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道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作者:庞瑞锋  页数:176  字数:21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有治史者将中国的转型期比作“历史三峡”,极言其道阻且长,激流险滩,百转千迥,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大方向大趋势是肯定的——只是没人能说清楚,这个时期要持续多久。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新近在讲授时,把《21世纪经济报道》称为“国家主人的报纸”。这样一份报纸当然有了强烈的自觉,即编辑部自认为对探寻转型期的“中国道路”负有责任。  我们记录这一历程,且自评是在书写“大历史的草稿”,因为我们相信这一“中国道路”之中蕴藏并影响着全球价值。  基于转型期的种种前提约束,这份报纸不可能只是纯粹的在商言商的“经济报道”。它融合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基因,因此其读者涵盖了政府官员、商业精英以及知识分子的中坚。这三类读者基本上构成了整个社会所谓的“上层建筑”。  他们的阅读需求成为编辑记者们努力贴近的目标,他们的消费需求则成为广告主们极力满足的重点——前者创造了眼球,后者保证了现金流。  这种混搭并非赶时髦,而是为了聚合形成有效的发行量,而且三者关系千万重,以至有人称之为“精英联盟”——这本是转型期的特点。编辑部很警惕自己别成了精英联盟的一部分,尤其所谓“既得利益集团”的一分子,记者们被教育要关心“正义”,关心“效率与公平的平衡”。

内容概要

这是一叠零距离了解全球最大资本体与媒体孪生关系的报道,它对全球成长最快、资本裂度最强的中国个人财经新闻的兴起将会推波助澜。    和美国财经传媒上百年的历史相比,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财经媒体的出现不过是最近十数年的事。虽然从发展历史、制度环境和价值规范等诸多方面,中关财经媒体存有差异,但是美国主流财经媒体的新的变革、趋势与挑战,比如像深度报道的重要性,或者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等,莫不具有相当大的共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庞瑞锋这本媒体访谈录,勾勒了当下美国主流商业财经媒体的生态图景,和这些美国顶尖的财经传媒人面对面地交流,试图全面记录并解析他们的新闻理念、操作以及商业策略和挑战,兼具认知与启示,非常专业。

作者简介

庞瑞锋,曾任财经对报记者和南方周末经济部高级记者,2005年秋赴荚留学,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Knight-Bagehot财经新闻奖学金获得者,主修金融和商业,毕业获财经新闻硕士学位。目前在纽约从事金融投资工作。

书籍目录

序  零距离观察美国财经传媒(刘洲伟)前言媒体访谈  “《华尔街日报》不再是一张纯粹的报纸”——对话《华尔街日报》发行人高登·克罗维兹(GordonCrovitz)  “永远寻找狗咬人式的新闻” ——对话彭博社总编马修·温克勒(Matthew winkler)  “向数码转型是我最重要的工作” ——对话关联社CEO兼总裁汤姆·克雷(Tom Curley)  “我们强调简洁清晰的财经报道” ——对话关联社商业主编凯文·诺贝莱特(Kevin Noblet)  “在变化的世界里提高管理水平”——对话《哈佛商业评论》主编托马斯·斯蒂沃特(Thomas Stewart)  “我坚信任何时候人们都不会远离杂志”——对话《财富》主编安迪·舍沃(Andy Serwer)  “我们现在更强调趋势性报道” ——对话《商业周刊》总编助理克里斯·帕沃(Chris Power)  “我们报道金钱的流动”——对话《机构投资者》主编麦克·凯罗(Michael Carroll)  “我们要办一本阅读愉悦的财经杂志” ——对话《投资组合》杂志发行人戴维·凯瑞(David Carey)  “《时代》是一本伟大的杂志” ——对话时代公司执行主编吉姆·凯利(Jim Kelly)  “要对市场风吹草动反应迅速” ——对话《巴伦周刊》执行主编理查德·兰斯科诺(Richard Rescigno)  “我们是一家新闻公司”——对话MarketWatell主编大卫·卡洛威(David Callaway)  “原创内容是我们网站的生命力”——对话Thestreet.com网站主编大卫·莫罗(David Morrow)游学所思   在哥大疲于奔命的日子  中美财经媒体:对照与断想  国际传媒趋势与财经记者的知识储备——在北京大学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奖学金班上的讲话附录   美联社新闻价值和行为规范

章节摘录

  当时杂志主编斯蒂芬·阿德勒带领几位高级编辑,其中包括帕沃先生,和我们座谈了两个多小时。他们对财经新闻的热情和专业,让我印象深刻。 阿德勒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拥有JD学位。1988年加入华尔街日报,任法律编辑。至1999年,已被擢升为执行副主编。1995至1999年,他直接负责的报道团队为华尔街日报三捧普利策奖。  2005年4月,阿德勒被麦克劳·希尔公司挖走,接任退休的斯蒂芬·谢波德,出任《商业周刊》的新一任主编。离开华尔街日报时,阿德勒单枪匹马进入《商业周刊》,未带任何亲信。据说这一点让《商业周刊》不少人甚为钦佩。 谢波德在全美财经新闻界也享有盛名。他曾帮助哥大创立Knight-Bagehot财经新闻项目,并自任首届项目主任。后来,又担任《商业周刊》主编之职长达25年。  在美国的财经媒体中,我所就读的Knight-Bagehot项目似乎和《商业周刊》特别有缘。除谢波德是这一项目的创始人外,我们项目主任特瑞·汤普逊也曾是《商业周刊》的高级记者。  这次为系列财经媒体联系采访时,我首先想到阿德勒先生。在和他联系时,他说他最近一直在忙于《商业周刊》的改革。而且他加入《商业周刊》才两年多,对杂志过去的历史和脉络并不是很清晰。他建议我和帕沃先生谈。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财经新闻需求最大的时期。此书从大洋彼岸同行处汲取智慧和见地,新闻操作与商业策略并重,对中国媒体人和企业皆有裨益。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副总编辑 江艺平  本书勾勒了当下美国主流商业财经媒体的生态图景,全面记录并解析美国顶尖财经传媒的新闻理念、操作以及商业策略和挑战,兼具认知与启示,非常专业。对于风水起的中国财经新闻界和怀揣梦想的中国财经新闻人,这是一本来自前沿、零距离观察美国主流财经传媒的最新报告。  ——《21世纪经济报道》创始人、主编 刘洲伟  庞瑞锋不仅完成了在美国首屈一指的新闻学院的学业,还几乎遍访美国所有顶尖财经媒体领袖,并把访谈结集成书——我愿意把它看看成是美国新闻同行最新经验的“鲜榨果汁”,值得中国的新闻人尤其是财经新闻人认真品饮。  ——《南方周末》副主编 陈明洋  这是一叠零距离了解全球最大资本体与媒体孪生关系的报道,它对全球成长最快、资本裂度最强的中国个人财经新闻的兴起将会推波助澜。  ——《理财周报》总编辑 夏日

编辑推荐

  《财经新闻道:对话美国顶尖财经媒体高层》是一叠零距离了解全球最大资本体与媒体孪生关系的报道,它对全球成长最快、资本裂度最强的中国个人财经新闻的兴起将会推波助澜。  ——《理财周报》总编辑 夏日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财经新闻需求最大的时期。此书从大洋彼岸同行处汲取智慧和见地,新闻操作与商业策略并重,对中国媒体人和企业皆有裨益。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副总编辑 江艺平  本书勾勒了当下美国主流商业财经媒体的生态图景,全面记录并解析美国顶尖财经传媒的新闻理念、操作以及商业策略和挑战,兼具认知与启示,非常专业。对于风水起的中国财经新闻界和怀揣梦想的中国财经新闻人,这是一本来自前沿、零距离观察美国主流财经传媒的最新报告。  ——《21世纪经济报道》创始人、主编 刘洲伟  庞瑞锋不仅完成了在美国首屈一指的新闻学院的学业,还几乎遍访美国所有顶尖财经媒体领袖,并把访谈结集成书——我愿意把它看看成是美国新闻同行最新经验的“鲜榨果汁”,值得中国的新闻人尤其是财经新闻人认真品饮。  ——《南方周末》副主编 陈明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财经新闻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对于了解全美财经媒体的格局、风格的差异,是一个捷径。非常精炼的一本书。
  •   书籍思路清晰,采访的视野也很不错,语言简练又有内容。但由于采访的框架基本不变,所以虽然采访人物众多,但感觉有一些内容是重复的。建议看看作者附在书后的留学感受和演讲录,对财经记者的成长很有启发。总之是一本不错的书,推荐~
  •   值得购买,很不错。我是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所以这本书给予我的启示很多。
  •   里面有很多理念,可能是下一步国内媒体财经报道中要认真学习借鉴的!
  •   能基本了解顶尖财经媒体的基本走势,但谈话还是不够深入。感觉收获一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