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故事

出版时间:2008-08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作者:潘明权,李叔严  页数:256  字数:19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佛教是文化——代《走近佛教文化丛书》总序  佛教自古印度传人中土,史载始于汉,扎根于魏、晋、南北朝,盛于隋、唐,逶迤于宋、元、明、清,直至而今,绵延相传,历经两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佛教已不仅仅是中国佛教徒信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宗教,而且它已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已故的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生前曾多次提到,在大家习惯提宗教的“五性”(民族性、国际性、特殊性、复杂性、长期性)中再加上一性,即宗教的“文化性”。而他老人家身体力行,时时处处坚持首先在佛教中倡导、论述佛教的文化性。他在《佛教常识答问》(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的序言中是这样讲“佛教是文化”的:  我看过曾是毛主席的勤务员李银桥写的书。有一天,毛主席在延安出门散步,对李银桥说:“我们看看佛教寺庙,好不好?”“那有什么看头?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你懂吗?”我因而想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周建人先生写信给我说:“文革”初期范文澜先生向他说,自己正在补课,读佛书。范老说,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对中国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影响,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一九八七年我到四川一个佛教圣地看到被人贴迷信标语的事实,回来写了一份报告,钱学森博士看见了,写信给我说:  “宗教是文化。”  这三个人,一是伟大的革命家,一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一是当代的大科学家,所见相同,都承认佛教是文化。  上面所引的这段文字,再一次证明了赵朴初先生对“佛教是文化”这一提法的赞同。  恩格斯曾经指出,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在欧洲的中世纪,基督教曾经将各门科学统摄到自身统治之下,使它们成为神学的奴仆。佛教并没有形成如基督教那种凌驾于一切的精神统治力量。特别是在中国,由于固有传统文化的作用,佛教始终未能成为思想文化上的主导势力。但佛教影响于社会以及文化学术的许多方面是明显而深刻的。这种影响特别突出地表现在哲学、伦理学、文学、语言学、艺术(书法、美术、音乐、舞蹈、建筑等)诸多方面。在某些历史时期,佛教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也起过一定作用。佛教影响更深浸到人们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以及感情之中。人们通常将“儒(孔子)释(佛教)道(道教)”三教合流看成中华民族主流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代表。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分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决不能忽视和抛开中国佛教文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研究和开展宗教文化活动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佛教文化这些年被炒得很热,有关佛教文化方面的书也出得不少。这对了解佛教和禅学,进一步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很有好处,但这也引出一些问题。毋庸讳言,这些年出版界对佛教文化的宣传,做了不少工作,但其中良莠不齐的现象是存在的,有些出版物言过其实,哗众取宠,不肯做一些基础性工作。有的急功近利,不惜去粗制滥造。为了对这种现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纠正,我们想尝试做一点踏踏实实的基础性工作,即从研究、介绍某些个别的佛教文化现象做起,用事实和形象说话,先引起大家的兴趣,以便引导人们正确地走近佛教文化,渐深渐远,最后达到真实地而不是虚假地,深入地而不是皮毛地了解和认识佛教文化的目的。在如此思考的基础上,我们与天津古籍出版社的编辑和领导达成共识,共同策划出版一套《走近佛教文化丛书》。  这套丛书首先推出四本。即:  《佛经故事》佛经是佛教文化的源头,要想走近佛教文化,必须对佛经有所了解。但佛经卷帙浩繁,博大精深,别说我们普通人,就是得道高僧、佛学专家,穷其一生,也难识其万一。所以我们只能从中选一部分容易理解且有故事性的经文,用说故事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高僧传奇》高僧是佛教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佛教的中国化,是通过许许多多佛教徒和佛教学者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而高僧,就是这批优秀人物的代表,他们以其坚忍不拔的毅力、深邃的学识、高洁的品格垂范后世,为佛教的发展和佛教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辉煌的贡献。我们从历代高僧传记、小说、笔记、野史、民间传说中搜集了一部分高僧故事,加以删削、改编,进行重新创作,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的这种“劝善惩恶”、“动存鉴借”的功能和虚实相济的形式,将高僧事迹介绍给读者。  《妙谭观音》观音被称为在人间救苦救难的大菩萨。按佛教的说法,菩萨是已经成就佛道、而发愿住世度人的一类“有情”。观音可以说是体现菩萨精神的一个典型。在中国,观音信仰是民间信仰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采用“妙谭”(类似“说书”)的形式把观音的故事说给大家。  《禅宗公案》禅宗是最能体现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佛教宗派。禅宗公案是禅宗的血脉,是记录中国禅宗的主要文献,也是禅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公案”起源于唐末,兴盛于五代和两宋。据计算,禅宗的公案大约有一千七百余则。通常所用也不过四五百则左右。公案的内容大都与实际的禅修生活密切相关。禅师在示法时,或用问答,或用动作,或二者兼用,来启迪众徒,以使顿悟。这些内容被记录下来,便是禅宗公案。近些年的所谓佛教文化热,很大程度上是禅文化热。为了使大家初步了解禅的知识,我们选出二百则公案,加以简单解说,以使人们正确认识禅文化,走近禅文化。  因为参与本丛书写作的作者其观点和专业领域不同,写作风格也就不甚相同,编者在统稿时尽量调整统一。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担心达不到读者要求,望请见谅。加之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书中肯定会有很多错误,希望读者批评指正。说句心里话,只凭几本书就想把“佛教是文化”这个课题说清楚是不可能的,好在我们是用这四本书投石问路,如果能得到读者的认可,我们将总结经验教训,再陆续推出若干册,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走近佛教文化丛书》做好。  感谢为《走近佛教文化丛书》出过力的所有同志,感谢即将购读此套丛书并不吝赐教的广大读者!  陈耳东谨识  2007年12月于天津忍斋

内容概要

佛经是佛教文化的源头,要想走近佛教文化,必须对佛经有所了解。但佛经卷帙浩繁,博大精深,别说我们普通人,就是得道高僧、佛学专家,穷其一生,也难识其万一。本书选择了浩瀚佛学故事中的一些容易理解且有故事性的经文,用说故事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书籍目录

佛、菩萨故事  蓝毗尼园诞太子  童年慈悲救伤雁  观农耕田生悯心  游走四门寻真道  菩提树下成正觉  初转法轮鹿野苑  地水火风从何来  弥勒问疾维摩诘  须达长者造精舍  男孩施土修佛舍  慈心因缘不食肉  盲龟百年遇木孔  穷人供佛成正果  海神问难行船人  童子燃灯佛授记  拘尸那伽入涅榘  善财童子参弥勒  施身成仁金毛兽  龙与国王持斋戒  王子以身饲母虎  布施得报穷夫妇  比丘天宝得正道  财迷蛇身施黄金  比丘天花成罗汉  一钱供灯贫难陀  乞儿出家无贵贱  金财布施得正果  割肉饲鹰救鸽子  平安现报差摩女  改恶从善鬼子母修行者故事  沙弥守戒自杀身  比丘持戒护鹅珠  忍辱含垢修行者  忍辱仙人忍诸辱  狂妄无礼婆罗门  贪财僧人遭戏弄  出家凡夫贪利养  立志求道恒伽达  修道者难蒙大冤  为造预言杀亲子  兔子自焚作供养智者故事  聪明媳妇毗舍利  大施舀海索己宝  驯象得悟光明王  国王巧判失牛案  国王智断偷衣案  近村鲜果不可食  木偶少年奇遇记  仆人识宝巧经营  七日怪雨人变狂  巧匠画家比武艺  智救孩子离火宅  老人妙策安天下  两妇争儿辨真伪  万能厨师治天下  两钱乞丐成富者  事实教人辨真伪善者故事  阿泪咤背尸成金  慈力国王施己血  得饶人处且饶人  快目国王施双眼  勒那阁耶助还债  善求恶求两兄弟  社会和谐国安定  仙叹舍财施诊药  诚实少年易金盆  农夫安贫不杀生  农夫勤恳喜成家  贫人木筏庆生还  夫人有令织匠勇  莲花夫人生力士  出卖贫困老婢女  波耶国王息战火  丑女变相缘致诚  舍身弃王做奴隶贪嗔痴人故事  背骆驼上楼磨刀  中箭人钻牛角尖  不知有人在箧中  不遵父言独自行  恶鬼结交贪比丘  兄弟异遇裸国行  得不偿失讨债人  儿子失手误杀父  鲁莽发怒也愚蠢  最受尊重是钱财  国王赏钱空欢喜  海里失盂河里找  害怕眼痛挖眼球  火与冷水俱不得  假扮罗刹吓跑人  骄慢成习改也难  口渴临河不饮水  吉祥三宝何吉祥  名不符实何吉利  良医智寻猝长药  两鬼相争人得利  两徒为师摩患脚  蜜置火上欲扇凉  木桶清水流不尽  受诈失财牧羊人  农夫相思恋公主  贫人贪赏烧自衣  抢擦痰迹踢破唇  上等细布护驼皮  舍命救王求做奴  身有宝珠不知用  熟背口诀难驾船  树上黄金水底捞  偷金不成烧尽棉  偷莲伪装鸳鸯鸣  胜利之后马拉磨  为不开口任贼偷  围着公驴挤驴乳  无知轻信放走龟  五人买婢共使唤  五由旬作三由旬  华丽衣服受款待  小儿请仙辨毛发  心能至诚蛇变金  羞搬凳子肩负重  学王眼跳受惩罚  贪欢喜丸失财物  舅甥食兔互算计  以影为实愚蠢人  庸医夹板医驼背  愚臣挖眼伤仙人  平衡二妻失双目  欲望壮胆祸患出  赞父德行反成拙  贼偷锦绣裹破烂  穷人攀比大富翁  欲避苦役毁双目  助人推车索“无物”  破树取果徒劳苦  自称胆大夜争斗  天外有天诫力士  患难之中识朋友  蛇、象、牛奶像镰刀  夫妻只识岁月貌  吹牛出丑聪明人  公正法官无晚节愚人故事  懊悔多吃六只饼  保瓮杀驼两落空  不守门户护门板  两子分家求愚人  高楼只建第三层  傻徒买驴代陶工  双重失败钓鱼人  四人抬床撒麦种  偷米一口遭刀割  秃子治秃求秃医  为护耳环割儿头  为失一牛杀群牛  为拾一粒失一把  为选美果逐个尝  为葬一子再杀子  学会疗伤鞭自己  榨取蔗汁灌蔗园  愚人集乳不挤奶  愚人食盐反为患  愚者不悟常挨打  自挨鞭打试药效  秃头挨打说人痴  炒熟芝麻作种子  沉香烧炭贱价卖  稻谷掺泥不如糠  灌肠药水用口服  狼吞虎咽效祖先  恋学制瓶空耗时恶人故事  为图报复不惜命  代人捉熊陷险境  诈言马死胆小鬼  荡妇私奔诈称死  恩将仇报遇难人  恩怨奇遇欢喜丸  怪罪天狗吃月亮  金币赎己殃同伴  劣质毛皮卖高价  治妻丑鼻割人鼻  婆罗门妇害婆婆  商贾杀导陷迷津  水沟错解摩尼珠  榘达龙王历苦难  有钱就认亲兄弟  熊伤儿子害道人  一千两肉弥过失动物故事  “聪明”狐狸充虎饥  豺效狮威丧己命  拒食大雁巧逃脱  饿狼受惩守斋戒  海龙化蛇慑蝮蛇  猴王自罚救众猴  猴子捞月一场空  马吃青草猪吃麦  马王鬼窟救商人  猕猴挨打迁怒童  猕猴智脱虬龙口  吹断树枝惊野鹿  仁义智慧九色鹿  善恶双头共命鸟  蛇头蛇尾争先行  虱子跳蚤同归火  贪食乌鸦丧性命  贪心累死觅食狗  小猫学会寻美食  鱼王网底救群鱼  自救悟理孔雀王  小鸟罗婆智斗鹰  野狐学法难成王  鹦鹉日久闻四谛  居安思危智龟王  笼中鹦鹉智脱身  雀王啄骨劝老虎  舍身救鱼作布施  狮子不屑与猪斗  天鹅哺雏雏怜母  鲜果干瘪枉杀鸽  乌鸦孔雀相形绌  乌鸦自救免灾难  避喧修静鹦鹉王  鳖蛇报答救命人  终究是驴不是马  难于共命双头鸟  鸡鸣非时害己命后记

章节摘录

  蓝毗尼园诞太子  两千六百多年前,古印度北部有个叫迦毗罗卫的国家,这个国家现在尼泊尔王国境内,距离印度边界只有几十公里。迦毗罗卫国虽然是个小国,但是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世代居住着释迦族,属于印度四大种姓中的第二等级刹帝利种姓。国王名叫首图驮那,世称净饭王,贤明能干。王后摩耶夫人,是邻国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美丽贤惠。有一天,摩耶夫人做梦,见一头白象入怀中而怀孕。按照古印度的风俗,妇女都要回到娘家分娩。临近产期,摩耶夫人告别国王,率领婢女和仆人等一齐回娘家天臂城。  这一天相传是二月十五日(按中国的说法为农历四月初八),春光明媚,春日融融。回家途中,已经走到离天臂城不远的一个花园,即摩耶夫人的父亲善觉王所建的蓝毗尼园时,摩耶夫人就已经感到腹痛难忍,知道马上要临盆生产,就立刻吩咐婢女、仆人做准备。人们赶紧用布匹围成一个大布帐,只让婢女们在布帐中侍候摩耶夫人。不一会儿,摩耶夫人的腹痛加剧,连忙用右手扶住一棵大无忧树,并扶着树干慢慢躺倒在树荫下的临时床铺上,由接产婆和婢女们为自己接生。这时,一个婴儿已经急不可待地降生了。与此同时,只见晴空中飘来了片云,天上降下了洁净的绵绵春雨,好像天上有九条龙吐水为新生婴儿沐浴。这生下的婴儿就是释迦牟尼,这一天,正好相当于我国的农历四月初八,佛教把这天命名为佛诞日,又称浴佛节。传说,释迦牟尼诞生以后,向东南西北各走了七步,每一步脚下都被一朵从地下涌出的莲花托住,口中念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释迦牟尼降生的传说一直流传到现在。佛教院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都举办盛大的法会浴佛,举行隆重的释迦佛降生的浴佛仪式,用香花、净水,浇洒在裹红肚兜、右手指天、左手指地的婴儿像(又称太子像)上,纪念和庆祝释迦牟尼的诞辰。“释迦”是释迦牟尼所在王族的族名,意思是“能仁”,“牟尼”是他的名字,意思是“寂默”、“能仁寂默”的意思,也有人解释为释迦族的贤人、智者、大雄。  作者于2000年5月访问尼泊尔时,在蓝毗尼园中的摩耶夫人庙中,看到供着三块内容相似的浮雕石刻。石刻图中,左边的摩耶夫人右臂抬起,用手攀住树枝;右边是几位侍女似在为摩耶夫人分娩而忙碌着;石刻图中右下角有一个婴儿缓缓向前走,地面有七朵莲花。这就是释迦牟尼从摩耶夫人右胁下降生后,九龙吐天水为婴儿沐浴,即在地上行走七步的故事。  童年慈悲救伤雁  迦毗罗卫国虽然是个小国,但是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释迦牟尼是这个小国的王子,所以,他童年时锦衣玉食,过着优裕的生活。有一天,释迦族的许多少年在花园中游玩,其中不少少年在比赛射箭,正在此时,有一群大雁飞过,引起大家一阵欢叫,都说,看谁的本领大,可以射下大雁。王子的一个堂弟,名叫提婆达多,他张弓射箭,正好射中了其中的一只大雁。  中箭的大雁落下,掉到王子的园中。王子看到受伤的大雁,非常痛心,他把大雁身上的箭小心拔出,并为它敷上药,包扎好伤口。这时,提婆达多寻找大雁来到王子的花园,王子把雁交还给他。王子说:“我想把它留下,让它养好伤,再把它放生。”提婆达多不肯,王子说:“人皆有慈悲众生之心,何况这是一只受了伤的大雁。”  两人争执不下,就请来释迦族中的几位长者,评论是非。一位智慧长者说:“谁能哺养好这只大雁,大雁就应当归谁。”许多长者都同意这个主张。提婆达多虽然想坚持要这只大雁,因为道理在王子这边,而且没有办法反对这么多同族的长者,也只好同意这个评判,于是大雁就归了王子。王子养好了大雁的伤,把它重新放归山林。  但是,争要大雁的这件事,埋下了提婆达多与王子的矛盾。  《佛本行经》  观农耕田生悯心  一天,净饭王带着少年王子和他的小伙伴(都是周围小国其他王族的少年)出宫游玩,直至野外,看到地里的农民们在辛勤地耕种。王子看到,农民们在烈日之下赤裸着瘦弱的上身,弯身躬背地役牛耕田,一个个面黄肌瘦,干瘪的肚皮々可以看出他们的饥饿,汗流浃背,张嘴喘气,正是他们干渴难忍,什么话都无法形容他们非常辛苦的感受。不时,地主还厉声呵斥,催他们拼命干活。  受痛苦的还有那些耕牛,同样是烈日炎炎,同样是汗流浃背,同样是在耕田,只要走得慢一点,或者耕到硬土而耕不动时,气喘吁吁,人们还要用鞭子狠狠抽打牛背,或用绳子拽非常敏感、引起痛楚的牛鼻子,而且,耕牛们也同样是又饥,又饿,又渴,又累。  翻出的土壤中,地里的小虫露出地面,各种飞鸟把小虫子一一吃掉。大鸟吃不到虫子,就啄小鸟,小鸟吃不到虫子,只飞来飞去在旁边吱吱地叫。

编辑推荐

  佛教故事多如恒河沙数。历代法师用通俗的语言讲授佛教的经义内容,形成了这些浅近生动、蕴涵深远的故事。  《佛经故事》收录了其中的224个佛经故事,大多是以人物、动物,佛事、世事为主题,无不处处寓意学佛信佛,劝善向善,戒贪惩恶,而又不离开佛教的本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佛经故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好书,真希望有越来越多这样的故事书给孩子们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