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选评

出版时间:2006-10  出版社:岳麓书社  作者:杨义  页数:20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元曲的发生与兴盛,是继宋词以后的又一次杂言体诗歌大繁荣的重要标志,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从诗的体裁看,原有齐言和杂言的区别,在唐代中叶以前,最初是诗经、乐府和古近体诗,句式由四言到五言到七言,是诗歌体裁变化的主要路径,杂言体裁也曾出现并在发展,却不曾获得主要的位置。中唐以后,作为长短句(即杂言)形式的词开始出现并渐趋繁盛,到宋代汇成大国,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如果说唐人创造和完成了七言古诗、五七言近体诗(绝句和律诗)这样一些齐言诗形式,从而做出了杰出贡献,宋人则在作为杂言形式的词(长短句)的创造和完备上做出了杰出贡献。    本套丛书择取的是汗牛充栋的中国文史作品中最光辉灿烂的精华,它们不只文采斐然,更代表了所处时代的思想先声。国内最权威的学术机构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一批知名学者,沉浸其间,含英咀华,倾学识与才力对这些经典作品作出了深入浅出的注释、串讲与评析,引领读者进入更高远广阔的文史天地。 元曲有自己独特的体制与风格特色。本书所选为元曲中的精华篇章,评释简练精当,是读者了解元曲这一文学体裁的上佳入门读物。

作者简介

邓绍基,1955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攻元代文学,主编的《元代文学史》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王菊艳,女,1990年获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学位。现为江苏省常熟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先后在《社会科学战线》和《北方论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参与编写论著《古诗研究新思维》等。

书籍目录

前言刘秉忠 [南吕]干荷叶(干荷叶)王和卿 [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弹破庄周梦)商挺 [双调]潘妃曲(闷酒将来刚刚咽)胡祗逼 [中吕]阳春曲·春景(残花酝酿蜂儿蜜)王恽 [越调]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卢挚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挂绝壁松枯倒倚) [双调]沉醉东风闲居(恰离了绿水青山那答) [双调]蟾宫曲(沙三伴哥来嗏) [中吕]喜春来·和则明韵(春云巧似山翁帽)陈英 [中吕]山坡羊·叹世(晨鸡初叫)奥敦周卿 [双调]折桂令·咏西湖(西湖烟水茫茫)关汉卿 [南吕]四块玉·闲适(旧酒投) [双调]沉醉东风(咫尺的天南地北)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节录)(我是个蒸不烂) 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娥冤》)  [正宫]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  [正宫]二煞(你道是暑气暄)  [正宫]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 闺怨佳人拜月亭(《拜月亭》)  [仙吕]油葫芦(分明是风雨催人辞故国)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单刀会》)  [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迭)  [双调]驻马听(水涌山迭)高文秀白朴姚燧马致远李文蔚赵孟頫王实甫李寿卿贯云石杨显之张国宾张养浩白贲……

章节摘录

书摘[南吕]  干荷叶    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注释    1.苍苍:指深青色。    2.老柄:指败荷干枯的枝柄。    串讲    干枯的荷叶,深青的颜色有点晦暗,衰老的枝柄在秋风中不停地摇动。它已经消减了夏日的清香之气,仔细地看,叶色还在转黄。这一切都是因为昨夜的一场寒霜,才使它无限寂寞地飘动在萧瑟清冷的秋江上。    评析    《干荷叶》的曲名又称《翠盘秋》,是刘秉忠的自度曲,由民间俗曲演变而来。这支小令描写荷叶在深秋风霜的侵袭下,翠减香消的情态。小令先从荷叶的颜色与外形写起,既写其叶干,又言其柄老;既有静态,如“色苍苍”,又有动态,如“风摇荡”。其中,“干”、“老”二字形容得极为恰切。然后作者从嗅觉入手,言其“减了清香”,借此表达曲家内心的伤感与惆怅之情。“越添黄”与“色苍苍”呼应,写荷叶颜色的变换,是时空推进的写法,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江败荷图。最后两句采用的是倒叙手法,在描写荷叶生命无可挽回的衰败中,也暗寓着作者对时光易逝、韶华难再和经历仕途“风霜”的慨叹。    这首小令表达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悲秋”主题,它以语言的通俗明快见长,显示了元散曲本色自然的艺术风格,使我们看到了元曲从民间歌曲变化而米的痕迹。其中如“干”、“老”、“减”、“添”等字都很有表现力,语言近于口语但并不淡乎寡味。结尾“寂寞”一词更是主客双写,寓情于景,将作家的主观感情自然地融入物象之中、回味悠长,因此容易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P1-2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元曲选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6条)

 
 

  •   元曲的发生与兴盛,是继宋词以后的又一次杂言体诗歌大繁荣的重要标志,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从诗的体裁看,原有齐言和杂言的区别,在唐代中叶以前,最初是诗经、乐府和古近体诗,句式由四言到五言到七言,是诗歌体裁变化的主要路径,杂言体裁也曾出现并在发展,却不曾获得主要的位置。中唐以后,作为长短句(即杂言)形式的词开始出现并渐趋繁盛,到宋代汇成大国,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如果说唐人创造和完成了七言古诗、五七言近体诗(绝句和律诗)这样一些齐言诗形式,从而做出了杰出贡献,宋人则在作为杂言形式的词(长短句)的创造和完备上做出了杰出贡献。
    本套丛书择取的是汗牛充栋的中国文史作品中最光辉灿烂的精华,它们不只文采斐然,更代表了所处时代的思想先声。国内最权威的学术机构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一批知名学者,沉浸其间,含英咀华,倾学识与才力对这些经典作品作出了深入浅出的注释、串讲与评析,引领读者进入更高远广阔的文史天地。 元曲有自己独特的体制与风格特色。本书所选为元曲中的精华篇章,评释简练精当,是读者了解元曲这一文学体裁的上佳入门读物。
  •   元曲的发生与兴盛,是继宋词以后的又一次杂言体诗歌大繁荣的重要标志,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继宋词以后的又一次杂言体诗歌大繁荣的重要标志
  •   相对于唐诗宋词来说,我对元曲的了解颇为有限。从本书中体会和感受了元曲所在时代的语言特点、社会风情,通过串讲和分析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   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涉猎最少的也就数元曲了。虽然小的时候将关汉卿的窦娥冤诵读到催泪的份上。但也就因此而搁浅了。算是从头再来吧,希望为时未晚。
  •   不错的一本书,选的元曲也很不错
  •   对于元曲并不了解,只知道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等有限几个名字和作品,被普及了吧
  •   帮朋友买的,翻看了下,感觉还行,但是朋友说很适用,他是研究元曲的,对他帮助很大!
  •   补差,印象中没几首元曲所以买了这个补下传统文化另外当当配送很给力,武汉武东这边的,因为私事临时不在家麻烦配送跑了3趟,待此感谢!
  •   元曲原来这么有文化
  •   元曲的表达格调很有味道
  •   从小到大,一直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本书拿到手就翻看了,很喜欢!把它留在了办公室里,不忙的时候,背上一首半首的,培养点儿文化情趣!
  •   物美价廉的好书 选文和注释也都很有水平 适合初学者
  •   小书,好书,看着有趣有获得。
  •   了解了下元曲
  •   这本书很好是特价时买的价格很便宜名著内容就不用说了很好喜欢
  •   这本书相当的有价值,便宜,而且纸的质量很好!!!
  •   这本书我找了好久了,终于找到了。
  •   送货及时,态度良好。
  •   适合饭后枕边阅读
  •   很好的书慢慢阅读
  •   很通俗的曲子
  •   挑了点有名的评论 还可以
  •   写的还可以,内容不是很多。
  •   当当的特价书市不错,书的版本很好,很便宜~
  •   还没开始看,这些书是需要细细体味的
  •   还没有来得及看,应该还算可以的
  •   好值得购买
  •   不喜欢,看不太懂
  •   物美价廉,绝对超值
  •   未读,打折的价,印刷真不错,就是值
  •   这套书不错,可惜只有这本打折!
  •   静下心来看一看
  •   装帧不错,真的物美价廉
  •   印刷和纸张质量都挺好,刚拿到,内容还没看
  •   回头慢慢读
  •   纸质很好,内容简洁,原文,译文,赏析,适合高中生。
  •   美丽记忆
  •   不错,内容还没看,但版面不错哦,
  •   5块钱买的,太值了。
  •   在我们的意识中,唐诗宋词是古典文学的瑰宝,其实元曲又何尝不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我们不能不为这样的语句而感动。
  •   本书排版不错,纸质干干净净,读起来很舒服,对元曲想做一些了解的人,应该比较适合
  •   对于元曲会有一些了解。
  •   元曲接触较少,这本正好可以品读一下。
  •   选文精当,注释和评析都很简洁,印刷精美。不仅适用大中学生,而且,对于专业研究生,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编辑和印刷都算认真,纸张质量很好。
  •   特价时候抢的,很划算,赞
  •   给孩子买的增加阅读量
  •   传统文化值得一读~
  •   没看,收到,这次挺快的
  •   没事读一读,感觉很好。
  •   这是一本怎么样的书呢。它做到了和所有的诗词选本一样,加上了非常糟糕的解说。都是说的那一套。而且比曲子还要多。
  •   一般,还可以吧,便宜才买的
  •   希望快递速度能快点
  •   个人认为经典的元曲没有收录
  •   翻译加简单赏析 选篇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