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

出版时间:2002-6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者:方传鑫  页数:19  

内容概要

杨维桢(一二九六——一三七○)为元代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杨维翰之弟,诸暨人,字廉夫,别号铁崖、铁笛子、铁心道人等。杨维桢早年曾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杨宏曾在铁崖山上筑楼,绕楼植树百株,楼中聚书数万卷,杨维桢就读其中,每天用辘轳传食,苦读五年。元泰定四年(一三二七)以《春秋》取进士,署天台尹,改钱清场盐司令,官至建德路总管府推官,当时会修 辽、金、宋三史,他所著是《正统辨》千言,总裁官欧阳玄读之叹曰:『百年后公论定矣。』元末,擢江西儒学提举,未及上任,适逢反元兵乱,遂避居富春江,后徙居钱塘,晚寓松江,东南才俊之士投贽求文者无虚日,当疾亟,撰《归全堂记》顷刻立就,掷笔而逝。生平气度高旷,喜戴华阳巾,披羽衣,周游山水间,以声乐自随。    元代书法是一个全面的复古倾向所笼罩的书法时代,在以赵孟为代表的书家的倡导下,主张超越宋人而力追晋、唐,杨维桢也受此影响,但他取法的角度颇为奇特,首先他避开了二王,直取欧阳询,而欧字则是集北碑和二王为一体的,特别是他的《千字文》与《张翰帖》尤显婀娜多姿而变幻莫测的瑰奇之美。同时,杨维桢将目光瞄准章草,章草是对隶书的概括和提炼,其古典气息是不言而喻。据记载像杜度、崔瑗、张芝、钟繇、皇象、索靖、王羲之等均写过《急就章 》,此体介于隶、草之间,但后来被流便宛转的今草所取代,成为古代的遗迹,在当时复古思潮的趋动下,章草重新被重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等作品将章草融入其中,他将草草之拙、楷书之动、行书之韵、草书之畅相互融合贯通,使之浑然一体。他笔锋硬峭,筋骨强健,但在运笔时又轻灵奇妙,提按有致。结字紧结但不紧迫,通篇观去依然十分疏朗透气他在布势时用行草法,在结字时用章草法,但又时时将其横势转为纵势,写得自然、流畅、抒情。他的这种方法为明代宋克提供了借鉴。他的创作方法与当时追求和平、姿秀、典雅的风格颇有所不同。而是以一种古朴、刚健、清新的风格样式另树一帜,故而,杨维桢可谓是有元一代大家。此为墨迹纸本。纵三十三点五厘米,横二百七十八点四厘米。卷后有明都穆、清钱大昕跋。《铁网珊瑚·寓意编》将其收入,现藏上海博物馆。

作者简介

杨维桢(一二九六——一三七○)为元代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杨维翰之弟,诸暨人,字廉夫,别号铁崖、铁笛子、铁心道人等。杨维桢早年曾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杨宏曾在铁崖山上筑楼,绕楼植树百株,楼中聚书数万卷,杨维桢就读其中,每天用辘轳传食,苦读五年。元泰定四年(一三二七)以《春秋》取进士,署天台尹,改钱清场盐司令,官至建德路总管府推官,当时会修 辽、金、宋三史,他所著是《正统辨》千言,总裁官欧阳玄读之叹曰:『百年后公论定矣。』元末,擢江西儒学提举,未及上任,适逢反元兵乱,遂避居富春江,后徙居钱塘,晚寓松江,东南才俊之士投贽求文者无虚日,当疾亟,撰《归全堂记》顷刻立就,掷笔而逝。生平气度高旷,喜戴华阳巾,披羽衣,周游山水间,以声乐自随。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杨维桢的这个字帖我一直想得到一个清晰的、能反映原作原貌的好版本,现在终于如愿以偿,值得珍藏,我将好好研习,谢谢哦
  •   大字行草,铁崖体别具一格
  •   杨铁崖的字奇绝高旷,有如他本人那般。印刷还可以,黑白!
  •   元代才子
  •   这本书很好,书法墨色变化丰富,结体奇绝,是一本研究书法的好书
  •   印刷好!!用纸也好!!!
  •   值得收藏,有用。
  •   不错的,认真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