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姊姊张爱玲

出版时间:2003-09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张子静  页数:267  字数:19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现代著名作家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先生,以亲历亲闻的特殊身份,回忆姐姐张爱玲的家庭、生活经历和所接触的人和事。同一个秋千架上的童年,截然两种的人生旅途,请看张爱玲唯一的弟弟回忆姐弟身世,家庭变故,人世沧桑……

作者简介

张子静:张爱玲的弟弟。季季:台湾《中国时报》编辑。

书籍目录

前言如果我不写出来第一章家世   张家、李家、黄家、孙家第二章童年   成长与创伤第三章青春   逃出我父亲的家第四章早慧   发展她的天才梦第五章成名   命中注定,千载一时第六章盛名   约稿被拒始末第七章萎谢   悲壮与苍凉第八章永别   离婚与离国第九章故事   《金锁记》与《花凋》的真实人物第十章结局   败家与解放附录   我与张爱玲的垃圾 季季   张爱玲生平·作品年表后记   寻访张子静,再见张爱玲

章节摘录

书摘    以前评介我姊姊的文章,或多或少都会提到她的显赫家世。这可能因为与她同时代的作氛没有谁的家世比她更显赫。她的祖父张佩纶,光绪年间官至都察院侍讲署左副都御史,是“清流党”的要角。她的相母李经踌(菊耦)是李鸿章的女儿。李鸿章在朝四十余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无日不在要津。签订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都是这位北洋大臣的“杰作”。中外人士提起清末政治人物,李鸿章的知名度可说无人能出其右。    但是要详析我姊姊的家论世,不应止于父系的张家和李家。母系的黄家——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和后母系的孙家——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孙宝琦,也都间接或直接的对我姊姊有所影响。或许因黄、孙两家较不为人知,评介我姊姊的文章几乎从未提到他们。我们要尊重客观存在的事实就不能有所偏差,留下缺憾。所以,开头的这—章,我要介绍张家和李家,也要介绍黄家和孙家。    张佩纶才大心细,词锋可畏,可惜性格躁进些。    我的祖父张佩纶(卢一八四七——一九○三),字幼樵,原籍河北丰润。他才思敏捷,自视甚高;有笔如刀,恃才傲物,因而在官场得罪了不少人,弄得中年罢官,抑郁以终。    祖父早年生活贫困,苦读出身。我的曾祖父印塘(一七九七——一八五四),字雨樵,曾任安徽按察史。太平天国时期,李鸿章于一八五三年返回安徽办团练,“与印塘曾共患难”。这是我祖父后来成为李鸿章东床快婿的原因之一。    一八五四年,印塘因积劳成疾,逝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那一年“佩纶方七岁,转徙兵间十余年,操行坚卓,肆力为经世之学。”一八七○年(二十三岁)中举;次年登进士,“授编修充国史馆协修官”。叫乙七五年升侍讲,任“日讲起居注官”,直谏朝政,声誉日隆。后来并擢升为侍讲学士及都察院侍讲署左副都御史,派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内则不避权要,外则论议锋厉,满朝侧目。    我祖父当时看到清末腐败,一心为国;个人则为官清廉,生活穷困,常吃稀饭。据曾朴在《孽海花》中所述,他在大和殿大考,—挥而就,首先交卷。不日放榜,名列榜首。当时京中对他的批评是“词锋可畏,是后起的文雄”;“才大心细,有胆有勇,可以担当大事,可惜躁进些。”他授了翰林院侍讲学士后,洪钧登门道贺,家中却没米煮一锅干饭待客,只得叫仆人拿棉袍去典当,买些菜、饭回来。    “在华所见大臣,忠清无气息者惟佩纶一人。”    洪钧未上门之前,本就有米店来讨债,狼狈不堪。他受此刺激,想到“那些京里的尚侍,外省的督抚,有多大能耐呢?不过头儿尖些,手儿长些,心儿黑些,便一个个高车大马,鼎烹肉食起来!我哪一点儿不如人,就穷到如此”?又听说“浙闽总督纳贿卖缺”、“贵州巡抚侵占饷项”、“还有赫赫有名的直隶总督李公许多骄奢罔上的款项”,便夹着—股愤气,写了一封奏折。次日消息见报,轰动满京城。    仑樵自那日上折,得了个采,自然愈加高兴。横竖没事,今日参督抚,明日参藩臬,这回劾六部,那回劾九卿,笔下又来得,说的话锋利无比,动人听闻……半年间那一个笔头上,不知被他拨掉了多少红顶儿,满朝人人侧目,个个惊心……米也不愁没了,钱也不愁少了,车马棚良也华丽了,房屋也换了高大的了,正是堂上一呼,堂下百诺,气焰熏天。    ——《孽海花》    那时慈禧垂帘听政不久,为了树立开明君主的形象,广开言路,博采众议,笼络人心。我祖父的犀利文笔,得到当时军机大臣首辅——恭亲王奕沂和另—位军机李鸿藻(李石曾之父)的赏识,逐步升至侍讲署左副都御史。    《清朝野史大观》里说,当时京中和祖父—样勇于直谏的还有张之洞、陈宝琛、潘祖荫、宝廷、黄体芳、刘恩溥、邓承修等人:“号曰清流……弹击不避权贵,白简朝入,巩带夕褫,举国为之震竦……丰润喜着竹布衫,士大夫争效之……”他们并在明儒杨福山的故宅“松筠庵”设了一个“谏草堂”,有什么论列就集合在那里讨论。    我祖父当时参奏的案子,最轰动的是户部尚书王文韶核准云南报销受贿六百万两和另一位京官大员万青藜昏瞆颟顸,滥竽朝政。结果王文韶被罢官回原籍,万青藜也被免职。    另外他也上了很多有关军事、国防的奏折。美国大使杨约翰曾对人说:    在华所见大臣,忠清无气习者惟佩纶一人。    但祖父与“清流党人”的勇于直言,到底得罪了很多人,埋下他日后被罢官的祸根。    赴马尾上任,“丰润过上海,中外人士仰望丰采。”    一八八四年,中、法军在越南起冲突,我祖父与清流党人竭力主战。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不愿轻启战端;委曲求全仍然交涉失败。法国不仅侵占了越南,而且窥伺台湾,把军舰停泊在福建马尾口外以为威胁。山西、北宁陆续失守之后,国威大损,慈禧震怒,就撤了奕沂的军机首辅之职,改以她的妹婿醇亲王奕谩任军机首辅。其中的一位军机大臣孙毓汶就向奕譞出谋划策,把清流党的几位主将都振到外省任官,以免他们的直言在京干扰朝政。张之洞被派为广东总督,陈宝琛也以南洋大臣会办海防事宜派到广东。我祖父则以三品钦差大臣会办海疆大臣的名义被派到福建马尾督军。    又有—说是李鸿章很赏识这位故旧之子的文采,见他时常发表有关军事、国防的高见,以为他能文又能武,想借此机会厚植他的实力,以为来日北洋大臣的继任人选。祖父出京前去向慈禧叩别,聆听圣训,慈禧也对他的才干训勉有加,寄予厚望。所以“丰润过上海,中夕队士仰望丰采”。    “以词臣而任军机”,不战而败,颜面尽失。    那时我祖父正当英年(三十七岁),踌躇满志,“以词臣而任军机”,也颇想有一番作为。    但他并无军事、国防的实务经验。放言高论和实际执行到底有一段距离。他带着慈禧的圣训和李鸿章的厚勉南下,志得意满,眼高于顶,没把那些地方官放在眼里。对于福建巡抚张兆栋、船政大臣何如璋的实务建言不予理睬,仅靠北京来的上谕和李鸿章的电报作为他布置战守的依据。终致中法之战马尾一役,不战而败,张佩纶“所部五营溃,其三营歼焉”;“海上失了基隆,陆地陷了谅山”,颜面尽失。    《孽海花》里对此有如下之描述:    仑樵左思右想,笔管儿虽尖,终抵不过枪杆儿的凶;崇论宏议虽多,总挡不住坚船大炮的猛,只得冒了雨,赤了脚,也顾不得兵船沉了多少艘,兵士死了多少人,暂时退了二十里,在厂后一个禅寺里躲避一下。等到四五日后调查清楚了,才把实情奏报朝廷。朝廷大怒,不久就把他罩职充发了。    三钱鸦片,死有余辜;半个猪蹄,别来无恙。    关于马尾败战的羞辱,直到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七日,还有唐振常先生在上海《新民晚报》发表《张佩纶徒事空谈》的文章。文中有言:    未战之先,佩纶尝作大言,谓败当以三钱鸦片殉难。及败,携猪蹄途中大嚼。于是时人为联曰:“三钱鸦片,死有余辜;半个猪蹄,别来无恙。”    这段话是否属实,只有留待史家考证。作为张家的后代,看到时人撰文仍如此嘲讽祖父,我的感觉自是很难堪的。    回到天津未及半月就订妥姻缘。    一八八四年我祖父被发配到边寨张家口,继室边粹玉及元配朱芷芗(卒于一八七九年)所生之子志沧、志潜(仲熘)并未随行。他在塞上读书著述自遣。当时所读多为汉晋隋唐诸子百家,并成《管子学》二十四卷。一八八六年,边粹玉在京病逝,一八八八年戌满,李鸿章于二月十七日“分俸千金,以资归葬”。我祖父乃于四月十四日返抵津门,在李鸿章都署内协办文书,掌瑚重要文件。四月二十七日,李鸿章致函台湾巡抚刘铭传,提到我祖父与其女的婚事:“幼樵塞上归来,遂托姻亲。返仲萧于张掖,至欧火于许昌。累世旧交,平生期许。老年得此,深惬素怀。”由是观之,我祖父返津未及半月,就与李鸿章的女儿李经踌(菊耦)订妥姻缘。那年我祖父四十一岁,祖母二十二岁。    《孽海花》里说,李鸿章的夫人赵继莲为了他要把有才有貌的女儿话配给一个相差十九岁“囚犯”做继室,曾经痛骂李鸿章“老糊涂虫”,哭闹着不愿认这门亲。但李菊耦说,爹爹已经许配;“就是女儿也肯改悔!况且爹爹眼力,必然不差的。”他的夫人也只好罢了。师事近三十年,旷世难逢天下才。    一八六五年,李鸿章与曾国藩在上海合创江南机器制造局。一八七—年,曾国藩奏派幼童出国留学,李鸿章则在上海创设轮船招商局。由此可见,他们师徒二人不止允文允武,对于中国的现代化也有先见之明。同年曾国藩逝于两江总督任内,李鸿章写了一副情辞感人的挽联: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近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那时李鸿章已官拜北洋大臣,“勋名威望几与国藩抗矣。”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小民荒。    不过官拜北洋大臣之后,李鸿章的官声就每况愈下。他有现代思想,全力发展诲陆二军,但海军迎战外侮,大多战败,不得不割地乞和。而海军覆败,多因经费不足,筹备未周,因连年经费“大半助修颐和园,予则伤义,不予则伤恩”。李初入枢府时,常熟人翁同龢领水曹(海军),当时就有人戏做了一副讽刺他们的对联: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小民荒。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如果我不写出来  张子静                           1    张爱玲散文集《流言》的第一篇文章是《童言无忌》,发表于一九四四年五月的《天地》月刊。那篇文章共有五个子题:钱、穿、吃、上大人,弟弟。    我的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也不。从叫,我们家里谁都惋惜着,因为那样的小嘴、大眼睛与长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脸上,—简直是白糟蹋了。……有一次,大家说起某人的太太真漂亮,他问进:“有我好看么?”大家常常取笑他的虚荣心。    他妒忌我画的图,趁没人的时候拿来撕了或是涂上两道黑杠子。我能够想像他心理上感受的压迫。我比他大一岁,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     有了后母之后,我住读的时候多,难得回家,也不知道弟弟过的是何等样的生活。有一次放假,看见他,吃了一惊。他变得高而瘦,穿一件不甚干净的篮布罩衫,租了许多连环图画来看……大家纷纷告诉我他的劣迹,逃学、忤逆、没志气……                           2    张爱玲笔下的那个“很美”而“没志气”的弟弟,就是我。    我今年七十四岁,住在上海市区的一间小屋里;是个退休十年的中学英文教员。    我姊姊发表《童言无忌》那篇文章时,二十四岁,是上海最红的专业作家;我二十三岁,因身体不好自圣约翰大学经济系辍学,尚未正式工作。那时看到姊姊在《弟弟》里对我的赞美和取笑,并投有高兴,也没有生气。甚至看到文章的结尾:“他已经忘了那回事了。这—类的事,他是惯了的。我没有再哭,只感到一阵寒冷的悲哀。”——那时,我也没有悲哀。    我从小就什么都不如姊姊,当然更没有她的聪慧和灵敏。到了二十多岁,许多事也还是鲁钝的;没有大的快乐,也没有深的悲哀仿佛只是日复一日麻木地生活着。在那上海“孤岛时期”的末期,我中断学业,没有工作,没有爱人;有的只是永远烟雾迷蒙的家:—堆仆人侍候着我那吸大烟的父亲,以及我那也吸大烟的后母。我那时心情的茫然和苦闷,是难以言说的。所以,对于姊姊在文章里的取笑,除了麻木以对,又能如何?在我们那个没落了的、颓靡的家里,是看不见—点儿希望的。而我姊姊,一九三八年逃出我父亲的家后就昂首阔步,有了她的自我世界,也终于有了她的名望——只有她,看起来是有希望的。                           3    一九九五年中秋次日,从太平洋彼岸传来我姊姊离开人世的消息。那几天我的脑中一片空白,时常呆坐半天,什么也想不出来。后来我找出《流言》,一翻就是那篇《童言无忌》。    重读《弟弟》,我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汩汩而下了!“很美”的我,已经年老;“没志气”的我,庸碌了大半生,仍是一个凡夫。父母生我们姊弟二人,如今只余我残存人世了!    这么多年以来,我和姊姊一样,也是一个人孤单地过着。父亲早在一九五三年过世,和姊姊比较亲的母亲一九五七年逝于英国;姑姑也于一九九一年走了。就是和我们不亲的后母,也于一九八六年离世。但我心里并不孤独,因为知道姊姊还在地球的另一端,和我同存于世。尤其读到她的文章,我就更觉得亲。……

编辑推荐

该书带你走进从未去过的张爱玲世界。关注张爱玲,说到底是关注她和那个时代的命运。有多少我们尚不清楚细节,有多少张爱玲迷尚未表达的情愫,有多少张爱玲无从感慨的滋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的姊姊张爱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也有史料,对研究张爱玲的人来说很好的书。
  •   小小的一本书,时时翻看,
  •   我是一个书痴,是第一次通过当当网买书,但是感动我的不是书本身,而是当当网送货的态度及速度。订购书时,我选择了“货到付款”,选了最合适的送货时间是周一到周五,没想到当当网真的就在周一至周五期间送来了书,而且的确是货到再付款。最感动我的是,我的工作单位离送货人的家很远,他没有任何借口地就送到了我的工作单位。以后我还会继续通过当当网买东西,我信赖当当网!当当网送货的及时,员工负责的态度其实不是在推销他们的商品,是在推销他们的服务,他们一流的品质,我相信,通过当当网购买过货物的人,都会喜欢上这种沟物方式的。
  •   蛮不错的
  •   如果没有看过《对照记》,这本书很有意思,如果看过了,这本书好像就有些……不过张先生好像只是口述,写书是另外的人。
  •   除了他是张爱玲的弟弟,其余什么都不是他没有和张爱玲一起生活,所以没什么史料价值他也没有文学天赋和文学经验,所以没什么阅读价值
  •   弟弟眼中的姐姐。有名人的一面,更多的是寻常人的一面。
  •   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张爱玲成长经历和背景,出生在同一个家庭,不同的性格,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让人看后觉得有些悲凉,很真实。
  •   这里通过一个直系血亲的眼睛去解读张爱玲...其真实程度可见一斑..
  •   内容在其他书或者文章中都已经看到过了。没有太多感觉是张爱玲弟弟在讲述姐姐的故事。也许书名改为《我和姊姊张爱玲》比《我的姊姊张爱玲》更符合此书的内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