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对话

出版时间:2003-3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作者:乐黛云等编  页数:198  字数:16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不久前在非洲马里的廷巴克图,法国的巴黎和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连续召开了有关“互动认知,多元共存”的三次讨论会,会议精神突出表现在欧盟主席普罗迪的发言中,他认为目前“极度贫困,生存前景的渺茫与不可逆转的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冲突就像某些文化与政治泛滥现象一样随处可见”,只有“不同文化间开放式的对话可以遏制西方商品价值观或极端经济个人主义在全球的扩张”,而在不同民族间的对话中,首先应确认的是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原则以及各自有完全保留其特性的权利。在三地召开的这次会议确实是一次极富时代意义的对话,特发表意大利、西班牙、印度、法国四位学者的不同意见,供读者思考。  本辑“专论”讨论了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现状,所谓第三部门是指既非政府机制(NCO非政府),亦非市场经济体制(NPO非营利)的民间组织系统,如环保组织、妇女权益保护组织、以及形形色色的扶贫、慈善、公益基金、发展促进、文化交流组织等等。文章论证了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不仅不会阻碍、而且会促进市场机制的发育,成为沟通政府和民间的重要渠道。  张旭东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即如何协调中国的需求与全球语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以中国现代性历史经验内在的连续性为当代中国的存在和发展做理论上的说明和辩护。中国文化如何在当代西方各种强势文化的影响下进行自我定位和自我构想,也就是一个争取自主性,建立世界文化和世界历史抱负的问题。他提出中国文化研究的基本思路应是“穿越西方,回到(中国文化)传统”。因为中国人怎样回到传统,取决于怎样定义自己的现在和怎样设想自己的未来。他认为不参与到对当代生活的创造中去,不介入西学,不介入到当代世界的主要的理论性的讨论中去,就无法深人谈论中国文化传统。他的这些思考为进一步讨论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金丝燕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章指出世界文学中曾经出现过两大倾向,一是社会关系淡化出现的个人化,其极端是群体社会解体后的个人孤独、痛苦。二是共同价值消失出现的虚无主义,任何人可以选择自己的价值而不用考虑他人的价值。对这两种倾向的批评常以依恋想像中的往昔的方式出现。当对往昔的依恋变成一种理想,并被投影到未来,一个希冀能抗衡个人化和虚无主义,希冀能在回归中强化社会联系,重建群体空间的巨大的新群体便出现了,这就是20世纪文学尤其是中国文学的经历:建筑一个文学的理想国。从这样的世界高度出发,文章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见解。  张、金二位都是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的高才生,他们一在纽约,一在巴黎,都已在那边的学术界初露头角,也都在同样思考着和经历着“穿越西方,回到中国文化传统”的道路,他们的经验和思考都十分值得我们借鉴。

书籍目录

卷首语专论   全球化进程与入世后的中国第三部门圆桌会议  关于“互动认识、多元共存”的笔谈  开拓一片对话的空间  多元文化世界的相互认知  传统与理性  全球化:流行与逆行——论采用多学科跨文化方法之迫切性海外专递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政治  世纪的乌托邦:解脱与依恋——兼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参与世界汉学  多领域、多学科展开的法国当代汉学研究新论快览  中西文化关键词研究:性别文化随笔  “意如流水任东西”——悼念熊秉明先生  心祭——悼念熊秉明教授  抵抗怀疑与怀疑中的抵抗要籍时评  心灵的流亡和文字的流亡——读赛义德新著《流亡的反思及其他论文》  与春天的绝望之约——评桑塔亚纳早期哲学名著《理性的生命》  解构本质主义与超越决定论——评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新书介绍  世界需要沟通与理解的桥梁——《跨文化之桥》简介信息窗   “跨文化对话:回顾与前瞻”中法合作研讨会在京召开   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成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跨文化对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