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空白处

出版时间:2007-8  出版社:珠海出版社  作者:张鸣  页数:26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错得过的历史,错不过的文字。     本书是著名学者张鸣的历史文化随笔,他以另类的視角和举重若轻的笔触,将晚近历史中的大小人物和各色轶事生动勾勒,鲜活展现。     张鸣力图剖析历史空白处那些不为人知的深层真相,引领读者去反思中国封建文明给中国历史、给国人,乃至当下的社会带来的影响。     张鸣笔挟风雷,具有一种冷峻的幽默,常于旁人所忽略之处挖掘出新意,读来令人莞尔之余、颇受启示。     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行走在历史的空白处,去体味国家荣辱、去感受世态民生,去自嘲、去反思,直至觉醒。

作者简介

张鸣,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生长于中国的“北极”北大荒,少年时曾从事农工、兽医等工作。初学农业机械,后涉历史,政治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 
著述颇多,既有《历史的坏脾气》、《历史的底稿》、《直截了当的独白》、《关于两脚羊的故事》这样的历史另类解读,也有《武夫治国梦》、《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农民意识的变迁》、《梦醒与嬗变——戊戍百年沉思》、《拳民与教民》、《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等学术论著。

书籍目录

有话说在前头 第一话 当牛记者碰到强人的时候 第二话 戴大头巾状如印度兵的中国士兵 第三话 懂兵法的和会打仗的 第四话 豆腐跟革命的一点不寻常的关系 第五话 对毒与赌的另一种期待 第六话 官服的前襟与后襟 第七话 官运挡不住的人 第八话 光绪来了 第九话 从贵族到士大夫再到贵族 第十话 后汉儒生的幸福生活 第十一话 混事的本事 第十二话 借口的故事 第十三话 名士和能臣之间的悲剧 第十四话 撒钱的兵法 第十五话 土匪绑票的特别赎金 第十六话 外国雇佣兵的中国际遇 第十七话 误会的和不误会的教案 第十八话 有关中国戏的一点涉外的往事 第十九话 戏里的战争不让女人走开 第二○话 选举与美女经济 第二一话 洋人的膝盖 第二二话 一旦革命成了功——王金发的故事 第二三话 以色事人和以貌取官 第二四话 又想起了王大点 第二五话 在北洋狗与北洋虎之间 第二六话 在孝与非孝之间 第二七话 张氏父子头上的光环 第二八话 『子见南子』的现代性事件 第二九话 从将军到村长 第三○话 会馆演绎的官商故事 第三一话 在民主的下降线行进的民国政府 第三二话 三跪九叩的健身操 第三三话 文人的舌头 第三四话 小人不可得罪 第三五话 洋人遇见兵 第三六话 说了不白说,做的必须做 第三七话 谁的红色?何来经典? 第三八话 拳民不是秘密的秘密——读史札记 第三九话 『肉食者』的学问——跟李零读《孙子》 第四○话 台湾的招幌 第四一话 袈裟与权杖 第四二话 家族架构与公司架构——关于封建制和郡县制的思考 第四三话 精英的养成——从臣民社会、蚁民社会到公民社会 第四四话 闲话风头行政 第四五话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生学——读书札记 第四六话 为什么会有农民怀念过去的集体化时代? 第四七话 漫议乡间合作发生的文化条件 第四八话 中国农村政治现实与未来的走向 第四九话 关于我的两篇自述

章节摘录

  民国时期的记者牛。租界里的口没遮栏,想说就说,租界外的口上的遮栏也有限,批评揭黑自不必说,损人骂街也是家常便饭。惹着谁了,告上法庭的不多,上门来砸场子的不少,但是砸完了,记者该骂还骂,反正那个时候,一个报社值钱的东西也不多。  在来自西方的各种市井观念中,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在中国特别流行,大家认账,记者也很自负。很多历史上的牛人,都有过办报(刊)的经历,比如梁启超、章士钊、章太炎、陈独秀、吴稚晖、陈布雷,他们手里的一支笔,原本都是预备扫清天下的。到了蒋介石的时代,当年的名记者差不多都已经改行,做官的做官,革命的革命,做学问的做学问,但记者们依然牛气不减,官办的《民国日报》,发起评选中国伟人活动(类似于我们的超女评选),揭晓时,居然第一名是《民国日报》的总编陈德徵,第二才轮到蒋介石(据说把蒋介石气昏了)。  记者牛,损起人来嘴特别黑,旁观者见了,哈哈一笑,当事人听了,会恨无地缝可钻。不过,凡是大记者,往往不会找小人物的晦气,他们下手,就冲大个的去,所以老百姓听了,解气。解气归解气,危险也不小,前面提到的砸场子,就是一种,不过但凡叫过记者,信息都灵,躲得快,身体不会受伤害,但是也有躲不过去的时候,黄远生躲到了美国,还是被暗杀了,邵飘萍在六国饭店躲了很长时间,一露头,就被捉了进去丢了性命。好在那个时代是军阀当家,军阀是武夫、粗人,做事不管不顾,舆论能拿来说事的那些事情,涉及女人和金钱,吃喝嫖赌,巧取豪夺,他们都公开地做,大摇大摆地做,根本不在乎舆论怎么说,所以记者怎么骂,他们并不大管。曹锟贿选,上海的报纸吵翻了天,人家照做总统不误,连理都不理。当时还是个报人的吴稚晖,出来放话说,曹锟和老婆做爱一次,即可有四万万精虫,这些精虫代表中国四万万人,一起来投曹锟的票,不就结了,何必劳神费钱收买猪仔议员。恶毒到了这个地步,也没听说曹大总统因此败了兴致,就职典礼少了些风光,曹大总统既没有全国通缉,也没有派刺客下手,让对脐下三寸地带的物件特别感兴趣的吴稚晖依然可以放开喉咙,继续说他的精虫和生殖器。  可是,另外一个也拿那个部位说事的记者,命运却不一样,这个人叫林白水。林白水是个老报人,从清末就开始办报,民国后做过短时间的官,官场上混不下去,又转过来再作冯妇,依旧做他的记者。此人是跟黄远生(号称是中国第一个专职记者,曾担任过《申报》、《时报》、《东方杂志》、《庸言》等多家报刊的特派记者,1915年冬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而避祸去了美国,但却被误会为帝制人物而遭到刺杀)、邵飘萍、张季鸾、成舍我齐名的名记,一生恃才傲物,一支笔,如同不吃辣的国度里的朝天椒,看得倒是赏心悦目,但吃上的人,未免要难受得跳脚。林白水骂街不看对象,越是官大,越是要骂。1924年,段祺瑞再度出山,标榜“公道砥平”,他写文章,标题叫做“段执政私处坟起”。一下子捣到段老爷子的那个地方,闻者鼓掌,见者哄堂,但骂的是武夫,没事。后来,那个“三不知”的狗肉将军张宗昌来了,稍微像样一点的政客,都避开了,可是也有人往上贴。此人姓潘名复,字馨航,在钱和女人上都很有功夫。贴上狗肉将军之后,变成了一个什么“督办”。狗肉将军来了意味着什么,按道理记者们应该知道,因为刚刚一个名记邵飘萍做了枪下鬼,可林白水还是骂,借潘的字“馨航”的谐音(林是福建人,说一口带南方口音的国语),说潘复是张宗昌的肾囊,也就是膀胱或者俗称尿脬的雅称,本来应该是“帮办”,帮生殖器办撒尿的事,但现在居然成了“督办”。赶巧,这种骂,还是在那个地方附近转悠。  不幸的是,政客往往是文人,文人不像武夫那样粗陋,心细,对文字有着天然的敏感,越是跟叭儿狗一样的文人,这方面的本领反而越高。本领高,心眼小,于是,我们的名记晦气了。某天晚上,在八大胡同,肾囊跟生殖器之间有了一点隐秘的沟通,张宗昌一声令下,林白水就被拖到了宪兵司令部,没有给林记者任何申辩的机会,一声枪响,撒手西去。枪毙的理由,是赤化。其实,无论跟当时被称为赤化的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林白水都一点瓜葛没有。  显然,在存在不讲理权力的情况下,记者,尤其是敢说话的记者,其实很弱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历史的空白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7条)

 
 

  •   张鸣教授的历史杂文,早就有所耳闻。此次购得一本,便迫不及待得翻看起来。一遍读来,果然受益匪浅。作为解读历史的杂文,本书一上来便视角独特。不是再去复述那些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或是如现下流行的通俗讲史,而是另辟蹊径,说起了“历史的空白处”。历史何以有空白?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自古以来,成王败寇,那些掌握了话语权的成功者自然会通过对历史的修饰和涂改来掩饰自己的罪行,而失败者则不是背了黑锅,就是被人遗忘在历史长河中。历史何以有空白?也因为历史是由人来修订编撰的历史。修订历史的人受到自己的主观好恶和价值取向左右,出于“为尊者讳”“教化后人”等目的,对史料加以不尽客观的增删和涂改,导致一些地方浓墨重彩,一些地方却一片空白。历史何以有空白?更因为历史是人来解读的历史。我们常说“以史为鉴”,可却往往将历史作为满足自我,美化自我的工具,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曲解和裁剪历史。需要它光辉灿烂,便不容一点阴暗;需要它屈辱可悲,便抹杀任何亮色。我们高喊“牢记历史”的口号,却生生将它遗忘,只留下片片空白。幸好,有张鸣这样的有心人,以身为一个“历史守望者”的自觉,用他那冷静睿智,举重若轻的笔触,带我们重新回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回溯那些早已被国人所淡忘,所歪曲的空白。全书由篇幅长短不一的杂文组成,涉及了中国不同年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不过数量最多,论述最详的,还是晚近中国史。这也是作者的主要研究领域。在书中,其以独特另类的视角,生动流畅的笔调,勾勒出历史中那些形形色色的大小人物和不为人知的奇闻轶事,剖析历史深处所隐藏的秘密和真实。其间有八卦,有揭秘,有翻案,有反正,有自嘲,有迷思。张鸣一反以往历史读物用“唯物史观”之类的标准“审判”历史的做法,而是以鲜活的叙述和客观的态度来呈现历史,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探讨和思考。其字里行间所透出的那种冷峻的黑色幽默,更令人在不觉莞尔之余,回味许久。更为可贵的是,张鸣在书中并非只是回顾历史,而是时时刻刻不在联系着现在。在他看来,历史绝不能和现实割裂,绝不是一些已经过去的事件和枯燥无味的史实。我们现在的社会问题,国家状况,国民心态,都与我们几千年的历史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有许多疑问的答案,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只有到历史之中去寻找,才不至于重蹈覆辙。其对世态民生,对草根阶层,对农村问题的关注,更是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热忱与良知,值得钦佩。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历史之中。对待历史的态度,将决定我们拥有何种未来。张鸣在本书中的观点,并非一定正确,也未必没有疏漏。但是他这种对待历史的精神和态度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只有正视历史,补齐历史的空白,我们才能更真切地解读现在,才能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   本书是著名学者张鸣的历史文化随笔,他以另类的视角和举重若轻的笔触,将晚近历史中的大小人物和各色轶事生动勾勒,鲜活展现。
  •   [荐书]在汗牛充栋的文献与小说面前,历史,为什么还会留下诸多空白?答案只有两个字——利益,而且是控制历史的统治阶层的利益。历史的真与伪,不取决于我们对历史是如何认识的,而决定于历史是谁写的,历史为什么要那样写,因为写历史的人需要那样写,他们为什么需要那样写,是因为他们只有那样写,我们才那样去认识,我们之所以那样认识,是因为写历史的人需要我们那样认识,这正是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潜规则”,因为,它揭示出了隐藏在历史真实背后的利益取舍。如果觉得我的说法拗口,请看张鸣《历史的空白处》是如何剖析历史空白处那些不为人知的深层真相。义和团运动,是愚昧的暴动,还是爱国的义举?记得历史教科书里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伟大的、爱国的农民运动”,其缺点是“盲目排外”,其结局是“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但义和团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正面的实在太少。从“反清复明”到“扶清灭洋”,义和团仗着“天授神功”、“金刚不坏之身”等“技艺”,一路烧杀破坏,特别是对信教者,不问青红皂白,不管肤色种族,见人就砍,后来,义和团所以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确是因为其行为危及到清王朝的统治,但我认为此处危害的方式不是义和团实力大到可推翻清朝,而是义和团“灭洋”的方式近乎匪夷所思。就义和团的组织管理水平和思想觉悟,其实清王朝如果想“招抚”,虽不敢说易如反掌,但也不是难事,之所以下决心剿灭他们,我估计慈禧担心的主要是他们日后不但不能给朝廷带来好处,反而会招惹事端。事实上,义和团的组织性、纪律性、斗争水平和政治觉悟等和以往历史上的农民运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义和团只不过是清末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一个尚未成熟的组织而已,但历史为什么避重就轻,我想还是因为义和团是“反清”而又被清所灭,而清王朝是腐朽、反动的,反清而又被清所灭的,那一定是民主革命者的朋友。《历史的空白处》引用王大点亲眼所见的历史事实,揭示了义和团的愚昧、残暴和无原则性等,但这些鲜为人知的真相,却被淹没,取而代之的是“伟大”“爱国”,这不是因为义和团的“义”,而是利益博弈的结果。张氏父子,除去笼罩在头顶的光环,还剩下些什么?张学良先因宣布“东北易帜”而成为支持北伐,拥护统一的豪杰,后因发动“西安事变”而成为扭转乾坤,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但真实的张学良未必如此伟大。张学良和同时期的其它军阀并无太多不同。所谓“民国四公子”,不过身世显赫、风流不羁而已。而张学良本人,盘踞一方,参与混战,丢弃国土,无一不少。首先,东北易帜在客观上是起到了促进统一,避免战争的作用,但如果结合张学良当时的处境,和平易帜最多只能说明张学良识时务,其历史意义实在不易拨高。其次,以“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的实力和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中央权威微弱的事实,即使蒋介石下令不抵抗,张学良是完全有能力、有责任抵抗日军入侵,拒敌于国门之外的。但最终东北丢了,责任却是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投降路线。如果蒋介石是亲美派,为什么对日本的入侵不予抵抗,而且,即使蒋介石以“剿共”为中心,但对于远在东北,近乎独立国的东北军,受“剿共”影响应该不是很大。最后,关于“西安事变”。当然,无法否认张学良这一历史举动的伟大意义,但换一种角度,如果没有“西安事变”,蒋介石会不会抗日,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蒋介石不是汪精卫,抛开他的历史功过不谈,至少他是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同样是抗日,“九一八事变”后不抵抗,导致东北丢失,张学良无丝毫责任,而发动兵谏,促成抗日,却能流芳百世。同样的不抗日,同样都是蒋介石的不抗日,其中奥妙,耐人寻味。近现代史,百年屈辱,是非成败,已成云烟。历史,之所以让人神往,首先不在于其科学系,而在于其真伪性。后人所能看到的,永远只是历史的痕迹,甚至是历史的阴影,而非历史的真实,要求真、求实,首先从摆脱阶级意识束缚,从认识历史空白处那些不为人知的深层真相开始。
  •   张鸣笔挟风雷,具有一种冷峻的幽默,常于旁人所忽略之处挖掘出新意,读来令人莞尔之余、颇受启示。
  •   张鸣老师是我较为欣赏的作家之一。
    在现在社会浮躁逐利的氛围下,能有一份独立的思考,实为难能可贵。
    历史的空白处就是一本在传统正史无法知道的历史上那些帝王将相所鲜为人知的空白处。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诙谐的语调,谈古论今,将历史上那些笼罩轻纱的历史真相一一揭开。
    值得一睹。
  •   张鸣先生是看强强三人行知道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个体制外的人,对民国历史十分门清,是真正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者。
    虽然作者在序里面就说了,这算不上一本书,只能说是读书笔记的合集,但是看到大片大片的空白页,一个标题+后面正文的几行文字充作导言的时候,起初还真是有**的感觉。
    历史的空白处,虽然都是边角料,但是都是少人注意的历史角落,作者找到了历史的闪光。
    也许东西确实不多,但是巨人的一口残渣,也够我等小人国民饕餮一顿了。
  •   张鸣教授所作的书,这几年张授的书我读过几本了,都很好。这本也是非常好。历史的空白处。我们的历史有很多“空白”。张教授就是着力不让这历史产生空白,“臼齿”的历史对历史学来说就是耻辱,就是对历史的亵渎,也是不负责的。现在作者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完成我们的“失败”,我很钦佩!我要仔细研读张教授对历史“空白”的研究。
  •   看过《重说中国近代史》,喜欢张鸣的书,历史的空白处,会告诉我们什么呢?还没看,期待。
  •   这是著名学者张鸣的历史随笔集。书中涉及较多的是清末及北洋政府时期,这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对这段时期有专门的研究,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段时期是中国发生巨大变革和冲突的时期。 从来写史都是为了喻今。作者笔下的怪诞与吊诡都能在今天找到对照,这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重复,也可以说今天的种种都是旧日问题积累和发展的结果。
  •   张鸣先生的文章,我看到的第一篇叫做,《什么会,藏污纳垢之所》,写的很好,但是这样的良心学者却要在一个不自由的体系中,他不郁闷。
    先生的历史随笔写的很好,很有见地。
  •   张鸣的作品很是随意,阅读起来也很是惬意。许多边边边角角的历史趣事在他笔下更是妙不可言。这是在正式中所体味不到的阅读乐趣
  •   07年就开始喜欢看张鸣的书,没有严肃沉闷的说教,讲的都是稗官野史,让大家知道一些历史上不为人知的事情,推荐。
  •   张鸣,用心看待中国历史的文人。
  •   比想象中的更好。基本上反映了张鸣历史功底,有人说张鸣的随笔学术性差,更多像是读书笔记,论据少。我觉得这是他的特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引用别人的论点,有时更好。
  •   非常好的一本书,于历史的空白处,展现真实的历史,让读者去回味,去反思,让历史去传承,去警示。
  •   张鸣教授的历史随笔写得深刻,视角独到。
  •   张鸣老师算是体制内的好老师,虽是半路出家学习历史,但是笔调泼辣,独树一帜,经常能给读者带来另一番视角。
  •   书是一篇篇小故事组成的,但张鸣先生的描述很吸引人,让读的过程很是享受,不知不觉大半天就过去了。里面的内容也很能警示后人,本来,历史就是一面镜子,照得古今中外,照得天南地北,照得天下苍生。
  •   张鸣先生的一本历史随笔集,里面的文章读来颇有趣
  •   张鸣老师写历史永远都是那么值得一读!
  •   看张鸣的书,长知识,知道很多课本上没有的历史
  •   看张鸣写的历史文章,第一次是惊艳的,所以一气买了好几本,都看下来,才发现出版商稀释了思想。可以理解,但总是有些小小的遗憾了。
  •   张鸣的书就是好啊 换个视角看历史
  •   我们很多现有的从教科书学到的历史知识是含有少量奶粉的三聚氰氨。张鸣老师从中提炼出了奶粉并加工出了可口的冰激凌。
  •   历史的空白处,是怎样的景象?
  •   书还是很不错地,和往的《历史的坏脾气》、《历史的底稿》一样让人爱看。不过这一次选的出版社太差了吧,错别字连篇。能不能认真地较对一下啊!太气人了!
  •   文风犀利不失幽默。张鸣的书一如既往的精彩好读
  •   张鸣先生的作品,一如既往的支持。特别推荐《重说中国近代史》(貌似当当售空了)。
  •   张鸣的书质量都不错,文章短小精悍,立意却不浅,值得一读
  •   很少看张鸣的书,偶读,觉得粗俗。
  •   张鸣的书总是让读者很容易阅读进去,观点新鲜但语言却非常通俗易懂,总之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值得推荐
  •   微薄上不见张鸣了,买本书吧
  •   高中时代就挺喜欢张鸣的。
  •   张鸣的很多观点都挺有意思。
  •   一如既往支持张鸣的书,说的是真话,写的是真心。
  •   张鸣老师的书,还可以。在微博上关注他,一开始对他的观点很抵触,现在也对他的出发点存疑,但是每天不看一下他的微博动态,心里总觉得少了什么。
  •   张鸣教授确实很不错!
  •   张鸣的书比较耐读,有趣。短小精悍。
  •   只读了一章,一如既往的好评,超级喜欢张鸣的书
  •   看到张鸣的书就想买
  •   让我们有勇气了解史实、正视自己,张鸣老师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感觉很庆幸。
  •   张鸣的书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可读性很高。
  •   张鸣的书已经有好几本了,都不错,这本也一样。
  •   张鸣的书都还不错
  •   张鸣的书还是不错的,比较客观,有深度
  •   张鸣老师的书值得玩味
  •   看过张鸣的书,挺喜欢这个作家,视角独特,文笔犀利。
  •   一直很喜欢张鸣老师的书!
  •   很需要张鸣先生这样的文章和视力
  •   不过张鸣老师的一向都非常好
  •   张鸣的书,文笔流畅,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难得。
  •   张鸣老师的近代史书,不顶怎么行!
  •   张鸣先生近代史系列的书都很好,我已经买了好几本,推荐大家读读,对于大家对近代史有重新的认识和思考
  •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悲喜交加总是真实。喜欢张鸣的文章
  •   很喜欢张鸣,一位有良心的历史学者
  •   张鸣老师大作
  •   张鸣老师的经典之作
  •   喜欢张鸣老师写的文章,他出一本我买一本。
  •   讲了很多轶事,很多被我们忽略的历史细节。
  •   将不同的历史片断,串成了一篇篇生动的故事,读来颇受裨益。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好坏,经常换换角度,可以让我们看得更完整。
  •   这是一本有关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类的随笔、杂文,有幽默感,不错!
  •   我们普通人不能专研历史,又对历史往往有误解,读这本书可以比较轻松地了解一些历史真相。
  •   这样的历史随笔看着就是一种享受!
  •   作者为我们拉开历史的空白,将一百多个民国时期社会不同层面的代表人物展现在我们眼前。值得每一位关心历史的朋友阅读。
  •   这本书能帮我们更好的了解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
  •   从书中读到了很多历史信息,鲜为人知的历史背后仍有可取之处。
  •   很喜欢这本书啊~~~~~虽然我没说明文学功底但是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上两篇,感觉很受益匪浅的,
    每天积累点历史的小东西~~~~
    很有益处~~~
  •   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讲得很不错
  •   语言朴实犀利~讲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
  •   对近现代历史的另外视角的解读,也适合对中国农村有兴趣的人阅读。
  •   这本书的名字就让人有种想看的冲动,历史那个地方空白了?翻开书一看,发现作者的嗜书如命的劲头竟与我有几分的相似,不禁对作者有几分的好感。赶快读
  •   还原历史真相,很喜欢
  •   读后有点迷糊,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义和团的章节有点像现在的保钓,对自己人太狠。
  •   细节之处见功夫--也许是对本书最中肯的评鉴。大历史研究很多人可以做,这本书从小处入手,以小处影射大背景,难得。
  •   历史正统之外的小插曲,感觉是偶然也是必然,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是历史大事件的导火索,多是小市民的故事实则也是大社会的缩影,就是书名的意思。
  •   历史是没有“空白”处的,所谓的“空白”,那是人为的.....
  •   这本书属于历史杂文集,内容广泛,值得一读
  •   作者的文章透过历史中的小事来反映出大的历史现象,这在传统的历史书上是绝对体现不到的。
  •   该书真的不错啊,本书的作者眼光独到,分析的入木三分,很多观点非常新颖,真是难得的一本好书,建议广大历史爱好者抽空阅读一下!
  •   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历史很了解。我的朋友也把我看做历史通。虽然我只是个年轻人,但我的老师都喜欢听我讲历史的问题。看了这本书发现自己知道的太少了。作者的观点真的独到。到底是个人才。
  •   好好读历史啊
  •   书很好,读来有趣,也能了解些史书上没有的历史细节!
  •   读了受益匪浅,值得推荐,了解你所不知道的历史
  •   我读过的关于历史的书不少于百本,张先生的著作是我读过的最有自己观点的。可总觉得没有一吐而尽的快感,总有话不写完的感觉。
  •   挺不错,对历史的另一种解读
  •   对历史的另一种解读
  •   这是一些小故事连缀而成,可以从侧面了解一下历史,掀开了真实历史的冰山一角
  •   老张的书,让我等50后的人也包括40后30后的人对以前接受的历史教育,以及现在的历史教育如何改革,有了些许新的认识。以前的教育太粗线条,概念化,复杂的历史被简单化,政治化,人为化。所以要还其真面貌。老张带了个好头,还须政府来响应,不然80后90后说历史还是教科书上那些东西,就白忙活了老张。
  •   作者对历史独到的见解。
  •   作者以不同的视角,解读着那段历史,让我们可以领略到别样的思考方式。
  •   历史小品文,让普通人爱看,是作者的功力。
  •   作者以调侃的方式 评论历史 很有意思。真是不错的书
  •   历史在作者笔下,不再是事件的罗列,而是富有生机。颠覆以往的认知。
  •   印刷和纸张一般;如果你是历史专业的就没必要买了,内容很口水化,不是很专业,多是作者的一家之言;如果你是想随便看看,建议你先借一本看完了你在决定 。
  •   这本书于嬉笑怒骂中调侃历史,填补空白,哈哈。
  •   没有想象中的好。这样的历史杂文,或者叫散文没少看,所以可能期待比较高。历史基础差的同学会看不懂,基础好的会觉得容量小。随手翻翻看吧。
  •   历史杂文中算很有趣的了,我很喜欢
  •   有些历史在字里行间,有些历史是需要的留白,这本书,值得看
  •   首先说,书的印刷和装订没问题,非常好。想起一句话,历史,就是写历史的人需要让看历史的人知道些什么。很多时候,教科书和所谓的经典巨著专家言论所表达出来的历史,无人能确定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历史。也许,永远不会有人知道在过去的那些岁月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本书里写的一些事情,有些是荒诞的,但毕竟也算是一家之言,未必能服众,却能作为酒桌上的谈资论点。也不错。历史像一个羞答答的小姑娘,那是因为我们看到的是这样,在羞答答的背后,谁知道小姑娘到底经历过什么,谁知道,在这羞答答的表象下面,到底有着怎样的真实面目。
  •   原本是为了应付历史老师的作业才买的这本书 看的时间不多 但受益匪浅 历史真的有太多我们不知道的空白 欢迎你来了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