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宋庆龄文献与研究(第二辑)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 编  页数:393  

内容概要

  中华文化以儒学为核心,博大精深。儒学自孔子首倡,到宋明理学已趋于极致。失去了继续发展变革的内驱力,也难以应对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与社会转型的需要。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面临历史转折的关口。近代志士仁人对中华文化转型所作的努力,都无力使中华文化更新,难以形成理论体系。只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才是中华文化近代转型第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孙中山是中华文化近代转型的第一推手。孙中山不是儒士而是近代知识分子和民主革命家。他对传统儒术“治国、平天下”的推陈出新,主要在儒学的“外王”即方法论层面,儒学之“道”即“内圣”层面,并不因三民主义理论出现而丧失其普世价值。孙中山不是儒学的道统继承者,不是新儒家;三民主义也不是新儒学。它是应对近代社会需要的政治、社会学理。但三民主义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它应对社会转型的文化张力。显示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从此再也不可能以原生态的面貌出现,只能以切合近现代社会需要的政治、社会理论形态面世了。这就是中华文化近代转型的发展趋势和路向。

书籍目录

专题研究
 孙中山:推进中华文化近代转型的第一人
 历史回眸——孙中山“联俄”“容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再审视
 另眼看孙中山、来庆龄、蒋介石关系
 近代上海城市对于宋庆龄的意义
 宋庆龄与第三党
 宋庆龄眼中的蒋介石
 简述宋庆龄在中国福利会推行“科学研究”的尝试(1949-1966)
学术述评
 锲而不舍,深化拓展——关于孙中山研究的浅见
 两岸盛会,共求新突破——“从孔子到孙中山——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学术研讨会综述
 上海孙中山故居藏书研究现状述评与展望
回忆口述
 我所知道的宋庆龄的保姆李燕娥
档案选编
 宋庆龄与苏联驻华外交人员谈话记录(1942—1945)
 中国福利会藏宋庆龄与爱泼斯坦等往来书信选译
 宋耀如海外书信选译/黄亚乎 朱玖琳宋时娟译注
史料辑存
 《申报》孙中山奉安史料汇编(中)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办法是所有私人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照价征税,亦可照价收买。国家可以将公有之地和照价收买之地,配售给农民,以达到耕者有其田的目的。但中共的土地政策则是主张通过没收地主资本家的土地、资产直接分配给农民和工人。中共“一大”通过的纲领中规定“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但实际做法并未如此。对农村,虽提出消灭地主剥制,但实际上推行的是减租减息。国共合作后,又于1925年提出过“耕地农有”口号,但实际作法仍是减租减息,次年中共四届三中全会则提出“二五减租”。可见两党在土地政策上并不相同。北伐战争开始后,中共根据共产国际要求在北伐时期推动土地革命的指示精神,决定开展土地革命。由于两湖地区国民党左派“势盛”。1927年3月国民党中央在武汉召开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允许佃农有永久使用土地权,没收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及一切反革命分子的土地财产,于是湘、鄂、赣地区开展分配地主土地的斗争。土地革命引起国民党内,尤其是北伐军人的恐慌,因为他们中不少人来自农村地主、商人家庭。这一土地政策,直到蒋介石在南京、上海等地镇压共产党,武汉国民政府迫于两湖地区军人和富农的压力,才有所收缩。由于陈独秀的“消极退让”,国民党对农民协会的活动采取严加限止,直至取缔。湘、鄂、赣三省被屠杀的工农群众多达万人以上。孙中山的“扶助农工”政策随着国民党的反共而成为历史。一般史书都认为,孙中山的“联俄”、“容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之所以未能完全实行,归因于孙中山的去世和中共领导人陈独秀等人的消极退让错误。其实,这两点均未说到要害处。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国共分别属于两个性质不同的政党,各自秉持的主义不同所致。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孙中山宋庆龄文献与研究(第二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正是所需要的资料,价格也非常实惠。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