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激荡与拐点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作者:喻季欣,张晋升 编  页数:221  
Tag标签:无  

前言

  在纪念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刻,2008年,在华夏编年史上铭刻下了特殊而永恒的印记。一个个历史性的事件,把多难兴邦的民族传承和奋发图强的民族意志,化为世界为之瞩目的中华民族振兴宏图,开创了中华民族坚持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时代新里程。  这是一个凝聚创新、激励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解放思想、砥砺思想的时代,更是一个知行合一、彰显精神的时代。时代的召唤,就是青年的当代追求。认识社会,接触生活,参与实践,锻炼成长,正是今天身在高等学校课堂的学子们的光荣与梦想。  “知行合一”是暨南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强调探索创新,激励师生见多识广,践行修身,走在时代前列。作为一所百年名校,暨南大学在强调“知行合一”的理念上从未间断,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报效国家的追求中弦歌不辍。知,既是认识和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是懂得并肩负自身的责任与担当;行,是投身参与,身体力行;合一,就是紧相结合,言行一致。对于以关注社会变动、传播生活信息为专业深造的新闻学子来说,更应独具新闻敏感,熟知新闻事实,参与新闻传播,提升专业品质,更好地弘扬“知行合一”的精神,更好地传承勇于创新的时代风尚。  带着这样的感想,阅读《中国传媒:激荡与拐点》这本作品集,我深为欣慰。这是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老师带领学生以强烈的新闻敏感和专业精神编著的一本认识社会、体现社会担当的好作品。

内容概要

  汶川地震震惊中国、震惊世界,而政府的救灾行动和媒体的开放性报道又震撼了中国、激荡了世界。地震是坏事件,可称为负面事件。但由于政府处置得力,媒体反应快速,因而全民族的力量都凝聚起来,其产生的正面影响力不可估量。成功的报道实践,颠覆了过时的、模糊不清的概念一“负面报道”。  现在,我们从本书中,看到的不仅是汶川地震的报道,还有抗冰雪灾害报道以及其他社会事件的报道,这些报道同样令人深思、回味。透过这些报道,我们看到了传媒人在负面事件采编中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引导舆论的功力。学界和业界精英对事件的叙述和点评,也从不同侧面分析了传媒传播的价值,阐述了突发性事件公开报道的作用和操作方面的艺术,其中不乏新的理念和见解。  这是暨南大学新闻学院的老师以强烈的新闻敏感和专业精神编著的一部认识社会、体现社会担当的好作品。对政府部门和媒体各自的使命、责任都有所论述,尤其是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对我们取得共识很有帮助。这本书的出版非常及时和很有意义。从本书中,读者可以体会到传媒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感受到我们传媒的成熟和可以信赖。

作者简介

  喻季欣,文学硕士,二级作家,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现任教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已出版文学、新闻著作8部,发表多种作品300余万字。多次获全国和军队文学创作、文艺评论和新闻奖。

书籍目录

序一/1传承与弘扬“知行合一”精神,做新时代的担当者与创新者序二/3汶川地震颠覆了“负面报道”上编 思辨锐言新闻媒体处于正在净化的过程/2——《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李仁臣纵论当前中国新闻报道应建立突发性新闻应急报道机制/7——《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于宁畅谈当前中国新闻报道中国媒体,在世界变迁中前行/11——《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谈该报近期重大新闻报道中西媒体若开战,达赖肯定会乐坏/16——《人民日报》国际部副主任刘水明谈当前国际新闻报道用文化引领新闻,完成中国新闻界的历史使命/22——访新华社广东分社副社长杨春南新闻的时代价值/28——访《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向熹灾难报道:媒体应普洒人性之光/34——访《羊城晚报》副总编辑刘海陵把握好中国融入世界的契机/37——访《晶报》总编辑陈寅中国媒体正走向理性化国际化/4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郭光华教授访谈录传播观念的实质性变化刚刚开始/46——深圳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吴予敏教授访谈录中编 评析新语我国灾害表达的嬗变与转型/50——以“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为切入点的分析与思考大事件推动新闻报道大突破/59——广州地区报纸“5·12”汶川大地震报道综述“5·12”震灾报道与信息公开/652008:新闻人的专业品质升华/70真假之辩与利益之争/72阜阳EV71事件:悲剧过后再反思/75新闻采访要多些人文关怀/77灾难洗礼,中国社会进步新起点/79奥运圣火传递报道突出“娱乐”是媒体的迷失/81下编 新闻史记陕西“周老虎”、湖南“吴老虎”事件报道及评论/84抗冰雪灾害事件报道及评论/104山东胶济铁路事故报道及评论/129安徽阜阳手足口病事件报道及评论/135“3·14”西藏事件报道及评论/1442008北京奥运圣火在国外传递受阻事件报道及评论/162“5·12”汶川大地震事件报道及评论/176跋/219新闻铭刻的年轮

章节摘录

  驻外记者年轻化趋势明显介绍西方先进经验报道增多  面对这样一位多年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前辈,现在又是主管《人民日报》驻外记者的部门领导之一,自然免不了要谈及驻外记者。作为记者当中的特殊群体,驻外记者除了面临因文化差异造成的采访困难外,还常常会受到一些政治因素的干扰,因此驻外记者的选派标准十分严格。  关于驻外记者的素质,刘水明说,首先要求政治立场坚定,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要时刻牢记国家利益至上。大部分驻外记者是单兵作战,因此凡事都要自己做主、自己判断,不能写有损国家利益的报道。在与那些对中国存有各种偏见的西方媒体打交道时,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其次,驻外记者要有很强的业务能力,不能满足于简单的消息写作,对重大国际新闻事件要有深入的了解,要会挖掘深层次的东西。”刘水明说,驻外记者外语水平一定要好,否则很难深交、广交外国朋友,获得更多的新闻线索。特别是驻外记者要经常通过所在国的报刊、电视、广播捕捉信息,外语水平低的记者是办不到的。刘水明认为,驻外记者还要会吃苦,有全面的生活技能。“在国外一个人生活,你要学会自己去采购、自己做饭、自己维修一些设备等,不然连日常生活都成问题,更不用谈搞好工作了。”  很多人可能会问,现在资讯发达,要写国际新闻只需综合一下国外各大通讯社的报道就可以了,何必浪费这么多人力、物力、财力选派驻外记者?对此,刘水明说,驻外记者的价值,就在于能采写到独家的、第一手的素材,避免新闻的同质化现象。虽然在网络时代,记者不用去现场也能通过互联网东拼西凑出一篇新闻来,但是要写出与众不同的新闻,你就得去现场,驻外记者更是如此,这也是《人民日报》的国际新闻与其他省市报纸不同的地方。  随着时代的发展,驻外记者的人员构成也在发生变化。据刘水明介绍,以前《人民日报》驻外记者的年龄偏大:“像我去埃及驻站的时候已经30多岁了,现在大学刚毕业到报社工作的年轻人,最快几个月就可能被派到国外常驻了。”刘水明认为,年轻的驻外记者身体健康,有活力,跑新闻很积极,但缺点是经验不足,知识根底不牢,写出来的东西缺乏深度。“不过从长远看,对年轻记者的锻炼是很大的。”  “至于驻外记者的报道内容,也在随着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刘水明说,“例如,以前我们对西方国家的报道,更多的是持批判的眼光,现在有了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些经验介绍和借鉴性的系列报道正在逐步增多,只有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才能更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传媒激荡与拐点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