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的历史

出版时间:2001年  出版社:上海东方出版社  作者:朱鸿  页数:33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对二千余年的中国文化,对在夹缝中喘息的中国人,对被扭曲、扼杀的人性,进行的一次深刻而痛苦的反省,是“重读大时代”系列中的一种。  全书共收录14篇文章,其中《我在孔庙的所见所想》剖析了本具有独立精神的孔子,其思想是如何最终沦为统治者需要的工具和滥觞的;《成功的罪孽》尖锐地指出商鞅在以“法制”为特色的铁腕政策帮助秦国日益强盛的同时,也开了钳制思想、压制民意的先河;《灰堆》则通过解析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无情地鞭苔了统治者灭绝文化、践踏人性的残暴行径,指出这一事件给灿烂的华夏文化和思想所带来的灭顶之灾。  全书以崭新的视角,从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回溯了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大时代下人文精神坚韧的嬗变和各个层面中国人的生存景观。

作者简介

  朱鸿,现执教于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曾获得首届冰心散文奖,另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 

书籍目录

自序我在孔庙的所见与所想成功的罪孽怀疑荆轲灰堆兵马俑之气胯下奇趾霍去病墓石刻记司马迁之残与苏格拉底之死王昭君为什么嫁匈奴诗人多难李仙蕙墓壁画记苏三监狱一个皇帝的成全之路追究吴三桂后记附录

章节摘录

  在我看起来,真理是高于感情的。我以为,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精神要不断升华,不断高贵,就必须有使真理超越感情的勇气。  荆轲这个人,我小时候就知道,并迷恋他。  在过去的农村,是没有什么可装璜房子的,无非是贴一些彩色的年画而已。但有了它,却也就有了喜庆,甚至有了文化。我家的年画并不怎么艳丽,它只是贴在墙上的一个系列条幅,然而它再三突出的一个人,却能紧紧吸引我。当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胡思乱想的时候,眼睛总是盯着他,并会久久驻留在他身上。他盘着古怪的发髻,他所穿的斜襟褂子显然有一点丑陋,可他却极其勇敢,他握着匕首逼向一个十分威严的人。我一个人呆在房子里感到揪心,也感到提神,我觉得有一种紧张的气氛似乎要从墙里喷射出来,弥漫在房子中,几乎要淹没了我。  大约是祖父告诉我,他是荆轲,故事为荆轲刺秦王。  我很不习惯荆轲的名字,小时候一直不习惯。我觉得它像他的发髻一样古怪,甚至觉得荆轲就不是人的名字。它倒是像一辆纺车,一件收割小麦的工具。但他的名字却终于刻在我的脑子里了,我想到荆轲,便看见他握着匕首的样子。  读了司马迁的文章,荆轲破云而出,有了丰满的血肉。我钦佩他,尊他为壮士。在我风华烁烁的青春季节,我理想的天空,曾经云霞似的飘动着朵朵榜样,荆轲则是我所爱的数一数二的古典英雄。  我以为,荆轲把人所有的一种潇洒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了,我十分羡慕这个人。我甚至在某个危险的岁月呼唤中国出现新的荆轲,并想象着我就是荆轲,想象着我在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悄悄潜入了秦国,计划着要为正义而献身。  不过恰恰是我在想象之中做了荆轲的时候,我发现了荆轲的破绽。破绽渐渐扩大,并导致我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在我看起来,荆轲是那种自负的人。读了一定的书,喜欢剑术,有怀才不遇之感。荆轲所在的时代,是一个由天下混战到天下统一的时代,户籍的管理很是松懈,人可以自由走动。荆轲就是四处走动的:他出生于齐国,之后迁居卫国,由于卫国元首冷落了他,遂来到燕国。  荆轲显然是在寻找发展的机会,希望有人提携和任用。不过他内向,他的具体想法一直像烟雾一样是朦胧的。我不知道谁能看出来荆轲到底要做什么,反正我没有看出来。但我却能清楚地感到他郁郁寡欢,意志消沉。  他走动多年的主要收获是结交了一些社会名流。燕国的田光先生,德高望重,似乎很是赏识荆轲。  荆轲羁旅燕国的时候,燕国出现了很大的危机,它当然是由秦国引起的。秦国要统一天下,遂在消灭韩国之后,转身把矛头对准了赵国。燕国与赵国毗邻,于是即将在赵国燃起的战火使燕国一片惊慌。  有意思的是,燕太子丹比燕王喜似乎还要焦虑,更有意思的是,他在焦虑之中策划着一个奇异的方案,这便是打算派壮士到秦国去劫持秦王,逼他归还列国的领土,或干掉他,并乘秦王之死所引起的内乱之机打败秦国。  燕太子丹策划的方案,多少是受了曹沫的启示。曹沫是鲁国的将军,曾经在鲁庄公与齐桓公会晤之际,以匕首劫持齐桓公,从而收复了鲁国的领土。也许曹沫的成功,激发了燕太子丹的灵感,他要寻找自己的曹沫,并实施他的谋杀计划。  燕太子丹小时候在赵国作人质,秦赢政由于其父亲秦异人也当人质居于赵国,则出生于赵国。于是燕太子丹与秦赢政就都是身处异邦,同病相怜,成了友好的伙伴。  几年之后,秦赢政随父亲返回秦国。父亲当了秦王,父亲逝世他则即位当了秦王。但燕太子丹却继续作人质,其变化仅仅是他从在赵国作人质变化为在秦国作人质了。燕太子丹天真地认为,由于他和秦赢政曾经在一起玩耍,是伙伴,秦赢政是会照顾他的,而且他希望得到照顾。  然而,秦王不但没有照顾他,反而对他不友好。这使燕太子丹感到极其屈辱,便提出要返回燕国。秦王还客气,倒是同意了燕太子丹的要求,只是有一个条件,秦王说:乌白头,马长角,天雨粟,你就可以返回燕国了。  燕太子丹觉得秦王欺人太甚,十分愤怒,遂在夜幕之中潜回燕国。  容易得出的结论是,燕太子丹之所以要制定谋杀方案,是由于他怨恨秦王,并要以干掉秦王的措施保卫燕国。不过我以为,这仅仅属于表面现象。在我看起来,谋杀方案之源,在于蒸太子丹对秦王怀有一种入骨人髓的恐惧。燕太子丹偷偷离开秦国,显然是大大冒犯了秦王的尊严。他很清楚,以秦王的褊狭和暴戾,秦国吞并燕国之后,秦王将注定会用非常的手段报复他。  依常规。秦国占领了燕国,燕太子丹作为燕国的接班人,当然是要分摊一些亡国之难的,也会感到悲哀。不过由于他和秦王有过一场心理之战,由于他不忍秦王的冷遇和凌侮而擅自离去,由于他尖锐地悖逆了秦王的意志,他感觉,在秦国占领了燕国之后,他将不但会陷入亡国之难,他会悲哀,而且他将面临一场秦王对他的严酷惩罚。  燕太子丹对秦王的恐惧,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一个燕国接班人对失去燕国的恐惧,也超过了燕国任何一个人对秦国的恐惧。燕太子丹是极力要摆脱这种恐惧的,因为恐惧使他不得安生了。遗憾的是,他难以克服自己的这种恐惧,恐惧仿佛滴在了他的血液之中,于是他就构想了一个谋杀的方案以克服之。  按照燕太子丹的策划,最好的结局是劫持秦王,从而使秦国归还它过去吞并的列国的领土,最坏的情况是干掉秦王。秦王之死,当然不是秦国之死,但秦王之死却能消除燕太子丹对秦王的恐惧。倘若秦王之死能引起秦国内乱,并乘其内乱之机,燕国联合列国打败秦国,那么最坏的状态就会反弹为最好的结局了。  燕太子丹的构想显然充满了个人情绪,并带着浪漫色彩。他沉溺于自己的梦幻,又激动,又紧张,难以自拔。  燕太子丹的方案,显然属于绝密一级的事情,他只是向自己的先生作了通报。他把谋杀计划告诉给先生,实际上是要先生给他介绍一个行动人。也许先生知道燕太子丹的性格,遂多少发表了一些能够启示燕太子丹的意见之后,勉强认同了他的构想,随之介绍了田光先生。  不清楚为什么要让田光先生做谋杀的行动人,我想,可能是田光先生曾经有过谋杀的经历吧。总之,田光先生拜见了燕太子丹,但他却认为自己衰老,并害怕自己不能完成任务,遂介绍了荆轲。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自序  已经过去的人类生活,便为历史,从历史之中生长出来的新的人类生活,则是现实。由于文化把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连接到一起了,所以现实注定是要带着历史的风采的,当然也会带着历史的腐臭。  既然历史标志着一个过程的完结,那么它就难免有燃烧之后的感觉。不过它并不是轻烟,风吹一下便淡化,甚至虚无。如果历史是会消失的,那么它也是消失在现实之中了,这仿佛幼稚消失于成熟之中,青春消失于风度之中,或是红润消失于皱纹之中,乌发消失于谢顶之中。  我完全相信进化的功能,但进化的功能却是在一定的条件之下才会发挥作用的。我也知道现实对历史的接纳有它自己的选择,不过这要分析是谁掌握着选择的权力。我的意思是,在过去的中国,一直是以皇帝为核心的统治阶级掌握着选择的权力,于是秦就消失于汉之中,明就消失于清之中,甚至父亲消失于儿子之中,儿子消失于孙子之中。  集权统治,一以贯之,呈现为一个日出日落的循环。当然,循环之中也是有进化的,甚至循环就是进化。然而这样的进化,却毕竟太缓慢太缓慢了,而且事实是,它使自己蒙受了挨打的耻辱。  遗传科学证实,女性对男性的爱情,以其本能,经过四年便会转移。女性淘汰一个男性,追求别的一个男性,据说其中有一个目的就是要获得优秀的基因,以保证和提升生命的质量。在我看起来,中国应该像女性转移其爱情一样能够忍痛,或是干脆忘掉转移爱情之痛,以便扬弃陈旧的观念,吸收鲜活的思想,否则文化就可能会停滞,会萎缩,甚至反动。遗憾的是,中国从十四世纪之后则渐渐变得内敛了,胆怯了,居然为打开大门还是关闭大门的问题,竟苦恼地讨论了近乎两个世纪。岂不知文化的碰撞是不可阻挡的,主动地使文化交汇,将有大益。  二十世纪出现的鲁迅,是中国最为伟大最为真诚的反潮流的英雄。他以石破天惊的大智慧和大勇气,不但反了一味肯定和赞美中国文化的潮流,而且深刻地批判了中国文化所蕴藏的残酷与虚伪的成分,及其种种非人道的成分。为了避免当时的青年中毒,鲁迅还建议他们不要读中国的书。鲁迅是焦虑的,苦涩的,其呐喊撕心裂肺,带着殷红的血,可惜墙太厚,中国人睡得太沉。鲁迅批判的用意并没有为多少中国人所理解,反而他成了一个最受奚落最受诬蔑的作家,甚至今天早晨我还听见几个少儿在挖苦他。  鲁迅曾经作的批判,显然有继续的必要,而且有深入的必要,因为鲁迅所作的批判,只有变成一代或几代知识分子的批判,他所反的潮流才有可能为一个文明的潮流所取代,中国人才能真正感到什么是人。问题是,鲁迅所反的潮流是沉郁的,纵横涌动的,铺天盖地的,而且中国人就漂游于这个潮流之上,反起来显然很难。  从历史之中忽然钻出来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实。统计显示,中国人收入的增长像离弦的箭一样在直线上升,而且从豪华宾馆走出来的中国人,也都是一脸阔气。但有一个数目却是难以统计的,这便是,街上的男女,还有多少是有自己的精神和独立思想的。丰富的物质,是否可以堵塞精神的漏洞。这是我的一个困惑。  在一个灯红酒绿的背景之下思考往者与来者,思考文化之中的中国人,难免孤独和消薄,仿佛是站在了浩茫寂灭的四野,狼不嚎,沙不飞,鬼火不闪,妖怪不现。有时候我真是非常伤感,非常绝望,甚至产生了处于生活之外的感觉。  在十分难耐的时候,我读鲁迅的书。我觉得幸运的是,我毕竟还有可以求助的人。当然,我也只能求助鲁迅。我告诉自己:你也有你的靠山,怕什么,继续进行吧!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对二千余年的中国文化,对在夹缝中喘息的中国人,对被扭曲、扼杀的人性,进行的一次深刻而痛苦的反省,是“重读大时代”系列中的一种。  全书共收录14篇文章,其中《我在孔庙的所见所想》剖析了本具有独立精神的孔子,其思想是如何最终沦为统治者需要的工具和滥觞的;《成功的罪孽》尖锐地指出商鞅在以“法制”为特色的铁腕政策帮助秦国日益强盛的同时,也开了钳制思想、压制民意的先河;《灰堆》则通过解析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无情地鞭苔了统治者灭绝文化、践踏人性的残暴行径,指出这一事件给灿烂的华夏文化和思想所带来的灭顶之灾。  全书以崭新的视角,从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回溯了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大时代下人文精神坚韧的嬗变和各个层面中国人的生存景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夹缝中的历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