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的诗性阐释

出版时间:2003-12  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作者:刘士林 编  页数:262  字数:24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西洲在何处,两浆桥头渡”。    想好好地做一点江南的书,这个愿望实在是不算短了。    每登清凉山,临紫霞湖,看梅花山的灿烂云锦,听秦淮河的市井喧阗,这种想法就会更加难以抑制……更不要说在扬州瘦西湖看船娘腰肢轻摇起满湖涟漪、在苏州的网师园听艺人朱唇轻吐“月落乌啼霜满天”,以及在杭州的断桥边遥想许多已风流云散的“三生石上旧精魂”了。这是一片特别容易招惹起闲情、逸志甚至是几分荒凉心的土地,随便一处破败不堪的庭院,也许就是旧时钟鸣鼎食的王谢之家,而山头上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小坟茔,也许深埋着就是曾惊天动地的一泓碧血……而在江南生活的所有诗性细节之中,最令人消受不起的当然要算是还乡感了。特别是在明月之夜、风雨之夕的时候,偶而走进一个陌生的水乡小镇,它一定会勾起那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人生沧桑。在这种心情和景物的诱惑下,一个旅人会很容易陷入到一种美丽的幻觉中,搞不清楚此时此刻的他,和刚才还在红尘中劳心苦形的那个自我,谁的存在更真实一些,谁的音容笑貌更亲切温柔一些……    然而,毕竟是青山遮不住逝水,一如江南佳丽总是难免于“一朝春残红颜老”的命运,像这样的一种诗性江南在滚滚红尘中的花果飘零,也仿佛是在前生就已签下的悲哀契约。而对于那些生逢其时的匆匆过客们,那交集的百感也不是诗人一句“欲说还休”就可以了断的。一方面是“夜深还过女墙来”的旧时明月,另一方面却是“重过阊门万事非”的江边看月之人;一方面是街头桂花的叫卖声、桂花酒酿的梆子声声声依旧,另一方面却是少年时代的长干、横塘和南浦却早已不可复闻;一方面是黄梅时节的细雨、青草池塘的蛙鼓依然如约而来,另一方面却是采莲、浣纱和晴耕雨读的人们早已“不知何处去”;一方面是在春秋时序中的莼菜、鲈鱼、荸荠和茨菰仍会历历在目,另一方面在夕阳之后却再也没有了夜唱蔡中郎的嗓音嘶哑的说书艺人,还有那良辰美景中的旧时院落,风雨黄昏中的客舟孤侣,浅斟低唱的小红与萧娘,春天郊原上的颜色与深秋庭院中的画烛,以及在江南大地上所有曾鲜活过的一切有声、有形、有色、有味的事物,如果它们的存在不能上升到永恒,那么还有什么东西更值得世人保存呢?对于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万物来说,还是苏东坡的《前赤壁赋》说得好:“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对于一切已经丧失物质躯壳的往昔事物,它们的存在和澄明当然只能依靠语言和声音来维系。用一种现代性的中国话语去建构一个有生命的古典人文江南,就是勉励我们策划“江南话语”并将之付诸实践的最高理念和实践力量。就像东山魁夷在大自然中写生时的情况一样,漫步在美丽的江南大地上,我们也总是会听到一种“快把我表现出来”的悲哀请求。而有时这种柔弱的请求会严厉得如同一道至高无上的命令,这正是我们必须放弃许多其他事务而首先做这样一件事情的根源。    记得黑格尔曾说古希腊是“整个欧洲人的精神家园”,而美丽的江南无疑可以看作中华民族灵魂的乡关。尽管正在人们注目中的这个湿润世界,已经更多地被归入历史的和怀旧的对象,但由于说话人本身是活的、正在呼吸着的生命,因而在他们的叙事中也会有一种在其他话语空间中不易见到的现代人文意义。让江南永远是她自身,让江南在话语之中穿越时光和空间,成为中华民族生活中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江南话语》希望达到的目标和坚持不懈的人文理想。

书籍目录

主编人语绪篇  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与语言本体论  江南话语的语言基础  “欸乃一声山水绿”上篇 自将磨洗认前朝  二水分流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江南轴心期  木本水源  诗性江南的审美精神  走在回江南的路途中下篇  阡陌纵横  二元构架  宫体诗  南禅  文人  学术  市井风情  日常生活的诗性美学附篇 二三子的夜航船  散步者的诗意  江南诗性地理札记  在神圣之夜走过大地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江南文化的诗性阐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这本书设计和内容精美。值得买。CD效果尤其好。
  •   书的装祯确实有特色,可以买来读到许多名家的文章。理论性与普及型相结合
  •   商品不错,是正品,朋友很喜欢,值得收藏。很有特色,不可多得的一套书。
  •   个人十分喜欢
  •   光盘还好,但书有点旧,特别是封页!书的内容写得很好,值得看。
  •   这本书名头还是有些的,买回来有段日子没有去看,因为尘事繁杂,怕扰了心中那片曾经的清隽,可惜到最后还是被扰了,恰恰被作者的刻意着墨.书的开篇就提到所谓语言本体和实践本体,这个说法本身且不说是否合理,光从逻辑上讲,所有赋予含义的符号不一定只有语言,还有绘画\雕塑\音乐等等,如何只提文字?其次,江南文化的概念是否立得住,文化的存在首先要有传承的民众,其次要有稳定的载体,第三要有相对固定的赋意和引申.而从这些方面讲可能江南文化只能算亚文化层面的一种文明模式.因为其所依存的民众同时拥有不同形态的地域文化形式.另外,要严肃指出的是作者把所谓北方文化定位为统治性的政治文化,江南文化是弱势的被压迫文化,这个说法,歹毒的厉害.隐隐有当年<河殇>的论调,我不得不提请各位读者和可能的读者予以警惕和批判.江南亚文化形态是由特定政治和经济活动所导致的,还是要追溯到南宋的偏安,这个不展开谈.江南亚文化形态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精细和严密,其次是包容和宽厚,再次是圆润和柔顺,而在其中却又包含这种亚文化形式的理念:隐忍和坚韧,延绵和继承.如果说江南亚文化形态在现在快节奏的城市化消费文化和以西方商品化文化形态的对抗中处于劣势,我个人认为是因为其所选择的载体赋意存在不确定性,已经所依托的民众没有形成稳定的社会支配地位.因此,我们在乐道于所谓中国元素时,恰恰割裂这些元素与我们的文化表意之间的联系,所以旗袍成了最代表中国人文情怀的服饰时,我们忘记了这种服饰却是来源于北方满族,而我们说宽袖敞襟的汉服是国粹时,呵呵他代表的也是北方汉王朝当时的审美,这些无论从赋意和民众角度去分析都不是江南亚文化的代表.江南亚文化形态所影响形成的所谓江南语言,无论从语法\表意\符号等方面讲,都遵从也沿袭着当时的"先文化"和"古文化".而这些都于当时的文化交流和政治交流关系密切,所以说,语言本身不能作为文化形态的严格代表,例如外来词的丰富,不能看做是语言主体赋意的丢失.我们说"有司"是中国话,"部门"就不是了?朱自清"如同梵婀灵上奏着的名曲"就不是中国语言的名句了吗?我个人认为从语言单方面去讲江南亚文化形态,可能切入点不准确,因为语言的结构和赋意变化太大,相对而言,建筑\雕塑\音乐倒是更能体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作者从语言切入,开题错误.特别是书中一些武断的论断,更是增大了这种错误,很怀疑,作者如此统治性的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论述,是否也如他所说,定是来自所谓"北方文化"的教育呢?说点题外,这本书的装裱倒是很用了心思,高仿的线装和参差的裁页很有些味道,或许用上草宣纸对页作封面更有味道.可以,被作者的谬误给湮没了.可惜了,无论对我所耗费的时间还是情感,还有偶的"蝇咋",嘎嘎
  •   曾经有对著者的其他书,感觉著者是少有的喜欢思索并具有一定高度和深度的思索者。但这本书的阐释实在是有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浅薄空洞、苍白乏力之感。作者并没有挖掘出对江南文化的深层特性。
  •   书看了大半,觉得很失望,觉得真是愧对了这个诗性的话题,并且语法错误不断,可惜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