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角处告别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南方日报  作者:洁尘  页数:19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系列为知名女作家洁尘的“私人版本”精选集,以图文形式集结了作者近年来的随笔精品。爱情、时尚、两性、电影、阅读……作者从知性女人的角度来感受这一切,并以她独特、犀利、准确的文字,在字里行间揭示出关于人生的真知灼见,直抵心灵,令人叹服。

作者简介

洁尘,活跃在当今文坛的知性女作家,当过记者和编辑,现居成都,专事写作。出版有长篇小说、散文集和随笔集近20部,在全国数十家报刊曾开设或正在开设专栏,小说《酒红冰蓝》被改编成电视剧《我爱你,再见》。
被称为“书房型”作家,有一颗敏感的心,在浮华中体味着悲哀,又在对浅淡愉悦的心境追求中豁然开朗,她的文字是开在黑夜里的花,是潋滟在寂寞中的旋舞。她爱阅读,爱一个人看电影,黑暗中独自做两小时的梦。

书籍目录

幸福的女人和她的文字·艳与寂·对生与死的双重轻蔑 等待回归 关于时间的让人释怀的说法 疾走罗拉 用郁闷替代郁闷 乍暖还凉,最宜将息 繁华无极 凯特·布兰切特的伊丽莎白女王 乱樱花魁 梦中之梦 巧合 清冽之水 对生与死的双重轻蔑 两种模式 打不出去的电话 沉入了海底的杰克 沉默与奔溢 父与子 茶式电影与中年之美·午夜飞行·失去是一种艺术 飘起来的某个东西 失去是一种艺术 疏离于我 宋词离我们有多远? 他们的一分 逃避到永远 最好的时光都是被辜负的 铁希 所有的照片 记忆的三个神经末梢 独自的青春高原 那段注定走向荒芜的爱情 容貌之前世今生 应该的和不应该的 青春 在印度支那的海上 星空·色戒·神赐女人力量 30%的关系 从画眉的新书说起 关系的底线 婚纱 激情·感情 景色和目光 泡在酒里的男人 善后 神赐女人力量 想结婚啊,那就结吧 性感的标准 最爱的女人的派头 情书 所谓潜规则 蓝裙子 励志良师 第四类接触 是在说爱情吗? 在转角处告别 女巫·男巫·爱情的三种主义 礼物 鱼·自行车·妻子

章节摘录

  《黑暗的习惯》是阿莫多瓦的早期作品,大概是他的第三部作品。这部作品不像他后来得了大名的《活色生香》、《关于我的母亲》、《对她说》那样,多多少少掺人了一些公众化的视角,以迁就公众的理解能力。这里所说的“公众”是西班牙的公众,是拉丁民族的公众,而这些公众相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流行的关于公众的概念来说,还是显得个性过于突出了。  而《黑暗的习惯》,出产在阿莫多瓦的早期,它更个人化,更怪诞,更有一种不明就里的欢乐气质和一种不知所终的绝望情绪。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女歌手,给男友送的毒品过了量。男友吸食后暴毙在她面前,女歌手仓皇跑出男友家。一路上她并不悲伤,这个混蛋男人待她实在是很恶劣。她只是有点惊慌,毕竟出了人命。她回到她的化妆间,却发现有警察在恭候着。没办法,她只好逃了出来。去哪儿呢?她想起她有个崇拜者,是一家修道院的院长嬷嬷。  院长嬷嬷热情接待了自己的偶像,把她安排在一间装修精致的房间里,这问房间的原主人是该修道院资助人的女儿,后来跑到非洲去,葬身在狮子的肚子里。女歌手待的时间长了,渐渐地了解这里的修女们都有着怎样的怪癖:院长嬷嬷吸毒并且是个同性恋;一个修女是一个贪吃的女人,还是一个隐身的畅销书作家;一个修女把老虎当宠物养;一个修女是个偷窥者和自虐狂;一个修女跟神甫私通……古怪的女人们,古怪的情感,古怪的逻辑方式,都放在阿莫多瓦特有的绚丽影像中。对这些古怪,阿莫多瓦不做任何解释,他只是呈现。他也没有任何思考的企图,只是听从本能。

编辑推荐

  ·每个人过去的时间都是汪洋大海,只有一个个标志性的大事件像岛屿一样矗立在这片水面上,至于说这些岛屿之间地质结构上的联系,在当下都只有一个大的轮廓,细节都淹没在水中了。而很多时候细节是决定一切的。大到人类历史,小到个体生活,细节则全面折射出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那种神秘的联系。生命的趣味和无奈之一种就在于明知时光的不可追却又忍不住频频回望。  ·为了爱情,是守身如玉,还是阅人无数?这是个问题。两头都很极端,取个中间值吧。事情的好笑之处在于,关于如何认定这“守身如玉”和“阅人无数”的概念,男人和女人是完全不同的——女人很多时候心动身不动:她们却以为阅人无数了;男人,身动心不动,他们就觉得自己守身如玉了。男女之间,真是太喜剧了。  ·我坚持一个看法,爱情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所有人际关系的原则也适用于爱情关系;如果把爱情视为特区视为例外,那这段关系肯定难以长久。反之,我认为在爱情中的做派,其实也就是一个为人的问题。特别是善后,尤其考验一个人的为人。  ——洁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在转角处告别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1条)

 
 

  •   认识洁尘的字是在2005年,玩的比较好的同事燕子向我推荐了专栏作家洁尘的文字。那时她的天涯博客很漂亮,名字叫“洁尘的私人版本”,清新的版面,理性的文字,有点孤单但是不寂寞,正如很多媒体所评价的“她的文字是开在黑夜里的花,是潋滟在寂寞中的旋舞”看了以后感觉清冽舒畅而且很解气,就像是小酌了一杯很有质感的红酒。后来她的博客搬家了,可能很多小编在帮她,搜狐、新浪、腾迅等各种颇具竞争的博客网站上都会看到她残缺不全的博文,小编们很多时候是心血来潮或者只是为了一时完成任务,真正欣赏她的人至少是像我这样用点心的罢。随着网络和时代的变迁,洁尘的私人版本停留在2012年2月16日, 再后来我关注了洁尘的微博,通过微博大概了解了一点这位喜爱的作家的一些公众活动。微博是一件偷懒的事务,纵使从前为了练笔能杂七杂八的狂书千文,微博以一张图片,几行文字都概括了。在这个效率的时代,有助于我们偷懒的工具越来越多。在网上看到洁尘的文字少了,于是我陆续买了一些书,依然是一个默默的追随者。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时候,洁尘作为成都形象大使登上了大大的广告牌。当我在电脑上看到她凝重冷静的面孔,雪白利落的白衬衫,坚强的眼神。感觉不到一丝女性的脆弱,感觉到的是柔韧,正如一支立于风雨中的竹,从此我更加喜爱上了她。 《在转角处告别》有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艳与寂.对生与死的双重轻蔑”,这一部分主要是作者所擅长的影评。洁尘的影评非常好看,毫不俗套的将自己的感受与电影的情节合为一体,绝非那种人云亦云对作者作品不加思索的批判,或者疯狂引述自己所知的那一点有关电影本身及背影的大肆评论。洁尘更加注重的是导演本身的厚重程度以及角色本身的演绎能力,一名演员能出色的在短短的两个小时诠释出这个指定的角色,有时候比原作还要有力道。谁都不想辜妄两个小时时间看些呆板生硬的“假戏”,电影的成功就是你能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发自内心的有所体会,多年后回想起来的时候,耳边还能响起适宜当时场影的音乐。 第二个主题“午夜飞行.失去是一种艺术”及第三个主题“色戒.神赐女人的力量”这一部分是洁尘本人对生活的絮语以及男女之间细节的感悟。普通的人类,谁都离不开爱情、友情、亲情,尤其是女人。这些感情是生存下去所必须的维生素与养分,虽然是必须的,但也不是所有的都越多越好,有的东西多了会适得其反,可是在这些多多少少的变化之中的人最初是无感的,待到有感时又会无所适从。这一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告诉各位沉浸于其中的朋友们,当你无所适从时,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解读,也许曲解了作者的心意,但是这不是正如看电影,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心里的评价,没有必要公开打分。非常喜欢洁尘文中的一些短句,摘录于此。 “关于告别的审美要素:转角处。” “35岁也是一个坎了,就你的一生来说,最美的时光过去了,但最好的生活似乎还没有到来。” “为了爱情,是守身如玉,还是阅人无数?这是个问题。两头都很极端,取个中间值吧。事情的好笑之处在于,关于如何认定这“守身如玉”和“阅人无数”的概念,男人和女人是完全不同的----女人很多时候心动身不动,她们却以为阅人无数了; 男人,身动心不动,他们就觉得守身如玉了。男女之间,真是太喜剧了。”
  •   洁尘的每一篇的电影随笔都会有出彩的几句击中我的神经。
    以女性特有的敏锐细致角度,写下细细淡淡平实的感想。有些文章的标题比正文更抢眼,有昙花一现的惊艳。但打动我的还是淡雅、安宁的文字带来的知性美。透过文字,我看到了顺命,温和,自在安宁的洁尘。她的能量通过文字静静的弥散出来,像初春新萌的叶,简单中透出的生命喜悦。

    看电影其实是个很私人的经验,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的成长经历会让观影者有迥然不同的感想。但透过洁尘的文字,我感觉找到了同好。不必认识,不必见面,看她的文字就够了。通过她的文字,即使在寒冷的冬夜也能感受到遥遥的温暖。那么远,却那么真切的温暖,足以抚慰一颗尘世疲累的心。去看洁尘的书,当成一本观影指南亦好,唯一提示,先看书中提到的电影,再看她的观影笔记,动感的画片,静感的文字会带给不同的味道,混合起来的味道妙不可言。
  •   知性为何物,没人能够精确的告诉我,也许是一种状态,一种心境,一个角度,一个定式,也许是如洁尘这些书般的催化,能让人悟到知性是什么,我看洁尘的书有如洁尘坐我对面跟我说事,也许哪天我真的知性了,那一定有洁尘的影响。
  •   认识洁尘是因为嫂子送了洁尘的书给我,从此就喜欢上了洁尘的文字。这本《在转角处告别》文字还是一如既往的优雅,很喜欢。。
  •   讨论女性散文,洁尘散文,真不错,喜欢
  •   短篇的影评,洁尘的文字平淡中有惊喜,没有完整时间读它,消磨些零碎时间很好。
  •   虽说是文学类的书,书里提及的那些情况,特别是洁尘赋予这些情况的“剖析”和“总结”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这懵懂的人开始觉得自己懂点事了,谢谢洁尘!
  •   喜欢没有商量吧,一段段经典直白又妖娆的句子让人倾心倾情,不爱洁尘爱谁?
  •   发货很快,昨天晚上下的单,上午就到了,书有一点点小压痕,但是不影响阅读是看了《一种发狠的青春》才想买洁尘的其他书来读一读,期待它会一如既往的好
  •   唯情只有感觉,说不清,道不明,理还乱,每个人的体会又是千差万别,然而读洁尘的书,却有着深深的共鸣,挺感动的。
  •   这个标题有点洁尘的味道。
    大概看到的几篇让我心底莫名的泛起伤感,也许感叹自己的际遇,也许为洁尘说的所触动......我却有点欣赏这种伤感,我知道我是在欣赏洁尘为我带来的感动。
  •   觉得之所以被入选知性女人系列,内容确实达到了知性的境界,推荐女士们看看。
  •   与其说是知性,不如说是感性,作者表达某种情怀、某些感触的功力很深,读来让人深受感染,也想按图索骥找那些电影来看一遍。
  •   每次看电视或者电影,看到转角处有些遗憾的遮挡,或者说是一个回头但是被转角遮挡,总免不了唏嘘一番,但是转角又恰好给我们流下了这么丰富的悬念,喜欢这本《在转角处告别》,绝望的挣扎吧!
  •   这是意想之外的一本妙书-非常精彩的电影随笔,看了作者细腻独到的评论文字简直忍不住想去看看那些电影。
  •   《在转角处告别》只是这书里的一则文章,但告别的话题总引发我的伤感,不喜欢告别,大学毕业也没去车站送同学,不是不想去,是不想鼻涕眼泪稀里哗啦,因为总想着日后不会不见,结果很多同学至今也没再见......告别,也许真的应该且无可避免。
  •   读这本书有种享受的感觉,很细腻,知性~适合女生好好回味的一本好书
  •   文字能让我心动,嗯女性读可能更好。
  •   就电影而言,比如男性注重的逻辑性,如果故事支离破碎或前言不搭后语,即刻对电影的可看性发生质疑,而女性往往注意其中的一些场景、对白、画面、音乐等,或由此引发的种种感慨,诸如此类的差异还是蛮多的,当然不能一概而论。
  •   杰尘对电影总是有着情结,有着一本书也说不完的感叹。
    我以为这本会是其他的,但原来还是在说电影。
    我也喜欢看电影,但没有那样的见解,即使有也没有那样的文字功力可以表达出来。
    还是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你购买和阅读。
  •   这套书的封面都很喜欢,有漫画的那种甜美气息,书里的很多插图都很美,是彩色的,很讨喜呢!在长时间的阅读之后欣赏一下图片,也未尝不是一种休息呢
  •   喜欢这样的文字,宛如生命的精灵,让人欣喜。
  •   品电影的佳作
  •   畅读电影世界的情感种种,处处闪耀人性的光辉。
  •   很喜欢~感觉像是和作者在聊天。
  •   这本书不错,散文写得挺耐看的。
  •   好书,好文
  •   书的内容没问题,但收到的书没有像其他书用塑料纸封起来,有点脏脏的旧旧的样子。
  •   才翻了几页,感觉还行
  •   喜欢看这类写情感的
  •   挺小资挺有感悟的一本书~
    读着还不错,但是这种书我觉得读几本还行,多读就没什么意思了~
  •   小资小调,缺少新意,肤浅之作。只当消遣而已。
  •   喜欢这样的温暖情怀
  •   有闲的时候翻翻,挺好!
  •   精致是需要雕琢的,即使看似随意,功夫还在其外
  •   尤其值得年轻的一代看看,学习怎么看世界的。
  •   难得一见的随笔精品集锦,一见倾心的感觉从打开书的那一刻开始,一气呵成地读完,意犹未尽,确实是一末好书,值得购买在家中细读。
  •   我不喜欢看电影解读时见到作者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她有点过于频繁的提及自己了。
  •   这是我喜欢的作家,虽然生活得不深入,但对生活的真相有洞察力,感觉也很细腻
  •   我很奇怪,我买了那么多本书,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着实愣住了。为毛它没有外包装?难道是二手货?我这是帮别人买的,没包装,我怎么拿给别人?
    麻烦下次注意一点!
  •   很一般,没感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