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货币大系

出版时间:1998-10  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社  作者:郁祥桢,叶世昌,钱傑,马飞海 著  页数:1066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是最早使用货币的文明古国之一。约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用牲畜、谷物等作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实物货币。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期,中原地区使用了海贝,而在商代晚期一些墓葬中发现了青铜贝.春秋战国时期,在东周王室及主要诸侯国统治区内,流通着中国特有的由生产工具演变而来的布币、刀币和圜钱等青铜铸币.秦统一货币后,历代都因袭采用了方孔圆形的金属铸币。北宋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明、清三代,纸币、银锭和铜钱并行。清末机制银元和铜元代替了银锭和方孔铜钱。历代不同币材、形制和版别的货币浩如烟海,其数量之多为世界各国历史上所罕见。在几千年的复杂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表现东方文化特征的中国货币体系。这是光辉夺目的中华文化中的一簇奇葩。  长期以来,货币给予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以很大的影响,同时它本身也打上了各个时代的历史烙印。中国历史货币的研究涉及中国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字学、美学、金属冶炼和书法艺术等广泛领域。钱币是考古学上断代的可靠依据之一。中国传世的和出土的大量货币是珍贵的文物和实物资料。一千多年以来,很多钱币学家和历史考古学家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著作。这些丰富的文物资料和研究成果都急待我们进一步认真地整理、研究和总结。为此,我们决定编纂一套《中国历代货币大系》,为研究中国货币史和钱币学等提供比较系统的科学数据,为振兴中华,发扬中国灿烂文化服务。

内容概要

  中国是最早使用货币的文明古国之一。约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用牲畜、谷物等作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实物货币。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期,中原地区使用了海贝,而在商代晚期一些墓葬中发现了青铜贝.春秋战国时期,在东周王室及主要诸侯国统治区内,流通着中国特有的由生产工具演变而来的布币、刀币和圜钱等青铜铸币,秦统一货币后,历代都因袭采用了方孔圆形的金属铸币。北宋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明、清三代,纸币、银锭和铜钱并行。清末机制银元和铜元代替了银锭和方孔铜钱。历代不同币材、形制和版别的货币浩如烟海,其数量之多为世界各国历史上所罕见。在几千年的复杂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表现东方文化特征的中国货币体系。这是光辉夺目的中华文化中的一簇奇葩。  长期以来,货币给予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以很大的影响,同时它本身也打上了各个时代的历史烙印。中国历史货币的研究涉及中国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字学、美学、金属冶炼和书法艺术等广泛领域。钱币是考古学上断代的可靠依据之一。中国传世的和出土的大量货币是珍贵的文物和实物资料。一千多年以来,很多钱币学家和历史考古学家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著作。这些丰富的文物资料和研究成果都急待我们进一步认真地整理、研究和总结。为此,我们决定编纂一套《中国历代货币大系》,为研究中国货币史和钱币学等提供比较系统的科学数据,为振兴中华,发扬中国灿烂文化服务。

书籍目录

序凡例壹 总论一、银两制度二、清代的白银购买力和银钱比价三、外国银元在中国的流通四、早期的自铸银元五、机铸银元的兴起和清末的币制讨论六、银本位制的实现七、银本位制的废除八、银角和银、镍辅币九、铜元的产生和清末的滥铸十、民国的铜元和铜辅币十一、几点结论贰 图录一、银锭(圆版编号1-950)(一)、直隶银锭(图版编号1-106)(二)、束三省银锭(图版编号107-114)(三)、江苏银锭(图版编号115-191)(四)、安徽银锭(图版编号192-206)(五)、山西银锭(图版编号207-268)(六)、山东银锭(图版编号269-362)(七)、河南银锭(图版编号363-441)(八)、陕西银锭(图版编号442-535)(九)、甘肃银锭(图版编号536-550)(十)、浙江银锭(图版编号551-577)(十一)、江西银锭(图版编号578-640)(十二)、湖北银锭(图版编号641-672)(十三)、湖南银锭(图版编号673-692)(十四)、四川银锭(图版编号693-802)(十五)、福建银锭(图版编号803-809)(十六)、广东银锭(图版编号810-819)(十七)、广西银锭(图版编号820-838)(十八)、云南银锭(图版编号839-919)(十九)、贵州银锭(图版编号920-925)(二十)、新疆银锭(图版编号926-931)(二十一)、华俄道胜银行、中美烟草公司(图版编号932—936)(二十二)、吉语银锭(图版编号937—950)二、金币(图版编号95直一直061)三、银元(圜版编号直062—2686)(一)、清中央政府银元(图版编号1062—1132)(二)、民国中央政府银元(图版编号1133—1326)(三)、福建银元(图版编号1327—1387)(四)、西藏银元(图版编号1388—1505)(五)、台湾银元(图版编号1506—1545)(六)、上海银元(图版编号1546—1559)(七)、新疆银元(图版编号1560—1873)(八)、吉林银元(图版编号1874—2106)(九)、贵州银元(图版编号2107—2122)(十)、广东银元(图版编号2123—2175)(十一)、山东银元(图版编号2176—2178)(十二)、湖北银元(图版编号2179—2196)(十三)、北洋银元(图版编号2197—2243)(十四)、浙江银元(图版编号2244—2274)(十五)、湖南银元(图版编号2275—2319)(十六)、江南银元(图版编号2320—2414)(十七)、安徽银元(图版编号2415—2443)(十八)、奉天银元(图版编号2444—2472)(十九)、四川银元(图版编号2473—2540)(二十)、陕西银元(图版编号2541—2546)(二十一)、北京(京局)银元(图版编号2547—2558)(二十二)、云南银元(图版编号2559—2593)(二十三)、东三省银元(图版编号2594—2612)(二十四)、黑龙江银元(图版编号2613—2614)(二十五)、山西银元(图版编号2615)(二十六)、甘肃银元(图版编号2616—2617)(二十七)、广西银元(图版编号2618—2640)(二十八)、苏维埃地区银元(图版编号2641—2686)四、铜元(图版编号2687—4596)(一)、清中央政府铜元(图版编号2687—2761)(二)、民国中央政府铜元(图版编号2762—2828)(三)、广东铜元(图版编号2829—2854)(四)、福建铜元(图版编号2855—2880)(五),江南铜元(图版编号2881—2944)(六)、江苏铜元(图版编号2945—2992)(七)、清江铜元(图版编号2993—3021)(八)、安徽铜元(图版编号3022—3076)(九)、湖南铜元(图版编号3077—3183)(十)、湖北铜元(图版编号3184-3252)(十一)、北洋铜元(图版编号3253-3272)(十二)、浙江铜元(图版编号3273-3305)(十三)、江西铜元(图版编号3306-3382)(十四)、四川铜元(图版编号3383-3619)(十五)、奉天铜元(图版编号3620-3655)(十六)、山东铜元(图版编号3656-3691)(十七)、河南铜元(图版编号3692-3771)(十八)、吉林铜元(图版编号3772-3886)(十九)、广西铜元(图版编号3887-3894)(二十)、云南铜元(图版编号3895-3921)(二十一)、新疆铜元(图版编号3922-4215)(二十二)、西藏铜元(图版编号4216-4286)(二十三)、山西铜元(图版编号4287-4296)(二十四)、甘肃铜元(图版编号4297-4317)(二十五)、柬三省铜元(附哈尔滨铜元)(圆版编号4318-4321)(二十六)、苏维埃地区铜元(图版编号4322-4540)(二十七)、陕西铜元(图版编号4541-4560)(二十八)、平、津地区铜元(图版编号4561-4574)(二十九)、台湾铜元(图版编号4575-4576)(三十)、贵州铜元(图版编号4577-4578)(三十一)、绥远铜元(图版编号4579-4596)五、镍、铝、锑、铅币(图版编号4597-4676)(一)、镍币(图版编号4597-4664)(二)、铝币(图版编号4665-4672)(三)、锑币(图版编号4673)(四)、铅币(图版编号4674-4676)六、附录叁 专论肆 资料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清代,云南是重要的铜铅锡产区,京库局和各省拨还的铜本、脚价数量可观。其次,云南是边防重镇,并筹建滇越铁路,故有巨额协饷。第三,云南鸦片产量极丰,烟商运回的烟土售价丰厚,因此,云南有大量两广、两湖、四川等省所铸的银锭。云南的银矿在清代有重要地位,自铸银锭也有多种。云南所用银锭,统称“银镍”,又曰“槽银”。据《新纂云南通志》载,银炼、稽银成色,“各属倾销成色极不一致,大别如下:迤东银炼成色自九成起至九八止;迤南南稽成色自九成起至九八五止;迤西西稽成色一为细丝,成色有九八五,一为粗丝,成色有九七,……此外尚有猛撒银炼,成色亦比较为高”。云南自铸银锭大致有几类:母鸡锞,形制呈半卵形、馒头形,重约2—5两不等,大多重3两左右。成色高低不一,有细丝、粗丝之分。大多无铭文,个别有一至五字铭文,多为银匠姓名。清未曾出现低色母鸡炼,当课银、公估银广泛流通后,母鸡镍逐渐成为碎银,课银,“云南征解赋税,照章以足色银两上兑,名日课银。”清代云南地方政府征收赋税银两后,按规定的成色和形制进行改铸,故成色可靠,形制演变有一定规律,形制约有五种:第一种,重37—374克,约滇平一两余至十两左右(滇平1两合35,84克),特点为正面有一条直形戳记,内容系府州县名或纪年,现见最早纪年有嘉庆十二年(1807),晚至光绪六年(1880),主要铸地在迤束,迤西楚雄府(1913年废)也有铸造,系迤东银镍。第二种,重134—220克,约合滇平5两左右,特征是长条形,正面有三条直形戳记,内容有府州县名、纪年、匠名,现见早有咸丰三年(1853),晚至光绪三年,铸地集中在云南府,系迤东银炼,第三种,有重滇平五两、十两、二十两三种,以重十两为多,特征是正面上方一横、下方二直形戳记,内容有地名、纪年(有缺)、工匠名、“课银”(有缺),现见早有道光五年(1825),晚有咸丰五年,铸地为迤西、迤南,系西槽、南槽。

编辑推荐

  《中国历代货币大系(8):银元铜元卷》详细介绍了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时期的货币。先秦货币、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货币、清钱币等等。为专业和业余人士提供参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历代货币大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