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咬文嚼字》合订本

出版时间:2003-2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作者:郝铭鉴  页数:574  字数:52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前几年听说上海有一份新杂志,叫《咬文嚼字》,名气不小,而且敢于挑名家和大腕明星的错,在踏踏实实地做推广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具体工作,可惜在北京我始终没有看到过。我曾经以为《咬文嚼字》大概是专门找错别字的。这些年来错别字满街走,连公开的出版物和电视屏幕上也不断出现错别字,而且已经到了“无错不成书”的地步。因此我很赞成《咬文嚼字》出来清理清理语言文字领域的垃圾。  后来见到了《咬文嚼字》的合订本,我打开一看就放不下了,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我发现我还是小看了《咬文嚼字》,其实《咬文嚼字》并不限于纠正错别字,而且还纠正出版物中出现的各种历史文化知识和百科知识方面的错误,有的文章还告诉读者很多在任何其他地方很难看到和查到的小知识。例如“这事儿黄了!”为什么说“黄了”?出处何在?(答案见该刊2001年第4期第25页)因为我平时就爱读一些杂书,特别喜欢读一些能长知识的杂书,所以《咬文嚼字》正对胃口,一读就爱不释手了。  1993年我曾代表国家语委到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检查社会用字,在南京一家大商场就看见“商场”的“场”字的右边戴上了一顶鸭舌帽,写得跟“伤兵”的“伤”字差不多,这就不是规范不规范的问题,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错字。一问,回答说是一位著名书法家写的。我说不管他是什么人,“场”字没有这种写法,肯定错了,应该改。后来改了没有不清楚,很可能没改,因为个把咬文嚼字的人说的话算什么!著名书法家还会写错吗?由此也可见《咬文嚼字》任重道远。  《咬文嚼字》涉及的实际上是反映作者文化素质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不限于文字本身规范和不规范。这样广义地来看待语言文字问题是符合多数人的看法的。如果学生在作文中,说他们家的公鸡下了蛋,老师不能因为这涉及知识问题,不是错别字而放过去不改。改革开放初期,胡乔木同志看了红学家吴世昌给《人民日报》的意见信作出批示,要《人民日报》改进语言文字工作,而吴世昌同志提的两条意见都是知识方面的错误。一条是报上毫无根据地说葡萄酒是中国最早酿造的;另一条是报道一位针灸军医在自己身上试针时既扎了自己的子宫韧带,又扎了自己的前列腺,问这位军医究竟是男是女。为此,《人民日报》召开了座谈会,专门讨论如何改进编校工作,提高报纸的语言文字水平。由此可见不能把历史文化知识和百科知识修养问题排斥在语言文字修养之外,《咬文嚼字》咬定这些问题是完全正确的,而且是十分有益的。  前几年某电视剧中一位女士称别人的丈夫为“外子”,成了大笑话,而实际生活中由于不了解过去文人之间使用的称谓而又要附庸风雅使用,结果闹笑话的比比皆是。有一位比我小十几岁的学者从国外给我寄来一张照片,称我为某某“学兄”,我看了别扭极了。我和他从无同学之谊,哪来的“学”?而特别是“学兄”,我不是他的学生,又比他年长,即使是同学,也得称一声“学长”,怎么那么放肆地称“兄”呢?因为过去只有师长称学生才称“兄”,如鲁迅一直称许广平为“广平兄”;而同学之间,不论年纪大小,班级高低,一律称“学长”。这些历史文化知识方面的错误当然要避免和纠正。  《咬文嚼宇》不仅批评了种种语言文字方面的错误,而且还提供了不少正面的知识。文章短小精悍,富有趣味性,读起来很有兴趣。可是这样一份好杂志在有些地方甚至在北京很难看到,而很多文章恰恰又是批评生活在北京的作者的。我希望《咬文嚼字》加强发行工作,开门办杂志,不要关门办杂志,把好文章送到全国各个地方去,特别是应该做好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的发行工作,例如北京。发展的地区要关注,发达的地区更要关注,因为发达地区的语文规范程度,对全国具有更大的影响。

书籍目录

序卷首幽默特稿语林漫步众矢之的编校质量擂台赛(一)编校质量擂台赛(二)编校质量擂台赛(三)编校质量擂台赛(四)编校质量擂台赛(五)编校质量擂台赛(六)编校质量擂台赛(七)编校质量擂台赛(八)编校质量擂台赛(九)编校质量擂台赛(十)编校质量擂台赛(十一)编校质量擂台赛(十二)一针见血语文门诊时尚词苑百科指廖百家会诊有此一说汉字神聊辨字析词词语春秋语坛掌故正音室三味沙龙向我开炮一字难忘八面来风探名小札碰碰车撤稿札记百问百答向你挑战语丝雾里看花有照为证其他

章节摘录

  大概是十多年前吧,上海街头出现了日本“野尻眼镜”的招牌。“尻”字是个冷僻字,有人查了字典,知道读音为kǎo,意思是“脊骨末端”即臀部,还可解释为肛门。野屁股撅在大街上,这还成何体统?于是有人著文大张挞伐。殊不知“野尻”这个著名的眼镜品牌,本是日本的一个姓氏。据《日本姓氏由来总览》,此姓“起源于古丰后国直入郡野尻村,在日本人的姓氏中居第953位”。日本人的姓氏不少和居住地有关,比如住在松树下面便姓“松下”,住在水井旁边便姓“井上”,“野尻”则是住在田野的末端即尽头。对别人姓氏说三道四,未免有点失礼吧。  无独有偶,围绕上海街头的招牌,最近又爆发了一场“战斗”。这次“讨伐”的对象是“湘西土匪鸭”。2002年9月27日上海《新闻晨报》刊登一则图片新闻:《“湘西土匪鸭”该换名字》。该报道称某饭店主打菜肴“湘西土匪鸭”的名称“非常不雅”,“有违《广告法》第七条”,不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和以“地主”“强盗”等为品牌名称一样,必须“进行查处”。这则图文并茂的报道,堪称声色俱厉,然而,当你了解“湘西±匪鸭”之后,便会发觉报道颇有点堂吉诃德的味道。  “湘西土匪鸭”的得名,据说是这样的:湘西多水,盛行养鸭,鸭农主要靠鸭子生蛋。当地有一张氏女子,开一家小饭店,家里也养了一群鸭子。由于平日忙于饭店业务,对鸭子疏于照看,这群鸭子很少产蛋不说,还四处乱跑,糟蹋庄稼,扰乱邻里,张氏气得大骂“简直像土匪”,一怒之下,全都杀了做菜。可能因为撒野的鸭子肉质鲜活,加上张氏又是个烹饪高手,烧出的鸭子酥软可口,香气四溢,食客近悦远来,一时为之轰动。人问张氏这是道什么菜,张氏仍是气不打一处来:“土匪鸭!”想不到这个名字竟一传十、十传百,成了湘西的一大名菜。  当然,传说只是传说,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但中国的饮食文化,和传说有着不解之缘。浙江的宋嫂鱼羹、云南的过桥米线、四川的官保鸡丁、福建的佛跳墙……哪一个没有人们津津乐道的传说?这些传说早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少名菜名点,正是在传说流传的过程中,奠定了自己的品牌地位。所谓美食家,通常要有三个条件:一是精细的辨味能力,二是丰富的厨艺知识,还有一点便是一肚子的饮食文化掌故。熟悉不熟悉这些掌故,吃起来的味道、感觉是不一样的。强令“湘西土匪鸭”换名的人,看来还不了解“土匪鸭”的来历,否则,这种简单化的指责,岂不和花间喝道、苔上铺席一样,成了“杀风景”的笑谈!  那么,能让“土匪”横行吗?问得好。清平世界,“土匪”当然不能招摇过市。但必须提请注意的是,“湘西土匪鸭”既和自我炫耀的“鸦片鱼头”不同,也和故作惊人之笔的“黄世仁鸡汤”有别,它体现了老百姓的朴素的感情色彩。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咬文嚼字”是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社会人人必备的基本语文素养,《咬文嚼字》是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更是语言文字工作者的良师益友。《咬文嚼字》能够从众多杂志中探出头来,是因为它是一本好的杂志,好的杂志的尺度是:“有新意,有难度,有立场,而且首先能够吸引人”。

编辑推荐

前几年听说上海有一份新杂志,叫《咬文嚼字》,名气不小,而且敢于挑名家和大腕明星的错,在踏踏实实地做推广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具体工作,可惜在北京我始终没有看到过。我曾经以为《咬文嚼字》大概是专门找错别字的。这些年来错别字满街走,连公开的出版物和电视屏幕上也不断出现错别字,而且已经到了“无错不成书”的地步。因此我很赞成《咬文嚼字》出来清理清理语言文字领域的垃圾。  后来见到了《咬文嚼字》的合订本,我打开一看就放不下了,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我发现我还是小看了《咬文嚼字》,其实《咬文嚼字》并不限于纠正错别字,而且还纠正出版物中出现的各种历史文化知识和百科知识方面的错误,有的文章还告诉读者很多在任何其他地方很难看到和查到的小知识。例如“这事儿黄了!”为什么说“黄了”?出处何在?(答案见该刊2001年第4期第25页)因为我平时就爱读一些杂书,特别喜欢读一些能长知识的杂书,所以《咬文嚼字》正对胃口,一读就爱不释手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02年《咬文嚼字》合订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2条)

 
 

  •   期刊合订,每篇文章平均五分钟不到就可读完,放在随手处,不经意翻看,尽是惊和喜。在不知反思为何物的时下,能有一小撮人有组织有纪律地为语言文字敬业出力,难能可贵!建议“咬文嚼字”不仅出板砖一样厚重的合订本(放在包里真的很重),也要考虑发行轻巧的口袋书,帮沉浸在游戏、肥皂剧、下三烂网络文字的行人游客们清晰头脑,在智商复苏和品位回升的道路上助全民一臂之力!这次一共买了七本书,因不在一仓,分了三天送来,我是无所谓,就是苦了快递员了。。。书的品相非常好,包裹严密,没有明显的挤压磕碰。在当当买书还是比较放心的。
  •   杂志的单行本(月刊双月刊等)不便于收藏,所以好的杂志我都习惯于购买合订本。咬文嚼字确实是好的严肃的书刊,对于母语我们自以为已经掌握的很好,其实我们常常犯错误,有些甚至是常识性的错误。从95到2010年我全部齐了。很开心。
  •   在当当网买了不少的咬文嚼字合订本。差不都集完了。这本书很有收藏价值;值得各个阶层的人士阅读,学生是一个很好的群体。尤其是初中以上到大学的中国学生。
  •   好!非常实用!当下中国正需要此书来纠正,因信息时代,写字不多,都在电脑,或微信等等中进行文字交流,提笔忘字的现像实在是太多了。这本书正好来清洁当下错字、别字、歧义字的错误用法,对于保护我们的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有着重大的作用。
  •   继续对《咬文嚼字》的追捧。
  •   非常喜欢的杂志,合订本还便宜而且一口气就读完,非常增长知识~~
  •   武汉今年中考作文题目是敬畏文字,这本书让孩子对文字有了更深的了解,经常把里面的典故说给我听.
  •   这个合订本我在2003年3月就在桂林书市买过了的(8折),可是在一年后被一个同学借走后就一直没还我!所以就又买了一本!2007年的合订本卓越网已经有了,当当网什么时候进货呢?
  •   爱不释手哦!
  •   還好,只是沒想到合訂本看起來不太舒服
  •   好书,收藏。
  •   货很及时,书内容很不错,是学习语言的良师益良。只是感觉印刷没有2008年合订本清晰。
  •   我刚读,书很好。原来曾经订阅过,知识面丰富。对学生及文学青年能提供别的书籍无法获知的信息。当当的书确实便宜,速递快。感谢当当给我们提供这个平台。
  •   对文字工作者很有用
  •   是一本很值得收藏的杂志,学生成人都受益匪浅!
  •   还好!阅读中!
  •   这书还不错,就是让我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的中文水平需要补课
  •   这个小刊物真是精品!
  •   留作资料用,很好!
  •   还行吧,略微有点脏。
  •   书是好书,送货时书的一角黑乎乎的,可能是染上了墨迹,影响收藏。
  •   包装很好,书一点也没受损。
  •   该书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真正是开卷有益啊
  •   一部文学爱好者的课外辅导字典。是课堂上时间和空间限制外的知识拓展。很好的把玩文学。
  •   我买了一本还没有收到。但是以前买过其他年份的合订本,觉得很实用,能学到不少有关语言文字实用的东西。本人认为,学生更应该看这个书。
  •   许多用字小知识,非常好的书,可以当小故事来读,也可以当工具书啦
  •   收集好了,也是个还念
  •   提高语言水平
  •   不错哦………………
  •   规范语言文字的好杂志
  •   我的必买的书籍
  •   文字工作者的工具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