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考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作者:仲富兰  页数:27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风物考》林林总总,五花八门,却包含着一个总的体系。它对古代社会迄今的人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社会习俗的许多方面都有涉及。  《风物考》包含的范围很广,涉及到中国古代的科技史、社会史、风俗史、考古学、民族学、地理学以及典章制度、社会进化等许多方面,既侧重于物质文明史,又沟通着与社会文化的横向联系。

书籍目录

自序/1龙图腾溯源/1凤凰符号的肇始/11神兽麒麟的起源/20龟的形象演化/27鹊鸣兆喜和鸦噪兆凶/37蝙蝠与福文化探寻/43鹤的仙风道骨/51崇鲤习俗考索/60毛笔史话/69墨的历史/77砚台面面观/86五彩缤纷的扇子/94细说铜鼓/104综观酒壶/115说鼎/124蜡烛考/134赏风筝/144何物中国结/153缤纷的香包/161铜镜的来龙去脉/168玉器的前身今世/182杂说水烟袋与鼻烟壶/194探究景泰蓝/204屏风的起源与发展/215帽子古今谈/225筷子考辨/233多彩多姿的裙子/242古枕漫说/249趣斗蟋蟀/259麻将今说/268后记/277

章节摘录

书摘  早在汉字产生以前,中国就有了龙的形象。此后,许多中国典籍都以纪实手法对龙作过绘色绘声的描述:“头似驼,角似鹿,眼似龟,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龙到底是什么,谁也说不清,只知道中国人以“龙”为图腾,而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有人说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几千年来,大多数帝王或正在觊觎帝王宝座者,都力图证明他们与龙的血缘联系,有的皇帝还说他们是龙的儿子而自命不凡、胡作非为。他们把龙看成是无所不能的神灵,是神仙的坐骑,是腾飞的象征,是福泽皇家的瑞兽。但最为讲究实际的中国老百姓所看重的,是龙所具有的兴云布雨的本事。因为,只有这种灵赋,才使得龙与处在农耕文化氛围中的中华子民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人们对龙崇拜的主要目的,在于对风调雨顺、万物有成的祈求;在于对水涝旱灾的恐惧和力图摆脱的情结。老百姓坚信,要想从龙那儿获得不降灾祸的承诺,除了有比龙法力更高的神灵之外,最为可靠的途径,就是给予龙更多的祈祷拜求。  不然的话,人们为什么要建那么多的祭祀龙的场所和举办那么多的祭祀龙的活动呢!当然,老百姓认为龙有变幻形象的神通,他们希图将龙人格化,使龙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彼此友善,保佑他们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样,龙就成了与凤、麒麟和龟并列的“四灵”之一,龙的职责可不轻哩!   都说中华民族是龙的民族。那么,龙到底是什么呢?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东教授在他的《中国龙的新发现一一中华神龙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中说,在龙的问题上,最流行的是搬用西方文化人类学的原始图腾说,而这种说法并不科学。王东认为,中国的“龙”源于图腾,又超越图腾,是文化的创造,也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反映民族文化精神的吉祥符号和美好象征。  龙是我们民族传统和精神的体现,一般认为最早源于古人的图腾崇拜。早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有了“龙”为神灵和祥瑞吉祥的概念,并且创造出了许多经艺术加工的龙形象。如红山文化玉龙、大汶口文化的龙纹乃至濮阳的卵石龙等。一些考古工作者在对历史文物进行发掘整理后发现,中国的龙文化很可能起源于甘肃。甘肃考古学者在甘肃武山出土的一个距今六千多年的远古彩陶瓶上,发现绘有一个人面两足龙身的饰图,这表明,中国对龙的崇拜要早于这个时期,而且早在六千多年前就已将这一崇拜运用于文化表现形式。我国许多龙文化的史料记载,也都同甘肃有关。在山东嘉祥武氏寺中出土的距今二千多年的汉代石刻、四川新津宝子山汉墓中出土的刻画、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大型锦画都有伏羲龙身的图案,由此可以推断,为古二皇之首的伏羲是中国创建龙文化的第一人。而许多古文献中都记载,伏羲氏是古成纪人,古代成纪正是今甘肃天水。  上个世纪80年代,在甘肃发掘出土的距今8000年至7000年的大地湾遗址,进一步证明这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时至今日,甘肃民间仍然保留崇拜龙蛇的习俗。据一些考古工作者介绍,目前还没有对龙文化产生的根源作研究,也不知是否有这样的龙,但是有一点可初步断定,龙文化的发源地可能就在甘肃。可是,也有人说龙文化始于山西,1978年,在襄汾县东北以陶寺村为中心,涉及东坡沟、中梁、李庄等村庄的一场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临汾地区文化局主持的考古发掘工程正式拉开了序幕。经过调查试掘,最后将重点锁定在陶寺村南一带。到1983年,发掘面积已达6000平方米,发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惊人成果。之后,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连年不断,延续至今,并且不断有新的惊人的发现。理由是奠定龙文化的尧时代的真实存在。尧都平阳,舜继尧就天子位的地方,古即称“中国”。古时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的地方都在晋南,晋南是当时“中国”之中无疑。现在“中国”,如前所述,是一个集56个民族于一体的大家庭,与古代中国一词有不同含义,故也可说古代“中国”一词是狭义的中国,而今之中国,则是意义明朗的广义的中国。  尽管龙是多种动物部件拼装起来的吉祥灵物,但它毕竟有一个完整美丽的形象。这个形象,渊源久远,影响极大。我们的民族信仰崇拜的这个“神物”,并且把自己看作是它的传人。那么这个龙祖最初的形象又在哪里?这个问题如果出之有地,言之有据,对于解决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产生发展及其与龙文化的关系,无疑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  尧文化、龙文化、龙的传人、崇山精神,在山西尤其在晋南大地上结成了一条金纽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龙文化先祖的文化圈。在这块宝地上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把崇山这座埋葬帝尧父子的神山,叫“卧龙山”,并把它作为心灵的神圣靠山去顶礼膜拜,瞻仰祭祀,甚至死了以后,埋葬的方向也要“头枕塔儿山,脚登汾河湾”。  龙文化是华夏5000年文明史的脊梁,是丰富发展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精神动力。不论它在中华大地的哪一处,在原始社会,远古先民常以自己的敬畏、感激、惧怕的物象作为本部族的标志,崇拜它,敬重它,祈求它的保护,这就是图腾。随着民族的不断融合,多种图腾也集合成为了“龙”,它象征着神秘、恐怖和威力。    P1-3

编辑推荐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册展现中华风物的图书。它对古代社会迄今的人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社会习俗的许多方面都有涉及。包含的范围很广,涉及到中国古代的科技史、社会史、风俗史、考古学、民族学、地理学以及典章制度、社会进化等许多方面,既侧重于物质文明史,又沟通着与社会文化的横向联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风物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看了一半,总的来说很罗嗦,把很多的古文献罗列起来,还会有重复,语言也不风趣,没有简介里说的什么包罗万象的~~后悔买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