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犹思(第4卷)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黑龙江哈尔滨  作者:季羡林  页数:28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他在多学科、多领域长期耕耘,树立起一座座丰碑。他的“人品”、“学品”——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就,被广为称颂,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  我们能为季羡林先生出版他的《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共五卷)感到很荣幸。我们把出版这套书视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神圣职责,也视为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这套回忆文集,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全书近二百万字,二百余幅图片,分五卷十编,即“求知清华”、“留学德国”、“汗洒北大”、“感愤‘文革”’、“遥念师友”、“情系故土”、“游历天下”、“老有所悟”、“耄耋抒怀”、“学海探珠”。  所述往事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述往事的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旧社会和新社会,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等;涉及的学科,包括语言学、比较文学、诗歌散文、文化学、未来学等。这部思想性、历史性、知识性兼备的厚重著作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在编辑出版中,我们深感能力之不逮,知识之贫乏。好在季老的两位高足、两位专家,本书的两位主编胡光利、梁志刚先生,协助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才使我们完成了本书的出版工作。  正是由于这套书的作者和内容具有上述特殊性,在对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作以下几点说明:(一)书中有上世纪30年代的作品,如“清华园日记”,真实地记录了季羡林先生在清华求学时的学生生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但存在缺字、错字,有的语句不通顺,还存在很多口语、简化语的情况。由于这是七十多年前的文字,又是“日记”,我们把它当做“历史资料”看待,不作改动。(二)书中有很多季老的习惯用语,如“累累垂垂”、“赤暗”、“历乱”、“历历乱乱”、“背乡离井”、“舞笔弄墨”、“受惊若宠”等,仔细思考其意思是明白的,又有自己的语言特色,我们认为没必要改动。(三)书中存在不少季老家乡山东临清的方言,如“寻了媳妇”、“;伏水”、“家来”等,还有不少季老常用的古语,如“旧雨”、“新雨”等,可能有人看不明白,但不算文章有毛病,更没必要改动。(四)书中有一些字、词过去使用是正确的,现在又有了新用法,如决——绝、呆——待、朦胧——蒙咙、濛——蒙、萎——委,等等。由于季先生这些文章多属名篇名著,过去多家出版社出版过,我们认为不动为好。  这样处理的指导思想是:不以现代人的现时标准改写历史、要求前人,不做“画蛇添足之事”,“不为维纳斯安假臂”。坚持季羡林先生作品和人格的真实性,保持其原貌、原汁原味,因为这种“历史的真实”,对今后的历史、文化、人物研究极为重要。否则,可能留下“历史的遗憾”。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时,我们特表明真实思想和用意,希望能得到出版界、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理解,并达成共识。

书籍目录

编者前言自传——代总序【第柒编 游历天下】登黄山记/3登庐山/13登蓬莱阁/15石林颂/18西双版纳礼赞/21游石钟山记/24游小三峡/25富春江上/29富春江边瑶琳仙境/32虎门炮台/36星光的海洋/37游天池/40火焰山下/42在敦煌/4s赞西安/56观秦兵马俑/57海上世界/61洛阳牡丹/63火车上观日出/65换了人间——北戴浇杂感/67访绍兴鲁迅故居/69美人松/70延吉风情/74香橼/76佛山心影/78……【第捌编 老有所悟】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229一、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二、汤因比看中国文化三、歌德看中国文化二十一世纪:东西方文化的转折点/235东方文化要重现辉煌/236漫谈东西文化/238一、汉语是一种“模糊”语言二、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新阐释再谈东方文化/244一、综合与分析二、把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三、续补走向天人合一/247“天人合一”新辩/249一、“天人台一”命题的来源和含义二、印度的“天人合一”思想三、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关于“天人台一”思想的再思考/255一、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二、日本和朝鲜的“天人合一”思想三、“求异存同”四、科学决非万能五、“东风压倒西风”六、“正--反--正”七、雪莱预言工业发展的恶果八、药方九、西方向东方学习十、两种思维方式国学漫谈/270一、顺乎人心,应乎潮流二、国学激发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273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问题/276一、文化交流的必然性二、文化交流的复杂性

章节摘录

  登庐山  苍松翠柏,层层叠叠,从山麓向上猛奔,气势磅礴,压山欲倒,整个宇  宙仿佛沉浸在一片浓绿之中。原来这就是庐山啊!  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在万绿丛中盘旋而上。我一边仿佛为这神奇的绿色  所制服,一边嘴里哼着苏东坡那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很后悔,在年轻读中国小学的时候,学习马虎,对岭与峰的细微区别  没有弄清楚。到了此时,悔之晚矣。无论横看,还是侧看,我都弄不明白苏  东坡用意之所在。我只觉得,苏东坡没有搔着痒处,没有真正抓住庐山的神  韵,没有抓住庐山的灵魂,空留下这一首传诵古今的名篇。  到了我们的住处以后,天色已经黄昏。窗外松涛澎湃,山风猎猎,鸟鸣  在耳,蝉蟑声响彻,九奇峰朦胧耸立,天上有一弯新月。我耳朵里听到的是  松声,眼睛仿佛看到了绿色。我在庐山的第一夜,做了一个绿色的梦。  中国的名山胜境,我游得不多。五十年前,我在大学毕业后,改行当了  高中的国文教员。虽然为人师表,却只有二十三岁。在学生眼里,我大概只  能算是一个大孩子。有一个学生含笑对我说:“我比你还大五岁哩,老师!  ”这有什么办法呢!我当时童心未泯,颇好游玩。曾同几个同事登泰山,没  费吹灰之力就登上了南天门。在一个鸡毛小店里住了一夜,第二天凌晨攀登  玉皇顶,想看日出。适逢浮云蔽天,等看到太阳时,它已经升得老高了。我  们从后山黑龙潭下山,一路饱览山色,颇有一点“一览众山小”的情趣。泰  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审美的角度上来评断,我想用两个字来概  括泰山,这就是:雄伟。  六年以前,我游了黄山。从前山温泉向上攀,经过了许多名胜古迹,什  么一线天、蓬莱三岛等,下午三时到了玉屏楼。回望天都峰、鲫鱼背,如悬  天半。在玉屏楼住了一夜,第二天再向北海前进。一路上又饱览了数不清的  名胜古迹。在北海住了两夜,看到了著名的黄山云海和奇峰怪石。世之论者  认为黄山以古松胜,以云海胜,以奇峰胜,以怪石胜。古人说:“五岳归来  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话。从审美的角度来评断,  我也想用这两个字来概括黄山,这就是:诡奇。  那一次陪我游黄山的是小泓,我们祖孙俩始终走在一起。他很善于记黄  山那一些稀奇古怪的名胜的名字,我则老朽昏庸,转眼就忘,时时需要他的  提醒和纠正。当时日子过得似乎平平常常,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奇妙之处,有  什么值得怀念之处。但是,前几年我到安徽合肥去开会,又有游黄山的机会  ,我原本想再去黄山的。可是,我忽然怀念起小泓来,他已在千山万水浩渺  大洋之外了。我顿时觉得,那一次游黄山,日子过得不细致,有点马马虎虎  ,颇有一点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味道。如今回忆起来,情景历历如在眼前。哪  怕是极小的生活细节,也无一不温馨可爱,到了今天,宛如一梦,那些情景  永远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我觉得,再游黄山,谁也代替不了小泓。经过了反  复地考虑,我决意不再到黄山去了。  今天我来到了庐山,陪我来的是二泓。在离开北京的时候,我曾下定决  心,在庐山,日子一定要仔仔细细地过,认真在意地过,把每一个细微末节  ,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要仔细玩味,决不能马马虎虎,免得再像游黄山  那样,日后追悔不及。我也确实这样做了。正像小泓一样,二泓也是跟我形  影不离。几天以来,我们几乎游遍整个庐山。茂林修竹,大陵深涧,岩洞石  穴,飞瀑名泉。他扶着我,有时候简直是扛着我,到处游观。我觉得,这一  次确实是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一点也没有敢疏忽大意。对一草一木,一山  一石,变幻莫测的白云,流动不息的飞瀑,我全心全意地把整个灵魂都放在  上面。我只希望,到庐山之游成为回忆时,我不再追悔。是否真正能做到这  一步,我眼前还不敢夸下海口,只有等将来的事实来验证了。  庐山千姿百态,很难用一个字或几个字来概括。但是,总起来说,庐山  给我的印象同泰山和黄山迥乎不同。在这里,不管是远山,还是近岭,无不  长满了松柏。杉树更是特别郁郁葱葱,尖尖的树顶直刺云天。目光所到之处  ,总是绿,绿,绿,几乎看不到任何别的颜色,是一片浓绿的天地,一片浓  绿的大洋。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我也想用两个字来概括庐山,这就是:秀润  。  我觉得,绿是庐山的精神,绿是庐山的灵魂,没有绿就没有庐山。绿是  有层次的。有时候蓦地白云从谷中升起,把苍松翠柏都笼罩起来,笼罩得迷  蒙一片,此时浓绿就转成了青色,更给人以秀润之感,可惜东坡翁当年没能  抓住庐山这个特点,因而没有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成为千古憾事。我曾在  含鄱口远眺时信口写一七绝:  近浓远淡绿重重  峰横岭斜青蒙蒙  识得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自谓抓住了庐山的精神,抓住了庐山的灵魂。庐山有灵,不知以为然  否?  (1986年8月6日于庐山)  P13-15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此情犹思(第4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