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作者:鲁迅  页数:119  
Tag标签:无  

前言

  潜心阅读古代经典作品的机会越来越少,可是偶尔翻看《诗经》或者《庄子》,却总有怦然心动的感觉。古人笔下的文字,充满了对生命本真的描摹,因而显得鲜活有力。也许,那是因为他们更少身外琐碎之事的束缚,比今天的我们更具纯正的天性吧。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过这样一个天性纯正的阶段,可是童年稍纵即逝,于是常常化为我们成人之后思之念之的对象,它像故乡一样,越想念越向往。历史上无数诗人写过思乡的文字,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白居易“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其实,无论是对童年美好的回忆,还是对故乡深切的思念,都是对逝去时光的追怀,亦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童年、故乡,它们早已经不是原本所指,童年即故乡,故乡即童年,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心灵家园,承载了太多原本不具有的意义。  童年,是一个人时间上的“根”;故乡,是一个人空间上的“根”。寻“根”之作,常常是作家最投入心力的作品,他们用饱含深情的笔,营造着与现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寄托着自己的理想,这是一个现代人在精神上寻找“回家”的路。就像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出版后记中表白的:“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物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这样的文本,有着独立于作家现世生存环境的脱俗气质,常常直抵心扉,令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也藏着一个象征着美好的童年,这就好比见月思乡,“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每念及此,总觉得若能够甄选一些以童年和故乡为母题的优秀作品加以出版,当是美事一桩。因为不同作者总有不同的视角,看看他们笔下的世界,也许会让我们有更多的体悟。于是想到了“童年·故乡经典书系”这样一个丛书标题,我们将遴选古今中外名家关于童年、故乡题材的精品佳作,期望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搭建一座属于作家也属于读者的精神家园。  如若广大读者能够开卷有益,抚今追昔,温“故”知新,我们的美好愿望也就实现了。

内容概要

  《朝花夕拾(插图本)》为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这十篇散文,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国初期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其中不少作品被纳入初中课本《阿长与》,《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等,可见它对我国的教育事业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插图本《朝花夕拾》,约请青年插画师绘图,图画饶有趣味,装帧简洁大方,更接近青少年读者的阅读口味。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杂文尤其著名,其中《故乡》、《风筝》、《孔已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藤野先生》、《社戏》等均被收入中学或小学课本,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被誉为“民族魂”。

书籍目录

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

章节摘录

  从去年起,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那根据自然是在我的那一篇《兔和猫》;这是自画招供,当然无话可说,——但倒也毫不介意。一到今年,我可很有点担心了。我是常不免于弄弄笔墨的,写了下来,印了出去,对于有些人似乎总是搔着痒处的时候少,碰着痛处的时候多。万一不谨,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可就危险已极。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脚色是“不好惹”的。怎地“不好惹”呢?就是怕要浑身发热之后,做一封信登在报纸上,广告道:“看哪!狗不是仇猫的么?鲁迅先生却自己承认是仇猫的,而他还说要打‘落水狗’!”这“逻辑”的奥义,即在用我的话,来证明我倒是狗,于是而凡有言说,全都根本推翻,即使我说二二得四,三三见九,也没有一字不错。这些既然都错,则绅士口头的二二得七,三三见千等等,自然就不错了。  我于是就间或留心着查考它们成仇的“动机”。这也并非敢妄学现下的学者以动机来褒贬作品的那些时髦,不过想给自己预先洗刷洗刷。据我想,这在动物心理学家,是用不着费什么力气的,可惜我没有这学问。后来,在覃哈特博士(Dr.O.Dahmhardt)的《自然史底国民童话》里,总算发现了那原因了。据说,是这么一回事: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一个会议,鸟、鱼、兽都齐集了,单是缺了象。大家议定,派伙计去迎接它,拈到了当这差使的阄的就是狗。“我怎么找到那象呢?我没有见过它,也和它不认识。”它问。“那容易,”大众说,“它是驼背的。”狗去了,遇见一匹猫,立刻弓起脊梁来,它便招待,同行,将弓着脊梁的猫介绍给大家道:“象在这里!”但是大家都嗤笑它了。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  日尔曼人走出森林虽然还不很久,学术文艺却已经很可观,便是书籍的装潢,玩具的工致,也无不令人心爱。独有这一篇童话却实在不漂亮;结怨也结得没有意思。猫的弓起脊梁,并不是希图冒充,故意摆架子的,其咎却在狗的自己没眼力。然而原因也总可以算作一个原因。我的仇猫,是和这大大两样的。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现在说起我仇猫的原因来,自己觉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一、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二、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但这也许是限于天分之故罢,假使它的身材比现在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它所取的是怎么一种态度。然而,这些口实,仿佛又是现在提起笔来的时候添出来的,虽然也象是当时涌上心来的理由。要说得可靠一点,或者倒不如说不过因为它们配合时候的嗥叫,手续竟有这么繁重,闹得别人心烦,尤其是夜间要看书,睡觉的时候。当这些时候,我便要用长竹竿去攻击它们。狗们在大道上配合时,常有闲汉拿了木棍痛打;我曾见大勃吕该尔(P.Bruegeld.A)的一张铜版画Allegorie der Wollust上,也画着这回事,可见这样的举动,是中外古今一致的。自从那执拗的奥国学者弗罗特(S.Freud)提倡了精神分析说——Psychoanalysis,听说章士钊先生是译作“心解”的,虽然简古,可是实在难解得很——以来,我们的名人名教授也颇有隐隐约约,检来应用的了,这些事便不免又要归宿到性欲上去。打狗的事我不管,至于我的打猫,却只因为它们嚷嚷,此外并无恶意,我自信我的嫉妒心还没有这么博大,当现下“动辄获咎”之秋,这是不可不预先声明的。例如人们当配合之前,也很有些手续,新的是写情书,少则一束,多则一捆;旧的是什么“问名”“纳采”,磕头作揖,去年海昌蒋氏在北京举行婚礼,拜来拜去,就十足拜了三天,还印有一本红面子的《婚礼节文》,《序论》里大发议论道:“平心论之,既名为礼,当必繁重。专图简易,何用礼为?……然则世之有志于礼者,可以兴矣!不可退居于礼所不下之庶人矣!”然而我毫不生气,这是因为无须我到场;因此也可见我的仇猫,理由实在简简单单,只为了它们在我的耳朵边尽嚷的缘故。人们的各种礼式,局外人可以不见不闻,我就满不管,但如果当我正要看书或睡觉的时候,有人来勒令朗诵情书,奉陪作揖,那是为自卫起见,还要用长竹竿来抵御的。还有,平素不大交往的人,忽而寄给我一个红帖子,上面印着“为舍妹出阁”,“小儿完姻”,“敬请观礼”或“阖第光临”这些含有“阴险的暗示”的句子,使我不花钱便总觉得有些过意不去的,我也不十分高兴。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朝花夕拾》这样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充满了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原始)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这里展现的是一个“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爱”与“死”的童年体验的追记与成年的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我在读《朝花夕拾》的时候,有一句话,每读一次,都会感到心灵的震撼。这就是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的那一声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在某种程度上,这正是鲁迅心灵深处的呼唤,是他在受到外部的种种伤害以后发出的生命的呼唤;他要回到这个“仁厚黑暗的地母”的怀里,永安他的灵魂。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安魂曲”。许多人在《朝花夕拾》里所感到的在鲁迅的作品中不容易见到的温馨、慈爱,或者像我曾经说过的,鲁迅心灵最柔和的一面的显示,恐怕都是缘于这样的心理动因。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钱理群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朝花夕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