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解读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天津古籍  作者:张泰|主编:李正堂//高宏存  页数:286  
Tag标签:无  

前言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今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他1640年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据说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一个身披袈裟、瘦骨嶙峋的和尚,袒胸露乳,步履蹒跚地走进他妻子的房间,胸前贴着的一块膏药隐约可见。当他父亲愕然而醒时,孩子呱呱坠地,胸前一块痣,宛如和尚的那块膏药。因此蒲松龄在经历了一生的波折之后,曾自我解嘲说:“之所以一生郁郁不得志,仕途多劫,穷困潦倒,就因为自己是苦行僧转世。”蒲松龄19岁时参加秀才考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获得主考官施闰章的大加赞赏,名震一时。可从此以后,几十年如一日地一试再试,次次都是名落孙山,后来为生活所迫,不得已教书终其生。蒲松龄虽然一生坎坷,终生不得申其志,但却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聊斋志异》是蒲松龄花费了近40年时间完成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12卷,.5 00余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他用优美、洗练的语言塑造了诸多个性鲜明的花妖、狐怪、鬼神形象,涉及社会生活中人文、宗教、风俗、爱情、科举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17世纪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起到了“针砭时弊,劝善惩恶,移风易俗,抒写孤陵”的作用。郭沫若对《聊斋志异》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人木三分。”老舍也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除此之外,蒲松龄还用当地方言撰写了十四种通俗俚曲以及三出戏,编撰了《日用俗字》、《农桑经》、《药祟书》等多种科普资料。但最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作品还是《聊斋志异》,清代陈廷玑说它是“空前绝后之作”,达到了中国历史上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

内容概要

  书籍,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幼学蒙读,在历经千年之后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其意义便在于此。让我们成为阅读的主人,在快乐中增学问、广见识,这部浸润着中国千年文化道德传统的国学解读丛书将会带给你快乐和力量。

作者简介

高宏存,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文化思潮与批评、文化产业与文化政策研究。有多部著作出版,并主编图书近百卷,成功策划实施多个文化产业项目,现于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李正堂,中国作协会员,资深出版人。曾任《报告文学》编委,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总编助理,现为教育科学出版社副编审,并著有作。品多部。张向荣,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自古代文学理论、诗经学等。

书籍目录

一、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劳山道士二、妖艳莫贪,对欲知禁画皮三、不恒其德,或承其羞续黄粱(节选)云翠仙(节选)四、爱君之心,昭乎日月娇娜(节选)青凤(节选)连城(节选)瑞云香玉(节选)五、千年沉痼,时文空言司文郎王子安六、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晚霞(节选)公孙九娘七、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促织胭脂(节选)席方平(节选)红玉八、贞女正心,贤女柔心小翠黄英婴宁商三官聂小倩

章节摘录

【经典原意】第二天凌晨的时候,道士把王七叫了过去,交给他一把斧子,让他跟随其徒弟们一起上山砍柴。王七恭敬地听从师父安排,随大家进山砍柴。一个多月过去了,王七的手和脚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这份苦让他实在受不了,暗地里产生了回家的念头。一天晚上,王七回到观中,见师父正陪两位客人饮酒。当时天色昏暗。只见师父用纸剪了一面镜子,把它贴在墙上。一会儿工夫,满屋明月照耀,熠熠生辉,屋里的东西都看得清清楚楚。众徒弟围绕在身边,忙前忙后。这时一位客人说:“如此的良宵美景真是快乐,大家应该共享快乐。”于是师父从桌上取下一个酒壶,把酒分赏给徒弟们,嘱咐他们尽情痛饮,一醉方休。王七心里直犯嘀咕:门徒七八个人,一壶酒怎么喝得过来呢?徒弟们纷纷找杯子找碗,争先恐后,唯恐到自己这里酒没了。然而斟来斟去,酒却一点也不见减少。王七不由得暗自称奇。不一会儿,另一位客人说:“多谢主人赐给明月照耀,不过,像这样默默地饮酒,也太乏味了吧,为何不把嫦娥从月宫请来呢?”王七只见师父将手中的筷子抛向月宫中。随机一位美人从月亮中走来。开始还不满一尺,到了地上就如同常人一般高了。纤细的腰肢,秀美的面容,步履翩翩地跳起了霓裳羽衣舞。一会儿又唱道:“神仙啊神仙,你们还同来吗?为什么把我幽禁于广寒宫中啊!”歌声清脆悠扬,如同洞箫吹m的音响。唱完后她轻盈地登上了桌子。大家惊奇地注视着她,可仙女眨眼就又变成了筷子。师父和客人大笑起来。又有一位客人说:“今晚真快乐,可是我醉了,你们到月宫为我饯行吧。”于是三人移动酒席,渐渐进入月中。三人坐在月中饮酒,胡须眉毛都那么清楚,好比镜中的影子一样清晰。又过了一会儿,月亮渐渐暗下来,一个门徒点上蜡烛进来,却见只有道士一个人坐在桌旁,客人已经不见了踪影,桌上还有残羹剩菜。回头再看墙上的月亮,只不过是一张镜子般大小的圆纸而已。道士问他的众徒们:“喝够了吗?”众人齐声回答:“喝足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不断,人口锐减。为了繁衍人口,充足兵源,统治者对婚姻的要求放宽了许多,不再追究妇女再婚。此时由于玄学的兴起,儒学相对低落,妇女的地位提高了一些,甚至东晋时出现了女子休夫的情形。但是,统治者对“孝子、顺孙、义夫、节妇”的宣传与鼓励还是没有停止,女子的地位没有从根本上发生质的变化。隋唐时代,由于北方异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长期交融,北方重视妇女地位、倡导婚姻自由的文化传统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无论社会舆论还是官方立法均对妇女再婚持宽容的态度。唐代皇室中妇女再嫁的也不乏其例。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唐代中前期,甚至出现了女主临朝的事情:高宗后武氏、中宗后韦氏、肃宗后张氏,都曾一度掌握实权。宋元时代,由于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甚至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荒唐谬论,根本不把妇女的权益放在眼里。宋初的时候,由于受到唐代遗风的影响,社会上妇女再嫁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南宋以后,在朱熹等人的极力鼓吹之下,理学的思想开始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从此以后,皇室以及社会上再婚的状况也日渐减少,统治者所宣扬的节妇、烈女则大为增加。元代北方民族曾一度流行兄死嫂改嫁于弟的习俗,也就是收继婚制度,但是,在汉族人看来是不合伦理的,而且与法律产生了冲突,故而在汉族地区并没有大规模流行。同其他朝代相比,明清时代妇女的地位可以说达到历史的最低点,妇女再嫁要受到法律的严惩,官员的妻室更是不许再嫁。《大明律》、《大清律》中都有明确的规定。明清时期,封建的宗族势力对妇女的婚姻权有着至高无上的约束力,妇女要想再嫁,在强大的宗族势力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在明清时代,民间的贞节牌坊随处可见,妇女一生守节甚至殉夫从死的更是不计其数。

编辑推荐

《解读》是国学解读丛书(第2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聊斋志异解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是一本很好的书 服务也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