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1-2-3

出版时间:2004-6-1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作者:托马斯・费兰  页数:307  译者:于海生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读完《这样说,孩子才会听》后,你一定会恍然大悟,原来儿童的心理竟然是这样的,与我们大人完全不同,我们的一切错误就在于将孩子看成了“小大人”。明白了这一点,稍稍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你就会发现:这样说,孩子才会听。  孩子,可爱起来让人心花怒放,麻烦起来却让人头疼欲裂。为什么父母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孩子就是不听?为什么爸爸妈妈的一片苦心,孩子总是不领情?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作者简介

  托马斯·费兰,国际著名儿童教育家,多年从事儿童教育和“多动症”研究。费兰博士是美国广播和电视频道的“座上客”。从1972年起,他躬身实践,将“魔法1-2-3”加以推广。他还是位临床心理学家,另外著有:《走过你的青春期》、《都是“多动症”惹的祸》、《孩子自尊的革命》、《孩子的哭泣:“我什么都不是”》等。

书籍目录

开篇 作为家长,你幸福吗?第一部分 理性思考对孩子的教育第一章 孩子不是“小大人”第二章 两个最大的误区第三章 魔法来了第四章 “消极行为”和“积极行为”第五章 基本的交流第二部分 制止孩子的“消极行为”第六章 孩子捣乱怎么办第七章 解答父母的20个疑问第八章 如果是在公共场合,你会怎么办?第九章 如何解决3种“典型问题”?第三部分 别指望孩子感谢你第十章 孩子的六种“较劲策略”第十一章 魔法1-2-3:现场目击第十二章 孩子的问题似乎严重了第四部分 激励孩子的“积极行为”第十三章 7种“积极行为”策略第十四章 “宝贝,你该起床了!”第十五章 三大战略,让孩子爱上整洁第十六章 餐桌风云第十七章 “别溜达了,快去做作业!”第十八章 睡觉可不简单!第十九章 家庭会议第二十章 有时,沉默是金!第五部分 密切你和孩子的关系第二十一章 孩子的自尊第二十二章 过度教育第二十三章 “爱”和“表扬”第二十四章 真正的魔法:“一对一”地相处第二十五章 学会聆听第二十六章 新生活即将开始!

章节摘录

  开篇:作为家长,你幸福吗?  家庭教育,既没有一些人认为的那样容易,也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可怕。  ——题记  “妈妈,我想吃一个奶油果冻,行吗?”  “不行,亲爱的。”  “为什么不行?”  “6点钟,我们就吃晚饭。”  “可我现在就想吃果冻!”  “我说过快吃晚饭了!你不能提前吃东西。”  “您什么都不给我!您从来都是这样!”  “你说什么?我什么也不给你?告诉我,你没有衣服穿,还是没有房子住?你要是现在吃东西的话,再过几分钟,还吃得下晚饭吗?你打算到时候,让我一口一口地喂你吃饭,是不是?”  “就在半小时前,您不是给了乔尔一个果冻吗?我都看见了!”  “听着!你能像弟弟一样听话吗?他能把饭吃完,可你呢?”  “我也没问题。我保证!”  “别对我保证什么了!老是保证来保证去的,可是从没见你真正履行过。蒙妮卡,昨天下午4点半,你提前吃了半份花生酱,还有一块果子冻三明治。到了吃晚饭时,你却什么都没有吃。难道你全都忘记了?”  “你要是不给我果冻,那我就自杀好了!哼!要是自杀没有成功,我也会离开这个家!”  类似这样的“奶油果冻事件”,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作为家长,想必你一定深有体会。  有的父母以为,家庭教育是“小菜一碟”,这种看法可不对。家庭教育,关系到孩子的一生,是家长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最容易酿就大错的工作。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可能是父母们最有意思、最为快乐的生命体验。不过,要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和本分,要是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将来家长就会心存内疚,甚至后悔终生。  养育儿女,也许很浪漫吧?还没为人父母的人通常会这样想。其实父母也有父母的烦恼,不管你有多努力,永远也无法百分百地满足孩子的需要。既然如此,孩子就不可能对你百分百地满意!你努力赚钱,为孩子提供物质支持和营养保障;尽可能让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可总有些时候,你免不了沉下脸来,粗声粗气地批评和责罚孩子。孩子们是一伙“感情动物”,你的教训会让他们好不心烦!他们先是烦恼和沮丧,接着产生反抗和叛逆心理,甚至公然与你为“敌”,全然忘记了你对他们的呵护与关爱。这样一来,还有多少浪漫可言呢?  比方说下面几种情形:  “到时间了!别磨蹭了!你该上床睡觉啦!”  “还等什么?快去做家庭作业!”  “不行!你不能提前吃蛋糕!”  作为家长,向孩子发号施令,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孩子的表现让你不满,一天两天、一次两次也就罢了,可经年累月也不见改观!不仅如此,孩子们还极富创造力,花样层出不穷。你还能沉得住气吗?大多数父母当然不能,于是大发雷霆……  事后,你叹了一口气,为适才痛失长者风范而难过;为自己的过激态度而懊恼。我当然理解你的感受。要帮助孩子摆脱“造反”行为,既要态度果断,又得心平气和。当然这既不是容易的事,也不是“浪漫”的事。  被你教训过后,孩子意志受挫、备感沮丧,你能指望他们乖乖听话吗?起码在短时间内,他们的脑子全乱套了。即使你及时点拨,他们也不会幡然醒悟。的确,要是孩子们个个通达事理,对父母的教诲感激不尽,那该有多好!可这只是你的一厢情愿!  孩子就是孩子,父母没有不望子成龙的,孩子却未必能领会到。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能力领悟你的苦心孤诣,照旧小打小闹不断,做出令你抓狂的举止,甚至可以不知疲倦地与你周旋和对抗,故意为难你,和你往死里较劲,叫你好不寒心。  久而久之,上述情形就会减少家庭的快乐,削弱爱意,破坏你与子女的亲情。你可以想一想,前面的“奶油果冻事件”,如果一千次、一万次地重现,结果会怎么样呢?不用多说,无论是你还是孩子,都将落入可怜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连你本人都难以正常生活,还能指望孩子快乐、茁壮地成长吗?  据我所知,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不“顽皮”、“淘气”、“闯祸”,天生就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有鉴于此,你就有必要学会一种让孩子听话的方法,这种方法能让孩子听命于你的教诲,学会自我管理。因为这种方法简单实用,效果明显,许多家长又称它为“魔法1-2-3”。  魔法提倡的“爱”、“交谈”、“聆听”、“表扬”、“共同分享快乐”等主题,尤其能给你很大的启发。它可以帮助你树立起家长威严,帮助孩子茁壮成长,从而让你深刻地体会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带来的无尽快乐。  魔法教育的3个步骤  魔法1-2-3将展示三个理想的育儿步骤,我们可以称为“三步育儿法”。每个步骤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们既可独立操作,也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教育的第一个步骤(见本书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旨在制止“消极行为”。可想而知,如果孩子经常哭叫、争吵、捣乱、纠缠、发火、打架,你当然心烦意乱。而且,孩子的种种“行径”,通常就发生在你的眼皮底下,让你忍无可忍!没关系。有了魔法,一切都会好起来!它会教给你各种最佳的调教技巧,告诉你怎样对孩子的“消极行为”加以控制。你将欣喜而惊奇地发现:这些技巧不仅简单,而且管用极了。  第二个步骤(见本书第四部分),告诉你怎样激励孩子的“积极行为”。所谓“积极行为”,包括收拾好自己的东西、按时上床睡觉、礼貌待人、自觉完成家庭作业……与控制其“消极行为”相比,激励“积极行为”,需要你和孩子做出更多的努力。对于如何激励孩子,使之更加乖巧和懂事,你将学习到7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在第三个步骤当中(见本书第五部分),你将学习到的是如何同孩子保持健康、友好、亲密的关系。不同类型的父母,面对的却是相同的问题。如果重视和孩子的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加深彼此的感情,将有助于你更好地执行前两个步骤;反之,如果你同子女的关系有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前两个步骤。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魔法吧——祝你好运!  第一章: 孩子不是“小大人”  孩子终归是孩子!  ——题记  有些父母和教师的头脑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成见——“孩子”就是“麻烦”的制造者,甚至称得上是“麻烦机器”。成年人沉痛而无奈的心情溢于言表。  不过,这样的结论,多少带有一种残忍的意味。这其实是一种偏见,坚持这样的偏见,只能导致家长和孩子之间“代沟”更深。  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是因为成年人高估了孩子的能力。大人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就是“小大人”。他们能够体谅大人的苦衷;他们凡事讲道理,决不会自私自利;他们的智商和理解力与成年人没有多少不同——他们都是“小大人”。  有了这种想法,大人的要求就变得离谱了:无论什么时候,一旦孩子的言行有什么问题,或对大人的安排不肯“服从”,那一定是因为他们像大人一样,仅仅因为知道的太少了,信息量不足,而非自我管理能力不够。  这种想法是荒谬的。然而,相当多的成年人不约而同、想当然地把孩子看成“小大人”!过高的期待,对孩子而言就是不公平,这不符合孩子的心理。  设想一下这样的情形:你有个8岁的儿子。放学回家后,他就不停地捉弄妹妹。你实在看不下去了,打算彻底制止儿子的捣乱行为。你会怎么做呢?  假如儿子果真是“小大人”,你只需在他身旁坐下来,平静地注视着他,就像注视一个“小号”成年人一样。你语重心长、条分缕析地向他解释为什么不应该捉弄妹妹,因为这是一种恶劣的行径,“为人所不齿”。你的话音刚落,儿子的神情不禁有几分惊讶。  孩子的表情让你得意起来,于是你趁机抛出了三个“黄金定律”:第一,恶作剧的行为,容易对妹妹造成伤害;第二,你快被他气疯了,这意味着你也受到了他的伤害;第三,如果别人也这样对待他,他将会有何感受?  你的儿子看着你,神情愧疚。你持之有据的阐述,让他震惊得说不出话来。结果他长叹了一声,脸色竟突然间明朗起来:“老爸,您说得对极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此后,他痛改前非,一扫过去的“恶习”。  这是多么理想的结局!  遗憾的是,这不过是美妙的设想!原因在于: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终归不是“小大人”!  可是,许多成年人相信:“小大人”这一前提合情合理,用不着怀疑。正因为大人把孩子看成“小大人”,在处理孩子的问题、规范孩子的行为时,他们才千篇一律,完全依赖讲道理的方法,不厌其烦地向孩子灌输各种理论。可是大多数时候,父母好言劝说,不起任何作用。  最后,大人们全都患上了“交谈—劝说—争吵—喊叫—责打”的“家庭教育综合征”。譬如,你的女儿不听话,你苦口婆心地加以规劝。但折腾了半天,她根本就不理睬你,甚至没有正眼瞧你。  这回你可真的急了!你提高了嗓门,开始跟女儿争吵。这哪里是你的初衷!因为你被气坏了,便索性揍了她一顿!  事实上,90%以上的父母对孩子大声斥责,乃至实施体罚,仅仅因为理屈词穷,颜面扫地。父母控制不了情绪,于是大发脾气,动用拳脚。作为家长,我们原本知道这不是上策,可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当然,摆事实、讲道理,对于解决孩子的某些问题,必然有特定的意义。但孩子毕竟不是“小大人”,我们决不能忽略这一点。多年前,一位儿童作家说过:“孩童时代是短暂的精神错乱时期。”当然,这不是对孩子的诋毁,而是来自心理学的客观分析,她的意思是,孩子处在儿童时期,只被自我中心所控制,而不是自觉的思考者,他们的言行在某种程度上,或多或少都有疯癫的特征。当他们“发病”的时候,就变得任性而蛮横。而家长和教师的职责,正是努力改变这些缺点,帮助孩子理解各种事情间的联系,促进他们心理的成长。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育者应当平和、冷静、果断,且具有耐心。  所以,无论如何要改变对孩子的成见,摈弃孩子是“小大人”的想法。  要“民主”,还是要“专制”  家庭教育的氛围,应当是怎样的呢?是民主好还是专制好呢?魔法的主张是:“专制下的民主”。  孩子年龄还小时,身为家长,你就是大权在握的“独裁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你所施行的“专制”,理应是软硬兼施、不失亲和力的“专制”。这有利于你对孩子实行最有效的管理。  在你的“授权”之下,两岁大的孩子,可以在限定的范围内活动——这是“民主”。不过,他们决不能自作主张,偷偷地跑到大街上玩耍——这是“专制”(道路上各色车辆呼啸而过,可不是闹着玩的)。你还可以做出以下规定:“孩子们,在上课期间,你们不可以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溜回家!”假设4岁的女儿,在周三上午7点半,曾经动了擅自逃课的念头。她很想回到家里,摆弄昨天生日晚会上收到的玩具。不过,考虑到你的规定不容侵犯,她很快打消了这个冒险的念头。  当孩子长到十几岁时,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增强。在此期间,你应当为家庭营造出更加“民主”的氛围。针对与自身相关的“家法”、“家规”,孩子可以发表意见。你也可以召开“家庭会议”,让孩子参与解决大小家庭事务。不过,即使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任何关系重大的决定,最终也依然由你定夺。毕竟没有谁比你更加了解,什么对孩子的成长真正有益。  我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如今的不少父母,似乎“惧怕”自己的孩子。  家长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面对孩子的“忤逆”,父母们想好好教训他们,同时又怕孩子心生怨恨。在种种矛盾心情的支配下,父母们只好不厌其烦,一字一句地劝导,期望孩子明白他们的苦心。很遗憾,他们的努力大多“血本无归”,最终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交谈—劝说—争吵—喊叫—责打”的怪圈。如果确有必要,解释一次就够了,父母过多的说教,只能激怒孩子,使局面变得更糟。  沉默,往往比说教更有力量。  ——题记  恕我直言——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极易在孩子面前犯下两大错误:  1.苦口婆心,喋喋不休——过多的说教;  2.过于主观地看待孩子的“问题”——过分情绪化。  正如前面所说,你每每把孩子视为“小大人”,给孩子讲一堆大道理。这是你一贯的作风。结果怎么样呢?你忙碌了半天,却没有任何效果。尤其让你懊恼不堪的是,你的说教和解释,让孩子感到厌倦,他们甚至对你嗤之以鼻。拒绝听你的话,不愿和你“合作”,孩子这样做,真的让你很伤心,很失落。最终你也避免不了“交谈—劝说—争吵—喊叫—责打”这种“家庭教育综合征”的发生。  在处理问题时,你有时过于主观,带有明显的个人情绪,这就使局面更加糟糕。如今人人都爱把某些时髦的话挂在嘴边,如“说你想说的,做你想做的”。这似乎很有道理。可面对孩子,你也本着“有什么,说什么”的原则,与孩子语重心长地交流和沟通——难道这也管用吗?  我主张你“见机行事”。有时候,“说,还不如不说!”——这是一句忠告。想想看,你因孩子的不良行为而生气,被他目空一切的言语和态度所激怒——这时候,不加顾忌地“说出你的想法”,只怕会产生更大的麻烦!当你被孩子气得头晕目眩的时候,哪里还会语重心长地讲道理呢?而当你意识到自己行为过激,恐怕为时已晚。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愤怒的父母,要么絮絮叨叨,说得似乎头头是道;要么火冒三丈,大声训斥;要么挥舞拳头,把孩子打趴下,以此来宣泄情绪。这些做法都是不足取的!随心所欲地发泄不良的情绪,释放积压了很久的火气,固然会获得一时之快,却会加深你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得不偿失。更何况你火冒三丈,情绪糟糕,会影响孩子对你的看法,极大地妨碍教育的效果。正确制止孩子的“消极行为”,及时缓解过激情绪,是为人父母者的本分。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过,雏鸟整天蹲在鸟巢里,只会“嘤嘤”鸣叫着索求食物。它们弱小而无助。这种感觉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大风吹过,鹰隼长鸣,都可能使它们瑟瑟发抖!  幼儿期的孩子,就是这样的雏鸟。在年幼的孩子眼里,父母的身材和体型太过庞大,这让他们心里充满敬畏之情。即使同那些大孩子相比,他们也会感到沮丧,缺乏起码的优越感。有时他们觉得处处比不上别人,因此格外懊恼。体态弱小、人微言轻,孩子们很不喜欢这样的感觉!他们渴望别人关心自己,重视自己。  实际上,他们也不甘示弱,力图穷尽自己的力量和影响,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小小的印记。看看那些两岁的孩子,他们一心想学五岁的孩子那样,可以去做更多更“优雅”的事情;反过来,五岁的孩子却想要效仿十岁的孩子;而十岁的孩子却渴望如同大人一样去开汽车,刷信用卡。总之,孩子总想对世界产生影响,而且竭力付诸行动。  你可曾注意到,孩子们在湖边,用连续好几个小时的时间,不停地往水中扔石块、“打水漂”的情景?他们乐此不疲,原因之一就是那一朵朵溅起的水花,正是他们留给这个世界的印记。  那么,孩子“打水漂”的情形和家里发生的景象,这二者之间,是否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呢?简单地说,假如家里的小家伙惹是生非,激得你火冒三丈,你的表情和言语“喷溅”的怒火,似乎正是孩子用石块击出的大片水花!你情绪的好坏,恰是受到了孩子的左右——在这个世界上,孩子们终于留下更为清晰的印记。  作为家长,你也可能片面夸大孩子的反应。有时候看上去,孩子的确像是“混世小魔王”,而且不知“悔改”。但是,你应该知道,这不意味着孩子没有良知,不了解你的苦心栽培;孩子将来准会没有出息——不是这样的!这仅仅印证了在儿童时期,孩子常有某些看似异常、实则正常的反应。这种反应的根源也很单纯:聊作适度的顶撞和反抗,他们有限的力量便可找到出口;他们不甘屈从的心灵便得到了释放;他们弱小的一面就显得“强大”。  我们经常听到年轻的妈妈们愤然“控诉”:“吃饭时,看到捣乱的女儿用手抓饭,塞进嘴里,就像小野人一样,我真是给气疯了!不管我怎样劝阻,她都听不进去,还把勺子和餐叉远远地推开。”一言以蔽之——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使父母生气。这就是问题的答案。如果孩子故意做你不喜欢的事,或者当着你的面,把某种恶劣“行径”重复成百上千次,那么毫无疑问,他们的目的就是让你难受,使你愤怒,从而得到你的“关注”。  你一定要看穿孩子的这套把戏,不要中他们的“圈套”。规范孩子的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头脑冷静,言行一致,态度果断而坚决。倘若你在孩子面前情绪失控,失去常态,那么任何教育方法,都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

编辑推荐

  《这样说,孩子才会听》荣获美国国家亲子出版物金奖  孩子,可爱起来让人心花怒放,麻烦起来却让人头疼欲裂。  为什么父母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孩子就是不听?  为什么爸爸妈妈的一片苦心,孩子总是不领情?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读完《这样说,孩子才会听》后,你一定会恍然大悟,原来儿童的心理竟然是这样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魔法1-2-3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读完这本书已经有些时间了,还是有些收获的。例如:要体会孩子的感受,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适度的惩戒······
      这本书的影响我觉得并不只在他的本身,它激发起了我探究人们心理的一些兴趣,所以后来连续读了几本关于心理学方面的小说和教育类书籍,我想这才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吧。
  •     2天内抽时间看完了。总体感觉该书属于操作层面的书,应该是目前最具操作性的育儿书,强烈推荐。
      核心思想是“不能把小孩看成小大人”,对消极行为应坚决果断制止,对积极行为应灵活激励,以多种形式来培养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