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诗

出版时间:2004-9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作者:莎士比亚  页数:201  字数:120000  译者:艾梅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十四行诗(Sonnet),发源于意大利,16世纪中叶传入英国。其语句整齐、短小精悍、格律严谨、富于音乐效果,内容多以歌咏爱情为主。    莎翁是英国十四行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打破原有的诗体的惯例,独树一帜,被誉为“莎体”。    莎翁的十四行诗大多作于1592至1596年,最初一部分以手稿的形式在贵族的文人雅士中传阅,直到1609年才出版。    《十四行诗》以吟咏缠绵悱恻、坚定执著的爱情为主,在沙翁的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其戏剧一样,是世界文学的不朽名篇。

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世界最杰出的大文豪。
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都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七岁上学,十六岁时因家境贫困而辍学。二十二岁时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最初在剧场里看马、做杂役,1588年前后开始创作剧本。
莎翁一生写下了不可胜数的剧本和诗歌,流传下来的有三十七部戏剧、两首长诗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被同时代的戏剧家称为“时代的灵魂”。而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其十四行诗也被称为奉献给世界的“不朽的绝唱”。
1616年,莎翁逝世。巧合的是,他的生卒同为4月23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十四行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0条)

 
 

  •   莎士比亚的是四行诗是经典,是一种文化。读一下令人感觉舒畅,而且是双语版的,帮助学习外语,又能读出一些中文翻译不出来的韵味,很不错的东西!
  •     恕我眼拙,读了前几首唯一的感想就是美丽的生物应该繁衍。。。
      sonnet 1 "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
      sonnet 2 if you do not pass on your beauty you'll be criticised by the world and will regret........
      sonnet 3 如果不把镜子里的那张脸复制下去你就是thou dost beguile the world.........
      好了,看看镜子,我已经打算出家了。。。。。
  •     宝树的《时间之墟》频繁出现瞬间逆逼格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略有好奇的找来原诗译作对比一下。
      
       Sonnet XV
       When I consider every thing that grows
       Holds in perfection but a little moment.
       That this huge stage presenteth nought but shows
       Whereon the stars in secret influence comment.
       When I perceive that men as plants increase,
       Cheered and checked even by the self-same sky:
       Vaunt in their youthful sap, at height decrease,
       And wear their brave state out of memory.
       Then the conceit of this inconstant stay,
       Sets you most rich in youth before my sight,
       Where wasteful time debateth with decay
       To change your day of youth to sullied night,
       And all in war with Time for love of you,
       As he takes from you, I engraft you new.
       -by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 -1616)
      
      宝树 译
      当我看到一切生长者,
      只在刹那间能够完美;
      世界舞台上一无所有,
      唯有星辰在秘密中牵引。
      我看到人类像草木一样生长,
      被同样的天空赋予盛衰。
      少时繁茂,日中则仄,
      一切美好都从记忆中被抹去!
      于是这瞬间停留的诡计,
      让你青春的容颜出现在我面前。
      而残暴的时间和腐朽商议,
      要把你青春的白日变成暗淡黑夜,
      为了爱你,我将和时间对抗,
      它从你身上夺走的,我会重新嫁接。
      
      梁宗岱 译
      当我默察一切活泼泼的生机
      保持它们的芳菲都不过一瞬,
      宇宙的舞台只搬弄一些把戏
      被上苍的星宿在冥冥中牵引;
      当我发觉人和草木一样蕃衍,
      任同一的天把他鼓励和阻挠,
      少壮时欣欣向荣,盛极又必反,
      繁华和璀璨都被从记忆抹掉;
      于是这一切奄忽浮生的征候
      便把妙龄的你在我眼前呈列,
      眼见残暴的时光与腐朽同谋,
      要把你青春的白昼化作黑夜;
      为了你的爱我将和时光争持:
      他摧折你,我要把你重新接枝。
      
      辜正坤 译
      当我忖思,一切充满生机的事物
      都只能兴旺短暂的时光,
      在世界这大舞台上呈现的一切
      都暗中受制于天上的星象;
      当我看到人类像草木一样滋长,
      任同一个苍天随意褒贬抑扬,
      少壮时神采飞动,盛极而渐衰,
      往日的鼎盛貌逐步被人遗忘。
      正是这种对无常世界的忧思,
      使我想到你充满青春朝气的形象,
      而今肆虐的时间和朽腐为伍,
      要化你青春的洁白为黑夜的肮脏。
      为了与你相爱,我将向时间提出宣战,
      它使你枯萎,我令你移花接木换新装。
      
      然后我排列组合一下,就成了这个样子,通俗易懂缠绵悱恻:
      
      当我想到生长于世间的万物,
      华美绚烂都不过在朝夕之间;
      而在这巨大舞台上演的一切,
      无非是由星辰在冥冥中牵引。
      我看到人类像草木一样生长,
      被同一片天空赋予盛衰。
      少时繁茂,日中则仄,
      璀璨都被记忆抹掉。
      于是这无常的征候,
      便把韶华的你在我眼前呈列,
      眼见残暴的时光与腐朽同谋,
      要把你青春的白昼化作黑夜,
      为了爱你,我将和时间对抗,
      它从你身上夺走的,我会重新嫁接。
      
      情诗,必有赋诗者爱欲的秘密托付;因为有爱之人,所以动情、所以为诗。(聂鲁达语)
  •     这个译本很糟糕。
      塞吉维克的《男人之间》引用了莎翁十四行诗的第42首,和艾梅译本比较下得到上述结论。
      塞书译文如下:
       ”你拥有她,并不是我所有的悲伤,
       但仍可以说,我曾深爱过她;
       她拥有你,这才是让我恸哭的主因,
       这个爱的丧失更真切地触动我。
       爱的罪人,我会这样来原谅你们:
       你爱她,是因为你知道我爱她,
       因为我的缘故,她如此践踏我,
       让我的朋友为了我而认可她。
       如果我失去你,我的丧失就是我爱人的收获,
       失去她,我的朋友则获得那个丧失;
       他们找到彼此,而我两者皆失,
       而为了我的缘故,他们让我独自承担……”
      艾梅译本如下:
       “你占有她,并非我所有的悲哀,
       然而,我的确对她有深深的爱;
       她占有你,那才是我最大的痛苦,
       爱情的损失对我的触动更深。
       我挚爱的冒犯者啊,我愿这样为你开拓:
       你爱她,因为知道我爱她,
       她骗我,也是知道我爱她,
       那就让我的朋友因我去爱她吧!
       失去你,我的失去正是我爱人的收益,
       放弃她,我的放弃正是我朋友的获取;
       你们各有收获,去哦却二者尽失,
       都因我的缘故,你俩把我折磨……”
      两者对比之下,就可以看出艾梅译本意义衔接的犹疑和不连贯。所以读的时候一直觉得难以理解。
      ——————————————————————————————
      一说戴镏龄的版本最具神韵(也有说朱生豪、卞之琳的译本好)
      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期间,他师从当时英国的莎士比亚研究权威Dover Wilson教授。戴先生的中文功底也十分雄厚。他写过《从西洋诗看中国诗的特点》的论文。
      ——http://www.eyjx.com/eyjx/1/ReadNews.asp?NewsID=5443
      
      
  •      兴许是时代印记,老一辈学者的译文多有“传道”的倾向,为读者剥去雾霾,大白话盛行。在扫清诗歌阅读壁垒的同时,又使原诗的所用的语言技巧近乎丢失殆尽。
      
       以34为例,11-12行有:
      
       Th’ offender's sorrow lends but weak relief
       To him that bears the strong offense's cross.
      
       cross被翻译成了“煎熬”,原义“十字架”背后所隐含的基督教义毫无保留,类似的情况在这个译本里屡见不鲜——译者随译文一起将注释夹杂其中,并配之以“译解”帮助读者阅读。
      
       这样的处理对于建国初期扫盲时期的读者或许是幸事,如今早已不是把耶和华跟西王母搞混的年代,一个中英对照本的诗集还是少些关照为好,我朝人们的诗歌阅读能力总不能一直停留在扫盲阶段,这样读者所得不过面对译文的二度想象。
  •     现代诗中,很喜欢闻一多的诗。很多比喻,很多讽刺。描写生动形象。这些诗还算是看得懂的,知道在说个什么事。而莎翁的《十四行诗》,太有名,真的是慕名而读,就是看不懂他要表达什么具体的意思,大概是爱情方面的,而这样的爱情还让我觉得有些许诡异。
      
      全诗一共一百五十四段。刚看的时候怎么总觉得他在唠叨,快结婚吧,孩子是你生命的延续。还挺催促的。没理解。。。
      
      第二十段
      
      你有一张女人的脸 是造物亲笔画的,是我诗中热情之所寄;
      
      你有一颗女人的温柔的心,但并未沾染 一般轻浮女子之善变的恶习。
      
      你的眼比她们的亮,不那样虚伪的流盼,你看到什么便给什么镀上了金;
      
      你风度翩翩,压倒了一切美貌的少年,使男人们目眩,使女人们倾心。
      
      造物主原想把你造成一位女郎,后来再造你的时候爱上了你,
      
      为了使我对你大为失望,在你身上添了一件对我无用的东西。
      
      她既然选中了你,要你讨女人的欢心,把你的爱给我,把情欲送给她们。
      
      很明显的同性恋倾向嘛。之前有听说过莎士比亚是同性恋,但好像没什么深刻的体会。这回他在诗中变现的这般露骨。应该不会质疑别人误解了他的意思。有时候在想,其实一些疯狂的事以前并不是没有,只是信息比较闭塞,大家才不知道。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达到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奇特的事都可以通过网络流传,大家知道了,才会觉得这个时代疯了。其实,哪个时代不疯狂呢。
      
      第二二段
      
      你已把心给了我,我不能再还给你。
      
      这句话说得好好,分手的时候可以用额。你把心给了我,便是我的了,岂是你说要回去就能够要回去。
      
      第六二段
      
      我觉得无人有我这样俊秀的脸,这样完美的体形,无事比这更要紧;
      
      我自己私下估量我自己的优点,我在各方面超过了所有的人。
      
      没想到莎士比亚这么自恋,都能把这样的词藻形容自己。诗歌肯定加上了感情的渲染,但也不可能没有自传的成分。不会无病呻吟,不会借题发挥。这就是有点自恋的旷世之才莎士比亚。
      
      第七九段
      
      他说你有美德,那句话 是他窃自你的行为;他说你美,那是他在你脸上发现的:
      
      他夸 你的种种,你早已就具备。那么为了他的话你无需感激,因为他该给你的原是你自己付出去的。
      
      细细体会吧,能把人夸奖到这个程度也不简单哈。
      
      但要是有人批评自己也肯定是自己在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咯。
      
      第一五四段
      
      也就是最后一行:爱火可以烧热了水,水不能冷却爱情。
      
      说的很传神,很美。作为结尾很完美。
  •     写推荐是因为这本书是中英对照,推荐英文部分,此外这本书还附带光盘,值得购入听光盘的英文部分。
      
      至于中文版的翻译,我个人更喜欢梁宗岱的翻译版本。在此,不妨对比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66首的两个译本:
      
      ★梁宗岱的译本如下:
      厌了这一切,我向安息的死疾呼,
      比方,眼见天才注定做叫化子,
      无聊的草包打扮得衣冠楚楚,
      纯洁的信义不幸而被人背弃,
      金冠可耻地戴在行尸的头上,
      处女的贞操遭受暴徒的玷辱,
      严肃的正义被人非法地诟让,
      壮士被当权的跛子弄成残缺,
      愚蠢摆起博士架子驾驭才能,
      艺术被官府统治得结舌箝口,
      淳朴的真诚被人瞎称为愚笨,
      囚徒“善”不得不把统帅“恶”伺候:
      厌了这一切,我要离开人寰,
      但,我一死,我的爱人便孤单。
      
      ★本书译者 施颖洲的译本如下(在这本书的第67页):
      厌倦这一切,我哀求永息,
      例如,看见天才为乞丐,
      空洞无物的却锦衣华饰,
      最纯洁的盟誓惨遭破坏,
      金冠荣誉被无耻地乱放,
      少女贞操遭到横暴摧残,
      正值完美痛受侮辱冤枉,
      滥竽充数,贤能一筹莫展,
      艺术受制当局有口难分,
      愚昧俨然博士驾驭专家,
      单纯的真理被乱呼天真,
      良善被俘侍候元恶俘者:
      厌倦这一切,我真想走开,
      可是一死,便会抛下我爱。
  •     对赞美和比喻的节制
      
      ——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之第130首谈修辞
      
      语言学家贝特森认为:一首诗中的时代特征不应去诗人那儿寻找,而应去诗的语言中寻找。真正的诗歌史是语言的变化史,诗歌正是从这种不断变化的语言中产生的。而语言的变化是社会和文化的各种倾向产生的压力造成的。比如,英雄史诗、骑士赞美诗、宗教赞美诗在告别了中世纪的欧洲发生着巨变,但它们留下了英语诗歌的修辞习惯。直至文艺复兴时期,一些诗人写作时都更倾向于简单且直截的比喻。他们中的许多对无节制地赞美所写事物乐此不疲。大刀阔斧地使用这些一步到位的比喻,以昭显哪怕毫无关照的事物,其在诗人想象中具有神圣、强大、完美而不可触及的特征。
      
      英国诗歌的发展到了莎士比亚生活的伊丽莎白时代,英语表述开始趋异于英国中世纪诗歌或翻译作品,而趋同于朴素的口语化的松散表达。其中的一大特点,便是自莎士比亚的诗歌起,对极度的赞美和极度的比喻产生了警觉。莎士比亚在第一三〇首十四行诗中写道:
      
      我的情人的眼睛绝不像太阳;
      
      红珊瑚远远胜过她嘴唇的颜色;
      
      如果发是丝,铁丝就生在她头上;
      
      如果雪算白,她胸膛就一味暗褐。
      
      我见过玫瑰如缎,红里透白,
      
      但她的双颊,赛不过这种玫瑰;
      
      有时候,我的情人吐出气息来,
      
      也不如几种薰香更教人沉醉。
      
      我挺爱听她说话;但我很清楚
      
      音乐会奏出更加悦耳的和音;
      
      我注视我的情人在地上举步,——
      
      同时我承认没见到女神在行进。
      
       可是,天作证,我认为我情人比那些
      
       被瞎比一通的美人儿更加超绝。
      
      也许后人读罢此诗,会惊异于莎士比亚在前十二行里做的让步反驳,只为最后两行的点睛之笔。如果这样解读,就忽略了莎士比亚对“瞎比一通”的质疑。他不把拿“太阳”、“红珊瑚”、“丝”、“雪”、“玫瑰”、“薰香”、“和音”、“女神”作比认定为好,它们也没有在这首诗里充当让步反驳工具的权限。相反地,“我情人”的美比那些被“瞎比”的美人“更超绝”,正是这些极度的赞美和极度的比喻出现了问题——这适得其反才是值得反省的。
      
      
      
      文艺复兴的帷幕拉开以前,包括诗人在内,没有人能怀疑自己和世界是脱节的。对世界的解释权掌握在宗教改革前的教士手中,人和上帝的交流是间接的,需要地位、知识、财富的授权。那时,对上帝的溢美之词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各位诗人的笔下。这甚至是无节制赞美与比喻的习惯形成的根源。这个过程在诗歌的历史上铺陈开来,对基督教的赞美,从上帝延伸至人间。对于心爱之人,诗人将其喻作“女神”。“爱人”与“女神”合而为一,“爱人”在诗人心中越来越趋近“女神”,也越来越失去对本体“爱人”的真实体验,反而转向对喻体“女神”的神圣崇拜。结果只是在诗中将“爱人”拉上神坛,陷入更深层次的不可触得。
      
      将“人”比作“神”只是神圣化的第一步。很快,赞美人间事物已不仅限于直截把“神”作为喻体,而是将有关“神”的词句加到“人”的身上。许多诗人都曾把“情人的眼睛”或类似的事物比作“太阳”。这背后还藏着诗人心中另一层比喻:“情人”和“女神”,正如“眼睛”和“太阳”。“眼睛”是“情人”神采奕奕的窗口;同时,那时的人们也认为“太阳”和“女神”都是非凡间的事物,对它们的布置也不必像布置“眼睛”和“情人”的关系那样苛刻——毕竟人间无法理解神世的关系,肆意的理解甚至会因冒犯遭到打击,因此在写作时只需理解它们的“神圣性”即可作比。“太阳”是“女神”神采奕奕的“窗口”就这样定了下来,空间位置等相似性就不必考虑了。
      
      然而,屠岸先生认为:比喻,正是这种对相似性的不必考虑模糊了事物的特殊性。当我们将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时,强调的仅仅是二者的相似性:“像”。久而久之,这种“像”就趋于“等同”了。“太阳”在诗歌世界成为“眼睛”的代名词,这种等同消解了二者的特性。实际上“太阳”和“眼睛”并没有什么相同,有时候连“相似”都算不上。只是在语言习惯下,反复作比使它们变得相同罢了。但这种相同,只会瓦解语言的特殊性。莎士比亚做着这样的反思,而他的诗作,便旨在破除这种瓦解。
      
      像苏格拉底蔑视那些为了取得辩论的胜利而不择手段的修辞学家一样,莎士比亚对这些为了赞美与修辞却极大地打压了人的真实情感的诗作同样嗤之以鼻。莎士比亚的警语埋藏在诗句中,他把对情感的体验而不是修辞的套路放在第一位。过度修辞和赞美只会令感情失真,这样诞生的诗作只是本体和喻体彼此妥协的结合体。把“美人”的“嘴唇”比作“红珊瑚”,像是在为一件名为“嘴唇”的工艺品撰写说明。二者除了颜色可能相同以外,其它特征近乎没有交集。进一步说,这样的比喻却把“嘴唇”说成冰冷、坚硬和触碰不得的东西。打这样的比方以前,诗人率先把对美人的爱慕抛到了脑后。这些落入俗套的修辞法宝,加之于每件事物上都变得可行了。
      
      莎士比亚从第一首十四行诗起就在履行这样的反叛。他像一位逻辑清楚的智者给爱友讲述美好事物应当繁盛下去的道理。他抽丝剥茧般讲述上帝创造美好事物是为美德的过程,用“蕃息”、“芬芳”、“埋葬”、“吝啬”等情感体悟代替了干瘪的对上帝的赞美。却正如第一三〇首的末尾两行所说的那样,这样的赞美胜过任何一种看似神圣实则空洞的讴歌,它才道出了神圣上帝的真正秘密。
      
      为完成莎士比亚饱满的情绪表达,后面的十四行诗中他借助记忆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它们比“神圣性”的东西更加贴近内心。为了和空洞的赞美者犯下同样的错误,莎士比亚通过大量的隐喻、转喻、谐音、双关等其他新颖的修辞格完成对记忆诗化的背叛。将爱友的肖像比作“彩画的饮宴”,“饮宴”不再是饕餮大餐,而是和爱友相联系的美好时光(第47首);“由于爱”的“爱”指代对“马”的爱,也指代对“爱友”的爱(第51首);“甜蜜的爱”是莎士比亚的“自爱”,也是对“爱友”的爱(第56首);“土壤是这样”中的“土壤”和“宽恕”谐音(第69首);“又害怕老年把他的财物偷取”中的“老年”是“死”的转喻(第75首);“听你的背叛摆布”中的“背叛”是“君王”的隐喻,来自第57首中将“爱友”称为“君王”(第92首);“烙印”作为“耻辱”的转喻在“因此我名字只得把烙印承受”里出现(第111首);“但愿你获得‘心愿’”中的“心愿”正是莎士比亚名字(Will)的简写(第143首)。这些例子简直不胜枚举。
      
      
      
      古英语的古不仅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上,在成文的修辞中也有着自己的印记。莎士比亚的诗作呼喊了对赞美和比喻的节制,也因其对修辞现状的敏感和文学创作的斟酌态度,给英文写作带来另一种转机。莎士比亚时期的英国文学是过渡时期的文学,之后包括诗歌在内的英国文学在十八世纪变得典雅和明晰,这又与维多利亚时代英语的模糊、冗繁作了平行的对照。莎士比亚的诗歌上承中世纪英语写作,下启因霍布斯理性主义影响的现代英语写作,带给了英诗从格式到修辞的深远影响。
      
       2012.6.9
      
      参考资料
      
      [1] [英] 莎士比亚著,屠岸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2008,重庆:重庆出版社。
      
      [2] [美] 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译,《文学理论》,2010,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 [英] F.W.贝特森,《英语与英诗》,1936,牛津:牛津出版社,第6页。
  •      这无垠的宇宙对我都是虚幻; 你才是,我的玫瑰,我全部财产。
      
      太阳天天新天天旧, 我的爱把说过的事絮絮不休。
      
      全世界,除了你,我都认为死去。
      
      我的真心教眼睛说假话。
      
      尽管杯中有毒,罪过总比较轻,
      因为先爱上它的是我的眼睛。
      
      就算我没写诗,也没人真爱过。
      
      药也会变毒,谁若因爱你而生病。
      
      你弹琴,冒失的琴键既由此得到快乐, 请把手指给它们,把嘴唇给我。
      
      一切缺少你的颜色的都是丑。
      
      你还会发狠的,我是你的囚徒,
      我和我的一切必然任你摆布。
      
      你爱那些明眼的,而我是瞎子。
  •     这无垠的宇宙对我都是虚幻; 你才是,我的玫瑰,我全部财产。
      
      太阳天天新天天旧, 我的爱把说过的事絮絮不休。
      
      全世界,除了你,我都认为死去。
      
      我的真心教眼睛说假话。
      
      尽管杯中有毒,罪过总比较轻,
      因为先爱上它的是我的眼睛。
      
      就算我没写诗,也没人真爱过。
      
      药也会变毒,谁若因爱你而生病。
      
      你弹琴,冒失的琴键既由此得到快乐, 请把手指给它们,把嘴唇给我。
      
      一切缺少你的颜色的都是丑。
      
      你还会发狠的,我是你的囚徒,
      我和我的一切必然任你摆布。
      
      你爱那些明眼的,而我是瞎子。
  •     十四行诗,又称“商籁体”,发源于意大利,流行于十四至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大陆。其语句整齐、短小精悍、格律严谨、富于音乐效果。十六世纪中叶传入英国,不久便风行于英国诗坛。莎士比亚是英国十四行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打破原有诗体的惯例,独树一帜,被称为“莎体”。《十四行诗》以坚定执著的爱情为主,被誉为“爱情圣经”,在莎士比亚的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里令人喜欢的诗句:
      
      这无垠的宇宙对我都是虚幻; 你才是,我的玫瑰,我全部财产。
      
      太阳天天新天天旧, 我的爱把说过的事絮絮不休。
      
      全世界,除了你,我都认为死去。
      
      我的真心教眼睛说假话。
      
      尽管杯中有毒,罪过总比较轻,
      因为先爱上它的是我的眼睛。
      
      就算我没写诗,也没人真爱过。
      
      药也会变毒,谁若因爱你而生病。
      
      你弹琴,冒失的琴键既由此得到快乐, 请把手指给它们,把嘴唇给我。
      
      一切缺少你的颜色的都是丑。
      
      你还会发狠的,我是你的囚徒,
      我和我的一切必然任你摆布。
      
      你爱那些明眼的,而我是瞎子。
  •     
      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 、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
      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这看来是无容置辩的。莎士比亚创造词汇的天赋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常被引用。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莎士比亚的作品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据统计,莎士比亚用词高达两万个以上。它广泛采用民间语言,注意吸收外来词汇,还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可谓集当时英语之大成。莎剧中许多语句已成为现代英语中的成语、典故和格言。
        虽然莎士比亚用英文写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闻名世界的人物。虽然英语不完全是一种世界语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语言都更接近世界语言。而且莎士比亚的作品被译成许多种文学,许多国家都读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戏剧。世世代代的戏剧家都研究他的作品,企图获得他的文学气质。他的戏剧中放射出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其意义早已超出了他的时代和国家的范围。他对文学界造成如此大的影响,难怪著名的戏剧家本·琼斯说:“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在他的故居,已竖起了近200多个国家的国旗,每一面都代表一个国家翻译了他的作品。对莎士比亚的研究也成了一门学问,叫做“莎学”。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 Beth)。著名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正剧、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
      
  •      这是一本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节选吧,书名小标题是“名篇详注”,但我没有理解是节选,了,封面是XXX编著,确实是编为主,除了序言好像确实没有作者亲自写的东西了。书中诗的英文字体特别大,而且罗列很多莎士比亚相关的内容,是最初我选中这本书的理由。如果没有作者的序言,如果书名写明是节选(而不是“名篇详注”),这本书可能会更好些。
      
      ---------------以下仅为个人观点-------------
       坐定看了一会,首先看到的是序言,一股莫名的气就上来了。作者(http://baike.baidu.com/view/1392818.htm)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博士,某大学的“博导”,而且是学文学的,序言也写得松散、中文化,不严谨。写过论文,大家都知道序言就是一张“脸”,都经过反复推敲的,写得缜密、简练。这本书,大概只有序言是作者自己写的,别的基本上是“编”为主,不是作者的亲自写的。不知道是时间不够,还是怕我们看不懂,研究莎士比亚这么多年的文学博士,也就写了这样的序言,没有功底;猜想序言也是给很多同行审阅过的。而且这本书这么点工作量,也居然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心里更有丝丝凉意涌上来。立志莎士比亚文学的童鞋要小心了。仅仅5页的序言,可以推敲的东西却感觉好多,以下仅仅是本人“非常主观”,“刻毒”的评论,仅供参考:
      
      
      A.认识上的问题
       1. Helen Vendler, the internationally well known gold medal professor.... 这么多的前缀,大概是作者现在缺少的东西 (internationally, well known, gold medal) ,让我读得差点断气,太景仰Helen Vendler了。
       2. ...possibly upon the obscure name of the college where I was then teaching, 是摆脱自己水平差的理由,还是想侮辱母校?
       3. ...seldom there is the chance to find Shakespeare’s Sonnets published in selections...真是稀奇了,“节选”,100%的抄写也可以是出书的理由,或者是国家项目研究的内容?我不能认同。而且书名的“名篇详注”我不知道是节选,害得我买了个“阉割”版本回来。
       4. One note to copyright matters and materials used: all that I have quoted is for the purpose of teaching instead of business of profit. 我的理解教学就是在课堂上使用,100%抄写别人书本,可以。但是这本书是中国人大出版社出版,全国都可以买,不是商业是什么?100%的抄写其他作者的对莎士比亚的评论,一点版权意识都没有或者真当别人是傻瓜了。抑或是难言的苦衷,大概是出了书并且全国发行,更容易骗国家项目通过了。
      
      B.感觉和中文这么接近?
       1. ...which make up high mountain for students and scholars in ages to climb.. 书山有路勤为径?
       ...As I was one of the brave yet ignorantly reckless climbers......
       2. ...to some degree stop the itching of the skin through outlayered clothing.... 隔着衣服挠痒? 隔靴挠痒?
       3. Since in China the gusts of American fashion winds prevail strongly... 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
       4. ...put heavy loads of burden upon the shoulders of readers... 太长了?是不是简单点give heavy burden to readers?
       5. This is like a compass for a sailor over the boundless sea, by the proper use, he will not get lost in his journey. 好熟悉啊,好长啊。
       6. ....
      
      
       最后还是淡定、淡定,活在当下,享受现在。毕竟这本书也花了心血的编的,虽然没有作者的思想,但庆幸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排版还好,是最安慰的一点。最后还是感谢作者,带给我一个不一样的选择。
      
      推荐其他版本:
      《The Poems》Bantam Classics 外文书店价格¥21 实惠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720620/
      
      其他:
      Wordsworth classic, Collins classic, Bantam classic都有莎士比亚的各种文学作品,个人感觉外文版的,字体和排版格式更适合阅读,外文书店或者大书店都有,书架上仔细找找。价格实惠,一般25-40多的原版书比较多,原著,当当网上经常没有货,而且不一定便宜。目前最喜欢Bantam版的莎士比亚,The most student-friendly Shakespeare on the market,偶数页是剧本,奇数页是英文疑难解释
      
  •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即使配合原文读,其优美我们也很难欣赏,因其英语的古韵的使用以及对修辞的创造不通过考证无法窥其全貌,因而翻译除非天马行空的运用汉语优美流畅的意象去填补,译出诗句连原作皮毛都难得。而若是直译其文,当是味同嚼蜡难得其味……这本诗集翻译在两种方法上找平衡,但无法逐句力求妥帖,因而不同诗行的水准参差不齐。
  •     因为十四行诗里面有表述韵律的ABBA节奏描述、本来以为注明的ABBA乐队与本帮的SONNET一样,也是因十四行诗而取得的名字呢。结果我错了。
      正确的是这样的:ABBA——希伯莱语中,ABBA一词是"父亲"的意思,这也是乐队成员的名首字母的拼合形式。
      汗啊|||
      不学无术的日子该结束了。
      
  •     Melancoly于2009年12月19日
      
      我怎能将你与夏日相比? 你比它更温和可爱:
      动人的花蕾在五月咆哮的风中颤抖,
      夏日的美好时光也绝不长久:
      
      太阳的金色光芒虽然耀眼,
      却常常以灰暗的面貌出现;
      
      再美貌的物什都逃不过凋谢,
      命运流转或无意间将其拆解;
      
      可你如夏日般不会褪色,
      你的美貌也将永存;
      
      死神无法夸耀你曾在它的阴影中游荡,
      伴随永恒的诗篇你将留存:
      
      只要人类生生不息 我的诗句能被见证,
      你就会在传承中得到永生!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e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e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原文地址:http://killamangiro.blog126.fc2.com/blog-entry-42.html (转载请注明)
  •     Shakespeare sonnet 18 begins the thematic group in which the speaker/poet muses on his writing talent, often addressing his Muse, his ability, and even his poems.
      
      First Quatrain –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In the first quatrain, the speaker muses about comparing the poem to a day in summer; then he begins to do just that. In comparison to a summer’s day, the poem is deemed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The qualification of more “lovely,” at this point, seems to be just the speaker’s opinion, but to prove the poem more temperate, he explains,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the “rough winds” that blow the young buds of flowers about is certainly not mild or temperate. And also summer just does not last very long; it has “all too short a date.”
      
      The poem, when compared to a summer’s day, is better; its beauty and mildness do not end as summer along with its “summer’s day” does. The reader wonder why the speaker, just after claiming his intention of comparing the poem to a “summer’s day,” then first compares it to a spring day—“the darling buds of May.”
      
      Even before summer begins, the May flowers are being tossed about by intemperate breezes; therefore, it stands to reason that if the prelude to summer has its difficulties, one can expect summer have its own unique problems that the poem, of course, will lack.
      
      Second Quatrain –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In the second quatrain, the speaker continues elucidating his complaints that diminish summer’s value in this comparison: sometimes the sunshine makes the temperature too hot: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The sun often hides behind clouds,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The reader can realize the implications here: that these inconvenient qualities do no plague the poem.
      
      
      Then the speaker makes a generalization that everything in nature including the seasons—and he has chosen the best season, after all; he did not advantage his argument by comparing the poem to a winter day—and even people degenerates with time, either by happenstance or by processes the human mind does not comprehend or simply by the unstoppable course of nature: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So far, the speaker has mused that he shall compare the poem to a summer day, and the summer day is losing: even before summer begins, the winds of May are often brutal to the young flowers; summer never lasts long; sometimes the sun is too hot and sometimes it hides behind clouds, and besides everything—even the good things—in nature diminishes in time.
      
      Third Quatrain –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In the third quatrain, the speaker declares the advantages that the poem has over the summer day: that unlike the summer day, the poem shall remain eternally; its summer will not end as the natural summer day must. Nor will the poem lose its beauty, and even death cannot claim the poem, because it will exist “in eternal lines” that the poet will continue to writ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The Couplet –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The couplet—“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claims that as long as someone is alive to read it, the poem will have life.
      
      
      
      Read more: http://poetry.suite101.com/article.cfm/shakespeare_sonnet_18#ixzz0Pd5vEQeg
      
      
  •     你爱我么?
      
      不 我永远爱你
      
      就是这样一问一答的诗句
      朗读时可以是一男一女
      
      当你重读这些诗篇 就等于从新就读生命
  •   也看过很多莎翁选本,从心里觉得还是梁宗岱先生的译文更好一些。相对而言算是诗家语。
  •   只能说屠岸先生,想的是韵律保持还可以。但译文偏白话,却语意很含混,词句拼凑痕迹较为明显。先生说的很对,很多比较重要的部分,译者通常没做到保留,不管原因如何,但的确很可惜。
  •   其实辜正坤算是在世的莎翁诗歌翻译的佼佼者了,但是不足还是有的。梁宗岱先生感觉翻译的相对更好。
  •   名家估计译这种东西都还战战兢兢,反而胡来的翻译无知又无畏。
  •   个人认为他第十八首翻译得比别人好。
  •   “因而不同诗行的水准参差不齐。”
    这我同意。但是翻译的矛盾一直存在并且难以克服,仅仅是那些难得靠近原诗的句子,就值得赞美了。
  •   ABBA=神父
  •   thx 贝贝早啊~
  •   翻译了不错 借用了
  •   很好,值得学习哦
  •   其实我看的是梁实秋翻译的版本。。
  •   你爱我么?
      
    不 比爱更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