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

出版时间:2002-12  出版社:学林  作者:王从仁  页数:22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青龙》描写的龙是中国的民族祖神。在古老的历史中,龙是最引人注目的象征物,读者可从中了解我们的民族,她的成长、发展的一个侧面,以及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的真谛所在。

书籍目录

序言养龙为业的家族藏身于殿柱的龙鲤鱼跳龙门一个美女的奇异诞生周处斩蛟母猪变成的龙龙马——唐僧的坐骑独脚怪兽——夔犬化龙大龙骨与防风氏雷雨时的险遇龙生九子的传说尝百草的神农鼎湖龙去“九隆”的传说盘瓠和龙犬蒙冤被杀的“三大王”创造万物的巨人支格阿鲁使者的夜半奇遇挥剑斩白蛇非凡的龙种“三顾芧庐”与卧龙“龙头”与“诗之龙”龙异与发财从长须国到东海龙王湖州青龙爷眧灵侯张龙公龙母的故事龙女牧羊龙与法术掘尾龙出状元

章节摘录

  一个美女的奇异诞生  古人常说,美人倾国,女人是祸水。把国家衰亡的责任推到女人头上,这未免太不公平了。当然,这里并不想辨白是非,只是想追朔一下很早被戴上这顶帽子的一位美女的神异来历,她应该是“亡国祸水”中最无辜的一个。  事情可以追溯一夏代末年,那时,夏王朝“气数”将尽,怪事也就特别多。一天,夏王的大殿上忽然降下雌雄两条龙,当着夏王和众大臣的面,公开交尾,并宣称他们是早已死亡的褒国国君与王后。夏王群臣吓得魂不附体,慌忙请巫占卜,封象表明,杀之、去之、止之,都不吉利。有人异想天开,建议将它们的精液收藏起来,一卜,居然大吉大利。于是,夏王找人将祭品供在两条怪龙面前,把意见刻在简策上,恭恭敬敬的向它们祷告,征求它们的同意。没想到这个办法立竿见影。怪龙忽然不见了,地下只留下一大堆精液。夏王令人取了一个匣子,郑重地将精液收藏起来,存入宫中。  一晃多年,从来没有人敢打开匣子瞧瞧,倒也平安无事。到了周厉王末年,这位贪暴的君主忽然了奇想,竟把匣子打开看看,这一看,闯下了弥天大祸。龙的精液在殿堂上,怎么扫不干净。厉王召来后宫宫女,一齐脱下衣服,精光着身子对精液大声呼喊,以禳除妖邪。谁知道裸女们刚一喊,那精液就聚焦拢来,变成一只黑颜色的大晰蝎,直闯厉王后宫。宫女信吓得惊呼乱逃。有个七八岁的小宫女,才刚换牙,不太懂事,给晰蝎撞了一下,肚子里微微有点感觉,当时也没在意。  谁知道,这一碰却埋下了祸胎。小宫女长大成人,处女居然怀了孕,生下了一个女儿。这孩子来得不明不白,宫女心里害怕,就把她丢弃在宫墙外面。这时,厉王早已死去,已是宣王时代了。  弃婴的事发生了一两年,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街市上曾流行一首儿歌:  山桑弓,萁草袋,  灭亡周国的祸害。  这首儿歌到处传唱,传到宫中,连宣王也知道了,他十分惊慌,下令暗中察访此事。就在宫女弃婴那天,乡下来了一对夫妇,大大街上叫卖山桑做的弓和萁草织的箭袋,密探赶紧报告,宣王立即派人捉拿这对夫妇,准备斩除祸根。有个好心人可怜这两位无辜的乡下人,私下透露了内情。夫妇两一听,犹如晴天霹雳,慌忙收拾起货担,拔腿就跑,两人本不熟悉京城,加上慌乱,竟然跑到王府附近来了。  这时,天色已黑,夫妇俩正一筹莫展,忽听得一阵啼哭声,循声找去,捡到了那个神秘的弃婴。夫妇俩带着这个小女孩逃奔到褒国,投靠了一位叫褒姁的贵族,小女孩就跟着主人姓,叫做褒姒。  十多年过去了,褒姒长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所谓有“沉鱼落雁之姿,羞花闭月之貌”。主人褒姁不知为什么触犯了王法,便将褒姒献入官中赎罪,褒姒就成了周幽王的新王后。  新王后虽然长得花容月貌,却不喜欢笑,整天板着脸。幽王为了逗她笑,真是煞费苦心。有一次,一个宫女不小心撕碎了一块绸布,褒姒“赫”地笑了一声。幽王不由心花怒放,以为找到了逗笑良方,赶紧让人搬来大批绸锻,撕给褒姒听。可是,褒姒非但不再笑,撕着撕着,她实在不耐烦,还发了脾气。  许多办法都试过了,依然难见褒姒一笑。幽王拍拍脑袋,终于想出一个绝招。他叫人到烽火台点燃烽火,擂起告急的大鼓。于是,四面八方,到处都点燃烽火。这是周天子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各路诸侯派兵救驾的特殊信号。诸侯们一见京师传来的烽火,连忙率领兵马匆匆赶来。到了京师,才知上了当,又怨又恨而去。  被幽王带上烽火台的褒姒,看到台下的兵马像蚂蚁似地奔来跑去,挤得人仰马翻,车辆互撞,将军咆哮,兵士抱怨,觉得十分好玩,不由放声大笑起来。周幽王见到了美人无比的笑容,连骨头都酥了,便一连试了几次,上当的诸侯越来越少了。  不久,北方犬戎等族入侵,幽王忙叫人点烽火求救兵,哪知诸侯以为又是“狼来了”的旧把戏,没派出一兵一卒。于是,幽王被杀,褒姒被犬戎掳走,西周王朝就这样灭亡了。  这个古老的故事记载在西汉刘向写的《列女传》中,书中称龙精液化成的大蜥蜴为“玄蚖”。《列女传》的注释者引古书说:“玄蚖,蜥蜴,像龙。”看来,事情很淆楚了,蜥蜴就是一种龙。  蜥蜴龙的形象十分古老,甘肃马家窑出土的彩陶瓶上,就有蜥蜴龙的形象。专家学者还列举了其他证据,如甲骨文中的繁体龙字,其躯干极似蜥蜴;民间俗称蜥蜴为“龙子,在山中的称“山龙子”,岩石中的称“石龙子”,水中的称“泉龙子。”当然,还少不了引证大量古籍记载,包括我们介绍的“玄蚖”传说。总之,蜥蜴为龙,是一种影响颇广的说法。    大龙骨与防风氏  春秋时期,吴国攻打越国,占领了越国的都城会稽,得到越国珍藏的大骨头。那骨头实在太大了,光一节骨就要用一辆专车来装。吴国占领军不知道这骨头是啥玩意,就是问起越国人,他们自己也闹不明白。  吴国国君就派遣使者,带了这根骨头,驱车来到鲁国,请教博学多才的孔夫子。使者先向  鲁国有关官员献上了厚礼,打通关节,才见到了孔夫子。孔子正在主持祭礼,一听特使驾到,不敢怠慢,撤下祭器,设宴款待。  宴席中,使者让人用车装来那根巨骨,恭恭敬敬地请教孔夫子,说:“请问,这根骨头为何如此之大?”  孔子仔细观察看巨骨,略略思考一下,答道:“我听说过这样一段往事。当年大禹治水成功后,召集群神在会稽山开大会,有个叫防氏的迟到了,大禹命令将他斩首示众。防风氏的骨头一节可装一专车,就像这根骨头差不多。”  使者听了,暗中称是,又问道:“那么,您说的群神又是谁呢?”孔子说:“这很简单,有各种神。守名山大川,能够与风致雨,以利一方的,就叫神。守社稷的是公侯,祭祀山川的是诸侯,他们都属于天子管辖。”  那使者为孔夫子的博学所叹服,又提出子最后一个关键问题:“请问先生,那防风氏又是守什么的呢?”孔子答道:“你听我慢慢说吧,防风氏是汪芒氏的君主,守封、嵎之山,他们的神姓厘,在虞、夏时叫防风氏,商代叫汪芒氏,周代叫长狄氏,现在则为大人国。”使者又问:“那大人国有多高?”孔子说:“僬侥氏为矮人,身高三尺,是最矮的人了,大人国个子高,也只能高子他们十倍,大概三丈吧,这是人高的极限了。”  吴国的使者听了,真有点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他越是听不懂,越是钦佩,连声赞扬说:“好!好!到底是圣人啊!”  说实在的,孔夫子的回答真是谬误百出,自相矛盾。在中国,有这么一种传统观念,知识与年纪成正比,越老越有知识。知识又是名人或有权者的专利品,越有名越有权越有知识。其实,孔夫子并非这方面的专家,他的回答只能打个不及格,只不过总算摸到一点边就是了。  相反,民间流传的防风氏事迹,听起来怪诞不经,倒反而包含了更多的真理成分。据一本叫《述异记》的古书记载,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吴越地区建有防风庙,里面的防风氏像都是“龙首牛耳,连眉一目,足长三丈”的怪模样。而且,当时四川南中一带在姓防风氏的,就是他们的后代,都长得很高大。另一本书《博物志》,则说“大人国”的人,怀孕三十六年,生下来就是白头发。他们很高大,只能乘云而不能走路,因为他们“龙”类之人。  据专家们研究,从世界范围看,巨人遗骨的故事多与巨兽化石有关。这种化石被初民发现,人们不明就里,作了描绘、叙说及夸饰、神化,产生了许多巨人的传说。甚至,连近现代人也免不了这种幻觉与想像,据说《旧约,创世纪》中的亚当、夏娃都是巨人,有位天主教神父利用巨兽化石,用解剖学的方法,竟钉计算出亚当身长一百二十三尺九寸,夏娃为一百一十八尺九寸九分,真是言之凿凿,煞有介事。  应该说,被称为“防风氏”的巨骨肯定是巨兽化石,而可能性最大的,则是远古时代的恐龙化石。从中国的考古发现看,四川省合川出土的恐龙化石最多,这与《述异记》载四川省南中有防风氏,似乎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个部族的人可能长得比较高大,又以出土的巩龙化石为自己的祖先,进行夸饰,于是,产生了许多神奇怪延的传说。  有意思的是,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编謦磬虚的长颈龙,其形象极似恐龙。江苏铜山县洪楼出土的汉画像砖双体阙上的长颈龙也一样。或许古人真是见过曾幸存于世的少数恐  龙,或许他们依据完整的恐龙化石进行推起,而塑造了这种龙的形象;抑或纯属巧合,我们就很难断言了。  有些专家认为,龙的形象即源于古代的恐龙,似乎也有点道理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青龙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