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05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倪玉平 页数:552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和倪玉平博士相识已经七年多了。那是1996年秋,他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找我,说想报考我的研究生。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聪明上进。次年,他以高分考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攻读中国古代史专业清史研究方向硕士学位。我作为他的导师,从上第一堂课开始,就提出清史研究不要局限于1840年以前,要把清朝兴起、定鼎北京直至灭亡的全过程打通去研究。其中,嘉道时期的研究相对薄弱,值得用力去研究,定有所作为。同时希望他加强理论修养,掌握研究方法,关注史学前沿,及时了解清史研究动态,打下扎实基础,解决好点与面、博与专的关系,不要闭门造车,多与外界交流,开拓视野。我还鼓励他勤于独立思考,切莫人云亦云,包括我在内,都可以与之争辩,在学术研究和真理面前,我们是平等的。三年期间,他学习刻苦认真,勤奋踏实,我们教学相长,共磋学术,甚至合作著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以良好的思想品德风貌和出色的成绩,多次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荣誉称号。我的一些朋友、同事都十分赞赏他。1999年冬,他决定继续深造。届时,我已退休,他只好离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凯老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此后,我们继续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不断成长的情况,我都十分了解。由于北大有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有名师的指引,加之他自己的加倍努力,终于在学业上有了很大进步,在清史研究方面上了一个台阶。《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正是他在北大三年苦读博士学位的辛勤结晶。作为清朝田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特殊形式,漕粮问题是清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包括“运”和“政”。作为漕粮运输,既有河运又有海运,是清代一项重要经济活动;作为漕政,它同时是清朝政府一项重要的财政与税收制度。它在清代传统社会及其晚清转型时期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清代漕运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更多地偏重于河运方面,海运研究则相对薄弱,涉及较少。玉平在做硕士研究生时,就开始关注漕运问题,并把道光初年的漕运制度改革作为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当时,我曾建议他不要把漕运问题仅仅当成一个经济史研究课题,应提高到政治高度去认识。在硕士论文通过之后,参加答辩的诸位老师建议他把漕运研究继续做下去,延伸到近代,着重探讨海运问题,可以作为将来博士论文的一个选项。现在看来,他没有辜负昔日老师们的期望。他的这部新著,在详细占有资料和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研究方法,清晰地勾画出了中国历史上漕运的由来、发展、演变轨迹,着重探讨了清代漕粮海运兴衰原因、漕运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漕粮海运的历史作用和影响,以及它和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等等,内容充实,全面系统,叙述细密,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部专门研究清代漕粮海运的厚重之作。 在以往的清史研究中,从事政治史研究,更多关注政治事件、政治制度、政治人物及其思想本身,往往忽略从社会经济层面上去加以深入分析,揭示政治与经济、社会的内在联系;从事经济史研究,往往单纯从经济史角度加以探讨,忽略它同社会政治的关系,从政治高度去认识问题。漕运史研究也有这种倾向。倪玉平博士在二者结合上下了相当的功夫,反复强调漕粮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是晚清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自己的研究对象放到当时国际国内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去考察,努力探究政治经济诸因素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各种利益集团矛盾斗争、政治势力消长、中外交涉、晚清政局走向对漕粮海运的手段、方式和成效的影响;漕粮海运的推行又如何反过来推动了社会变迁,以至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 作者对行政干预、市场机制和国家海洋战略关系作了大胆探索,尤其值得称道。在作者看来,鸦片战争以降,中国如何由内陆走向海洋,由农业经济转为海洋经济,是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巨大考验。漕粮海运为这种选择提供了绝佳机会。可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社会,长期缺乏发展海洋贸易、推动海运事业、开发海洋资源、掌握制海权的原动力。尽管晚清漕粮海运问题上的河海之争,已明显带有了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发展战略的性质,然而,即使是在当时的朝野上下,依然没有什么海权观念,或者说海权观念淡薄。清朝统治者仅仅视漕粮海运为河运的替补手段和权宜之计,这就错过了以漕粮海运来实施海洋战略的历史契机。书中相关论述文字虽然不多,但却发人深省,极富开创性和历史借鉴意义。在我看来,从政治史角度论述经济问题,把漕粮海运提高到政治高度去认识,甚至提到国家安全战略、海洋发展战略高度加以检讨,可以说是倪玉平博士这部新著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涌动,学术研究也出现了浮躁之风,种种腐败作为也不断侵袭着学术研究这块净土。许多专家呼吁净化学术空气,反对和抵制学术腐败,提倡严谨踏实的学风。倪玉平博士用他的研究实践作出了积极响应。为了写好本书,他潜心搜集大量文献、档案等第一手资料及外文资料,把自己的研究建立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他的这部新著旁征博引,史料丰富翔实,格外引人注目。他对搜集的大量史料加以爬梳整理,索隐钩沉,厘清了前人研究的某些失误乃至错误,运用较为熟练的史料驾驭能力和可贵的理性思维,精辟分析阐述,创见迭出,决不是偶然的。艰辛付出,才可能获丰厚的回报。商品生产和经营如此,学术研究又何尝不是如此。 倪玉平在北大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又回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现在,我们还成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典志组的工作同事。欣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一致通过将《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列为该所研究专刊之一种提交出版,谨向倪玉平博士致以祝贺。书稿付梓之际,我不计浅陋,写下一些感想。是为序。 2004年1月16日于北京
内容概要
本书将漕粮海运的施行纳入晚清社会变迁的宏大历史环境中加以细致的考察,在详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爬梳史事,钩沉索隐,厘正前人之误,同时,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较透彻的剖析了漕粮海运制度的产生、运作、规制、运输工具等与当时政治、经济、中外关系各层面的发展关系,辩证的分析了清代漕粮海运兴衰和废而不止的因由,论述了由此引发的晚清社会变迁,揭示了政府在市场经济生活中职能的转变和决策作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本书是一部史实翔实、叙事缜密、所论新见的学术力作,填补了清代经济史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
作者简介
倪玉平,1975年11月生,湖北汉川人。1997年、2000年、2003年,先后从兰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相续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已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现主要从事清代政治史、经济史方面的研究。
书籍目录
绪 言一 选题意义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概况评析二 几点说明 1 研究对象的界定 2 史料运用 3 研究思路第一章 完备与补漏:清代漕运规制 第一节 古代漕运规制 第二节 清代河漕制度的演变 第三节 嘉道之际的漕弊第二章 权宜与成案:道光年间的漕粮海运 第一节 道光六年海运:制造“成案” 第二节 道光末年海运:西方首次干涉冲击与回应:第三章 冲击与回应:木帆船时期的漕粮海运 第一节 海运再起:别无选择 第二节 海运的继续:另辟蹊径 第三节 恢复海运:向轮船过渡第四章 变通与代价:轮船参与下的漕粮海运 第一节 招商局创设:非为运漕专设 第二节 轮沙并运:后来者居上 第三节 河海并运:战争的影响第五章 废而不止:清末漕粮海运 第一节 庚子漕运:转折点 第二节 漕粮改折诏:进退维谷 第三节 海运的继续:最后的岁月第六章 漕粮海运与政治变革 第一节 晚清漕制的变革 第二节 漕粮海运与中外交涉 第七章 漕粮海运与经济演变 第一节 漕粮海运与经济区域转移 第二节 漕粮海运的补充形式第八章 漕粮海运与社会变动 第一节 漕粮海运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漕粮海运与招商局 第三节 漕粮海运与社会问题结论:制度、市场与国家战略附表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此表清晰显示,这种财政体制会对实际的赋税操作产生怎样的负面作用:当每个州县都被迫以相当细碎的数额征税,而仓场又须为朝廷的各个独立机构分配同样细微的稻米时,将会产生怎样的不便!而这还尚且是针对整个县或州的情况而言。考虑到纳税数额还要细化到土地面积相当小的平民头上,小数点后面的长度也就可想而知了。也就是说,定额制的僵化,使得征税过程丝毫不能顾及纳税人、中间环节及上层分配情况,各方面均受其苦。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征漕当然不会如此细屑,以上表单最多只是作为上呈户部以备稽核的手册,现实中并不在起作用。只要总数不发生错误,就根本不会有任何一个户部尚书或郎中,会真正关心每个县征收白粮的具体情况。平民在纳税过程中遭受苛索,在所难免。 3.京通受兑的矛盾 河海并兑纠纷此次钦差验米大臣是户部尚书孙瑞珍和仓场侍郎庆祺。孙瑞珍奏称,他于三月初四日抵天津,而一天前已有1只沙船进口,至十六日天津共到沙船102只,漕米133000余石。江苏委员梁逢辰、朱钧已带铁斛来津,粮道倪良耀尚在途中,不日可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