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传说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作者:周静书,杨建新 著  页数:159  

前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世界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作为保留民族历史记忆、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就是维护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之源,拥有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掘,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浙江大地积淀了著名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浙江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熠熠生辉、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项目数量位居榜首,充分反映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彰显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留存于浙江大地的众多非物质遗产,是千百年来浙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浙江地域文化的瑰宝。保护好世代相传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努力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责任,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对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历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重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此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保护机制,建立保护载体。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民间老艺人,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浙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逐一进行编纂介绍,集中反映了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成果,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的出版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将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原则,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把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新台阶,促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内容概要

  美丽动人的梁祝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最早产生于东晋时期的浙东一带,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以追求知识,主张男女平等、婚恋自由的鲜明主题与女扮男装、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相会、合葬化蝶等优美故事,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并被演绎为戏曲、曲艺、小说、影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在我国家喻户晓,成为不可多得的经典爱情传奇。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序言梁祝传说溯源【壹】古籍记载的梁祝传说【贰】梁祝传说依附的遗迹梁祝传说的分布和流传【壹】浙江的梁祝传说【贰】浙江梁祝传说故事选附:浙江梁祝传说基本篇目【叁】我国其他地区的梁祝传说【肆】我国其他地区梁祝传说故事选附:我国其他地区梁祝传说基本篇目梁祝民间歌谣【壹】梁祝民间歌谣主要名录【贰】梁祝民间歌谣选梁祝民间信仰和风俗【壹】全国各地的梁祝民间信仰和风俗【贰】梁祝信仰和风俗文选绚丽多彩的梁祝文化【壹】以文学和戏曲形式表现梁祝故事【贰】梁祝影视作品【叁】其他艺术形式走向世界的梁祝文化【壹】梁祝文化在朝鲜、韩国【贰】梁祝文化在印度尼西亚【叁】梁祝文化在越南【肆】梁祝文化在日本【伍】梁祝文化在欧美各国梁祝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壹】梁祝文化的濒危状况【贰】梁祝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我国至今看到的最早的梁祝传说文字,见于唐代张读(834一?)的《宣室志》,其中记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其告父母为聘,而祝氏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郧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日‘义妇冢’。”在这里,梁祝传说中“同装”、“同窗”、“同葬”的主要情节已得到比较完整的体现,并且明确表明了传说主人公祝英台为浙江上虞人,梁山伯为会稽(今绍兴、宁波、舟山一带)人,祝英台祭墓处和梁祝同葬处在“郧城(今宁波)西”。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梁祝传说的最早发源地在浙东一带。  梁祝传说记载,另见北宋大观元年问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又称《梁山伯庙记》),其中曰:“神(山伯尊称)讳处仁,字山伯,姓梁氏,会稽人也。神母梦日贯怀,孕十二月,时东晋穆帝永和壬子三月一日,分瑞而生。幼聪慧有奇,长就学,笃好坟典。尝从名师过钱塘,道逢一子,容止端伟,负笈担簦。渡航相与坐而问曰:‘子为谁?’曰:‘姓祝,名贞,字英台。’曰:‘奚自?’曰:‘上虞之乡。’‘奚适?’曰:‘师氏在迩。’从容与之讨论旨奥,怡然相得。神乃曰:‘家山相连,予不敏,攀鱼附翼,望不为异。’于是乐然同往。肄业三年,祝思亲而先返。后二年,山伯亦归省。之上虞,访英台,举无识者。一叟笑曰:‘我知之矣。善属文者,其祝氏九娘英台乎?’踵门引见,诗酒而别。山伯怅然,始知其女子也。退而慕其清白,告父母求姻,奈何已许郧城廊头马氏,勿克。神喟然叹曰:‘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后简文帝举贤,郡以神应召,诏为郧令。婴疾勿瘳,嘱侍人曰:‘郧西清道源九龙墟为葬之地也。’瞑目而殂,宁康癸酉八月十六日辰时也。郡人不日为之茔焉。又明年乙亥暮春丙子,祝适马氏,乘流西来,波涛勃兴,舟航萦回莫进。骇问篙师,指曰:‘无他,乃山伯梁令之新冢,得非怪欤?’英台遂临冢奠,哀恸,地裂而埋璧焉。从者惊引其裙,风裂若云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马氏言官开椁,巨蛇护冢,不果。郡以事异闻于朝,丞相谢安奏请封‘义妇冢’,勒石江左。至安帝丁酉秋,孙恩寇会稽,及郧,妖党弃碑于江。太尉刘裕讨之,神乃梦裕以助,夜果烽燧荧煌,兵甲隐见,贼遁入海。裕嘉奏闻,帝以神功显雄,褒封‘义忠神圣王’,令有司立庙焉。”  这个记载中的梁祝传说已十分丰富完整,尤其是对梁祝的籍贯、生卒年月、故事情节及身后的传说作了充分的表述。除了与《宣室志》叙述的梁祝籍贯和合葬地相同外,还补证了梁祝读书处为“钱塘”(令杭州),墓葬的具体地点为“郧西清道源九龙墟”(今宁波市鄞州区梁祝文化公同内),马文才的籍贯则是“郧西廊头马家”,宁波梁山伯庙建于“安帝丁西秋”,即公元397年秋,故事发生地点基本在浙江东部范同。  较早记载梁祝传说的方志是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张津编纂的《四明图经》(又称《乾道四明图经》),文字虽然简沾,故事却十分明了:“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鄞)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这段文字将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三载同窗、死后同冢这些梁祝传说的主体情节表达得十分清楚,而且也表明了梁祝同葬之地在“(鄞)县西”,并“有庙存焉”,即梁山伯庙。这段记载最重要的价值是引出了比张读《宣室志》更早的记载,即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虽简单带出一句“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却点明了梁祝传说的要义。梁载言是初唐中宗李显时代人,曾任唐太府少卿(约705—707年)。《十道四蕃志》的记载,离故事发生只有三百三十多年时间。文中的“旧记”也说明,在此之前早有记载。古籍尚且早有记载,那么可以推论,在民间这个故事流传得更早。《四明图经》是宁波地方志,宁波旧称“四明”,因西有四明山而得名。该志原以地图冠首,文字居后,可惜图均遗失,仅存文字,不然我们极有可能会在图中找到梁祝墓。其烟屿楼校本尚藏于浙江图书馆和宁波天一阁藏书楼。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梁祝传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