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从速度开始

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桑原晃弥、吕卫清、 尹仙花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2-12出版)  作者:桑原晃弥  页数:153  
Tag标签:无  

前言

人生转折点来临的瞬间,无人察觉。随后,成功者与凡人之间将产生差距。成功者能够敏锐地发现新的舞台,然后坚定不移地绝尘而去。而我们凡人却迟迟察觉不到,或者即使察觉到了也裹足不前,事后再为自己错失了良机而懊恼不已。每当看到Facebook的创始人、CEO,电脑天才马克•扎克伯格,我都会陷入沉思。Facebook拥有8亿人的用户,扎克伯格高举着“让世界更加开放”的大旗驰骋于现代社会,他是一位成功者。但是,起初在哈佛大学学生宿舍开创校内社交网站theFacebook时,他心中肯定还没有这个蓝图。当时,theFacebook不过是他搞的众多项目中的一个。而且,即使用户猛增之后,扎克伯格也依然把希望寄托在其他项目之上。但是,从某个时刻开始,theFacebook摇身变为值得用一生去赌的Facebook。随着Facebook的版图在全世界不断扩展,扎克伯格的人生就像火箭一样直冲云霄。这与扎克伯格爱戴的苹果公司的创始人、CEO史蒂夫•乔布斯的人生如出一辙。创业时期的乔布斯在开发新产品“苹果Ⅰ”时,心想只要能够把自己的产品推销给周围的几百个发烧友就算大功告成了。然而,从某个时刻开始,改变骤然而至。随着用“苹果Ⅱ”开拓出电脑这个新市场之后,乔布斯把整个硅谷卷进了“创造震撼世界的产品”的蓝图之中。可以说,不管是扎克伯格还是乔布斯,在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产品出现的那个瞬间,他们依旧是平凡的青年。但是,他们很快意识到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伟大,并立即开始全力冲刺,去改变世界。大多数人即使意识到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伟大,也会不信其成,从而刹车不前。而扎克伯格却信其成,果断踩下油门,疾驰而去。雷厉风行正是他的风格,他的魅力。当然,速度必然伴随着风险。扎克伯格有时也遭遇用户的反感,有时也会引起侵犯隐私的问题。但是,他能够勇敢地承认错误并进行修改,绝不会停下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的步伐。反观很多人,停滞不前,任时光虚掷,虚脱无力。正是如此,扎克伯格雷厉风行的风格才愈显珍贵。介绍Facebook使用方法的书很多,但介绍创业守成者扎克伯格的书却少得惊人,或许是因为他还年轻,故事不多的缘故吧。然而,自2004年起步之后,短短数年之间扎克伯格就成就了如此伟业,人们对他的兴趣是无穷无尽的。本书以扎克伯格的语录为主线,总结了他的一些看法、想法及做法。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希望本书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桑原晃弥

内容概要

  他,被冠以“盖茨第二”的美誉;  他,哈佛大学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的辍学生;  他,白手起家,在七年内成为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他,被《时代杂志》评选为“2010年年度风云人物”;  他,就是Facebook的掌门人——马克·扎克伯格。  有人说他是天才,有人说他是怪人,有人说他是独裁者,也有人说他是真正的创业家。《改变从速度开始:马克·扎克伯格的成功密码》以扎克伯格的语录为主线,分享他的独特看法、想法和最高效的工作术,还你一个真实的马克·扎克伯格,告诉你这个史上最年轻的巨富是如何炼成的。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桑原晃弥(Teruya Kuwabara) 译者:吕卫清 尹仙花桑原晃弥(Teruya Kuwabara),出生于日本广岛县,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曾任《行业报》记者,离职之后为自由撰稿人。采访过丰田、苹果、谷歌等知名公司,拥有广泛的采访经验,对企业文化、工作方法及工作技巧的评论一针见血,受到业界的公认。著有《史蒂夫•乔布斯名言录》《谷歌10大黄金定律》《沃伦•巴菲特圣贤之道》《1分钟史蒂夫•乔布斯》等书。

书籍目录

前 言马克•扎克伯格简历第一章 改变从行动开始有根有据地悲观不如无根无据地行动简单实用比搞花架子更来得实惠不求做大事,只求积小成大磨蹭比失败更可恶不安于成功,才能更成功命运总爱眷顾喜欢动手创造的人第二章 顺应时代潮流稳定而不自由更有机遇天才也需要顺应天时有些事情很傻,但总得有人来做些许的约束让人们更自由相互信任让信息更可靠信息共享让世界更透明看得远,才能走得更远重要的是保持年轻的感觉第三章 向天才们取经唯有热情冲天,才能一直坚持下去有困难不可怕,关键要有野心和决心“下一个盖茨将在你们中间产生”随时随地都能学到东西从敌阵中网罗战友第四章 梦想贵在坚持抓住灵感,然后笃定就是它得人心方能得天下好友推荐比广告更可信正确的判断来自信任顺应人心,便可无所畏惧始终追求网络的透明性网络也可以让人摆脱孤独让用户自由驾驭信息第五章 不要拘泥于眼前的胜利保持自己的步伐“我们值这个价”不为金钱所惑“对放弃公司没有兴趣”化危机为契机“厌恶”也能带来好运把蛋糕做大比抢蛋糕更重要第六章 在反对声中坚持前进的步伐说得好不如做得好道不同便不相为谋一流人才才是最重要的底牌坚定理想,不轻言放弃只要坚信是对的,就不怕遭到反对执著的信念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执行力第一节企业成功40%靠执行一、好的战略需要好的执行中国企业不缺技术、人才与战略,它们面临的真正危机是:执行力严重缺失!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很多企业都开始重现内部培训和提升学习力。目前,团队管理、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变革等问题已成为企业探讨的热点。在探讨的过程中,大家发现,一个企业仅仅凭借领导者一个人的英雄色彩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于是,企业开始重点研究团队的问题。研究完团队问题之后,企业得出结论:团队作用的发挥需要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来推动,而这个“东西”就是企业文化。探讨完企业文化的问题后,企业开始认识到:面对着国际企业的激烈竞争,企业必须研究自身与国际企业存在着怎样的差距,以及应采取怎样的措施迎头赶上。于是,企业又不得不面临如何变革的问题。如今,众多企业终于意识到:原来领导者的一句话,或者贴在墙上的标语、口号,真正得到贯彻的只是凤毛麟角,于是企业终于开始把注意力转到执行力的层面上。一些企业初始条件相似,并且采用了几乎相同的战略,但最终的结果却相去甚远,有的企业取得了成功,有的却失败了,原因何在?施乐公司在其战略转型过程中,选择了和IBM类似的战略,并请IBM的财务总监来担任其CEO,但由于施乐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和组织保障,造成执行不力,其战略转型最终以失败收场,企业走向衰败。我们看到:满街的便利商店,只有7ELEVEN一枝独秀;满街的咖啡店,只有星巴克宾客满座。各家便利商店和咖啡店经营方式大同小异,但经营业绩却大不相同,原因何在?零售业在美国早已成为成熟的行业,按照传统观点,它应该是几乎无利可图的行业。但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开始从乡村包围城市,慢慢拉大了与竞争者之间的差距。为了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沃尔玛加强了对服务细节追求完美的员工的培训。例如:员工要对3米以内的顾客微笑,微笑时要露出上排8颗牙;对顾客的提问,永远不要说“不知道”。除此之外,沃尔玛还利用统一采购、集中发货、每天提供低价商品、建立全国卫星联网的管理资讯系统等措施,加强货品的管理。光是货品被偷窃的损失率,沃尔玛就比竞争者少了一个百分点。这样的成果和3%的净利润相比,贡献相当可观。点评沃尔玛就是以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管理方法,创造出了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在过去的40年中,没有任何公司能够成功模仿沃尔玛。因此我们说,企业在发展速度要加快、产品质量要提高、发展规模要扩大、寿命要延长的要求下,除了决策层要善于不断捕捉发展机遇、制定出好的战略之外,更重要的是企业要具有实施这一战略的执行力。执行力是企业贯彻落实领导决策,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企业管理决策在实施过程中原则性和灵活性相互结合的重要体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正如台湾著名学者汤明哲指出的,一家企业的成功,30%靠战略,40%靠执行力,30%靠运气。目前,战略执行已经成为困扰中国企业高层最重要和最紧迫的问题之一。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逐渐加速,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市场竞争已越来越激烈,企业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越来越大。诚然,中国企业的战略规划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但是也要看到,在战略意识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企业只有有效地执行既定的战略,才能赢得更多学习的时间和成长的机会。而且,企业执行力的不断增强反过来也会促进战略制定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在制定与执行战略的循环中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有这样一则古老的寓言。某地的一群老鼠,深为一只凶狠无比、善于捕鼠的猫所苦。于是,老鼠们聚集一堂,讨论如何解决这个心腹大患。老鼠们颇有自知之明,并没有猎杀猫儿的雄心壮志,只不过想探知猫的行踪,早做防范。一只老鼠的提议立刻引来满场的叫好声,它建议在猫的身上挂个铃铛。在一片叫好声中,有一只不识时务的老鼠突然问道:“谁来挂铃铛?”点评不难理解,这是个讽刺“坐而言”者未必能“起而行”的寓言。美国某商学院的教授把这个寓言带进了MBA课堂,学生们反应热烈:有的建议设好陷阱,让猫儿踏上后,铃铛自然缚在脚上;有的建议派遣敢死队,牺牲小我,保全大我;更有甚者宣称干脆下毒饵了事,以绝后患。讨论结束时,教授只是狡黠地留下一句话:“想想看,为什么从来没见过被老鼠挂上铃铛的猫?”原华润集团总裁、现任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战略正确不能保证公司的成功,但成功的公司一定是战略方向与战术执行力都到位。”所以战略是一种方向,战术是一种执行力,只有方向没有执行力是成功不了的。这就证明,我们既要有战略,还要有执行力。第一章改变从行动开始有根有据地悲观不如无根无据地行动“校方来做的话,需要两三年;我来做的话,不仅可以做得更好,而且一个星期就能搞定!”成功人士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做事用的时间短。马克•扎克伯格就是如此。据报道,扎克伯格创建的社交网站Facebook的活跃用户已经达到8亿人,成为一个人口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的社区。从他2004年与哈佛大学柯克兰宿舍的舍友达斯汀•莫斯科维茨、克里斯•休斯以及学长埃杜阿多•萨维林联合创建Facebook算起,至今还不到10年。Facebook起初是供美国哈佛大学校内使用的,并没有想征服世界。“Facebook”原本是为了方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而把照片和姓名汇总在一起的照片花名册。哈佛大学每年都把新生的登记照印刷成册,这种小册子既便于扩大交际圈,又便于男女学生寻找约会的对象,所以非常受欢迎。针对很多学生希望尽快推出在线花名册的要求,校方承诺收集所有宿舍的“Facebook”,进行数据化处理之后向学生开放。然而,事情却不见任何进展。这件事做起来并不难,校方却迟迟不动。当了解到不仅是自己,其他学生也对此大为不满时,扎克伯格讲了开头的那句话:“校方来做的话,需要两三年;我来做的话,不仅可以做得更好,而且一个星期就能搞定!”在这之前,扎克伯格曾经合法或不合法地弄到了所有宿舍照片的数据信息,搞了一个选出最“火辣”人物的Facemash。所以对他而言,即使没有校方的帮助,照片花名册在线化之类的技术也可以手到擒来。但是,因为Facemash,扎克伯格被以违反伦理规定、侵犯隐私等名义告到了校方的调查委员会,引起了一场法律纠纷。扎克伯格于是想到:如果让用户自己上传信息的话,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也就是说,只要满足“公开自己想公开的信息”“公开之后的信息任何人都可以点击”这两点即可。如此一来,就可以在不触犯隐私等法律问题的情况下实现信息共享了。有了点子之后,他迅速行动了起来。2004年1月取得域名“theFacebook.com”之后,他以每月85美元的价格租了个服务器,2月4日就推出了theFacebook。有资金、有信息、有组织的校方花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办成的事情,扎克伯格这个除了技术和点子之外一无所有的学生,却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搞定了。写程序,大概只用了一个晚上,所以他说“一个星期就能搞定”一点都不夸张。这就是Facebook的起点(“theFacebook”更名为“Facebook”是在第二年,本书不论时间先后通称“Facebook”)!Facebook最初的使用条件是拥有哈佛大学的邮箱和实名登录,但是进驻的大学很快扩大到了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东部常春藤名校,继而扩大到全美所有大学,然后普及高中及一般用户,不过实名登录的要求一直延续至今。在哈佛大学,Facebook用不到1周的时间成功地获得了半数学生的登录,3周之后扩大到哈佛校友,用户突破了6000人。哈佛大学没有搞成在线花名册的理由很容易想象,它以“时间不够”“预算不够”“要解决的问题太多”等为借口迟迟不肯行动。扎克伯格则恰恰相反,他的想法是:时间不够的话,就速战速决;预算不够的话,就能省则省;问题太多的话,就多想办法。也许他过于乐观了,但是,这种乐观帮他节省了时间,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一点上,Facebook的劲敌——谷歌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也是如此。拉里在斯坦福大学读研究生时想到了一个点子:给地球上所有的网站都搞个链接记录。这个想法为今天的谷歌奠定了基础。当时,指导教授问他需要多长时间,他说要两个星期。其实,这么短的时间绝对是不可能做到的,他过于乐观、轻率了。但是指导教授却没有说“时间不够”,而是鼓励他放手去做。随着谷歌的另外一位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的加盟,拉里的路越走越宽了。2002年,拉里着手进行把全世界大学的藏书全部电子化这个项目时也不例外。当他找到自己的母校密歇根大学时,对方反驳说:“所有藏书电子化?这得1000年。”他却泰然地回答说:“谷歌只要6年就能办到!”拉里当时这么说,并没有什么确凿的根据,但后来的事实几乎和他说的一模一样。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谁也不知道事态会如何转变,而且还有可能出现贵人相助的情况。如果把1年当成10年,把1个星期当成1个月或者1年,这是磨洋工,等同于放弃。哪怕无根无据也行,我们要乐观。乐观,才能自信,这一点很重要。信心十足地行动起来是快速工作的决定性因素。简单实用比搞花架子来得更实惠“问题首先是搞一个能够顺利运转的网站,是否气派、是否好看,这些设计上的问题,我没有太大的兴趣。”扎克伯格的速度之快不仅体现在Facebook的创办上,也体现在Facebook本身做得简单易懂,用户上手非常快,登录非常简单,只要上传一张照片、写一点自我介绍就可以了。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的学生宿舍创办Facebook时关心的是网站能够顺利运转,是大家都觉得好玩。于是,他讲了开头的那句话:“问题首先是搞一个能够顺利运转的网站,是否气派、是否好看,这些设计上的问题,我没有太大的兴趣。”他感兴趣的是能否做到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点击。把用起来没有压力放在首位,这体现了扎克伯格的时间观。把很多乱七八糟的功能统统塞在一起的话,光点击一下就要费很多时间,这些都是花架子。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里有一个是他哈佛大学的学长阿隆•格林斯潘开发的houseSYSTEM。这个庞大的系统能够向大学宿舍的学生们提供信息交换服务,甚至具有上传自己照片的UniversalFacebook功能。格林斯潘接触到自己的学弟扎克伯格时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我可以把你项目里的一些东西加到houseSYSTEM里。”但他得到的答复是“NO”。重要的是减少功能,而不是增加功能。不论多么出色的产品,如果用起来烦琐、不方便,就徒有虚名了。抱着这个想法和格林斯潘分道扬镳之后,扎克伯格瞄准了简单而优秀的产品。Facebook在把服务推广到常春藤联盟时,也是瞬间获得了大量用户,其理由之一就是简单,不管是谁都可以无师自通,上手很快。不久,houseSYSTEM就退出了舞台,而Facebook的用户开始遍及全球。很多人都把“简单”作为产品制胜的关键词。对扎克伯格影响巨大的苹果创始人、CEO史蒂夫•乔布斯就是如此。乔布斯在开发著名的电脑Mac机时想的是:“真正的美不是体现在无物可加的时候,而是体现在无物可减的时候。”乔布斯历经浮沉,被赶出自己亲手创建的苹果十多年,然后又卷土重来。回来之后,他依然坚守着“集中与简洁”的信条。在他离开的那段时间里,“苹果”的产品越来越复杂、产品阵容越来越庞大、机构越来越臃肿,最终“苹果”陷入了赤字的泥潭。为了重振旗鼓,他开始不断地进行精简。经过精简,产品变简单了,产品阵容缩小到了畅销的拳头产品,组织也变扁平化了。轻装上阵的苹果行动变迅速了,很快就恢复了昔日雄风,继而推出了iPod、iPhone、iPad这些横扫全球的产品。扎克伯格也继承了这种求简去繁的DNA。即使在Facebook开始壮大之后,扎克伯格也依然希望公司能够保持大学宿舍的气氛:一群优秀的人相邻而居,不分昼夜吵吵嚷嚷地交换着各种信息。新东西以破竹之势源源而出,顶尖高手云集一堂的哈佛大学学生宿舍,这是多么理想的环境。不求做大事,只求积小成大“谁也不知道接下来该做的大事是什么。我的做法是不求做大事,只求积小成大。”对扎克伯格而言,Facebook起初不过是他搞的众多项目中的一个,当时他心中并没有“让世界变得透明开放”的宏伟蓝图。那时,Facebook还是哈佛大学的校园网,他觉得Facebook只要能够成为让朋友们不再发牢骚、尽享交流之乐,让稍微有些内向的自己在人际交往上能够更加大胆的工具就足够了。身边的朋友和学长都在开发着houseSYSTEM等大项目,Facebook是这些“宝石”中的一个。实际上,扎克伯格一边搞着Facebook的运营,一边去上课,同时还开发着可以共享音乐及视频等文件的软件Wirehog。这是因为,虽然他觉得Facebook走势喜人,但又没有十足的把握。Wirehog与文件共享软件Napster极为相似。扎克伯格认为Napster的开发应用是互联网历史上屈指可数的里程碑之一。Napster因为著作权问题受到美国唱片工业协会等方面的猛烈攻击,被迫停止了服务。Napster的联合创始人肖恩•帕克是扎克伯格的朋友,他担心因此影响到Facebook,所以想劝扎克伯格停止开发Wirehog。但是,扎克伯格没有停下来,并说了开头的那句话:“谁也不知道接下来该做的大事是什么。我的做法是不求做大事,只求积小成大。”的确,成就了一番伟业的人并不都是一开始就有宏伟的蓝图。手头正在做着的事情未来结果会怎么样,也不是轻易就能知晓的。但是他们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从小事做起,即使开始的时候是冒冒失失的,但一旦某个时期感觉到事情能成功,或者大有希望,就立即如离弦之箭直飞而去。感觉远比常人灵敏,而且一旦感觉到机会就猛力加挡,这是成功者的共同特征。在这之前,可以说他们是一些专门让周围的人提心吊胆的人。例如苹果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就是这样。在开发创造了电脑市场的“苹果Ⅱ”时,由于沃兹尼亚克对市场营销一无所知,绝望的风险投资商开始拼命地物色、介绍CEO候选人。同样,扎克伯格当初也是打算等完成Wirehog之后再弄Facebook,但是不久他就放弃了Wirehog这些小项目,认真投入到Facebook中去了。心境的变化总是那么富有戏剧性。实际情况是,联合创始人之一达斯汀•莫斯科维茨汇报说又新开拓了一所大学,闻听此言的扎克伯格心想:“那就接着开拓下一所吧。”于是,扎克伯格开始在别的大学推广SNS服务。渐渐的,他感觉到了这股势头之猛。醒悟之后,他举起了“那就开始改变世界吧”的大旗。经过集中火力猛攻,Facebook迅速成长了起来。也许这就是速度的本质吧。一开始就全速前进之类的成功故事不过是一个神话。磨蹭比失败更可恶“我喜欢快步而大胆地往前走,喜欢做弄潮儿。我坚持不懈地追求着下一个革新,希望创造出更多的东西。我是一个坐不住的人。”有一次,下属问扎克伯格Facebook最重视什么,他回答说:“行动要快!”技术瞬息万变,电脑及互联网的进步更是日新月异。如果优柔寡断、东张西望,则转眼之间就会被用户抛弃,被新兴势力取代。实际上,1998年比尔•盖茨将CEO让位给史蒂夫•鲍尔默,自己退居董事长之位时,有人问他,对用Windows统治着计算机行业的微软而言,竞争对手是谁,他准确地答道:“是那些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办了一个小公司,把自己家车库当做车间,想搞出点名堂来的年轻人。”诡异的是,那一年恰好谷歌在小车库里开张,那一年扎克伯格14岁。仅仅6年之后的2004年,谷歌就实现了上市,市值达272亿美元,成了一个威胁到微软的庞然大物。而且就在2004年,扎克伯格创建了Facebook,并说:“我喜欢快步而大胆地往前走,喜欢做弄潮儿。我坚持不懈地追求着下一个革新,希望创造出更多的东西。我是一个坐不住的人。”虽然这种狂飙猛进经常导致失败,但是,比起失败,扎克伯格这些行业旗手们更讨厌磨蹭。失败了可以改过重来,总之要勇往直前。比如2006年附加到Facebook的信息自动送达功能NewsFeed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功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朋友对什么感兴趣的话,即使他不告诉自己,NewsFeed也可以自动地将信息送过来。但是,这种功能与侵犯隐私只有一线之差,初期的版本由于没有考虑到这一点,NewsFeed遭到了用户的强烈抗议,扎克伯格不得不对其进行修改。不过修改之后的NewsFeed现在已经成长为Facebook巨大的魅力之一了,因为这里有用户希望得到的信息。当然,Facebook事实上也经历了关闭2007年推出的广告信息服务Beacon的风波。该服务可以自动将朋友网购的商品信息告诉自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用户的隐私。而且,不想使用该服务时需要一一拒绝的OptOut(选择退出)方式也不受欢迎,所以Facebook不得不增加了完全关闭的功能。道路是曲折的,但我们要不畏失败,勇往直前。“快步而大胆地往前走,做弄潮儿”,这才是迅速成长的唯一法宝。不安于成功,才能更成功“我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所以做什么事都容易厌倦。但是,电脑能够让我热血沸腾。”成功人士有两种活法:一种是成功之后心满意足,然后过起悠闲自在的生活,接下来的人生只要心平气和地摸索就行了。选择这条路的人应该可以尽情享受人生了。但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这种人在休养生息期间就会被世人遗忘,再想回头就很难了。这种例子不在少数。另外一种是不安于成功,加快前进的步伐去追求下一个目标。这条路虽然陡峭崎岖,但选择这条路的人却有可能改变世界。扎克伯格显然属于后者。在高中时代开发的Synapse价值已经达到了100万美元,但扎克伯格又搞起了Facebook。其实,在这之前,有很多人来找他谈Synapse收购的事情。如果答应的话,他就可以得到一大笔钱,年纪轻轻便可以过上一生都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扎克伯格没有接受那些建议。早在2004年Facebook成立4个月之后,就有投资家提出过以1000万美元的价格的价格进行收购的方案,但是扎克伯格完全不为所动。2005年,拥有MTV和派拉蒙影业公司的美国维亚康姆传媒集团提出用7500万美元进行收购的方案,而当时Facebook的营业额只有100万美元,所以这个收购方案可以说是破天荒中的破天荒了,但扎克伯格却对此嗤之以鼻。2006年雅虎居然抛出了用10亿美元进行收购的橄榄枝,扎克伯格还是没有同意。当然,不收购只投资的话可以接受。而在2005年,风投资本加速合伙公司计算出Facebook的评估价为9800万美元,提出投资1270万美元的方案,扎克伯格都接受了。2007年微软出资2.4亿美元的时候也是如此。总之,扎克伯格无意卖掉公司,他说:“我对工作还没有厌倦到要把公司甩掉的地步,要让我厌倦,还早得很呢。”对于成立Facebook的动机,他讲了开头的那句话:“我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所以做什么事都容易厌倦。但是,电脑能够让我热血沸腾。”Facebook是扎克伯格一生中能让他从心底热血沸腾起来的最好的点子。把它卖掉的话就可以富甲一方,过上悠闲自在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太空虚、太无聊了。扎克伯格是那种没有时间无聊,只想埋头工作的人。人生往往可以分为动乱期和平稳期,希望长久平稳的想法并不为过,但如果想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世界的话,那就必须选择拒绝平庸的活法。命运总爱眷顾喜欢动手创造的人“那个时候我喜欢动手做东西,我发现有了编程的强项之后可以写出更多的软件。”扎克伯格无疑是早熟的天才。他父亲爱德华是牙科医生,母亲凯伦曾经是精神科医生,他成长在一个与电子行业无缘的家庭中。尽管如此,他还是从小就展示出了电脑方面的天赋。他的出色才华使父母非常震惊,于是请了一位软件开发工程师给他当家教,每周上一次课。那位家庭教师在回忆当时只有11岁的扎克伯格时盛赞道:“真的是一个神童。”扎克伯格的父亲还把他带到附近去听为研究生开设的电脑课程。刚去的时候,老师面露难色,对他父亲说:“您是带着孩子来听课吗?可别让他乱吵乱闹!”当了解到来听课的不是父亲,而是他年幼的儿子时,这位老师大吃一惊。很快,扎克伯格就掌握了编程技术,同时开始动手做起了各种各样的东西。中学时的扎克伯格为他父亲的牙科医院开发了一套可以通知医院有病人来求医问诊的软件。这套名为“扎克网”的软件将病人家和医院连为一体。在回首当时的情况时,扎克伯格讲了开头的那句话:“那个时候我喜欢动手做东西,我发现有了编程的强项之后可以写出更多的软件。”天才有不同的类型,有早熟的天才,也有大器渐成的天才,其不同源自于他们大显身手的领域不同。例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大概就属于后者。小时候的爱因斯坦非常愚钝,中学都没有读完,后来被迫到专利局去谋了个职位,非常不如意。但是,在被称为“奇迹之年”的1905年,爱因斯坦相继发表了包括狭义相对论在内的3篇论文,一下子推翻了从前的物理学体系。在需要像爱因斯坦这样进行理论构建的领域,将天赋的才华发挥出来要一定的时间。相反,扎克伯格的才能在于编程,可以说是属于动手做东西的领域。就像很多天才艺术家从小就显示出其神童特征一样,扎克伯格的早熟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朋友想要什么游戏,扎克伯格都是有求必应,定会做一个实用、复杂的出来。比如,他做过一个“罗马帝国时代的对战游戏”。有趣的是,他玩那个游戏时总是败给自己做出来的角色尤里乌斯•恺撒。接着,上高中之后他和朋友亚当•德安杰罗制作了音乐播放软件Synapse。这套软件相当成熟,微软等公司甚至报出了100万美元的高价。但是,扎克伯格对金钱不感兴趣,所以拒绝了这笔交易。如果是普通的高中生,一定会捧着巨款兴奋得手舞足蹈,但从此可能就于安逸、绝迹江湖了。而抛开金钱,向着下一个有趣的目标前进是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的原因。好人所好,追求有趣,正是扎克伯格的品格之一。进入哈佛大学之后,扎克伯格就立即着手制作讲义信息软件Coursematch、Facemash等项目,但都不是为了做生意,而是出于兴趣。他的兴趣是让别人高兴,他乐于通过提供小服务把人们联系起来。扎克伯格之所以能够轻易地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可以自己动手做。构思,去说服别人,融资,请人画设计图,请人制作样品……如果要经过这么多的步骤,想快起来是很难的,我们必须想办法跳过一些步骤。最好的办法是像扎克伯格那样自己动手去做。而电脑就是可以游刃有余地做到这一点的绝妙舞台。

编辑推荐

《改变从速度开始:马克•扎克伯格的成功密码》编辑推荐:有人说他是天才,有人说他是怪人,有人说他是独裁者,也有人说他是真正的创业家。他,就是Facebook的掌门人——马克•扎克伯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改变从速度开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