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林传

出版时间:2001-9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加] 伊格纳季耶夫  译者:罗妍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根据伯林自己的回忆,以及与伯林长达十年的交谈写成的伯林生活传记。在晚年,与不同的仰慕者共同追忆自己的一生,几乎成了伯林的生活。他也从中体会到某些乐趣。这里呈现出的是个活生生的伯林。纪实性是这本《柏林传》的特点。它既不是门徒对大师言行的追忆,也不是从文献中重建出来的伯林,而是伯林所回忆的伯林。读者将看到的是一生没有克服自卑感的伯林,一个极有女人缘却因自卑而逃避并对她们造成伤害的伯林,一个通过与朋友的妻子私通才恢复自己在性方面自信的伯林,一个喜欢交响乐到了“实在没办法”的地步的伯林。有的地方显得像喜剧,有的地方却像传奇。他的苏联之行,他与阿赫玛托娃的彻夜长谈,她对他的期待,他的造访给她的生活乃至她的家庭造成的毁灭性影响,因他从她的生活中消失而产生的怨恨——这个深刻地改变了他的思考方向的人生插曲,被描述得极富悲剧性和传奇色彩。

作者简介

以赛亚·伯林1909年生于拉脱维亚的里加,1920年迁居英格兰,其后一直受牛津教育,后半生也一直任教、居住于牛津。他甚至成为牛津大学的一个学术象征,圣约翰学院的哈克博士回忆起1960年代的牛津生活时说“伯林论政治思想史的演讲现在看起来简直是传奇。他在牛津大学最大的一个讲堂做演讲,那里总是被渴望求知的大学生挤得水泄不通。他侃侃而谈,不用笔记,向我们妙趣横生地介绍欧洲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的全貌,那声音响彻讲堂,一出伟大的思想戏剧呈现在我们眼前,并不时被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姿态、热情而充满活力的语言所加强”。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伯林很少撰写大部头专著来阐发他的想法,他写的更多的是一些长篇文章,这些文章也非直接阐述理论,而是旁征博引地评论哲学史、观念史和各色思想人物。然而,这些文章一经发表即成名篇,深刻地影响到一般学者的思考。他极有见地的著作,如《卡尔·马克思》、《维柯与赫尔德》、《自由四讲》及《俄国思想家》等等,以透彻的洞察力澄清了现代观念的许多基本问题,使人们重新发现了维柯、赫尔德、哈曼以及一大批俄罗斯思想家,赫尔岑尤其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他的长篇论文《刺猬与狐狸》、《历史的必然性》、《丘吉尔在1940年》、《罗斯福》等已是欧美知识界脍炙人口的名篇,并奠定了他作为20世纪知识生活中最具影响的政治哲学家的地位。
伯林的一生极其丰富多彩,他曾任牛津沃尔夫森学院的首任院长,并任牛津多个学院的教授以及欧美各著名大学的客座教授、研究员;1974年至1978年则任英国皇家科学院的院长。他兴趣广泛,言锋锐利,是知识界著名的大谈家;他的好朋友有W. H. 奥登、斯蒂芬·斯彭德、斯特拉文斯基、纳米尔等人。
更富传奇色彩的是,二战期间他任职于英国政府,1942-1945年任驻华盛顿英国使馆一等秘书,1945-1946年则转任驻莫斯科英国使馆一等秘书;他回忆起在莫斯科的一年,特别提到那儿的“寒冷”,而且不能会见非经官方安排的友人。不过让他庆幸的是,他终于和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见上了面。后来,他在另一名篇《和俄国诗人的聚会》里生动地叙述了当时的场景。作为一个俄国出生的犹太人,以赛亚·伯林与美国俄裔作家E. 威尔逊、纳博科夫等人声气相通,一生推崇俄国诗歌和文学。为了维护帕斯捷尔纳克的文学声誉,他甚至给《泰晤士报》写出一封读者信,与一位抨击帕氏的评论家展开争论。
伯林的去世标志20世纪知识生活中最精彩的一页已成为过去。

书籍目录

1 阿尔巴尼
2 里加,1909―15
3 彼得格勒,1916―20
4 伦敦,1921―28
5 牛津,1928―32
6 全灵学院
7 兄弟们,1934―40
8 以赛亚的战争:纽约,1940―41
9 以赛亚的战争:华盛顿,1942―45
10 莫斯科,1945
11 列宁格勒,1945
12 宗族,1946――48
13 冷战,1949―53
14 迟来的觉醒
15 盛名,1957――63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伯林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伯林传》书评
      
       还在牛津读书时,以赛亚•伯林便被朋友们冠以“智慧”之名,据说是因为他总能倾听别人的问题,被恰如其分的回答。那时的他,尚是一个有着婴儿肥、对社交生活抱疏离态度的年轻人,而随着岁月流逝,他发现自己越来越深入的参与到了历史进程中,并且居然都能游刃有余,并受到世人称赞,随后他更是获得了更广泛的世界声誉,最终被誉为自由主义大师,成为哲学史上必须浓墨重彩的一笔,用英国社交圈中一句话很能说明这一点:“你想见目前英国最聪明的人吗?找以赛亚•伯林吧。”
       中国人总喜欢神化名人,称他们少有异象,年少成名,而伯林作为智者的安之如素却迟迟地在晚年才来到,那时的他,瘦削而满头银发,形象在越来越向一个希伯来先知的方向进化,确实有智慧的风范。而事实上,在人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他充满了自我怀疑和不自信,他人生的每一个重大决定几乎都是被动做出的,从牛津毕业时他本想成为记者,却被拒绝,莫名其妙成了学者,并且是牛津最著名的全灵学院最年轻的当选者,他第一本书是应出版社之邀所写,让他获得丘吉尔欣赏的二战报告更是出于一个偶然,他进入政治思想史是出于分析哲学上的成就有限,即使在他到了人生的中年,站在牛津讲台上时,他依然紧张不安,不敢看台下学生的脸。
       伯林的一生充满了矛盾,这或许最早是来自出身,他是犹太人,却诞生在帝俄时代的俄罗斯,俄国革命迫使他随父母流亡到英国,自此在这个岛国安身立命。犹太人、俄罗斯、英国,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他的精神故乡,也是他写作和思想的背景,他是犹太人,却不会希伯来语,并且很早就跟随牛津哲学系的怀疑论者们放弃了宗教信仰,但他晚年却积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并深涉其中,他还得过耶路撒冷奖;他四岁便离开了俄国,直到42岁时才再度造访,但他对俄罗斯文化尤其是其知识分子,却有着复杂难缠的情感,多部书以此为主题,他生活在英国,却不满岛国的狭隘与自闭,对二战后大不落帝国的没落也有着复杂的感受,凡此种种,使他成为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他的自相矛盾,还来自他的知识背景,他在牛津学习古典学,成为学者后却主攻分析哲学,他对社会主义没有好感,但第一本书却是写马克思,而中年后他又放弃了以前的专业,进入了政治哲学领域。他是一个哲学家,却爱好艺术,对文学和音乐都有着超乎寻常的鉴赏力与品位,若非如此,他也不可能与阿赫玛托娃相知,他甚至还翻译过屠格涅夫的小说。伯林虽为专业学者,但他的文章往往不是以严密的逻辑制胜,而是充满了艺术家的情感和直觉,对人心理的洞察和优美的辞藻。正如其朋友所说,他的主要天赋,完全是“艺术性”的。
       大多数都认为,学者应该固守书斋,但成年后的伯林却是一个社交生活的爱好者,他出入伦敦的社交场,与许多名流都是朋友,再度拜访俄国时,他轻易而举便获得了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的信任,在二战时的美国情报部,他对那些与学者生活完全不同的体验也乐在其中,在美国任教时,相比于和同事谈论哲学家,他更爱出现在波士顿社交生活的餐桌上,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丰富的现实体验,他才能对人类生活有那么深刻的洞察,他的笔下才充满了人情味,他才能对那些早已故去的伟人进行移情体验,从而做出卓越的思想贡献。
       在伯林的笔下,每一个思想家都丰富而生动,但他自己的生活却远非这么游刃有余,他对两性关系一直十分不自信,他很早便决定独身,四十岁与阿赫玛托娃相遇时才第一次感受到恋爱的滋味,和帕格里娅的恋爱是一次完全的失败,他从中充分体验到了单恋的痛苦,甚至要靠与有夫之妇外遇才能真正恢复过来,上帝保佑,命运对他还是宽容的,他最后也终于体会到了婚姻的幸福,后半生也一直沉浸在这种幸福与快乐之中,虽然在那之前,是一连串黑暗中的自我探索。
       伯林曾说:“智者的一生,应该是怀疑的,沉静的,而且是自由的。”我相信这只是他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总结,自相矛盾更是大多数时候人性的真相,无论是杰出的思想家,还是芸芸众生,在矛盾中不断的摸索,才是真实的伯林,也是我们真实的生活本身。
      
  •     知道以赛亚.柏林此人,是从日瓦戈医生的评论中得到的这个名字,所以特地去关于了他的著作,并且去年也下载了一本《俄国思想家》,说实话,并未看懂,里面有他与赫氏以及帕斯捷尔纳克的一些事迹。
      
      再一次关注到他是因为看到友邻正在看德沃金的一本《Justice for Hedgehogs》,算得上是欧美法系法理学上的一部很有名的著作。因为刚看完《九人》、《大法官说了算》等等一系列的法律书籍,故而很感兴趣。
      
      结果封面上的Hedgehogs让我想起了这个人,这个《狐狸与刺猬》的作者。关于俄国的文学家,近期受到金水的影响,发觉自己完全没有涉足过所谓俄国文学,很是遗憾,故而想认真的看看这位思想家。
      
      惊喜的发现了他的传记,而且看了简介,觉得一个作家花了十年去访谈并研究他写出来的书,必然不会太差,如果像张纯如那般2年多就像写作一部南京大屠杀,就未免太过于不自量力。
      
      说了如此多的废话,只是想作为惊喜的一段长长的铺垫
      
      全书436页,篇幅不可谓不长,我花了三天,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但约莫估计下来,大概也就消化了3成左右。
      
      急切的写下这篇所谓的评论,其实从理解上来说,我对他的思想的理解,还不算太深,只是为了记录下自己对于这部传记的些许感悟
      
      伯林跨越了上个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的整段历史
      
      本书可以作为以色列建国历史的一部分参考资料来阅读,因为伯林本身甚为英裔俄国犹太人,在二战期间担任外交秘书一职,周旋于巴勒斯坦的犹太复国主义两派、英国外交部、丘吉尔,美国的罗斯福政府以及情报处之间,他其实与以色列第一任总统交往甚密,传记写出了很多第一手的材料,让人可以非常清晰的在线那一段以建国初期所经历的艰难历程。
      
      同时,他也可以作为研究俄罗斯沙皇白银时代,赫氏、帕斯捷尔纳克生平,理解他们的文学、以及之后的电影的一种辅助材料,伯林生活在彼得格勒列宁时期,曾就任与二战期间的英国驻莫斯科大使馆。通宵俄语,算得上是久沙皇以及白军的支持者。
      
      当然,传记的核心还是以一种叙事的方式,将伯林一生的思想,尤其是全盛时期对于自由的两种定义的形成,给出了作者的一种解读。
      
      消极自由以及积极自由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内心由来已久的,对于卢梭式、所谓的康德式困境的困扰。
      
      而三十、四十岁之间的他,对于歌剧、尤其是黑格尔式的---善与善之间的较量所形成的悲剧,即各种理念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的看法,也让我对困扰我由来已久的,关于莎士比亚式的悲剧,有了一层新的认识。
      
      虽然众多的人,左派也罢、右派也罢,在冷战的那个年代,对他都均有敌意,他从屠格涅夫那里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人的生命到底是否有意义的这个问题,他也始终偏向于休谟式的怀疑主义。
      
      “始终不要太热忱”---这就是作为他政治理念的核心被概括出来的一个短句。
      
      总得来说,他的这本400多页的传记,却解决了许多困扰我的哲学、政治学困扰,虽然从以上的文字看来,也许我自己还未能表述清楚,但有了伯林这样的一个思想史学家进行引导,相信在解决自我内心困境与冲突的道路上,会走得更为轻快。
      
      他多少是一个个人的自由主义者,一个所谓的左派,却与右派相处融洽的人。一个爱上了别人妻子的男人,却获得了无比的幸福。
      
      很高兴能在接近而立之年的时候,读到了此人的传记,解决我内心中的诸多困扰
      
      接下来,闲暇时间,计划更多的阅读关于他的几部主要讲稿,更深入的了解这个俄国的犹太人
      
      我始终相信,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困扰在于外部世界与内部理念不一致所造成的冲突,而伯林,则终身致力于解决这种观念上的冲突
      
      一本好书、一本给人带来惊喜的传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