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思想通史·近代后卷

出版时间:2002-12-01  出版社:黄山书社  作者:吴怀祺 洪认清  页数:509  字数:3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对中国近代前期的史学思想作了系统的阐述。     本卷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大势和史学走向,勾勒出史学发展轮廓,特别是在延安地区史学的研究上显出功力。认清潜心学术,孜孜不倦,有时几乎是终日不下计算机,终于写出专书,突显出了当时史学的亮点。本卷又注音研究孙中山的史学思想,是有见地的。对于一本著作来说,还是集中写自己的心得好,嘎嘎乎人哉,独断之学也!    史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问题在中国史学近代化过程中,已经被提出来了。

作者简介

洪认清,男,1966年12月生,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人。1997年6月在华中师范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2年6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近年来在《史学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学术月刊》、《求索》、《船山学刊》、《安徽史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

书籍目录

作者简介题记导言  第一节 史学近代化和新史学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新趋向第一编   绪言  第一章 李大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奠基者    第一节 李大钊的唯物史观和史学理论    第二节 李大钊的史学思想史研究特色     附:孙中山与史学  第二章 二十年代的史学思潮(上)    第一节 瞿秋白:系统宣传辨证唯物论的先驱者    第二节 李达的历史理论和史学思想    第三节 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和革命史研究  第三章 二十年代的史学思潮(下)    第一节 西学与梁启超晚年史学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 胡适的“实验主义”思想及其史学方法论意义    第三节 近代“疑古”思潮和顾颉刚的“疑古辨伪”思想    第四节 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传播    第五节 吕思勉的治史特色和史学理论第二编   绪言  第四章 毛泽东的史学思想  第五章 郭沫若的史学思想  第六章 三四十年代的史学思潮(上)  第七章 三四十年代的史学思潮(下)  本卷主要引用书目

章节摘录

1940年,张荫麟在其著作《中国史纲》的“自序”中,总结30年代史学说:“就中国史学的发展上看,过去的十年来可算是一新纪元中的一小段落;在这十年间,严格的考证的崇尚,科学的发掘的开始,湮没的旧文献的新发现,新研究范围的垦辟,比较材料的增加,和种种输入的史观的传播,使得司马迁和司马光的时代顿成过去;同时史界的新风气也结成了不少新的,虽然有一部分还是未成熟的果。”新史学产生后,学界提出了反对以帝王朝代为中心编写历史的口号,建立新通史体系的任务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三四十年代,新史家撰写了一批通史著作。如邓之诚的《中华三千年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书中提出青年学子通观历代兴亡的重要性。缪凤林的《中国通史要略》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从历史史略、政治制度、学术文化等方面分别叙述中国历史。吕思勉的《吕著中国通史》、钱穆《国史大纲》也是有影响的通史著作。(2)史学理论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三四十年代,新史学在史学理论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例如,张荫麟在1940年对书事义理问题以现代眼光进行了新阐释。张荫麟对新史学最具体而又最重大的贡献,无疑应推通史取材原理的发明。他在《中国史纲·自序》中提出通史家选事与综合的通常义例。

编辑推荐

《中国史学思想通史:近代后卷(1919-1949)》是由黄山书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史学思想通史·近代后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