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笔记

出版时间:2000-10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作者:肖复兴  页数:384  字数:34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自序  描写音乐,其实是件蠢事,这不仅在于难,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能的。音乐本来就是“始于词尽之处”,圣桑的这句名言是绝对正确的,如果语言和文字能够起到音乐的作用,音乐也许就不会在人世间产生了。但十年多来,我一直在做着这样的事情,别人说我在顽固地写着音乐的散文,我心里很清楚,与其说在写着音乐,不如说是在叙述着音乐在我心中的感受和感情,不过是在用音乐浇自己胸中之块垒。我写音乐,就是在写自己。  音乐在这个世界上,是和我们的人生最为自然地融和在一起的。可以说,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只有音乐与我们每人联系着。从我们刚刚出生不久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母亲的嘴里哼出的催眠曲开始,音乐就渗透进我们的生命之中,伴随着我们生命的每时每刻,如影相随,无所不能,无处不在。有时,我会想起小时候最初学会笛子、二胡简单乐器时的激动,想起那时梦想小提琴而终于与小提琴失之交臂的感伤。也会偶尔想起年轻的时候常会用嘴吹出一些莫名其妙而自己认为美妙无比的乐曲,而且常常是随着那些乐曲马上从心中涌出和曲子相配的诗句,自己为自己编着一首又一首的歌曲(尤其是北大荒的时候,一个人走在风雪漫天的旷野,可以肆无忌惮地吼唱)。只是那些曲子转瞬即忘,随风而逝,只剩下了形销骨立的诗句,像是风吹落花叶瘦削的枝干,没有了一点水分,心里面常会涌出不懂乐谱不懂音乐的遗憾和怅惘。  其实,我们每人的心中都会常常涌起这样自己谱就的乐曲,或这样属于自己音乐的感觉,让我们心里潜流的感情找到流淌的河床,只是我们不在意、不敏感,或缺少把握住的能力,而将许多动人的旋律拱手交给了音乐家。从本质上讲,音乐就是这样天然自然,不带有任何功利,是属于情感和心灵的,而不是属于道德或社会学范畴,也不属于描绘和叙述方面。17世纪的一位自然科学家兼音乐理论家马林·麦尔生(M·Mersnne 1588-1648),曾经做过这样统计:用八度的八个音可以构成40320种结合,其中没有一个音符是重复出现两次的。也就是说人类有多少种情感,就会出现多少种音乐,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我们说不出的感情,音乐会替我们说出;哪怕再细微而复杂的感情,音乐里都有它们遥相呼应和感知的对应物。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确实是得天独厚的,音乐的力量存在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音乐能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响起清澈的回声。  我永远也难以忘记,十年前的初冬,我回老家为母亲下葬,当黄土开始掩埋只包融着母亲骨灰盒的简单的棺椁的时候,突然响起乡亲们的歌哭声,让我感到震憾。那是从心底里迸发出  来的最原始的音乐,在冀中平原收割完庄稼后赤裸的土地上空回荡,一直飘散消失在远方在风中摆动的白杨树枝干后面。还能有什么比这歌哭声更能表达此时此刻的感情呢?  我们常常引用圣桑的那句名言“音乐始于词尽之处”的后面,还有着这样的话:“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出的东西,它使我们发现我们自身最神秘的深奥之处;它能传达出任何词不能表达的那些印象和‘心灵状态’。”这种“心灵状态”,在我看来就是由感情所滋养出来的,情感一心灵一音乐,就是这样三位一体呈现出来的奇迹。我想这就是我能坚持十年来写音乐的原因吧?十年的日子并不算长,但什么事情能坚持十年,总会有其顽固的理由和原因的。  ……

内容概要

我们常常引用圣桑的那句名言“音乐始于词尽之处”的后面,还有着这样的话:“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出的东西,它使我们发现我们自身最神秘的深奥之处;它能传达出任何词不能表达的那些印象和‘心灵状态’”这种“心灵状态”,在作者看来就是由感情所滋养出来的,情感-心灵-音乐,就是这样三位一体呈现出来的奇迹。他想这就是他能坚持十年来写音乐的原因吧?十年的日子并不算长,但什么事情能坚持十年,总会有其顽固的理由和原因的。    在本书中,收集了这十年来作者所写的所有有关音乐的篇章,最早一篇《最后的海菲兹》写于十多年前的秋天,那情景还恍如昨日,灿灿的黄叶和灿灿的秋阳一起辉映在作者的窗前。为使得这本书有更多更新的内容,作者又在这个秋天里赶写若干。作者将这些文字分为三辑,第一辑大多是听音乐会或听唱片的感受和感想;第二辑为有关流行音乐和民间音乐方面的理解和断想;第三辑写有关古典音乐的印象和感悟。当然,只是一点区分,它们之间是有着相通相关的联系,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重要的不在刻意的分类区分,而在于这些篇章里,有作者十年深深浅浅的脚印和圣桑所说的那种任何词语都不能表达的“心灵状态”所谱就的情感谱线。

作者简介

肖复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集和理论集70余种,近著有《肖复兴作品自选集》三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肖复兴散文自选集》,《中国小说名家新作丛书·肖复兴卷》等。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辑:来自波希米亚森林  在北京的基捷耶夫  肖邦之夜  阿卡多音乐会  重逢阿卡多  交响的太阳  古典与现代  不会再有第二个你  离维也纳有多远——新年音乐会感想  三场新年音乐会  北京的观众  看《图兰朵》  巴塞罗那咏叹调  和马勒握手  单簧管,双簧管  偶遇德利布  伊索的筵席——听阿尔坎  小溪巴赫  那一晚忽然洞开的窗子  三十巴赫  巴赫笔记   聆听肖邦  勃拉姆斯笔记   永远的勃拉姆斯  德彪西札记  德沃夏克的鸽子  来自波希米亚森林——拜访德沃夏克故居  维也纳随想曲  母亲与莫扎特  我与莫扎特  失于莫扎特  感谢莫扎特  我和格里格  想念格里格  关于舒曼  可怜的马斯卡尼  蒙特威尔第的旋律  音乐:只能听不能看  冥冥中的音乐与人生  想起胖子库泊兰  仙人掌拉摩  光就是从那儿来的  设想舒伯特  梦幻中的蓝色  死与净化  罗西尼的秘密  音乐的良心——走近拉威尔  土地和音乐——解读威尔第  感受月光  爰之梦第二辑:谁能把恋歌唱得依然动听  崔健的意义  听罗大佑  听蔡琴  怀旧之歌——还听蔡琴  流行音乐小探  我所理解的摇滚歌手  都是月亮惹的祸——听张宇  我站在原地踏步向前——听何勇  中断的琴声——听杜普蕾  今夜无法入睡——听莎拉·布莱曼  牛仔歌手——听约翰·丹佛  黄昏的曼托瓦尼  谁能把恋歌唱得依然动听——听老狼  听恩雅  天韵  民歌给予的情感和幻觉  石宝山听歌  剑川古乐  沃拉涅歌声  战火中的音乐会  远离古典  音乐的性别  并非音乐  小提琴之恋第三辑:光就是从那儿来的  寻找贝多芬  最后的海菲兹  新泽西来的海菲兹我与音乐(代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是的,这种辉煌让我感到的是虚拟的辉煌,是艺术的辉煌,走出太庙就立刻消失的辉煌:这种辉煌是对于以往逝去岁月的,而不是对未来的。  或许,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是艺术让这些虚拟的、假设的、想象中的辉煌,在我们的面前飞闪而过七彩虹霓,哪怕瞬间即逝,也曾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  但是,在《图兰朵》演出结束的时候,所有的演员出场,舞台上一片金碧辉煌,所有的观众在热情的鼓掌,欢呼这一片辉煌和演出的成功。这时,灯光齐唰唰亮了起来,太庙如同一条硕大无比的鲸鱼从海底浮出水面,映在明亮的灯光之中,浮动在雷鸣的掌声之中,我的心里忽然对涌出这样的念头:这到底是谁的辉煌?谁的成功?  是艺术的辉煌和成功吗?是普契尼、祖宾·梅塔和张艺谋的辉煌和成功吗?是那男高音女高音歌唱家的辉煌和成功吗?是那动人的《今夜无法入睡》和《茉莉花》的旋律的辉煌和成功?是那刚烈自殉的柳儿和惨淡象征的月亮的辉煌和成功?是那舞美、道具、灯光、音响和成百上千件描龙绣凤叹为观止的中国古老宫廷服装的辉煌和成功?……  在那一瞬间,我明白了,其实是太庙的辉煌和成功。如果今晚《图兰朵》不是在太庙演出,意味是不一样的。   太庙巍巍屹立着,任喧哗逝去,任音乐逝去,图兰朵从远方走来又向远方走去。  这是1998年9月的事情。事过很久,我陪一位朋友到文化宫参观,路过太庙的时候,我对他说起一年前在这里曾经有过《图兰朵》辉煌的事情。他对我说:“太庙这里有过辉煌的事情很多。”他说得没错,发生在古老太庙这里辉煌的事情的确很多,《图兰朵》的演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件。  我有好长一段时间轻视莫扎特,大概和看过那部《莫扎特》的电影有关,那部影片没让我对莫扎特留下什么好印象。在影片中,莫扎特似乎总是疯疯癫癫的,老是打情骂俏,老是让人人嫉妒算计。  我对二百多年前的莫扎特一无听知:  我开始对莫扎特有好感,是在读了巴乌斯托夫斯基写的《盲厨师》一文之后。那篇文章写得很美.二十多年前,我曾经将它全文抄过一遍,至今记忆犹新抄它时的那个春雨霏霏的夜晚。夜雨扑窗,悄然无声,仿佛是莫扎特从遥远的地方走来,走到我的面前。是它让我走近莫扎特,让我为自己的无知和浅薄而脸红。  文章写的是1786年维也纳近效风雪呼啸的一个夜晚。给一位伯爵夫人做了一辈子厨师的盲老人,在他的破旧木屋里奄奄一息孤零零地就要去世了。在忏悔了一生所犯的过错之后,他唯一的愿望是能够重新看到早已经故去的他年轻时的恋人,依然出现在早春苹果花盛开的树下,向他走来。可是当他说完这话就嘲笑自己这是不可能的,是自己的病把自己搞糊涂了。怎么可能让一个盲人重新看见人,而且是看见岁月倒流早已逝去的年轻时光的恋人呢?走进他这间小木屋的一个年轻人却对他一连大声说了三遍我可以帮你做到!年轻人坐在盲厨师小木屋里那架落满灰尘的破钢琴旁,为老人弹奏了一支即兴曲。他弹奏的这支曲子太神奇了,在乐曲中,老人竟真的看见了自己年轻的恋人走在了早春苹果花盛开的树下,老人打开窗子,扑窗而来的大片大片的雪花,真的觉得就是那芬芳的苹果花。就在美妙的一瞬间,老人幸福地合上了眼睛。这个年轻人就是莫扎特。那一年莫扎特整整30岁。  这实在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莫扎特和他的音乐都是那样神奇。美好的音乐,能够抚慰人哪怕创伤再深的灵魂,能够创造人无限向往却无法创造的奇迹。我想起哥德曾经对莫扎特的高度评价:“像莫扎特那样一种现象,实在是无法解释的奇迹。”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沉浸在这个故事之中,我不知道莫扎特为那个盲厨师弹奏的是一支什么样的钢琴曲,却仿佛听到了那美妙的乐曲,心久久地在那乐曲中荡漾。我为莫扎特,也为那个盲厨师而感动。他真是个幸运的人,虽然他的一辈子吃过那么多苦。但有了临终前莫扎特的那一支钢琴曲,他值得了,所有的一切辛酸都融入了音乐之中,化为了永恒的旋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拥有他这样的福份。  莫扎特实在是伟大的,是他才让那纷飞的雪花变成了早春盛开的苹果花的。  怎么可以轻视莫扎特呢?  当然,我们必须拥有盲厨师那样对年轻时恋人和苹果花的渴望,对音乐和生活的虔诚,才能够感受到那一种境界:纷飞的雪花迎面扑来,化为了温馨的苹果花。如果我们梦想着纷飞的雪花飘下来最好是大把大把的钱票子,我们临终前渴望的不是心中珍存的那一份感情,而是如何立下分赃的遗嘱……怎么可以如盲厨师一样感受出音乐给予他独特而美好难再的境界?焚扎特便离我们遥不可及,远在200多《卜以外,我们便很难在音乐厅、在街头、更难在家中在心中和他相逢。  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各种非理性的情欲,都可以在音乐中得到净化。”那是指听众如盲厨师那样敢于忏悔自己一生过错的人,敢于承认自己心底欲望的人,方才可以让各种欲望在音乐中得到净化。我们缺少盲厨师一样的音乐听众,我们当然很难和莫扎特相逢。  我们当然会轻视乃至漠视莫扎特。我们会如数家珍将许多流星般的歌星的名字口水一样挂在嘴边,而遗忘甚至根本不知道莫扎特是谁。  德沃夏克在布拉格音乐学院执教的时候,不允许他的学生轻视莫扎特。他曾经在他的课堂上提问一个学生莫扎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学生回答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德沃夏克非常恼火,抓住这个学生的手,把他带到窗子旁边,指着窗外的天空厉声问他看到了什么东西?学生莫名其妙,异常尴尬。德沃夏克反问他:“你没有看见那太阳吗?”然后严肃地对全班学生讲“请记住,莫扎特就是我们的太阳!”  我们是否听得到德沃夏克这严肃而响亮的声音?    崔健的意义,不仅宥于中国的流行歌坛,而且波及文学乃至整个艺术界。可以说,还没有一个流行歌手能和他站在同一个等量级的位置上较量。虽然,对他的沉默、议论、批评乃至否定,一直没有停息。  二十多年前,当他第一次从胸腔中进发出那悠悠一曲《一无所有》的时候,确实如一道醒目的闪电,哪怕后来他再也不唱什么歌,也奠定了他无可争议的地位。在我看来,他当时的地位起码是和星星画展、朦胧派诗,以及刘心武《班主任》为代表的伤痕派小说等量其观的。他唱出了一个时代的声音,是一个旧的时代的结束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那种交替和交织的声音。是那个几乎将我们民族葬送在濒临崩溃的边缘时代,让我们从物质到精神都一无所有;是那个百废待兴的新时代,让我们合着崔健的节拍一起在心里吟唱“我总是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我要抓住你的双手,你这就跟我走;这时你的手在颤抖,这时你的泪在流。”我相信,绝不是我一个人,拥有着在二十多年前的春风秋月中突然听到这首歌时荡漾在心中情澈的共鸣。  音乐史在评价列农和甲壳虫这样的摇滚音乐时说它们使人们的脑子重新组装。崔健的音乐,一开始就有着这样强悍的力量。仅一首《一无所有》便概括那个时代一代人的精神特征,以叛逆的精神和先锋的姿态唱出了我们心中渴望的共有。  崔健的意义,可贵在于他二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这种精神和姿态。在一个始乱终弃为时髦和价值取向的流行中,在大多歌星永远只会唱着别人的歌的歌坛上,崔健的音乐坚持二十多年的固守,是一种品德良知更是艺术的操守。崔健的意义,我以为首先在于他对时代出乎一种本能的敏感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迄今无人可以比拟和匹敌。在他的早期音乐中除了《一无所有》的概括;“我的病就是没感觉”;“我要人人都看到我,却不知道我是谁”;“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一直到近两年他所唱的“情况太复杂了,现实太残酷了”;“钱要是挣够了事情自然就会办了,不知不觉挣钱挣晕了把什么都忘了”;“快乐的标准降低,杂念开始出现;忘记了灵魂的存在,生活如此鲜艳”……无一不打上崔健音乐品格的印记,体现崔健对以政治社会到经济社会过渡时期细至末稍又深入竹髓的触动。他不是那种故作哲学状的思考,或摆弄洋枪洋炮的舶来货唬人,而是用嘶哑的嗓子,带有几分玩世不恭的发泄,却一下子就捅到时代和我们生活的腰眼上。几乎每一首这样的歌都拥有一个宏大的主题,都可以演绎出一篇小说和一出戏剧。实际上,我们在不同时期都能找到这样的小说和戏剧,和他的音乐相对应,异曲同工,不谋而合,实在是文学史上和音乐史亡难得的巧合。这恰恰是崔健音乐的不同凡响之处,便和他一直痛恨的败坏人胃口的“酸歌蜜曲”拉开无法逾越的距离。他是棵枝叶茂盛的大树,当然可以傲视低矮倒伏的小草。  崔健的意义,不在于他仅仅只是一种发泄,他的叛逆姿态中融有批判的同时,更有难得的追求。他在唱“一无所有”的时候,他同时在唱“你何时跟我走”;他在唱“我的病就是没感觉”的时候,同时在唱“让我在雪地上撒点儿野”;他在唱“我要人人都看到我,却不知道我是谁”的时候,同时在唱“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要从白走到黑”;在他唱着“你带我走进你的花房,我无法逃脱花的芳香”的时候,同时在唱“你要我留在老地方,你要我和他们一样,我看着你默默地说:不能这样。”……这不是说他一定有多么深刻的思想,而是他有真诚,面对内心与艺术的真诚,是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自序  描写音乐,其实是件蠢事,这不仅在于难,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能的。音乐本来就是“始于词尽之处”,圣桑的这句名言是绝对正确的,如果语言和文字能够起到音乐的作用,音乐也许就不会在人世间产生了。但十年多来,我一直在做着这样的事情,别人说我在顽固地写着音乐的散文,我心里很清楚,与其说在写着音乐,不如说是在叙述着音乐在我心中的感受和感情,不过是在用音乐浇自己胸中之块垒。我写音乐,就是在写自己。  音乐在这个世界上,是和我们的人生最为自然地融和在一起的。可以说,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只有音乐与我们每人联系着。从我们刚刚出生不久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母亲的嘴里哼出的催眠曲开始,音乐就渗透进我们的生命之中,伴随着我们生命的每时每刻,如影相随,无所不能,无处不在。有时,我会想起小时候最初学会笛子、二胡简单乐器时的激动,想起那时梦想小提琴而终于与小提琴失之交臂的感伤。也会偶尔想起年轻的时候常会用嘴吹出一些莫名其妙而自己认为美妙无比的乐曲,而且常常是随着那些乐曲马上从心中涌出和曲子相配的诗句,自己为自己编着一首又一首的歌曲(尤其是北大荒的时候,一个人走在风雪漫天的旷野,可以肆无忌惮地吼唱)。只是那些曲子转瞬即忘,随风而逝,只剩下了形销骨立的诗句,像是风吹落花叶瘦削的枝干,没有了一点水分,心里面常会涌出不懂乐谱不懂音乐的遗憾和怅惘。  其实,我们每人的心中都会常常涌起这样自己谱就的乐曲,或这样属于自己音乐的感觉,让我们心里潜流的感情找到流淌的河床,只是我们不在意、不敏感,或缺少把握住的能力,而将许多动人的旋律拱手交给了音乐家。从本质上讲,音乐就是这样天然自然,不带有任何功利,是属于情感和心灵的,而不是属于道德或社会学范畴,也不属于描绘和叙述方面。17世纪的一位自然科学家兼音乐理论家马林·麦尔生(M·Mersnne 1588-1648),曾经做过这样统计:用八度的八个音可以构成40320种结合,其中没有一个音符是重复出现两次的。也就是说人类有多少种情感,就会出现多少种音乐,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我们说不出的感情,音乐会替我们说出;哪怕再细微而复杂的感情,音乐里都有它们遥相呼应和感知的对应物。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确实是得天独厚的,音乐的力量存在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音乐能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响起清澈的回声。  我永远也难以忘记,十年前的初冬,我回老家为母亲下葬,当黄土开始掩埋只包融着母亲骨灰盒的简单的棺椁的时候,突然响起乡亲们的歌哭声,让我感到震憾。那是从心底里迸发出来的最原始的音乐,在冀中平原收割完庄稼后赤裸的土地上空回荡,一直飘散消失在远方在风中摆动的白杨树枝干后面。还能有什么比这歌哭声更能表达此时此刻的感情呢?  我们常常引用圣桑的那句名言“音乐始于词尽之处”的后面,还有着这样的话:“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出的东西,它使我们发现我们自身最神秘的深奥之处;它能传达出任何词不能表达的那些印象和‘心灵状态’。”这种“心灵状态”,在我看来就是由感情所滋养出来的,情感一心灵一音乐,就是这样三位一体呈现出来的奇迹。我想这就是我能坚持十年来写音乐的原因吧?十年的日子并不算长,但什么事情能坚持十年,总会有其顽固的理由和原因的。  ……

编辑推荐

《音乐笔记》是学林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音乐笔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2条)

 
 

  •   看了看开头,觉得真的不错,首先是感慨肖复兴真的很厉害,不得不说,书中有些话,有些评价,无论是对作者还是对音乐本身,都使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大门。音乐确实有魔力,我们不可否认这一点,并且,我们更不可否认,这种魔力,是透过对音乐透彻清晰的阐释表达出来的,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一种崇敬,一种信仰,同时又兼具着德国人的严谨,中国人的哲思,艺术家的浪漫,文学家的随性。《音乐笔记》,带我穿梭在另一时空。补充一点,这本书排版有一种上世纪的感觉,带着一点历史的厚重感,显得很旧,不过我偏偏就是喜欢这个感觉。
  •   肖复兴的文笔还是很不错的,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和学习,呵呵他是把散文和音乐都融合在一起了。看书的时候经常恨不得按照他写的文章去搜集那些交响乐。
  •   原来买过肖复兴的音乐笔记续笔,文字太美了!我女儿是一直练钢琴的,从本书中学会了如何去欣赏各音乐大家的名曲,感谢肖老师的音乐笔记。不管是内容还是书的质量都很好!我们家经常反复的看这本书。
  •   非常棒。肖复兴是对音乐与美术特别有感悟的作家
  •   很不错,书中全是作者对音乐的感受,读罢收益非浅。
  •   朋友推荐的音乐方面的入门书,增加点音乐知识。
  •   为了弥补下音乐知识的匮乏
  •   还没看,呵呵,对古典音乐感兴趣,买来看看。
  •   很棒的一本书,值得买
  •   孩子学琴,希望能通过这本书让孩子对音乐家有更深刻的了解。
  •   极棒的一本书,快来买啊,就是贵了些!
  •   帮女儿买的,很好.
  •   供货速度快,质量好
  •   很清晰 装订的也很好
  •   高中在图书馆看到,一直找,一看当当上有货就买了。
  •   很快,满意,儿子要的
  •   很好看的书,用来收藏、研究、反复看
  •   书买来之后有些郁闷,排版很不舒服,而且三年级的儿子也没有兴趣读下去,只能等他再大一点了。
  •   语言优美,尽作者全身心的投入,文字也在随着音乐跳动。我作记号的笔水很快就耗光了。
  •   听朋友介绍的,还没来得及细看,浏览了一下内容,还可以,文笔流畅,通俗易懂。
  •   好看*
  •   给孩子买的,希望对他有益
  •   没有《西方音乐十五讲》精彩,个人化的评述太多
  •   作者只是泛泛而谈,就当饭后消遣随便看看,顺便扫盲。
  •   我因为比较喜欢音乐,但也只限于用耳朵听,尤其是古典音乐,对于音乐的历史并不很了解,所以,我会经常在网上买些这方面的书,读一读,虽然记性不好,常读常新,但好歹有了些大致的印象,所以某一天,鬼使神差就来这里买了这本书。想起这本书,我就郁闷,买的时候价格比现在还贵,没听说过这个作者,但一看是编辑之类的,就买了,而且还选了它随我去美国走了一遭,后悔不迭。历时四个多月的旅行,一路上,除了我的两本旅行手册外,就只剩这本书了,看了没几页,我已经就觉得很乏味了,与前面写评论的lanzer绝对有同感,每每拿起书鼓励自己要读完,可到最后还是没能完成,就束之高阁了,不想再去碰。关键是,在读的时候,经常会使我起鸡皮疙瘩呢,这是真的,满书都是形容词,很多段落我只好跳跃地读,可这竟然在四月内都没有读完。幸亏里面还有些他朋友提供的照片,还是有些收藏价值,不然,我肯定就在旅行半途就扔掉了,书是很沉的呀,可我是个爱书之人,觉得无论水平如何,作者还是很辛苦的,呵呵。所以,我还是咬牙,把它拖回了中国,而且还是在行李超重的情况下,你说我郁闷不郁闷啊。他又出了《音乐笔记续编》,我实在是没有勇气再去买了,算了吧,要读的书太多了,而时间太少,不能浪费生命啊!我还买过李岚清的《音乐笔谈》,与之相比,就实在是本好书了,里面也有很多值得珍藏的资料,文笔很不错,书的内页设计也很讲究,只是价格贵了些。
  •   对肖一直有好感,自儿时。多年过去了,此番无意看到肖先生出山力作,当下就买了。看后。。。哎,说什么好呢肖的文笔太罗嗦,好像一个老青年,个人感叹感慨太多,太抒情。我买了这本和春天续集,发现,作者笔墨较少在音乐,有也是些常识点墨,更多是在看他发梦,很烦类似曾经喜欢的一本杂志:读者,看似很美,其实乏味随手一翻,都不值收藏细读。
  •   记得有一个朋友在他的贴子里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看了DVD《柴可夫斯基》,有一段讲鲁宾斯坦见梅克夫人请求帮助柴可夫斯基离婚,梅克夫人问,这能帮助他摆脱不幸吗?突然流下眼泪来,说:您不知道这对我意味着什么。彼得·伊里奇的音乐,我听到时就想哭,想为无法表达的忧郁而死,而我并不想摆脱它,因为在这音乐中我找到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被破坏掉的品质。……我并非生于富家,……我一生都在追求真正的精神接近,现在我找到了。看电影时我就想,电影中的世界永远是完美的,你看,总有这样完美的音乐相伴。在我们的生活中,即使某个时刻我们处在极度的精神亢奋或者抑制中,也听不到适当的乐段响起在耳边。音乐就是被创造出來映衬我们生活的缺陷的。朋友说得很美,肖复兴对音乐也有同样美的文字表述,虽然格里格曾说,音乐始于词尽之处,然而,文字同样可以加深我们对音乐的感受。
  •   初中时就读过肖复兴的中学生三部曲,对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2003年第一次读到这本书,视为音乐指南,更加喜欢肖复兴。这十年间,一直在寻找此书。连图书馆都很难见其踪影。近日终于在亚马逊如愿以偿得到了它,书是正版。非常欣慰。唯一遗憾的是,再读似乎失去了当时的那种激情和热情。似如初恋,放在记忆深处更美好吧。
  •   粗略看了一下,但一些内容与《音乐欣赏十五讲》是重复的,有些后悔。
  •   收到货好几天了,不错,包装好,纸张也不错,物流很快,第二天就收到了,真没想到
  •   肖复兴的书值得看,慢慢读
  •   一般吧,华丽丽的语言没有太多的真知灼见,有点失望,又有点厚,还不太好安置它的位置。
  •   大学的时候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当时就非常喜欢,一口气就读完了,现在过去了这么几年了,又想起了这本书,就想买一本收藏了,介绍很多音乐家的故事,文章写得也很优美流畅
  •   这本书值得一看,肖复兴的东西写得不错。
  •   曾经在2、3年前买过一本,记得是很好看的书,搬家的时候丢了。这次活动正好看到,又买了一本。不知道是不是这两年听音的方向比较固定,没有当时的阅读的喜悦感,散文看来已经不是现在的阅读方向。不过依然是不错的一段回忆。
  •   这本书不错,今天在同仁书店看到了,当时就想买。后来要买碟子,暂时放了。这里把它拿下。还没认真看,先打4分。
  •   很好 你可一看看
  •   很不错的书,值得一看写得很美,而且丰富了知识
  •   7年前去欧洲呆了半年,带了这本书。空余时间翻看了无数次,不仅得到了艺术熏陶,更使得远离祖国的我浸润在美妙中文的意境中。回来前把它送给了定居在那里的朋友,(她也爱好音乐和文学)。最近在网上又看到这本书,于是又买下它,依旧读得津津有味。非常喜欢!
  •   儿子学校点名的课外阅读书
  •   这是本好书,值得推荐
  •   买给女儿,比书店便宜,女儿喜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