在活动结束后,决定将遴选出的写生作品和理论文章结集出版,使活动成果得以长久留存,这是一件极好的事情。作品创作和理论建设是美术事业发展的两个关键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建立在具体作品基础之上的理论研讨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更能全面、深入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改进创作思路,提高创作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虽是个美术门外汉,但很喜欢看美术作品,希望能透过笔墨、色彩,看到画家的精神家园。借此,我谈谈自己对美术创作的点滴感想。一、创作与生活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这次写生作品展览的成功,就是抓住了“创作从生活中来”这个真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始终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个是,文艺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另一个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艺术,包含着“助人伦、成教化”的功能。在新时代的现实生活中体察和认识人民大众在审美观念、欣赏追求、艺术标准上的种种变化,推动艺术创作不断前进,这是我们每一个艺术家的光荣使命。我想,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都要在现实生活中经受人民大众的检验,艺术家也只有从人民大众的评价中把握自己的艺术取向,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创造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才能有自己生存的价值。如果美术远离了人民和生活,人民也必将远离美术。有哲人曾说:“一滴水如何不干枯?到大海去!”对于甘肃美术工作者而言,我省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和形态各异的自然山川,就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和不竭源泉。我们只有走入其中,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捕捉,矢志不移地关注生活发生的点滴变化和人的精神成长轨迹,进而去发掘、去表现,才能让我们的色彩和线条充满生活气息、时代气息以及厚重的历史文化感,也才能真正打动心灵。当然,我们说美术源于生活,不是让美术对现实生活和表面现象进行简单地再现,或者用病态畸形的眼光去猎奇,而是希望画家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加工,进行思考和提升,通过美术作品展示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表达画家对现实、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对人民和祖国的无限热爱。

内容概要

  《风从敦煌来甘肃美术学生作品集(套装全3册)》包括了《甘肃美术写生作品集一》、《甘肃美术写生作品集二》和《甘肃美术理论文集》。作品创作和理论建设是美术事业发展的两个关键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建立在具体作品基础之上的理论研讨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更能全面、深入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改进创作思路,提高创作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虽是个美术门外汉,但很喜欢看美术作品,希望能透过笔墨、色彩,看到画家的精神家园。借此,我谈谈自己对美术创作的点滴感想。

书籍目录

《甘肃美术写生作品集一》目录:序中国画作品李宝峰李宝峰李宝峰李葆竹李葆竹邱立新邱立新郭文涛郭文涛郭文涛董戈翔董戈翔莫建成莫建成莫建成董吉泉董吉泉董吉泉李迎春宋武征宋武征宋武征陈天铀陈天铀陈天铀陈登勇王铭王铭吴定川吴定川赵建玉张勇张勇张玉璧张玉璧唐鸿发唐鸿发赵国丽赵为民赵为民陈华强陈华强曹文海曹文海崔鸿文崔鸿文王辅民王辅民马刚马刚张楠刘德军管玉管玉李恒才郭一梅马强韩国民刘学信……素描后记《甘肃美术写生作品集二》目录:序油画作品张振民张润霖张润霖周大正周大正冯振国张振中张学乾张学乾韦博文韦博文陈永祥陈永祥顾国建顾国建岳嵘琪岳嵘琪张万凌张万凌张卫平张卫平林斌林斌王锡臻梁宗孟梁宗孟樊威樊威李宝堂李宝堂冷建军张玉泉张大刚张大刚陆志宏陆志宏蒋文忠蒋文忠许翰政陈兴祝周鹏程侯旭东侯旭东裴林安桑吉才桑吉才黄建军马克马克徐建新徐建新陈小雄田卫戈刘文彪房建平赵溪张彤戴凌云李勇……水粉 水彩画后记《甘肃美术理论文集》目录:序一、本土审视甘肃省地域文化与甘肃美术创作本土西行:西部艺术的精神苦旅从地域特色看甘肃美术的发展我看甘肃画坛——关于甘肃美术创作的若干思考为雄奇北美的河西走廊挥新泼墨全球化语境下的西北美术理论研究论山水画自然观审美与地域性建构西北自然环境与中国山水画创新研究之一——论范宽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新北宗山水陇上画风初探立足本土走向当代——对甘肃当前中国画创作的几点思考艺术创作与地域环境浅析甘肃油画创作的现状与发展浅谈西部油域风景艺术的现状与发展西部意象——试论油画意象表达语言与西部题材油画创作的当代性从“步行者”到“游于艺”看兰州当代艺术西部开发中美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陇右民间美术的区域文化特征民间工艺生态结构的转型与产业化——以甘肃庆阳为例羲皇故里的两种景观——古城天水的城市现代化与建筑保护二、遗产掇珠三、理论探析四、借鉴感悟

章节摘录

插图:甘肃位于我国版图的中心地带,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西秦岭山脉的边缘。历史上一直是中原联系西北乃至中西亚、欧州大陆的咽喉和纽带,成为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在政治地理和经济地理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勤劳智慧的陇原人民,千百年来,生息繁衍于这片广袤的土地,并用非凡的创造力书写了人类文明演进史上许许多多的灿烂篇章。早在远古时代,甘肃东部就孕育、产生了发达的农业文明,并呈现向西部不断扩展的趋势。通过《诗经·大雅>中世代传诵的诗篇,今天的人们仍然可以体味到那个时代农耕文明的特有景观。散落在陇原大地许多地方的马家窑、半山、马厂、齐家、寺洼、辛店、大地湾文化类型,以及开启人类文明的伏羲文化更让人透过粗犷、简洁的线条去感悟人类童年时期的奇思妙想和灵感飞动。距今约6000年前的大地湾文化,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渭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本内涵、发展脉络及其相互关系,更让今天的艺术家们捕捉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独立存在的绘画形态,并从中寻找到了某些在后世得到发展的具有绘画特质的信息,甚至是中国绘画艺术精神的某些元素。代表中国彩陶文化发展顶峰的马家窑文化,给后人呈现了一个特有的斑斓世界,它那大胆热烈、单纯明快的色调,飞动流畅、严谨细密的线条,反映出原始人类的精神状态,既有热烈的童趣,又有庄重的和谐,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有意味的符号”,写进了人类的艺术史册。而其后的汉、晋、隋、唐、宋、元等朝代,随着中国封建文化的空前强大,也在陇原大地上留下了引人注目的珍贵文化遗产。出土于武威的东汉铜奔马和遍布甘肃的汉长城,是汉代文化的代表。周浏其间,仍然可以让今天的人们,感受到那种古拙质朴中蕴含的力量、开阔的心胸和雄沉的气度。在魏晋画像砖中,不仅为我们记录了汉民族农耕文化所孕育的那一幅幅快意淋漓的生活场景,更能从中体会到中国早期绘画的种种神韵和风采。尤为重要的是,随着盛唐时期的到来,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配合对本土文化的改造,给甘肃留下无数璀璨瑰丽的历史文化珍宝,中国封建文化中最为灿烂的部分都根植并繁衍于陇原这片丰腴的土地上,也构成了甘肃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敦煌莫高窟以及麦积山、炳灵寺、天梯山等许多石窟艺术,以壁画、彩塑等美术形式,忠实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一千多年的文明史,文学、音乐、舞蹈、杂技、书法、服饰,甚至宗教、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社会生活、民族关系等等几乎无不涉及,尤其可贵的是,通过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衰更替,不同时代的美术作品又透视着那个特定时代的人们的文化心理与处世态度以及认知世界的深度与广度。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给后世美术工作者留下的不仅仅是具体的形象,同时还有一种艺术精神、人文精神的延递。从早期的彩陶、青铜文化中所蕴含的无拘无束的张扬恣肆,到随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经营的深入发展,所形成的汉唐气度中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与气势,开放、健朗的心胸和充溢着青春活力的热情想象与激情以及理想主义的色彩,这些精神载体,不仅包含了引人迷恋的神秘色彩与历史趣味,它更体现了人类文明与历史进步中那些最为光辉美好的东西。明清以后,随丝绸之路的衰落而导致的日趋封闭的生活方式及文化心态,这些都构成了后世艺术家极欲捕捉的精神特质,从而激活他们的情感、心理和欲望,使其在深刻的体味中去进发旺盛的创造力与表现力。

后记

2006年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的“西望敦煌——甘肃美术作品展”必将作为一个巨大的历史存在,保留在甘肃美术人乃至甘肃文化人的记忆里。也正是从那一刻起,作为承担联络、协调、服务全省美术工作者这一光荣使命和职能的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也开始了新的思考,即如何在成功亮相之后继续夯实甘肃美术创作的基础,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不断提升全省美术工作者的创作水准。在思考中,我们认识到,让全省美术工作者一手伸向传统,在对历史上中外名家巨匠的借鉴学习中丰富自己的修养,增加自己的见识;一手伸向生活,在秀美的自然山川和历史文化积淀,以及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捕捉创作灵感,提升认识生活、把握生活、分析生活的能力,在传统与生活的双重给养中升华自己的创作。本着这样的初衷,甘肃省美术家协会经过反复论证和长时间的酝酿,决定举办一次规模空前的《美术写生作品展》和美术理论征文活动,此举既是继《西望敦煌——甘肃美术作品展》之后又一次重大的美术活动,更是一次带有方向引领作用的基础性工作。本次展览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将我省美术创作的繁荣发展不断引向深入,不断提升创作水准,使甘肃美术创作能够在充分借鉴传统、深入开掘生活中,更加突出自己的特色,更加具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并以此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活动通知发出后,立刻得到了全省美术界的积极响应,无论是具有较高声望的美术名家,还是正在学校研读的莘莘学子,都积极地投身到这一活动之中。各方的响应与参与,使得两项活动共征集到近5000件写生作品和150余篇美术论文。大家参与的热情之高,其规模和数量都令人十分振奋。纵观这批数量浩繁的写生作品,其题材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其艺术创作手法也多种多样,同时也体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和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透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到我省的美术工作者沿着正确的创作方向,紧扣时代脉博,扎根陇原沃土,汲取地域创作素材,甘于寂寞、沉静的严谨,创作态势十分可观,未来也大有希望。理论文章也呈现出喜人景象,作者们回顾、总结了甘肃美术创作的历史与现实,畅谈个人创作感悟,解读名家名作,考量甘肃地域美术传统,分析理论命题,观点鲜明,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意义。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到欣慰和自豪。展览活动举办过程中,场面红火,气氛热烈,取得了圆满成功,可以说在大家共同努力中我们又创造了一次空前的创举,其继往开来的作用将会浓墨多彩地写进甘肃美术史册。

编辑推荐

《风从敦煌来甘肃美术学生作品集(套装全3册)》由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风从敦煌来(全三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