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文化

出版时间:1998-12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作者:梁白泉 编  页数:28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江南最大的特色是川流交错,吴越文化的发展。也一直离不开水: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便凭借充沛的水源栽种水稻,同时,为了防潮和通风,中国最早的木构房子--干栏式建筑,亦在当时出现。在江南的文化历程中,碧波荡漾的江南水,一直为江南灌注文化活力,由古到今,从未止息。把中国划分成南北两半的长江,魏晋以来,便保护着江南,使江南成为历代中原人士的避难所,这加快了江南的经济文化发展,使其一跃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  江南秀润清丽的自然环境,产生了清秀细腻、富于诗意的江南文人风尚,明清时,这种风尚无论在文学、书画和工艺美术上,都成为江南,甚至全中国的主流。此外,东邻大海的江南,更是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远销西亚的瓷器和日本的饮茶风俗,都由这里输出国外。到了近代,江南仍是中西文化互相冲击、交流的前哨。在江南的文化历程中,碧波荡漾的江南水,一直为江南灌注文化活力,由古到今,从未止息。研究地域文化,需要显示该地域的大致位汇、文化遗迹的分布情形以及文化传承的演变轨迹等,为此,本书的编撰者设置了相关的示意图供读者参考。

作者简介

  梁白泉主编。梁白泉,南京博物馆研究馆员。

书籍目录

总序  中国文明史的新图像绪论第一章南方水稻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宁绍平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河姆渡文化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先越文化)宁镇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北阴阳营文化点将台文化湖熟文化(先吴文化)第二章戈光剑影的争霸岁月——春秋战国时代长江下游何时进入文明吴、越文明的形成吴、越争霸吴、越文化——同族相异的文化因地理条件造成的相同因同族而造成的相同吴、越文化的差异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吴、越文化的合流吴越文化的成就第三章士族南迁与江南崛起——两汉、魏晋南北朝秦汉时代的江南东汉的瓷器魏晋南北朝的江南江南与南京的开发北方移民潮对江南的影晌玄学思潮与六朝文化玄学的兴起与南传文艺的自觉人的主题佛教与六朝艺术兴盛的道教六朝对外文化交流第四章重心转移中的士人韵致——隋、唐、宋、元时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农产增多交通改善与江南商业发展江南商业(文化)城市的兴起江南的海外商业与文化交流文化重心的南稽人才分布文艺的勃兴文人艺术文人艺术的发展与江南的关系文人艺术在绘画上的表现文人艺术在工艺上的表现第五章雅俗相得的江南风尚——明、清时代文化教育的发达市民文艺与文人文艺风尚的结合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学明清时期的江南绘画明清时期的江南工艺美术余风吴越地区大事年表图片索引

章节摘录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自古便是由不同地区的文化单元,经长时期的交融、交流组合而成,各地不同的文化特质不断为中华文化的母体注入新的元素。而位处中国东南部,湖泽处处、河网纵横的吴越文化,则以清雅灵秀,柔润细腻的文化气息为代表,成为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越到晚近,越为重要。而这支水乡文化,在千百年来凭借各支川流交错的河道,以及无边无际的海洋,建立一个家给人足、地灵人杰的人间稀境。  吴越,相当于今天江苏、浙江两省和上海市,周边还包括了山东南部、河南东部、安徽和江西东部等地区。这里亦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江南。吴越一词,始自春秋时代,当时位于此处的两个强国——吴国(约在今江苏一带)和越国(约在今浙江一带),都因曾成为中原的霸主而名闻于世,于是后人便以吴越来称呼这个地方。  位于长江下游的吴越地区,是中国著名的水乡。由于这个特点,古代曾流传一个有趣的神话:共工氏和颛顼为了争位而打仗,其间共工氏怒触不周之山,结果撞斜了支撑天空的柱子,又弄断了联系地角的绳子。天空因此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都集拢到西北;东南的土地却下洼,百川河水都汇流到东南方去(《列子·汤问》。虽然这个故事是神话,但是江南地区河川交错、水道纵横,却是事实。除了有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流经外,更有由陨石撞击或从浅海封闭而成的太湖、源于安徽南部黄山山系的钱塘江和蜿蜒于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淮河。世界上的文明,每每是在河谷、水源一带出现和发展,故此,吴越地区的一湖,太湖)、两江(长江、钱塘江)、两海、黄海、东海,这几个联成一片而又具有不同形态的水域,无疑是吴越文化之母。古人  也领悟到这些水系的重要性,所以太湖便有“包孕吴越”之称。  按古代典籍记载,吴越地区早已居住了不少原始居民,包括有太吴、少昊、共工氏和蚩尤,稍后又有东夷、荆蛮、百越等各族在这里生活。若参照考古资料,早在三十万年以前,南京市汤山镇所在地区便已出现了人类的踪迹。到了大约一万年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吴越文化便曾大放异彩,这里种植出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对中国此后南方的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中国最著名的工艺——漆器,亦于此时面世;玉璧和玉琮在传入中原后,便成为商周时最重要的礼器。  吴越地区另一个值得称道的时代,是春秋时的吴、越两国崛起之世。其中吴国的吴字,与古“鱼”字音义相通,有人认为,这是与吴人身处多水之地有关,可见水对当地影响之大。在春秋晚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先后凭借强大的国力,一度登上中原盟主宝座;同时在文化创造上,吴越的青铜兵器铸造技术,在当时亦是一时无两的。  吴越文化从某种性质上可说是水文化,表现为对水的搏斗、依赖和利用:防水而造堤坝,征服水而筑桥梁和造舟楫,而农地的灌溉亦需仰赖不息的水源。除此之外,当我们回顾江南的历史,便可发现水对吴越文化有更深刻的影响。无可否认,把中国划分为南北的长江天险,是江南文化从秦汉时期的低潮中复兴过来的重要因素。由东晋立国到南宋偏安江左,不少衣冠文士、世族翘楚,为了逃避中原的战祸,都迁到长江荫护下的江南去。凭借这些人才,划江而治的汉人政权,得以大力开发江南,结果使江南的经济、文化飞快发展,并随即取代中原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地区。  由于吴越文化和水有密切关系,在审美观上亦处处流露出蕴藉、流动、和谐的性格。例如吴越人士因摹仿水的清音,而有丝竹之盛;至于与北方苍劲雄浑山水截然不同的江南山水,则  孕育出清秀柔润的江南文学和山水画;小巧致的江南园林,往往引水掘池,以求引景入园,倒影生辉,故有“无水不成园”之说。此外,饮酒晶茗嗜好的盛行、对紫砂茶壶的讲究等,亦无一不是与水结缘。水为江南带来了繁盛的经济实力和优雅的文化内涵,江南也借此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另一方面,江南东面濒临大海,更容易接触海外文化,扩阔视野,这对吴越文化亦有重大影响。吴越地区居民很早便具有非凡的海上航行能力。在夏代时,中原势力的东进,曾把东面沿海部分土著越人挤开,其中一些向北迁徙到朝鲜、日本;另一些则向东南沿海移到中南半岛,这就是学者们认为的“越人的扩散”。更有学者指出: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甚至大洋洲美拉尼西亚、玻利尼西亚的海上诸岛文化,与被称为“南方舟楫之国”的吴越地区一样,都使用有段石*、印纹陶器等,故此吴越文化与这些地区应已有联系。  春秋时越国的版图,有内越、外越之分,其中外越便包括了台湾、澎湖,甚至中南半岛在内。日本从绳纹时代向弥生时代过渡时(约当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期间),亦含有江南文化的因素,这些文化因素,并非如以往认为是经朝鲜到日本,而是由海路直接传播过去的。这样看来,三国孙吴派舰队去台湾、澎湖,隋唐时代日本使节和大食商人多从扬州登陆来中国,都是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唐宋之世,是海上丝绸之路大为兴盛的时代。唐代的扬州、宋代的杭州等,皆是中国乃至世界的著名商港。东至日本、西达阿拉伯的商旅,不断经江南等地到中国营商。此后,海上丝绸之路更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西商业、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明、清时民间的大规模海外贸易,以及近代上海能够率先接触西洋海外文化,开始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实都与江南沿岸的汪洋大海有关。  自近代海洋文化登台以来,东南沿海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能量发射中心。吴越文化中创新、开放、求实、善于应变的传统,将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吴、越争霸  吴、越两个国家建立之后,逐渐在互相竞争的情况下,先后强大起来,尤其在周室衰微、列国争霸的春秋时代里,吴、越先后当上了中原的霸主。这两个国家兴起迟,鼎盛期也短,但它们的功业,使这个地区有史以来第一次站在号召中原的地位,为这个地区以后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吴国在春秋时开始崛兴,其后吴王阖闾在公元前512年,北向灭了徐国,又于十年后大败强大的楚国,攻破了楚人经营了四百年的首都郢城。而越国国力亦在同期强盛起来,且于公元前496年,击退了吴王阖闾来犯。阖闾之子夫差为雪前耻,便起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只好向吴国请降。自此越王勾践便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储蓄力量。当吴王夫差在黄池(河南封丘县西南)之会登上中原霸主之位时,越国便乘虚伐吴,大破吴军。吴国最终在公元前473年,灭于越王勾践之手。而越王勾践亦在徐州之会中,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位霸主。越国风光时代延续了一百年,直至公元前334年,亡于楚国。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的争霸,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史实之一。吴、越两国因而被世人熟悉。由于以往世人多着眼于两国的霸业,反而忽略对两国文化的认识。  吴、越文化——同族相异的文化  因地理条件造成的相同  吴、越两国尽管在春秋时代是死敌,但在文化上却十分相近。例如居住干栏式建筑、水稻农耕的生产方式、累土为坟、善造舟船、手工技艺(晒盐、蚕桑、制漆、烧制印纹陶器和原始青瓷)等,都是吴、越共有的文化现象。这固然与两国接壤、地理环境相近和春秋时经常接触有关,但造成吴、越文化相近的更重要原因,是吴、越两国来自于同一个民族。因同族而造成的相同  关于吴、越两国族属的问题,不少学者进行过不少研究和讨论,并有各自的见解。吴国有属于荆蛮族、苗族、东夷族和越族等不同看法;而有关越国族属的说法亦同样分歧:夏人说、楚人说、徐人说、三苗说甚至有南洋马来人说。但从吴国和越国一些主要的文化特点看来,吴、越两国似属同族,亦即是说,同为越族为主体的国家。而在同族的基础上,两者的文化亦有不少共同之处。  首先,吴、越两国人民使用相同的语言。《吕氏春秋》等文献中说吴、越是“言语通”,《吴越春秋》亦有“吴与越同音共律”的记载。从考古上亦可看出吴越同语言的现象,越语是“一字是合多音胶着而成”,与中原一字一音不同,在安徽出土的一把“&王大子姑发^反剑”,考古学家认为是吴王诸樊的剑,因为“姑发^反”是越语的原音记录,诸樊则为单音节中原汉语的拼写。吴国人习用越语,由此可见一斑。  “断发纹身”是吴、越两国同样流传的习俗。所谓断发,是剪短前额的头发,于脑后束髻;纹身则是在身上用针或石块等刻划花纹,涂以色料。对于中原人士来说,“断发纹身”可说是吴、越人最突出的标志。《左传》记载吴国的始祖,亦即周文王的伯父太伯,迁徙到吴地后,即断发纹身以示从俗。越国人亦有类似记载,《墨子》便说越王勾践是断发纹身的。越国使者诸发出使梁国时,更因越人断发之俗与中原礼仪不合,而和梁臣韩子辩争。吴、越地区出土的文物中,有不少纹身束髻的人像,正是这种吴、越风俗的反映。    江南的兴盛,除了因为江南是南朝帝都所在,更决定性的原因是北方的大批移民南下,强化了江南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原的长期战乱和分裂,再加上长江掩江南六朝政权,北方士族遂以江南为逃避北方战祸的好地方。江南也凭借这些北方的移民,得到一次凝聚力量的机会。  ……

媒体关注与评论

  绪论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自古便是由不同地区的文化单元,经长时期的交融、交流组合而成,各地不同的文化特质不断为中华文化的母体入新的元素。而位处中国东南部,湖泽处处、河网纵横的吴越文化,则以清雅灵秀、柔润细腻的文化气息为代表,成为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越到晚近,越为重要。而这支水乡文化,在千百年来凭借各支川流交错的河道,以及无边无际的海洋,建立一个家给人足、地灵人杰的人间稀境。  吴越,相当于今天江苏、浙江两省和上海市,周边还包括了山东南部、河南东部、安徽和江西东部等地区。这里亦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江南。吴越一词,始自春秋时代,当时位于此处的两个强国——吴国(约在今江苏一带)和越国(约在今浙江一带),都因曾成为中原的霸主而名闻于世,于是后人便以吴越来称呼这个地方。  位于长江下游的吴越地区,是中国著名的水乡。由于这个特点,古代曾流传一个有趣的神话:共工氏和颛顼为了争位而打仗,其间共工氏怒触不周之山,结果撞斜了支撑天空的柱子,又弄断了联系地角的绳子。天空因此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都集拢到西北;东南的土地却下洼,百川河水都汇流到东南方去(《列子·汤问》)。虽然这个故事是神话,但是江南地区河川交错、水道纵横,却是事实。除了有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流经外,更有由陨石撞击或从浅海封闭而成的太湖、源于安徽南部黄山山系的钱塘江和蜿蜒于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淮河。世界上的文明,每每是在河谷、水源一带出现和发展,故此,吴越地区的一湖(太湖) 、两江(长江、钱塘江) 、两海(黄海、东海)这几个联成一片而又具有不同形态的水域,无疑是吴越文化之母。古人也领悟到这些水系的重要性,所以太湖便有“包孕吴越”之称。  按古代典籍记载,吴越地区早已居住了不少原始居民,包括有太昊、少昊、共工氏和蚩尤,稍后又有东夷、荆蛮、百越等各族在这里生活。若参照考古资料,早在三十万年以前,南京市汤山镇所在地区便已出现了人类的踪迹。到了大约一万年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吴越文化便曾大放异彩,这里种植出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对中国此后南方的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中国最著名的工艺——漆器,亦于此时面世;玉壁和玉琮在传入中原后,便成为商周时最重要的礼器。  吴越地区另一个值得称道的时代,是春秋时的吴、越两国崛起之世。其中吴国的吴字,与古“鱼”字音义相通,有人认为,这是与吴人身处多水之地有关,可见水对当地影响之大。在春秋晚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先后凭借强大的国力,一度登上中原盟主宝座;同时在文化创造上,吴越的青铜兵器铸造技术,在当时亦是一时无两的。  吴越文化从某种性质上可说是水文化,表现为对水的搏斗、依赖和利用:防水而造堤坝,征服水而筑桥梁和造舟楫,而农地的灌概亦需仰赖不息的水源。除此之外,当我们回顾江南的历史,便可发现水对吴越文化有更深刻的影响。无可否认,把中国划分为南北的长江天险,是江南文化从秦汉时期的低潮中复兴过来的重要因素。由东晋立国到南宋偏安江左,不少衣冠文士、世族翘楚,为了逃避中原的战祸,都迁到长江荫护下的江南去。凭借这些人才,划江而治的汉人政权,得以大力开发江南,结果使江南的经济、文化飞快发展,并随即取代中原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地区。  ……

编辑推荐

  江南水乡素有天堂的美誉,这里无论是秀润俏丽的山水,还是高雅玲珑的园林建筑,都流露出使人悠然神往的灵秀韵味。除此以外,江南精巧细腻的工艺品,画中有诗的文人画,以至蜚声国际、淡雅温润的瓷器,都会渗出这种与中国其他地方迥然不同的气韵。江南最大的特色是川流交错,吴越文化的发展,也一直离不开水: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便凭借充沛的水源栽种水稻,同时,为了防潮和通风,中国最早的木构房子-干栏式建筑,亦在当时出现。把中国划分成南北两半的长江,魏晋以来,便保护着江南,使江南成为历代中原人士的避难所,这加快了江南的经济文化发展,使其一跃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江南秀润清丽的自然环境,产生了清秀细腻、富于诗意的江南文人风尚,明清时,这种风尚无论在文学、书画和工艺美术上,都成为江南,甚至全中国的主流。此外,东邻大海的江南,更是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远销西亚的瓷器和日本的饮茶风俗,都由这里输出国外。到了近代,江南仍是中西文化互相冲击、交流的前哨。在江南的文化历程中,碧波荡漾的江南水,一直为江南灌注文化活力,由古到今,从未止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吴越文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