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词学史

出版时间:2002-12-01  出版社:巴蜀书社  作者:谢桃坊  页数:60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词学史是探讨词学——词论、词评、词律、词乐、词家研究、词籍整理和词史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国词学史(修订本)》分别论述了词学的创始、建立、中衰、复兴、极盛和现代词学,并对新时期词学研究作了述评。其中关于许多词学问题作了开拓性研究,涉及学术面较广,有极丰富的文献资料。

作者简介

谢桃坊 汉族客家人,出生于四川成都。小学毕业后遵父命从刘杲新先生学习儒家经典、诗词及书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中国语文系。1980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试,以助理研究员被录取,次年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现为研究员。著有《柳永》、《苏轼诗研究》、《宋词概论》、《中国词学史》、《中国市民文学史》、《敦煌文化寻绎》、《宋词辨》等,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

书籍目录

引论第一章 词学的创始第一节 唐代新体音乐文学——曲子词及最早的词学文献第二节 宋人词体观念形成的文化条件第三节 宋人词体起源说第四节 宋人的词话第五节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第六节 王灼的词学思想第七节 朱敦儒试拟的词韵第二章 词学的建立第一节 宋元之际词体的衰微与词的理论总结第二节 沈义父论词的创作第三节 张炎的词学理论第四节 陆辅之论词的创作第三章 词学的中衰第一节 明人的词体观念与词体的继续衰微第二节 明人的词话与词籍的整理第三节 杨慎的词学第四节 张蜒的《诗余图谱》与词的婉约、豪放之分第五节 顾从敬关于词调分类第六节 沈际飞与词的评点第七节 沈谦的《词韵略》第四章 词学的复兴第一节 清代词学复兴的文化背景第二节 词学资料的编辑第三节 刘体仁、王士祯和邹只谟的词话第四节 金人瑞、先著与许昂霄的词评第五节 朱彝尊与浙西词派的词学理论第六节 万树与词体格律的总结第七节 凌廷堪的燕乐研究第八节 戈载与词韵的总结第五章 词学的极盛第一节 近代词学与中国近代学术思潮第二节 张惠言的比兴寄托说第三节 周济与常州词派的词学理论第四节 谢元淮关于词乐的探寻第五节 刘熙载的词品说第六节 谭献与冯煦的词评第七节 陈廷焯的沉郁说第八节 郑文焯的词学研究第九节 朱祖谋校辑词籍的成就第十节 况周颐论词的创作第十一节 王国维建立词学理论体系的尝试及其意义第十二节 梁启超与近代词学研究的进展第六章 现代的词学研究第一节 中国新文化运动六十年以来的词学研究概况第二节 胡适与新文学建设时代的词学研究第三节 胡云翼对现代词学理论的贡献第四节 龙榆生的词学成就第五节 夏承焘的词学成就第六节 唐圭璋的词学成就余论 新时期词学研究述评附录 新时期词学研究著作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宋词是唐五代词的继续发展,其所用的词调(乐曲)亦是对唐五代词调的继承与发展,它们所配合的音乐是一个系统的。中国音乐在唐代呈现纷繁兴盛的局面:古老的雅乐、南北朝的清商乐、中原的民间音乐和外来的胡乐,同时并存,互相竞争,接受文化选择。词体所依据的新声,它是哪一种音乐呢?  自隋代以来由于外来音乐,主要是西域音乐的影响,我国音乐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以西域龟兹乐为主的音乐经过汉化,与我国旧有的民间音乐相结合而产生了新的隋唐燕乐。燕,同讌,即“宴”。燕乐乃施于燕飨之乐。我国古代宫廷与贵族之家宴飨时所用之乐称燕乐。隋唐燕乐却是当时流行的新的俗乐,它与古代燕乐在音阶、调式、旋律、乐器、演奏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西域龟兹乐在北朝时已经传入内地。隋代初年音乐理论家郑译发现了它的价值,并在理论上使之符合汉民族的音乐传统观念。他将古代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加上变宫、变徵而为七音;又与古代十二律吕理论附会,于是七音与十二律吕旋转相交构成八十四调。这种以西域印度系音乐为主体而形成的新燕乐流行起来,风靡一时,造成了一次音乐的变革。从唐代到宋代,燕乐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唐五代时期燕乐的胡乐成分较重,北宋时燕乐已进一步与我国民间音乐相结合,南宋的燕乐趋于古典化而走向衰微。宋人对于这次音乐的巨大变革尚能明显地感受到,而且认定词体是随着这种新燕乐而流行起来的。北宋中期文学家苏轼说:  譬之于乐,变乱之极而至于今,凡世俗之所用,皆夷声夷器也,求所谓郑卫者且不可得,而况于雅音乎?学者方学陈六代之物,弦匏三百五篇,黎然如戛釜灶、撞瓮盎,未有不坐睡窃笑者也。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词学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