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础知识问答

出版时间:2002-1  出版社:岳麓书社  作者:陈蒲清 编  页数:30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132个问答的形式,解答文言文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并构成了包括音韵、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注释、教学、工具书等各方面基本知识的知识体系,深入浅出,深受读者欢迎。1978年初版不久即由广大读者推荐而获畅销书奖,至1987年已8次印刷,向海内外发行80多万册。有不少今天颇有造诣的古汉语、古典文献方面的中青年专家,往往回忆说:“我就是读这本书而在文言文方面启蒙的。”本书还得到了吕叔湘等专家的好评。

书籍目录

绪  论一、什么是文言文?二、文言文与白话文是怎样发展的?三、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关系怎样?四、为什么要学点文言文?五、怎样学习文言文?六、学习文言文的难点是什么?音  韵七、什么叫音韵学?它可分为几个部类?八、怎样学习音韵学知识?九、汉语字音结构有何特点?一O、什么叫中古的“四声”?它们有具体读法传下来吗?一一、中古四声与现代四声有什么主要差别?一二、什么叫韵部、韵目?一三、什么叫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一四、什么叫等呼?什么叫韵摄?一五、从中古到现代韵部变化情况怎样?一六、上古韵部是怎样归纳出来的?有共多少部?一七、什么叫对转?什么叫旁转?一八、什么叫声纽?什么叫字母?三十六字母与四十一声类是什么?[附]切语上宇表一九、从中古到现代声母变化情况怎样?何谓“平透仄戛?何谓尖团?二O、上古声母的重要学说有哪些?二一、研究上古声母有哪些材料和方法?二二、什么叫双声、叠韵?二三、什么叫“急声”(合音)?什么叫“慢声”?二四、什么叫直音、譬况、反切?二五、什么叫韵图?二六、什么叫古音构拟?二七、音韵知识应从哪些方面应用?二八、怎样区分古体诗与近体诗?二九、什么叫平仄?近体诗对平仄有何要求?三O、词与近体诗有何关系?什么叫词谱?三一、怎样查古诗的押韵?三二、怎样读古代诗歌的韵脚字?什么叫“协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训诂译注资料使用……

章节摘录

  学习文言文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各方面都会遇到困难,其中主要困难是词汇以及记录词汇的文字。  语音本来是语言三种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变化最快的因素,古今之间、地域之间都有很大分歧。但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方块汉字又是不表音的(可以各按自己的方音读),所以语音不成为主要学习障碍。除非碰上押韵、平仄、通假等问题,才必须运用古音知识。在开始接触文言文时,古音的研究就不是当务之急了。  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固的因素,古今差别较小而相同处较多。比如:主语在谓语之前,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等最基本的语序,从甲骨文到白话文,都是一致的。即使有些差别,只要概括出几条规律,再学习一些常用文言虚词,也就差不多了。所以,语法学习固然重要,但不成为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  词汇则情况不同。一是数量庞大,又只能逐个记住形、音、义,不能像语法一样类推;二是变化很快,不断更新,古今之间,千差万别,还要加上书写上的通假字、古今字、繁简字等拦路虎。所以词汇及记录它的文字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但是,我们有信心,有办法克服这道难关。一是常用字词到底有限。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只收了一千零八十七个。掌握它们就可以基本上解决阅读古书时在词汇方面遇到的困难;对于只在个别作品与篇章中出现的偏僻字词,则可通过翻检工具书解决。二是常用词的意义有很多是古今相通的,也不必完全靠死记。如:“言”字在文言文中有两种常用意义,一是作“说”讲,“广故数言欲亡(吴广故意地屡次说要逃走)”(《陈涉起义》),一是作“话”或“言论”讲,“具以沛公言报项王(把沛公的话全部报告给项王)”(《鸿门宴》)。这两种常用意义,都可以在现代汉语中找到,前者如“胡言乱语”,后者如“你一言,我一语”,后者还作为一种词素,存在于“言论”“言行”“言语”等复合词中。  语法规律可以举一反三,词汇又是学习难点,所以本书把重点放在语法与词汇方面。但要指出,词汇主要靠阅读作品时逐步积累,不是介绍一些常识就可以解决的。    古音构拟是研究古音音值的一门学问。古音研究有两个方面:一是音类研究,一是音值研究。音类研究便是考证古代的语音系统,比如,当时有多少声母?多少韵母?多少声调?声韵调是怎样变化的?传统音韵学的研究主要是音类研究。音值研究则是要确定古代声韵调的实际读音。因为古代没有对语音发音情况的系统描写,汉字又不是拼音文字,所以音值研究很困难。古音构拟就是设法重建古人的实际读音(有点像利用“器官相关规律”还原早已绝迹的古生物)。  系统地构拟古音是现代才开始的。对古音构拟作出贡献的人物,既有外国的汉学家(如:瑞典的高本汉,法国的马伯乐,苏联的龙果夫),也有本国的语言学家(如:汪荣宝、钱玄同、罗常培、李方桂、赵元任、周法高、王力、陆志韦、李荣等)。他们研究的依据是什么呢?  一是把古人的描述与现代语音进行比较研究。如,三十六字母,古人讲了它们的部位(喉牙舌齿唇五音)和清浊,很大一部分与现代语音一致。《广韵》等韵书还提供了与现代语音有对应关系的韵部与四声。这些都可以作为基本出发点。  二是利用方言。如:浊声母在普通话中消失了,但在方言中还保留着(以吴方言为最完整),而且与古人的记载符合。[並]母字读[b],[奉)母字读[v],[定]母字读[d],[从]母宇读[dz],[邪]母字读[z]等便是这样拟出来的。又如:《广韵》的人声韵与阳声韵相配,现代广东话也是入声韵与阳声韵相配,阳声韵有三种韵尾[粤][n][m],与之相配的人声也有三种韵尾[k][t][p],[习)与[k]都是舌根音,[n]与[t]都是舌尖中音,[m]与[p]都是双唇音,形成整齐  的对应局面。所以根据广东话拟出了中古时代阳声韵与人声韵的韵尾。  三是利用韵图。韵图对声韵作了系统排列,从中可以发现后代已经消失了的语音差别。如“豪”、“肴”、“萧”、“宵”《广韵》分为四个韵部,今天便难以这样区分了。但在韵图中,将它们分别排在(一)(二)(三)(四)等。人们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一)(二)等没有介音[i],三四等有介音[i](有人认为四等原来也没有介音[门];又发现主要元音的舌位从(一)等到(四)等逐步由后而前,由低而高。于是将[豪)拟音为[au],将[肴]拟音为[au],将[萧)拟音为[iεu],将宵拟音为[ieu]。  四是利用借词和对音。日本、朝鲜、越南语中有大批汉语借词,这些借词往往保留了汉语古代的语音。汉语中也有大批的梵语借词。日语、梵语用表音文字,从它们的记音可以推知对音的汉字读音。如:日语借音中把“房”、“无”等字读成重唇,可以说明“古无轻唇”。因此,把上古唇音字一律构拟为重唇音[PP‘bm]。  五是利用其他资料。如《吕氏春秋·重言》中记载齐桓公准备讨伐莒国的故事。他发“莒”这个音时口张开很大。“莒”劝代读ju,应该是闭口撮唇,为什么张开口呢?原来,“莒”是[鱼)部字,不少[鱼]部字到现代还读[a],如:“家、下、马、夏、华”等字。所以,人们参考这条记载及其他资料,将[鱼)部的上古音拟为[a]。  古音构拟只是一种假设,因此不一定完全正确,各家在大同中还有小异。但是,它的作用还是不可抹杀的,它可以使人们更清晰地了解古代的语音系统,明确古音发展的规律。如[东[[冬]二韵有区别,如果拟出音来,一为[cη],一为[un],人们便一目了然了。清代著名文字学家与音韵学家段玉裁,通过研究确认[支][脂][支]三个韵部古代有区别,但又说不清楚区别何在,晚年写信给江有诰说:“足下知所以分为三乎?仆老耄,倘得闻而死,岂非大幸?”  罗常培先生说:“音韵之学,功用至广o”(《汉语音韵学导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也只有在应用中才能真正学会一门学问。音韵学的应用可从三个大的方面阐述。  第一,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阅读需要多方面的能力,但音韵是一个基础。音韵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字、同源字和音训的一把钥匙,我们在本书中将对这些知识作专门论述,此处仅举一例。《荀子·议兵》:“故赏庆、刑罚、势诈之为道者,佣徒粥卖之道也。”这句中的“粥”通“鬻”,两个字为什么同音呢?在上古,它们同是人声调,这是声调相同,又同属[觉)韵,韵部相同。“粥”字上古是[照]母三等字,根据黄侃的理论[照]三与[知]母相近,也就是说与[端]母相近(因古无舌上音);“鬻”字上古是[喻)母四等字,根据曾运乾的理论应归人[定]母,也是[端]系字。可见这两个字声母也相同。今天读音差异很大的字,通过音韵证明它们是同音字,那么这句话的疑难便涣然冰释了。  形声字是汉字中的主体。很多常见的形声字也只有运用音韵知识才能解释明白。如:治、笞、始、怡、冶等字都用“台”字作声旁。它们为什么声韵相通呢?原来,“治、笞、始、怡、冶”都是中古[照]三或[喻]母字,应归人[定]母,而“台”是上古[透]母,[透]与[定]只有清浊之别。而且,“治、笞、始、怡、台”都属上古[之]韵,韵母相同;“冶”属[鱼]韵,则可用旁转解释。所以,它们声韵相通。特殊词语的读音,也需要用音韵知识指导。如:“番禺”的“番”,声母不读F而读P,便是“古无轻唇音”的现象。  在古代韵文欣赏中更明显需要音韵知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用韵,需要根据当时的韵部进行分析;唐诗、宋词、元曲的平仄谱,也反映了当时的声调特点;双声、叠韵、关涉到当时的声母与韵部。这一切都是诗歌音乐美的关键。  第二,加深对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理解。现代汉语语音系统是古代语音系统的继承和发展。如:普通话声韵调系统是怎样形成的?汉语一个音节为什么分声母、韵母两个部分,其声调为什么命名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普通话四呼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舌面音不拼开口呼与合口呼而舌根音、舌尖前音不拼齐齿呼与撮口呼?北京语音中的异读字如何审音?这一切都要从历史上寻找根据,充分利用传统音韵学所提供的材料及其科学结论。又如:进行方言调查,总结普通话与方言的对应规律,解释纷纭复杂的方言现象,更加离不开音韵知识。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制的《方言调查字表》,将所收的三千七百多个常用字都按《广韵》(参考残本《切韵》和《集韵》)的声、韵、调系统排列,并遵照了等韵学家所列的韵摄和等呼。根据这个表进行调查,便能较顺利地整理出方言的音系及其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如湖南益阳方言边音声母特别多,很多在普通话中应读d、t、z、c、s、zh、ch、sh小q、x的字,在益阳话中都读成了边音[i]如:弟、桃、坐、才、随、赵、茶、蛇、匠、墙、寻等字在桃江板溪一带都读成[门声母。这一特异现象的原因只能从音韵学上才能解释清楚。原来,益阳话中常见的五百多个[i]声母字,十分之四来源于古[来)母,这与普通话一致;十分之一来源于古[泥)C日)二母,这与大多数湘方言一致,即[n][i]门不分;十分之五的特异字是从古代舌音和齿音的浊声母(定、澄、床、禅、从、邪)变来的(见《方言》一九八一年第三期拙作《益阳方言的边音声  母》)。似乎杂乱无绪的读音现象,在音韵演变上却有严整的规律。  第三,促进对汉语的研究。要研究汉语,决不能不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离开了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对词义、文字、语法现象也不可能有透彻的理解。章太炎先生说得好:“舍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国语学草创序》)他又说,不明音韵,虽“穷形寿以治《说文》、《尔雅》,犹不能得其条理”(《与人论文学书》)。可见文字学(以《说文》为基础)、训诂学(以《尔雅》为发端)离不开音韵。语法方面,如第二人称代词都是上古[泥)母字,疑问代词中代人的多为[禅]母字,代物的多为[匣)母字,代处所的多为[影)母字,形体各别的代词原来可由音韵学一以贯之。考古学也离不开音韵。马王堆帛书中的“是谓肥天”,“肥”字便是“配”字的通假字(古无轻唇音)。裘锡圭解释山西侯马盟书上的“麻夷非是”  为“灭夷彼氏”(消灭那个氏族),也是运用了音韵知识(“非”通“彼”是古无轻唇音)(见《光明日报》一九七八年六月二十九日)。  要研究汉藏语系,研究汉语的亲属语言,更离不开音韵。因为,在语言的比较研究方面,主要靠语法系统和语音系统(词汇是可以输出输入的,而且变化快)。  从事汉语研究以及其他科学研究都离不开使用工具书,包括古代的工具书。查找古代的工具书非有音韵知识不可。《广韵》这类音韵专著自不必说,一般工具书也是一样。大多数工具书都用反切注音(如《康熙字典》),有的还按古代的韵部或声母进行编排。不懂音韵便不会查找,找了也不会读音,别人注了音也不能理解。  总之,析用韵,通平仄,辨通假(古今),审同源,拼反切,察今音,查方言,助识字,促研究,音韵学功用广阔。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本普通的小册子,1979年出版问世,至1987年已经三次修订八次印刷。现在是第四次修订。  记得1978年冬天,经李忠初同志介绍我认识了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喻岳衡、胡本昱同志。那时“四人帮”刚垮不久,我国文化处于复苏阶段,书荒严重,人民迫切需要一些普及读物。因此他们约我写一本古汉语方面的通俗小册子。我想,古人说过:“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就不辞浅陋,匆匆动笔,在春节写完了这本小册子。想不到出版之后竟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怀。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向其亲友和杂志社作了推荐,认为本书“写得简明而全面,对一般中学教师补课非常有用”。王克仲同志发表了评论文章《一本有助于古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好书》(见《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12期),对本书进行了评论,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徐仲华、张寿康诸先生及吾师周秉钧、羊春秋、邓福南等先生都对本书给予了关怀。在各种来信中,最使我感动的是各省市的一些普通读者,他们大多是中小学教师和文科大学生,也有工人、农民和少年朋友。他们的信热情洋溢,有鼓励,有询问,有探讨,这不仅表现了对一个普通作者的信任,而且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热爱,反映了一个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正在中华大地上兴起。  我在修改本书时反复思考,一本小册子又是讲的没有情节而比较艰深的古汉语知识,为什么能连续八次印刷发行80多万册呢?我脑际自然浮现了一个个熟悉的面影。他们是一群普通的中学教师,他们既是我的学员又是我的老师。我自1963年开始担任辅导中学教师函授进修的工作,每期都要巡回到各县讲课。我的学员大都是富有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学骨干(可惜他们中有些人在“四人帮”迫害下已作古人了),我讲函授课前,总是先听他们讲课,然后一起交换意见,一起研讨问题。从他们那里,我真正懂得了很多语文教学经验,特别是古典文学的教学经验;我也知道了从事中学古典文学教学最需要什么知识,一般中学教师缺少什么知识。他们口头的或书面的提问,促使我钻研书本并深入思考一些问题。他们是促使我写作这本小册子的真正推动力量,他们的实际需要也决定了本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形式。我一生服膺的教学格言:  “教学相长”和“深入浅出”,就是通过这段教学与写作本书而深印在脑海中的。我想,也许这是本书能受到读者关怀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霜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不断更新的一日千里的社会,一本小册子是无法赶上时代步伐与学术进展速度的。第三次修订时,为了保持原貌,没有作过多修改;但为了对读者负责,又不得不作些修改。特别是音韵部分,很多读者要求讲得更详细通俗一些。的确,古汉语语法等方面的通俗著作已经大量涌现了,音韵方面的深入浅出的书却不多,作者有责任满足这个要求。于是那次修改以音韵为重点,基本上是重写的,其次是文字,其他方面只是增改了个别专题。然而,即使这样节制,专题也已由初版的八十五个增加到了129个,还增加了不少附录。这次修改仍以保持原貌为原则,只增了一个专题,改动充实了几个专题。此外,修正了多处错误。清人郑板桥总结其作词四十年的修改经验时说:“改而善者十之七,改而谬者亦十之三。”得失正误,期望大家指出。  本书写于1978年春节,第二版修订于1982年春节,第三次修订于1987年春节。因为忙,我只能利用寒假春节的时间。此次修订也仍然处于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加上本人兴趣庞杂,没有专心于古汉语研究,所以本书的肤浅与错误之处可能不少,会见笑于大方之家。好在它只是入门的向导,广大读者入门之后,自然会寻找权威读物作为老师,从而升堂人室,臻于大道。  陈蒲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言文基础知识问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