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摄影史

出版时间:2006-7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  作者:顾铮  页数:17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世界摄影史》(修订版)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系列教材”之一,由国内知名摄影理论家顾铮所著。该书系统介绍了摄影术发明以来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用丰富的资料和经典作品形象描述了史上各摄影流派的发端及特点,并对两百多位著名摄影家及其作品作了精辟分析,是摄影专业学生了解世界摄影史的很好读本。

作者简介

顾铮,1959年生于上海,博士学位(比较文化)。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面:20世纪现代艺术、摄影史、中国当代纪实摄影实践、视觉传播等。著有《世界人体摄影史》、《国外后现代摄影》、《真实的背后没有真实-20世纪现代摄影实践》、《自我的迷宫-艺术家的“我

书籍目录

1 摄影的曙光  摄影术前史  摄影术的发明者  一系列的新进展  摄影与绘画  彩色摄影的探索2 在美与真之间  都市真相  “他者”的人类学观察  战争与灾难的影像  来自“东方”的影像  地理空间的摄影确认  刻画人性的肖像摄影  艺术美的表述  运动中的身体3 画意的乡愁与摄影的大众化  画意摄影的兴起  乡愁的艺术  向现代主义倾斜  画意摄影在日本  柯达与摄影的大众化4 现代主义摄影的实验光谱  现代摄影在美国的确立  两次大战间的欧洲实验摄影  莫霍利-纳吉与包豪斯的摄影实验  柯达与超现实主义摄影  苏联的先锋摄影与日本的新兴摄影5 纪实的眼光  纪实的滥觞  FSA计划  纪实摄影在欧洲  摄影联盟  新闻报道摄影的兴起6 从《人类一家》到“社会的风景”  “人类兴趣”与主观摄影  卡蒂埃-布勒松的“决定性瞬间”  摄影的新地平线  报道摄影与“马格南图片”  摄影探索的新成果  战后日本摄影的崛起  新纪实摄影  报道摄影的新展开7 新彩色摄影、新地形摄影与观念摄影  新彩色摄影  新地形摄影  构成摄影  观念艺术与摄影  摄影文化的制度化8 后现代摄影生态  后现代摄影的性格  摄影与美术的越界与综合  ……9 转变中的当代摄影世界摄影史年表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世界摄影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9条)

 
 

  •   国内的摄影史类书都不是很满意。这本虽然也欠“史”的写法,但是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迅速了解一下世界摄影的发展进程。
  •   国内目前也有不少摄影史著作,但大多人云亦云,缺少史识。这本摄影史虽然容量不大,但却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世界(西方)摄影史的脉络,人文意识贯穿其中,是一本具有学术价值的教材。
  •   高校课程用书,作为参考用书很不错,主要是讲国外的摄影史,当年老师用这本书穿插着补充一些国内的,比较实用
  •   有2本关于世界摄影史的书了,这本还没看,不知道咋样,但是我对这本书表示怀疑,为什么书的印刷质量前后不一致,感觉一半是自己打印的一半是正版的,难道这是因为打了折的原因?
    这个系列的书我也有,但都不是这种纸质啊,有点问题。
  •   这一本世界摄影史很不错,网上介绍的跟实物毫无差别,货真价实
  •   世界摄影史
  •   很全面的介绍了摄影史的发展!
  •   了解了摄影史
  •   关于摄影史的进程,很好看的一本书。
  •   任何一项技术或者艺术,如果你沉浸于其中的话,都会追问其发展源流。对于摄影而言,这本书概括了其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不过比较概括,另外逻辑思路似乎不是很清楚.
  •   书简单易读,既清晰可见摄影历史脉络又可引发对今日摄影价值以及其他艺术作品传承精神及价值的思考。
  •   书很好 不过摄影还要多实践
  •   非常好的一本书,对摄影的每个阶段都有非常简短的评论,虽然评论不详细,但我觉得都点到了各个阶段的背景和特点,对于了解整个摄影的发展很有好处。摄影的发展史通过这本书得到了精炼的提点,能够引人深思,值得作为一部通史看。不过如果要详细了解其中的某一阶段,这本书里面的内容还是显得少了点。前一半黑白(因为摄影早期都是黑白照片),后一半彩印的编排非常合理,支持!
  •   很专业的一本摄影教材!
  •   好书,系统了解摄影历史。
  •   很不错的书,给我很多基本技法的知识,而且对摄影有个系统的了解,理清了很多思路
  •   新闻摄影,重要的理论基础。。。
  •   很专业的摄影指导书
  •   印刷质量好,但最终要的是内容翔实。应该说,如果你想从更深层次地去认识摄影,这本书是很好的开始。
  •   入门基础类型的摄影教材
  •   对摄影技术没有指导意义,是单纯讲历史的!
  •   摄影必备
  •   笔者学识渊博,每本书都相当有内涵,摄影爱好者都该看的!
  •   自己不是认真读史的人,但是为了让自己充实,还是硬着头皮买下来准备看看
  •   书终于是收到了。不过还没看。只是粗略翻了一下。内容比较全面,但并不详细。
  •   物超所值。应该了解一下。推荐。
  •   内容、质量都很好,很喜欢。
  •   质量很好,内容也不错,在书中学到的知识对以前上课老师讲的知识进行了充分的补充。
  •   质量很好,速度很快。。。
  •   这本书很满足我的需求
  •   应该值得慢慢看一下
  •   非常喜欢 还要推荐给同学
  •   书的内容不出,搊空读读。。。
  •   非常好的一本理论书,可以结合网络看!
  •   对于初学者看起有点儿困难!
  •   这么便宜还有彩页。。。
  •   不错的书,送货速度也快,赞一个
  •   值得反复阅读的一本好书,文字很精彩
  •   还没仔细看,不过这书是不得不买呀!内容大概看了一下,很不错,出版多次了。
  •   恩,怎么说呢,是电影学院的教材,因为喜欢上摄影,所以对摄影史做些了解,是必要的功课。
  •   基本概括了世界摄影史,写法比较中规中矩的,比较平均,这类书籍比较少,其实一般摄影爱好者就看看就可以了!
  •   我只是业余了解一下摄影.一直想找本关于摄影历史的书来读读.现在看到的影像混杂程度令我无所适从.不知该以哪种评判标准去分辨好坏.抑或处于现在这个所谓的后现代时期.根本就没有一定的标准..历史使人明智.这本书的编排还OK..分类比较得当.读起来也轻松易懂.有些地方读起来十分有理.读后算是有个大致的了解吧..
  •   对摄影的了解有所加深
  •   了解摄影很有用
  •   整天看些摄影技巧的书,感觉有点表面化了,要深入一样东西,就要了解它的历史,正好这本书能基本满足我的要求了,还不错了
  •   看过这本书后,会让你大大的理解摄影的意义。但如果你有成为摄影高手的充动的话,马上就会被它所抚平,一张经典照片被后绝不是偶然的一次快门而是深厚的理论与凝炼的思想。
  •   学习摄影的入门书
  •   不错啊!值得静下心来细细阅读,掌握摄影的发展史!
  •   這是北影的教材,北影的攝影專業的實力應該是全國最強的,所以它的教材也不會錯了。這本書的作者是顧錚,瞭解攝影的人都會知道他的,他是我國目前比較權威的攝影史和攝影理論家了。這本書的條例很清晰,語言也很簡潔,沒什麼瑣碎的話,作者的一些看法也很勁道。但唯一的缺點就是裏面的黑白版的圖(最後又十多頁是彩圖,前面都是黑白圖)印的過黑了,有點失真。
  •   脉络比较清晰,典型的教材写法,不够出彩。
  •   内容充实,照片略少,部分照片较原照片稍显黑。很专业
  •   订好了以后才发现,已经有了一本。
    新买的这本书,只好送给办公室的同事了。
  •   很不错的书,介绍的很全面
  •   还是稍浅教材的水准但作为教材价格偏高
  •   还没读,但感觉不错,价格也很实惠!
  •   考研用的,受益匪浅
  •   书写的很详细 但是不是很吸引人
  •   考研要用,还不错~~~
  •   考试用书~~不多说了~~
  •   质量是没有问题!!但是送货有些慢~我在该网站买了个手机差不多10才到!差点接不到货!!
  •   作者是中国较早进行摄影理论研究的人,对于摄影有一定的理论积累,关注视野也还不算狭窄。但是本书缺乏作者个人独到的见解,当然这也和我国摄影理论研究起步太晚——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有关系。换句话说,你要是想看中国人自己写的关于摄影的理论著作,而非译著的话,此书就算比较好的选择了,所谓鹤立鸡群嘛。
  •   买这书出于两个理由:一是没看过摄影的史论书籍,二是因为这是北影的教材

    可能败笔就落在教材上了,看作者对每个摄影师的评论,都像是考试出题后的答案一般,比较枯燥平淡,语言当然是陈述性质的。

    能看出个大概,了解部分摄影师,而后有选择地看资料,购置个人书籍
  •   期待蛮高,读后一般。
  •   就这样了吧,还不错。
  •   对!
  •   内容简单,完全复制黏贴
  •     相当精彩的一本书。作者在线性梳理摄影史、艺术史、社会发展史的同时,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幅作品背后的时代暗涌、艺术思潮、人性变化,从文化分析的角度宏观地帮助读者理解作品。文字简明流畅。
      
      从现象看本质。镜头下,无论是复制、写实、分解、隔离、打碎、重组、拼贴、放大、定格、凝视,还是纪实、叙事、浓缩、虚构、隐喻、批判、系统、杂交、偶遇、体验、感官、挑战,都在不约而同地让我们思考:⎡事物的本质是存在于事物内部,还是取决于附加其上的外部条件?⎦
  •     一. 现代化都市与都市浪游人
      
      现代化的都市与人们居住所
      游走于一座都市,人们期待寻找到什么?她的标志性建筑、她的历史文化风俗、她的人文精神、她的未知之谜?海明威说,一个人可以用三个小时来认识一座都市,也可以用三天,三周,三个月或三年。快节奏的都市社会给了都市人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在这样现代化气息浓厚的时代,现代化的过程就是都市化的过程。波德莱尔将现代化解释为“短暂的、逃逸的、偶然的”,而就都市社会本身特性来说,都市是“由不同的异质个体组成的一个相对大的、相对密集的、相对长久的居住所” 。
      都市是一个阶层庞杂的社会聚集体,财富在这里流通进而演化为资本积累,个性融合排挤异质形成独特的都市文化圈,物质过剩与精神匮乏齐头并进。个体的身份多元化与思想文化开放化构成了都市生活密集化形态。生活在此类空间,人们原本固有的观念、对未来社会的构想等等因素都朝着不可预知的非可控方向发展,还原都市生活的原貌就显得尤为重要。
      
      
      都市浪游人的本质为都市抒情诗人
      “由巨大‘否’构成” 的本雅明 ,这位忧郁的诗人提出“都市浪游人”(flaneur)概念。“都市浪游人”是现代都市的产儿,他们游走于大都市圈,所有人视之为嫌疑人,同时又彻底不被人所发现,是一个隐匿的角色。他们有一双阴阳眼,能从时尚中看到死亡,从现代建筑中看到废墟,从人群中看到幽灵,从未来看到过去,从过去看到未来。“都市浪游人”必须是独行侠,他们投闲置散,他们既破落又高贵,他们是一个清醒的迷途者,向吸食大麻般感觉麻痹却又异常敏感。他们在人群中漫步,他们在街道中徘徊,他们沉浸于商业氛围,既心存抗拒又忘我神迷。他们是彻头彻尾的现代人,但骨子里又拒绝过度的现代化,以游荡拒绝规范化,在布尔乔亚的空间继续其波西米亚的流浪。
      “都市浪游人”认为街道是自我的居所,“对他来说,闪闪发光的珐琅商业招牌至少是墙壁上的点缀装饰,不亚于一个资产阶级者的客厅里的一幅油画。墙壁就是他按住笔记本的书桌,书报亭就是他的图书馆,咖啡厅的阶梯就是他工作之余俯视家人的阳台……” 与其说“都市浪游人”是现代都市人的原型,不如说“都市浪游人”是都市摄影师的原型。
      
      
      “都市浪游人”是都市摄影师的原型
      都市摄影师将都市各阶层人群当作浪游表现的重点,人群是流动的帷幕,通过捕捉都市生活场景探索摄影赋予生活的意义同时揭示都市本质,他们不再认为自己仅是都市表面事物的被动的描画者,而应当作为积极的调查者,透过具有欺骗性的都市表层而深入探究它的真实状况,通过摄影去探索现代都市的本质。
      都市社会是突发的、即时的、重叠的空间场景,摄影是断裂的、非线性的观看记录方式,大众文化是混杂的、扭曲的、被宗教化的历史积累。于是都市摄影正是这么一种相互依赖的、促进的、竞争的互动前续共生关系。
      作为“都市浪游人”的都市摄影师,他们在人群中保持着自身特有气息,在为人惊叹的影像记录中履行自己的责任。这群“都市浪游人”将街道作为居所的转移,同时又让生活在图片中定居,他们的都市冒险之旅向其他人展示了都市生活的真相与都市文化的真谛。
      
      
      
      二.都市浪游人的全球之旅
      
      欧仁•阿杰将巴黎塑造成一个矛盾的人性形象,维加用“阿拉丁的神灯”般的闪光灯点亮都市夜晚的罪与罚,法国大师亨利卡迪布列松追求历史长河中绝美的“决定性瞬间”,奥古斯特•桑德使得都市转身成了残酷剥夺人性的古怪装置,加里•维诺格兰特眼中的都市荒谬无序充斥怀疑与不屑,李弗里德兰德在冷漠都市用“他者”视角记录时间,《骑墙》的作者翁奋让图片中静止的人物体会到流动般撕裂的畅快,荒木经惟在人们承认他的狂放的特殊性后欲望的癫狂,张新民的《包围城市》悲痛叙述了城市化与现代化背后的黑暗势力……
      
      
      布拉塞的夜巴黎浪漫
      任何一个繁华都市的夜总是藏匿着若干最为躁动的秘密,巴黎的夜尤其暴露其真实的灵魂,这是一种自由与向往、享乐与安逸、欲望与抒发、解放与真实。巴黎的浪漫形象或许应该感谢布拉塞的诠释。布拉塞镜头下的巴黎近在眼前又似披了一层神秘面纱,巴黎的夜扰乱了正常秩序,人们小心翼翼地表现着自我,他们知道如何给旁人留下最美的形象。在浪游人身份掩饰下的布拉塞在黑夜的掩护下看尽了巴黎人难得显示出了真实,从他们的神态及其生活环境我们可以窥探到巴黎更深沉的一面,甚至人类更深入的内心。正如布拉塞曾说:“我感兴趣的是普遍的人性,是与人类状况有关的某种东西。”
      
      
      布兰特的伦敦私密空间
      比尔•布兰特收到布拉塞影响将目光投放在伦敦市民的日常生活,布兰特眼中的伦敦是一个静谧宁和的城市,女人随手打开窗户,清新空气扑面而来,由此望去,人们不慌不忙地游荡在街头,享受着户外一次愉快的散步,或者奔跑着追赶刚刚错过的电车。布兰特将伦敦市民的私人生活公开化,摄影师不再仅仅游荡在街头巷尾,而且存在于一幢幢造型奇特的建筑之后,都市人的日常生活更易展示都市文明生活形态和都市性格。从日常生活细节中我们看见了都市生活方式,进而构建出整个伦敦的社会形态与阶层理念。
      
      
      埃文斯的纽约地铁表情
      “埃文斯既反对斯蒂格利茨充满自恋的英雄主义式的唯美主义和爱德华•斯泰肯的夸张、矫情、肤浅的商业主义” ,他努力排除各类外部影响因素力图捕获到都市人最真实最不设防的表情。这张排除扭曲的直白方式是:用一台隐蔽的照相机在纽约的地铁中拍摄乘客的肖像。人们在这一特殊空间中“完全放下了警戒心,去掉了面具,甚至比在自己的卧室里还要安详”(埃文斯),他说:“我感兴趣的不是肖像意义上的或个体意义上的人,我感兴趣的是作为画面一部分的人和作为他们自身却又是匿名的人。”这种最为客观的如实记录像一个偷窥者,用一种略带争议的窥探方式获取到地铁空间的都市人形态。
      
      
      吉尔的英国道路工人之约
      吉尔将镜头瞄准都市道路工人,他们喧哗,有着明亮的服饰,随身总有各类警示灯。吉尔隐藏了旁观者记录者的身份,把街道浪游扩展到新的地域,通过无不讽刺的镜头告诉人们,今天的道路混乱已全然为我们所接受,似乎混乱本身已然成为都市生活的一部分。吉尔说:“我每天外出时,都在寻找迷路的人。在拍摄照片的同时,我很想给他们一些帮助。当时往往照片一拍完,他们就匆匆离开了现场,也许他们并不需要帮助。” 现代化的都市水泥正在历经一个逐渐崩塌的过程,一切混杂的因素在不断冲撞,冲撞,总为结束我们才能意识到究竟发生了什么。
      
      克莱因的纽约暴戾
      “欧洲的美国人”威廉•克莱因将纽约看作“美丽与亲切与愚蠢的兽性与不可思议的恫吓”混为一体的怪物,是拍摄者激情与情感介入的录像带。条条大道通纽约,所有存在着的纽约,也不是真实的纽约,只有你自己认识的纽约才是真正的都市纽约。克莱因的纽约都市总是充满一层前卫性的暴戾冲突,他勇敢向布勒松的“决定性瞬间”说不,“画家从规则中自由解放自己,为什么摄影家就不可以呢?也许对我来说,突破限制和异端,显得更为容易”(克莱因)。在街头的浪游使克莱因认识到纽约人的生命冲动的人性多面性,它不是任何预设好的美丽剪影,这是一种只要实践就会获得的行为艺术,它告诉人们真实的都市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并且扩充了生活的艺术涵盖范围。
      
      
      东松照明的冲绳伤痕
      摄影师东松照明一直在寻找“没有被美国化的日本”,透过长崎伤痛与东京忧虑,他认为摄影是一个摄影家与事物个人对话的判断体系。东松照明认为冲绳正是他所寻找的圣地,是自己抵抗美国化的精神掩体。在各个城市间的浪游并不似本雅明描述得那般轻松无谓,战后意义追寻的浪游突破了街头徘徊情绪,更富有一类精神依靠。
      
      
      荒木经惟的东京挚爱
      日本摄影家荒木经惟发出“东京是不是一个巨大的坟场?(住在这个城里的)我们是真的还活着吗?”的感慨与疑问,他的浪游最为放荡不羁也最为彻底干净,在要死要活的压力坟场与梦靥般人生,荒木用人类最自然的姿态——裸体嘲笑了自以为高明的政治与现代化文明。他将时间的一切贬低到低等的动物本能层面,当一切处于原始化状态后,世俗化的都市禁忌立刻沦为笑料,任何猥亵之心都将遭受嘲笑。荒木告诉人们,驱除好奇或者猥亵之心的唯一办法就是驱除禁忌,使禁忌无害化。
      
      
      陆元敏的上海游离
      陆元敏的游离、顾铮的暧昧、王耀东的错谬,弥补了中国大陆所缺乏的都市摄影独立精神。恍惚的情感世界呈现出上海心绪不宁,陆元敏浪游人式的出发是偶然的,他在努力摆脱意义的纠缠,他的作品有一种狼的意象——雄健、阴沉、凶险。由他指点一些非比寻常的小“道具”会进入我们的视野。这类“道具”出现得莫名其妙,超脱平常生活逻辑,却又如此贴合都市的隐秘,泄露出都市人内心极力掩饰的破绽。陆元敏是都市的解密者。
      
      
      
      三.都市浪游人与都市摄影
      
      畸形的都市文化与拯救者
      当城市化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主流、意识形态主流后,都市彷徨不再受人关注,人们更多提及社会整体发展均衡的指标与指向。富足而平庸生活如今正受到无数图像制作者的阿谀,他们把相机的镜头对着遭人漠视的都市角落,他们和都市保持着局外人的间距。 然而,都市利益牵扯伤及自身也就是意味着都市文化袭击都市人化为戾气,都市不该畸形发展,孤独与异化的形态不该是都市的未来。
      《意义的争夺——批判的摄影史》的编者伯尔顿(Richard Bohon)1989年说, “(摄影)这个媒介现在已经拥有了一份给予像摄影实践者与热心于摄影这样的人从中获得灵感与身份认同感的官方家谱”。 信息过载、拟象充斥的现代化城市同时被后现代化商品占据空间,摄影师企图掩饰声息,在日夜不断的浪游中寻找到都市最为真实的面孔。他们不需要过多解释,只有一部相机便可向主流图片系统发出挑战。这是一种个性化的美学原则,是摄影师自我追求与时代现实需求的结合。
      都市摄影在本质来说就是以一种纠正的姿态与大众沟通联系,超越个体、融合群体后的都市精神正是拯救灵魂堕落的魔法石。都市浪游人将一种偶然变换为必然,将人们的视线触角从主流图像伸及都市的各个角落,将都市欲望与幻想重新编写,扩展至都市空间的深层文化。
      
      
      都市摄影师的浪游契约
      萨特说“照片上的人在表象、符号和影像的岸间漂浮,却永远也靠不了其中的任何一岸”,浪游人具有目的性的“无目标”特殊行为使纯粹的偶然与可以的安排相关联,都市摄影师只有通过浪游使都市开放、与都市相溶,才能将真实的开放的镜头拖入人们视野。
      都市摄影师善于从枯燥庸散的生活中梳理出不为人知的脉络与调理,在司空见惯的常态中发现新奇的令人颤栗的细节。他们拥有独特的眼光与清醒的头脑,他们可以随时与都市物品或都市人进行一次跨时代的对话;他们处于紧张的随时待命状态,美丽的瞬间总是呼啸而过从不停留;他们与都市融为一体,用都市糜烂的灯光掩饰自身的傲慢与不羁;他们对生活充满同情同时又是最为冷酷的袖手旁观者,肆意汲取都市的浪漫与哀伤,用这种情调调和气氛;他们与都市达成了浪游契约,不予插手不予评论却不可避免地显示着自身对于图片的价值取向。
      美国形式主义摄影批评家约翰•萨考夫斯基说摄影同时拥有“镜子”与“窗子”两种功能。然而,晚近的研究已经证明, “都市摄影,普遍沉淀着一种道德意识较为鲜明的影像评判,爱恋与伤痛……天然、本真、坚决的批判精神,抑或艺术追求”。 都市浪游人在街角等候,从旧街陋巷出发,途径被物质包装过度的冰冷世界,突然一回头,发现斑驳的人影与飘忽的欲望,保留下都市不经意的错愕。
      
      
      
      
      
  •     书的装帧和结构是用了心的,从摄影史的发展角度使用不同纸张,从摄影材料的进步安排图片,但读完终究觉得浅显,不够深入。遗憾的是,除了书中第一页提到墨子的著作里有小孔成像原理,一本摄影史竟然没有中国人的影子,还好有日本和韩国,否则真不知道整个亚洲在这几个世纪里在技术创新方面究竟为人类贡献过什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