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星血泪

出版时间:2001-9  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作者:狄更斯  页数:515  字数:420000  译者:罗志野  
Tag标签:无  

前言

  1993年暑假后,我接到上海的老朋友吴钧陶先生来信,说南京译林出版社章祖德先生请他译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万一他没有时间,还请他代为找一位译者。吴先生正忙于孙大雨先生的作品编校,而且上海的一些译者手头都有任务,所以他请我译这部作品。我虽然在英语专业从事英美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一辈子,但还没有正正式式地译过一本世界名著。我大部分精力花在中美“文化的比较,以及向国外介绍中国文化方面。吴先生来信时,刚好我完成了《孙子兵法》的英译工作,并把译稿寄给了香港商务印书馆。吴先生的来信使我下了试一下的决心。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差不多他的大部分作品我都读过,因此对他的印象极深。狄更斯一生虽然短促,但他的创作却经历了几个阶段。一般认为他创作的第三个阶段最重要,因为这是他创作的成熟阶段,无论在政治上或在文学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个时期他创作的作品都极为人们所推崇。我国文学批评界认为,狄更斯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中,有三部作品特别值得重视,即《艰难时世》(1854)、《双城记》(1859)及《远大前程》(1860-1861)。在这三部作品中,我国文学批评家们似平更重视前两部,因为他们认为《艰难时世》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中尖锐的劳资关系;而《双城记》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伟大著作。当然,这两部作品的价值无可否认,但仅仅从阶级观点出发,而降低了《远大前程》的意义,这显然是片面的。《远大前程》是狄更斯最成熟的作品之一,是他比较晚期的作品。狄更斯经历了丰富的人间生活后,对人,对周围环境,对自己的生活经历都有了深刻的认识,而所有他成熟的思想认识都汇总在《远大前程》一书中。这部作品原题名是Great Expectation,意思是指一笔遗产,中国把它译成“远大前程”。这个译名给读者一种印象,即作品的主人公是有远大前程的。而事实上,这个“远大前程”是带讽刺意义的,应该说是远大前程的破灭。这部作品的主题决非仅仅是写孤儿皮普想当上等人的理想幻灭的故事,如果这样理解,就领会错了狄更斯创作这部作品的意义。皮普生活在姐姐家里,生活艰苦,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像姐夫一样的铁匠,他没有想当上等人。后来他之所以想当上等人是因为环境的改变。狄更斯的哲学思想之一是环境对人思想的影响。不同的环境可以造就成不同的人。皮普的整个发展过程是符合一般人性理论的。这部作品并非任意写出,而是以狄更斯以前的十多部作品为基础,是他思想的总结。狄更斯把自己的人生观、哲学和道德的思想都总结到了这部创作之中。从语言上看,在这部作品中狄更斯已做到出神入化,要学习英国语言,这是一本典范。狄更斯就像高尔基一样,从来不矫揉造作,不选用那些华而不实的词语.他的用词都简单明了,朴实易懂。狄更斯本人和莎士比亚及高尔基一样,不是所谓“大学才子”,而是从普通人的身份进入作家行列的,他们都是用普通百姓的语言创作给普通百姓欣赏。因此,整部作品使读者感到朴实无华,行云流水。我在翻译时也注意到了这点。朱生豪当年在译莎士比亚剧本时说,他是以明白晓畅之字句来忠实传达文之意趣;梁实秋在译莎士比亚剧本时认为,他的翻译旨在引起读者对原文的兴趣,因为莎士比亚就是这个样子,需要存真。我在译《远大前程》时也抱定这个宗旨,尽量做到语言明白易懂,还狄更斯的本来面貌。这部译作能够问世,特别感谢吴钧陶先生的推荐及章祖德先生的鼓励。同时,我也要谢谢我的女儿罗伊莎,她整个暑期,每天晚上都要为我看稿,还修改一些笔误,成为这部译文的第一个读者与批评者。虽然我尽了自己的能力来完成这部译著,肯定还会有错误或不当之处,尚请读者指正。  罗志野1994年8月 

内容概要

狄更斯的用词都简单明了,朴实易懂,整部作品使读者感受的是朴实无华,行云流水!本书是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最成熟的作品之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它讲述了少年皮普建立在沙土上的远大前程破灭的故事,在富有戏剧性的情节中细腻地刻划了皮普、埃斯苔等一系列感人的艺术形象,揭露了当时英国光怪陆离的社会面目。

作者简介

狄更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他生活在英国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这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情和支持。但同时他也宣扬以“仁爱”为中心的忍让宽恕和阶级调和思想。对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抱行动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态度。表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和软弱空想。 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写劳资矛盾的长篇代表作《艰难时代》(1854)和描写1789年法国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双城记》(1859)。前者展示了工业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描写了工人阶级的团结斗争,并批判了为资本家剥削辩护的自由竞争原则和功利主义学说。后者以法国贵族的荒淫残暴、人民群众的重重苦难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威力,来影射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预示这场“可怕的大火”也将在法国重演。其他作品有《奥列佛·特维斯特》(又译《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和《远大前程》(1861),等等。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

章节摘录

  很快我就到达了炮台,而且看到了那个人,一点没有错。他紧紧地抱着自己的身体,一瘸一拐地来回走着,好像整夜都没有睡觉,整夜都紧抱着身体,拐着来拐着去地专心等着我来。他肯定是实在太冷了。我几乎预感到他会在我面前倒下来,在寒气中冻僵而死。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饿急了。我把锉子递给他时,他随手便向草地上一丢。我想,如果他没有看到我手中提着的食品包,一定连锉子也会吃下肚的。这回他没有把我倒拎起来,也没有把我身上的东西搜个干净,而是让我端正地站在那里。我打开食品包,又把口袋中装的东西全部交给他。“孩子,瓶子里装的是什么?”他问道。“白兰地酒。”我答道。他正在把碎肉送进嘴巴塞入喉管。他吃东西的姿态是最奇特的,与其说他在吃碎肉,不如说他在狂暴而又匆忙地把它装进什么容器中。这时他听说有白兰地,又丢下碎肉,立刻装进几口酒。他全身一直在战栗着,总算还能把瓶颈咬在牙齿之间,没有把瓶子咬成两半。“你在打摆子吧。”我说道。“孩子,多半你的话是对的。”他答道。“这里环境很差,”我告诉他,“而且你一直躺在沼泽地上,这不仅容易使人打摆子,而且也会使人患风湿症。”“我可管不了这些。就是打摆子会要我的命,我也要先把早饭吃完再说,”他说道,“就是马上我要被带到那边的绞刑架去,被吊死,我也要先吃早饭。不要担心,我敢保证,我会战胜这打摆子病的。”他狼吞虎咽地把碎肉、肉骨头上的肉、面包、奶酪、猪肉馅饼同时往肚子里装,一边还疑神疑鬼地注视着我们四周的迷雾,时常停下来,甚至停下他的嘴巴,静听四周的声音。究竟是真实的,还是他幻想中的声音;究竟是河上的咔哒声,还是沼地上野兽的呼吸声。忽然,他大吃一惊,对我问道:“你是不是一个骗我上当的小鬼?你带没带人来?”“没有,先生,我什么人也没有带。”“也没有暗示什么人跟你来吗?”“没有。”“好吧,”他说道,“我相信你。如果在你这个年纪就帮着别人来追捕一条可怜的小毛虫,那你无疑就是一条凶狠可恶的小猎犬了。像我这样可怜而又受苦受难的小毛虫离死期已经不远,就会变成一堆臭屎了。”不知什么东西在他喉咙管里咯嗒响了一下,仿佛他的体内有一个类似闹钟的装置,正要敲响报时。他用破烂的粗布衣袖擦了擦他的眼睛。他如此凄凉落魄,我内心十分同情。注视着他慢慢地又开始吃起猪肉馅饼,我壮着胆子说道:“看到你喜欢吃馅饼,我太高兴了。”“你在说什么?”“我说,你喜欢吃这饼我太高兴了。”“谢谢你,我的孩子。我真喜欢这饼。”过去我时常观看我们家的一条大狗吃食,现在,我发现狗的吃相和这个人的吃相是多么明显地相似啊!这个人左一口右一口不停地拼命咬着,和狗的吃法没有两样。与其说他在把食物吞进去,不如说他是把食物一把一把地装进去,快得无法形容。他一面吃着,一面斜着眼看看这里,又看看那里,似乎无处不埋伏着危险,说不定哪里会跑出一个人来,把他的肉馅饼一把夺走。看上去他的心绪太不安定了,以至于不可能舒舒服服地把饼嚼出滋味来。我思忖着,要是有人和他同食,他不咬下一块对方的肉才怪呢。从所有的这些情况看,他太像我们家那条狗了。“恐怕你不会留点什么给他吃了。”我胆怯地说道。说后我迟疑了片刻,考虑这话是不是会惹他生气。“真的,我只能弄到这么多,无法再多弄了。”因为这是大实话,我不得不让他知道。“留点儿给他吃?他是谁?”我的朋友反而问我,停止了啃嚼肉馅饼的皮。“就是那个年轻人啊。是你告诉我的,你说他和你躲在一起。”“噢,噢!”他恍然大悟地答道,似乎还带着粗鲁的笑声。“是他啊!你说得对,对,不过他是不吃东西的。”“我想,看他的样子他也是要吃东西的。”我说道。这个人停止了啃嚼,用锐利的目光和惊异的神情打量着我,审视着我。“看他的样子?你什么时候看到他的样子的?”“刚才。”“在什么地方?”“在那边,”我指着方向说道,“就那里,我看到他在那儿打着瞌睡,还以为是你呢。”他突然一把抓住我的领子,紧紧地瞪着我。我开始以为他又想要勒死我了,因为这是他最初的打算。“你知道,他穿的衣服和你的一样,只多了一顶帽子,”我全身发抖地向他解释说,“而且他也,他也,”我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把下面的词句说得体面些,“有一副什么东西系在脚上,也该要个锉子。昨天夜里你听到放炮的声音了吗?”“那的确是放炮啰?”他对自己说着。“你怎么会不能肯定是放炮呢?”我答道,“我们家离得很远,而且门又关着,我们都听到了。”“唉,瞧我!”他说道,“当时我独自一人睡在这沼泽地上,沉闷的头脑,全空的肚皮,身上冷得发抖,缺食缺衣,整夜除了炮声人声外,其他还能听到什么?不仅听见,我还看见了士兵呢。他们手持火炬,火光映照着红色的军服,正向我包抄而来。他们叫着我的号,向我挑战,听到他们毛瑟枪咔哒咔哒的响声,听到他们所下的号令声,‘弟兄们,现在注意:各就各位,举枪,对他瞄准!’接着捉住了--他们也消失了!是啊,昨夜我看到有一批搜捕队,他们整队而来,咔嚓咔嚓地踏着草地,他妈的,哪是一批啊,而是一百批。至于放炮嘛,我看到炮声把雾气都震动得战栗起来,那时天已经很亮了。不过这个人,”他说了半天都忘记了我在这里,现在才记起来,“你注意到他有什么特点吗?”“我看到他脸上肿了一大块。”我答道。回想当时,很难说我看得很正确。“是不是这里?”他大声地问我,用手掌狠狠地打在自己的左脸上。“对,就是这里。”“现在他在哪里?”说着他把仅剩下的一点儿食物塞进他那件灰色上衣的胸口。“告诉我他去的地方。我要像一条猎犬,一定要追到他。这根脚镣真可恨,脚痛得不好走。孩子,替我把锉子拿过来。”我把方向指给他看,告诉他另一个人就在那里的大雾包围之中。他举首朝着那里望了一会儿,然后便坐在发着恶臭的潮湿草地上,用锉子锉他的脚镣。他那个劲儿简直像个疯子,对身旁的我和他自己的脚毫不在意。他腿上有个老伤口,现在被弄得血糊糊的,可是他却粗鲁地锉着,仿佛他的腿和锉刀一样是没有感觉的。现在我心中对他又害怕起来。他这么心急冲冲的样子,不由得我不害怕;再说,我出来已够久了,不能再耽搁。我告诉他我要回家,他好像没有听到。我想,我还是溜之大吉吧。我记得我最后一眼看到他的景象是,他冲着膝盖低着头,正拼着老命在锉脚镣,不耐烦地对锉刀和腿骂骂咧咧地说着什么。我站在濛濛雾气中听到他最后的声音是他不停地锉着脚镣的声音。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从语言上看,在这部作品中狄更斯已做到出神入化,要学习英国语言,这是一本典范。狄更斯就像高尔基一样,从来不矫揉造作,不选用那些华而不实的词语。他的用词都简单明了,朴实易懂。狄更斯本人和莎士比亚及高尔基一样,不是所谓“大学才子”,而是从普通人的身份进入作家行列的,他们都是用普通百姓的语言创作给普通百姓欣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孤星血泪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包装挺好,正是我想的那样。
  •   印刷很好,纸张不错,值得看。
  •   《孤星血泪》(又名《远大前程》)是狄更斯最成熟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叙述了一个青年幻想破灭的故事。金钱使皮普从一个穷学徒变成阔少爷,也使他染上了上流社会的恶习,而背离了他原有的劳动人民的纯朴天性。没有了金钱,皮普两手空空地回到家乡,则恢复了自己的人性。狄更斯以他独特的方式,处理19世纪文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青年人的生活道路的主题,突出了对金钱腐蚀作用的揭露。查理·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他于1812年2月7日出生在英国南部朴茨茅斯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1832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写了歌剧、笑剧、随笔、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以长篇小说最为成功。《雾都孤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此外还有《匹克威克外传》。从1842年到1848年,是他的创作走向成熟的时期。这时期他先后到过美国、意大利、瑞士、法国旅游考察。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圣诞故事集》和长篇小说《董贝父子》。从1849年到1870年,是狄更斯创作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他的重要代表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先后写的《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双城记》、《孤星血泪》等长篇小说,这些作品把揭露与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英国的国家制度、政治机构和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同时对劳资冲突和工人命运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狄更斯不知疲倦地从事文学创作活动30余年,最后在写作长篇小说《艾德温·杜鲁德之谜》的过程中,因劳累过度而猝然逝世,那一天是1870年6月9日。
  •   狄更斯晚期的作品,对现实的刻画很生动,可以看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