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出版时间:2001-6-1  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  作者:王阳明  页数:349  译者:阎韬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本书前冠以专家导读,勾勒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奥妙,探索其学术源流、文化背景,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同时本书勾画出了儒学前后发展的主线,是问津宋以后儒学演进、下探当代新儒学源流必读的入门书。

作者简介

  王阳明,哲学家,心学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著有《传习录》、《阳明先生文录》等。

书籍目录

前言
传习录卷上
传习录卷中
传习录卷下

章节摘录

  卿,许多弟子跟随他来到南京。仓居:在衙舍居住。②有所忧患不得其正:语出《大学》,指忧患过度的错误。③毁不灭性:语出《礼记·丧服四制》,意为孝子哀毁不可以伤害性命。  【评析】  这里强调适中、中和。阳明认为人有七情是正常的,但是七情发出来多数是过分的,所以特别要注意克服过分而使之适中。  四七  “不可谓未发之中常人俱有。盖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今人未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须知是他未发之中亦未能全得。”  【评析】  此说与阳明一贯思想不甚一致,或为记录者之误。四八  “《易》之辞是‘初九潜龙勿用’六字,《易》之象是初画,《易》之变是值其画,《易》之占是用其辞。”  【评析】  阳明十分重视《易经》第一卦的第一爻,以为全部六十四卦皆从它变化而来。这反映了他治学办事的指导思想:最基本的东西是最重要的,把握了最基本的东西也就把握了全部。  四九  “夜气。是就常人说。学者能用功,则日间有事无事,皆是此气翕聚发生处。圣人则不消说夜气。”  【注释】  夜气:语出《孟子·告子上》,意为人在夜间生长出来的清明之气,指未与日常种种事物接触时的无利害考虑的精神状态。  孟子的夜气,是对于普通人说的。普通人在夜间与外物脱离接触.可以较为清醒地审视行为的意义,有利于道德思想的牛发。但足对于一个有忠于道德修养的人来说,光靠这点足不够的,他应该自觉地用功,这样就会时时处处有夜气,时时处处按道德标准思考、行动。  五十  澄问“操存舍亡”章。  日:“‘出入无时.莫知其向’,此虽就常人心说,学者亦须是知得心之本体亦元是如此,则操存功夫始没病痛。不可便谓出为亡,入为存。若论本体,元是无出无入的。若论出入,则其思虑运用是出,然主宰常昭昭在此,何出之有?既无所出,何入之有?程子所谓‘腔子’,亦只是天理而已。虽终日应酬而不出天理,即是在腔子里;若出天理,斯谓之放,斯谓之亡。”又曰:“出入亦只是动静,动静无端,岂有向邪?”  【注释】  “操存舍亡”章:指《孟子·告子上》所引孔子的几句话:。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向,惟心之谓欤。”腔子:指胸腔。《二程遗书》卷七日:“心要在腔子里。”腔子指心所应在之处。  【评析】  当时儒者修养有一种常犯的错误:控制自己的心,使它静止不动。阳明强调人心永远在不停地运动着,不可以要求它如槁木死灰全无生气。关键不在静而在定,即定在理上。只要符合天理,静与动都是正常的。  五一    王嘉秀。问:“佛以出离生死诱人入道,仙以长生久视诱人入道,其心亦不是要人做不好,究其极至,亦是见得圣人上一截,然非入道正路。如今仕者,有由科,有由贡,有由传奉,一般做到大官,毕竟非入仕正路,君子不由也。仙佛到极处与儒者略同,但有了上一截,遗了下一截,终不似圣人之全。然其上一截同者,不可诬也。后世儒者又只得圣人下一截,分裂失真,流而为记诵、词章、功利、训诂,亦卒不免为异端。是四家者终身劳苦,于身心无分毫益,视彼仙佛之徒清心寡欲,超然于世累之外者,反若有所不及矣。今学者不必先排仙佛,且当笃志为圣人之学。圣人之学明则仙佛自泯,不然则此之所学,恐彼或有不屑,而反欲其俯就,不亦难乎!鄙见如此,先生以为何如?”  先生日:“所论大略亦是。但谓上一截、下一截,亦是人见偏了如此。若论圣人大中至正  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更有甚上一截、下一截?‘一阴一阳之谓道’,但‘仁者见之便谓之仁,智者见之便谓之智,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仁智岂可不谓之道?但见得偏了便有弊病。”  【注释】  王嘉秀:字实夫,阳明弟子,好谈仙佛。  上一截:与下一截相对。当时一般认为孔子之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上下两截。上一截是谈性与天道的,下一截是讲究治国平天下的。阳明不同意这种区分。科、贡、传奉:指三种升官的途径。科是分科考试以取士;贡是通过乡党或官员荐举;传奉是不通过吏部铨选,由走内臣的后门而得官。一般:一样,同样。君子之道鲜矣:语出《周易·系辞上》,意为同一个道在不同的人看来便有不同的样子,能认识道的全体的是很少的。  【评析】  阳明认为,天下只有一个道,儒释道三教都力图把握它,所以三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优秀成果都可以接受。这种态度比朱子明里批判、暗中搬用的做法要好。明代三教合流的思想有相当的发展,阳明思想有其时代特征。  五二  “蓍固是易,龟亦是易。”  【注释】  蓍:周易的筮法,以蓍草运作的得数决定卦画,从卦画看吉凶。龟:龟卜,以龟甲上灼出的裂痕定吉凶。  【评析】  阳明认为龟亦是易,是由于他认为两者都反映了天理.都可以决嫌疑、定犹豫。在不同巾看到同一,这是阳明的思维定势和优势。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  一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人称阳明先生。他是浙江余姚人,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卒于明嘉靖七年(1529),是明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杰出的军事统帅、成功的教育家。  阳明白幼聪明好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向往成为圣贤。青年时代他大量阅读宋明理学家的著作,并按朱子的格物理论去实践。但是两次累垮,一无所获,觉得成圣太难,只好止步。为愉悦身心,他与朋友一起舞文弄墨,写作诗文。既而感到这种生活没有意义,于是转而学习佛道,目的是养生和寻找精神寄托。不久,又觉得修仙成佛离家出世,抛弃了做人的义务,是错误的,于是重新回归于儒家。这时由于他有了丰富的知识和阅历,认为做圣贤需要在精神上解决问题。但是朱子教人的仅仅是注重考据、讲论的口耳之学,所以决定,重建圣人的身心之学。弘治十八年(1505),他在北京做兵部主事,开始授徒讲学,其中心内容便是确立必为圣人之志。  一场飞来横祸,打破了王阳明平静的为官与讲学的生活。明 武宗正德元年(1506),阳明上疏,为因触怒宦官刘瑾而下诏狱的科道官辩护,结果廷杖四十,谪为贵州龙场驿驿丞。龙场在万山丛中,到处是毒蛇、瘴疠之气,周围土著皆系少数民族,语言不通,习俗全异。没有房子住,没有蔬菜吃,阳明不得不与从人一起架屋种菜。在艰苦的环境中,为克服对得失荣辱特别是生死的系念,他日夜端坐澄默,专求静一,久而久之,心中洒落自在,达到很高的境界。他凭借自己的体验,进一步思考圣人之道的真谛,一天夜里突然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不觉大呼大跳,从人都惊呆了。他悟到的道理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说,心就是理,要穷理只能向内而不是向外,朱子倡导的格物向外做功夫是不对的,格物即是纠正心中不正确的念头。这是他的学说——王学最基本的观念,是他在龙场动心忍性的实践结果。从此他重开讲席。正德四年他在贵阳讲知行合一,八年在滁州讲默坐澄心,九年在南京讲存天理去人欲。他的思想体系逐渐趋于成熟。阳明不但是哲学家,也是能干的军事家、政治家。由于历史的机缘,他从正德十二年至十六年在江西担任巡抚都御史,长年带兵作战,使他的军事才能得以充分展现。他用兵最善于掌握主动,巧妙地迷惑、瓦解敌人,出其不意地予以打击。开始他做南赣巡抚,不到两年,讨平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边界上的多股“盗寇”。正德十四年六月,久欲谋反篡位的宁王,以十万之众在封地南昌发动叛乱。阳明在没有朝廷旨意、情势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挺身而出,承担平叛重任。他先用心理战使宁王一再推迟进攻南京的时间。宁王出兵之后,他迅速攻下南昌,迫使宁王回救老巢。然后以逸待劳,在鄱阳湖中与敌展开决战,一举歼灭数万叛军,活捉宁王。从起兵到胜利仅仅用厂三二十五天,以非凡的军事才能创造了辉煌的战绩。但是胜利给阳明带来的不是明媚的春光,而是压城欲摧的乌云。原来武宗早想游历江南,宁王造反成为他的借口,他不顾宁王已擒的事实,率领十多万大军汹汹南下,演出“亲征”闹剧。阳明反对劳民伤财的亲征,曾上疏劝阻,更不同意武宗玩战争游戏,重新在鄱阳湖中抓获宁正。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传习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疗伤心学
  •   传习录 经典
  •   王阳明作品
  •   心学的总结
  •   闲暇时看的一本书
  •   封面不满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