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之南

出版时间:2007-1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恺蒂  页数:18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南非是一个充满着许多激烈矛盾的地方,这里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土地和最宜人的气候,却也有着最危险的城市;这里是出大英雄大豪杰的地方,但也有无数最消极不抗争宿命的民众;它是彩虹民族,有十一种官方语言,有最完美的宪法,但是因肤色而存在的歧视仍根深蒂固;这里空气最干净,蔬果最新鲜,自来水都是甜的,但是每个星期六盛行的不是婚礼而是葬礼,最短缺的是墓地。南非能让你兴奋地手舞足蹈,也能让你的心为之流血。在南非的字典中,是没有中庸,单调,厌倦,无聊这样的字眼的。  本书为旅居南非作家恺蒂的随笔集,记录了她在南非的所见所闻所感,包括她对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图图大主教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还有中国读者比较陌生的南非小说,以及南非大地上生机勃勃的风土人情。无论是津巴布韦总统大选,种族隔离,还是爱滋病孤儿的关注,都显示了她宽阔的国际视野。《南非的良心》中谈到的真相与和解、Ubuntu和图图所谓的四大恶人(希特勒、萨达姆、布什、拉登)都很有意味。她的文字不像董桥那么老练,也不像余秋雨那么铺张,而是细腻而清澈,温婉而不失敏锐。

作者简介

恺蒂,旅居南非作家,本名郑海瑶,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就读该校外文系研究生班,获比较文学硕士学位。1991年赴英国进修,曾供职于英国国立艺术图书馆。常年在《万象》等杂志发表文章,著有《书缘·情缘》、《海天冰谷说书人》、《作为文化史的艺术史》、《画圣吴道子》等。

书籍目录

南非的良心:无声者的声音彩虹民族上空的阴影二进马河邦苏图神洞干旱台地蓝调双城风情:非洲的约堡和欧洲的开普敦聆听非洲的鼓声“我们的路灯比你们的亮堂”住在郊区,玩在镇区?南非:自由的许诺及其实践来自津巴布韦的两种消息穆加贝:英雄还是独裁者?有一位祖马沐巴丽赛娄卡巴选择死亡一个普普通通的约堡黄昏艾滋病的禁忌艺术不是奢侈品布须曼人的故事霍屯督的维纳斯雨兽在旷野上漫步后记

章节摘录

  《南非之南》  审讯温妮  八十年代,温妮·曼德拉的所变足球俱乐部,也就是她的一批黑人青年保镖们在西南镇区索维托倒行逆施,刑讯并处死那些他们认为被白人收买的黑人并烧毁他们的房屋。其中有一位十四岁的黑人少年,被怀疑与白人警察合作,一九八九年一月人们发现他腐烂的身体,据说正是温妮指挥她的保镖所为。审讯温妮,是整个听审过程中最棘手的一个案例,图图称之为一个“恶梦”。  对温妮的审讯原本可以不公开的,但是她自己要求公开听审,全世界的记者都来了,沸沸扬扬持续了九天的时间。温妮华装出庭,神闲气定,对她来说,显然这是一场媒体游戏。一个证人接着一个证人来证实温妮的罪过,她的保镖们都出来忏悔了,但是温妮仍对所有的指控一概不承认。到了最后一天,在委员会即将作出裁决前,图图直视着温妮的眼睛,对她所做出了一场痛彻肺腑的呼吁,他例数了温妮超众的能力和品格,盛赞她在种族隔离年代无与伦比的勇毅,最后他说:  “你是我所挚爱的人,我也深爱着你的一家。请你告诉我们,有一些事情你做错了,虽然你不知道为什么错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南非之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南非之南》,是我买到的唯一一本恺蒂的书。但是,读到恺蒂的文字,却可以往前推到1997年的春天。
      那时候的我,在南方一座边境县城读书。学校的图书馆,订有《读书》杂志。对于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小镇少年来说,《读书》这本杂志仿佛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看到了另一个不同的世界。杂志里的书卷气,与我周边的纷乱世界形成了一个对立面。
      我是个热爱阅读同时也是个对深奥的知识心存敬畏的少年,于是,我热爱《读书》,成了学校里的异数,同时,我偷偷给杂志和报纸投稿,写尽我的少年哀伤之事,很有幸,那些小文字在报纸的副刊发表出来了(是发表,有稿费)。
      而当时我身处的小世界,则是“香港回归祖国”的荣耀,刘德华在我们县城的街边的音像店里唱着《中国人》,我们校长的孙子学会了吸毒,一个室友的朋友在我们的宿舍里往胳膊上扎了一针,然后晕倒倒在污渍斑斑的床上——那一年,一粒绿豆大小的成色不纯的白粉只要10-15元;那一年,我16岁;那一年,我们这个宿舍的人把一大捆长砍刀藏在床铺底下,随时随地和外校的人火拼,血溅街头;那一年,我们都有一个大哥,绰号“浩南哥”“山鸡哥”——那时候,大概还没有贾樟柯的电影吧,就算有,也不会关注这样的事。
      幸运的是,我有《读书》,间接认识刘小枫,以及,恺蒂。
      其实,1997年,读书杂志已经少有发表恺蒂的文字了,之所以我能读到她的文字,是因为学校图书馆要处理一批旧杂志(不要了,扔掉卖废纸),我淘到了接近20本的《读书》杂志,从1993年到1995年都有。我就是在这些过刊中读到了她,一个身在英伦的女子,那些专栏性质的文字,让我也染上了英伦的气质,冬日里的女子,蓝色电影诗人,《笨拙》之死,等等。
      这些安静的文字,最终让我发誓,我要逃离这座县城,去往异乡的城市。
      我不知道一个作者的文字可以这么影响我的人生。从此,我对知识心存敬畏,对爱书之人充满敬意。后来的我(十年之后),当我开始写书时,我就想起她,那个那时在英伦求学的女子,那个曾经在我向往的大学复旦求过学的女子——是的,我不曾去过英伦,就算在梦里也没有,我也没有考上复旦,最终,我也没有成为学富五车的大学教授,只是变成了一个可以用文字谋生的人而已。虽然,我的文字不精深,也不优雅。但,这也是那些年月恺蒂给我的最大启示吧。
      再说起《南非之南》,这本书也只是让我想从她的南非文字里企图重温我少年时恺蒂给我的感觉。但是,物是人非,身在南非的恺蒂,已经不是身在英伦的恺蒂。由此我明白,人走回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也会老去,最终,只在时光里留下“我来过”的痕迹。
      南非世界杯期间,我再次读《南非之南》,听着Beyond的《光辉岁月》,想起曼德拉,当然也想起恺蒂——那已经是12年之后了。
      12年有多长?对于我来说,我在这十几年了念完了三流的大学,工作了,创业了,失败了,流离了,再次回家,再次出发——一直在路上,但对知识依然敬畏。
      那个冬日里的女子,是否还在原地?
  •     这是我的夜晚。
      
      外面是暴晒过的马路和树木,白天里四十度的高温,晒得美人蕉卷了叶子,枣树也打了蔫,柏油路直要晒化了,可恨还有用彩色沥青铺设的路面,美其名曰高科技,实际是砖红色,火焰山的颜色,从那条路走过,身体和灵魂受到双重煎熬。热的空气在晚上也不放过人们,走上一圈,热得喘气,月亮赤红,缓缓升起来,云层有时是丝丝缕缕,有时又是一大片,挨近西边的,带着一点绯红和赭褐,头顶正中,是轻盈的墨蓝,抬头看去,觉得天离自己那么近,近得看一会儿都要害怕。四野空旷,宇宙中没有重量和方向,虚无,还是虚无。
      
      这是我的夜晚。房间里的夜晚。空调吐出嘶嘶凉气,我知道室外的温度增高了一点,因为我使用空调,但是没办法。喝一杯一杯的水,泡龙井,看绿的芽叶在玻璃杯中起舞,铁观音要用紫砂壶,高高地斟下去,盖上盖子,淋壶。一百度的水,二十五度的室温,洞中一日,世上千年。《heal the world》,MJ驾鹤西去,悲伤中依然可以点燃热情。他不过是个孩子,一无所知,除了唱歌跳舞。美丽国的东方不败。他来自黑非洲,所以我看恺蒂的《南非之南》,南非人称雨为兽,很美丽的想象。乱云如兽出山前,是中国的雨兽。
      
      是谁说的?恺蒂+毛尖=万象?诚恳的女作家不多,恺蒂算一个。能谈一点政治的女作家也不多,恺蒂也算一个,不光谈,谈得还有趣,更少了,她还在圈里。哪里没有政治?道貌岸然是装出来的,家庭主妇煮一点小鱼做晚饭,政治不过如此。可是看《南非之南》不是个好选择,在这四十度的高温里,在热风狂野地刮呀刮呀的夏季,应该看《雾都孤儿》,阴惨惨孤戚戚,冷风从后脊梁冒上来;要不就看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老太太都那么美,遑论那许多钗?
      
      可是恺蒂写的实在好,一个奇异的世界,用冷静的态度写一个有些许狂躁的国度,你便不觉得热。她长途跋涉之后又热又累,直要晕倒,可是洗了澡躺在帆布椅上看落日,真是想一想就很美。恺蒂说值得,我也认为值得。想象中的南非落日一定大而且圆,一点点地落下来,接近地平线时像是要溶化了的金子,大滴大滴的金子没入地底,黑夜在十分钟之内骤然来临。
      
      南非距离我们那么远,没认真想过那样一个世界:天空湛蓝,井水清甜,雨季来临的时候,广阔的草场上一片绿色。彩虹民族的上空,有历史的阴影,有现实的创痛,但是他们歌唱,用干旱台地的蓝调,使我想起卡森.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的结尾,炎热干燥的南方小镇,尘土飞扬,苦役犯的歌声金属般地响起,像踩过身体般踩过那片黑土地,等待复活的机会。
      
  •     一口气读完,感觉这本书还是不错的。文中即介绍了南非的风土人情,又介绍了政治生活,还表露了作者的鲜明的政治观点,行文作风有点龙应台的感觉。
      
      一本小书,少了些插图。装帧的风格和书的趣味不太相符,尤其是封面的设计,总觉得怪怪的。
      
      非洲题材的读物读的不多,梁子的《读创非洲》太多游记的感觉,以前读库上也读过一个在北非的使馆公务的一篇,尤其是吃蛇的那段印象非常深刻,但是太多娱乐的感觉了。还是这本位到更好一些。
  •   写得好。我要去买来看。多丽丝莱辛笔下的非洲故事也好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