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之辩与魏晋美学话语生成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岳麓书社  作者:张家梅  页数:374  字数:31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问题为纲,把儒道共同影响下的言意之辨作为对象,努力探讨它对中国美学重要思想、核心概念形成的推动作用。实际上,言、象、意,不仅是魏晋言意之辨的核心名词,也是中国文艺的基本构成,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艺术门类诗歌、绘画就分别以语言和形象作为表现载体。相信通过该书的论述,读者能从中领悟出中国文艺美学的某些奥秘。

作者简介

张家梅,女,1970年生,江苏江宁人,文学博士,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的研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言意之辨的缘起与发展 第一节 先秦诸子论语言 第二节 言意之辨的缘起 第三节 言意之辨的展开 第四节 言意之辨的发展第二章 言意之辨的美学转变 第一节 圣人有情无情之辨的美学意义 第二节 得意忘言人生观的形成及实践 第三节 情志美学本体之形成 第四节 美学思维方式之催生第三章 言意之辨与魏晋艺术话语生成 第一节 音乐理论篇 第二节 书法理论篇 第三节 绘画理论篇 第四节 文学理论篇第四章 言为心声之艺术自然论 第一节 言何以为心声 第二节 言为心声之表现 第三节 言为心声之意义第五章 感兴之艺术创造论 第一节 “兴”之为“兴” 第二节 兴与言意第六章 得意忘言之艺术鉴赏论 第一节 味论 第二节 清论 第三节 韵论 第四节 趣论第七章 言意之辨的时代影响及美学话语延续 第一节 唐代意境论之确立 第二节 宋元写意绘画论之确立 第三节 清代“意内言外”之词论建构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言意之辨的缘起与发展中国魏晋时代的言意之辨,渊源于先秦哲学对言、意关系的思考。它一方面继承了先秦“言不尽意”“道不尽意”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又受汉魏之际名理之学“言不尽意”的实践启发,形成了浩荡两百年玄学思潮的主要论题之一。从哲学而言,言意关系是探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从美学而言,言意关系是探讨诗性语言与文心的关系。汤一介先生曾经指出:魏晋玄学这种哲学思潮的流行和完备,是由于一种新的哲学思潮的出现而发生的。这种新的哲学方法称之为“言意之辨”。就魏晋玄学家来说,几乎都讨论了“言”和“意”的关系问题,王弼首倡“得意忘言”,嵇康继之;郭象又提出“寄言出意”,这也本之于王弼的“得意忘言”。①第一节先秦诸子论语言先秦诸子语言论都是其哲思的产物。在先秦哲学体系中,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早期的“言”指口头的言辞;“文”或“辞”指书面的语言1个人的思想称为“意”,同时,因人们的思想活动被认为是心的职能所在,因而“意”往往被认为从心所得。哲学家们所关切的是语言能否表现思想,如何表现自己的思想。先秦显学墨家肯定言辞能够表达思想,《经上》云:“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辨也。”《小取》云:“以名举实,以辞抒意。”孔子对于言的思考,发轫于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考量。

编辑推荐

《言意之辨与魏晋美学话语生成》由岳麓书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言意之辩与魏晋美学话语生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