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仿什么 表现什么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上海百家出版社  作者:孙惠柱  页数:322  
Tag标签:无  

前言

近三十年来我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戏剧。戏剧是综合艺术,往往能比较全面地体现一定的美学思想,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这本主要讨论戏剧的专著两千五百年来一直被视为西方艺术理论和美学的开山之作。然而,这本经典的巨大影响未必全都是正面的,它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中就造成了一个重大的误导,特别是书中的“摹仿”这个关键词。长期以来,“摹仿生活”被无数学者认定是所有艺术的本质,又被视为两千多年后才正式出现的现实主义以及苏联官方文艺理论“反映论”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源头;人们往往忘了,摹仿一词在亚里士多德之前还有一个至少是同样重要的涵义:“摹仿理念”——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的理论。柏拉图的摹仿理论被长期遗忘或否认,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哲学课上被贴上了“唯心主义”的标签,其实他的这个主义idealism也可以被译为“理想主义”。我们的宣传部门自然也要提倡理想主义,长期以来他们抓文艺创作的做法,恰恰和柏拉图的摹仿理论十分相似:领导高屋建瓴提出理念,艺术家下生活寻找相应的素材,最后完成艺术作品。当代中国艺术界一个最大的悖论就是,一方面主流理论家们不厌其烦地宣传“摹仿生活”的基本理论;一方面抓创作的官员们则年复一年地出主题,要人去找材料来摹仿这些主题。“摹仿生活”和“摹仿理念”的这两拨人往往就是同一部门的两翼,几乎天天都在那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内容概要

  《摹仿什么?表现什么?》讲述了:西方艺术和美学重摹仿、中国艺术和美学重表现的传统理论并不准确。亚里斯多德摹仿说的对象是生活,柏拉图摹仿说的原点则是理念。艺术史上理念先行的创作无数,也有不少一流作品,证实了柏拉图对一种创作方法的天才猜测。中国艺术表现的对象亦应分而析之,主体、客体和形式都可能是重点。以中西文化中的戏剧这一综合艺术为座标,可以看到摹仿和表现这两个概念的重叠和多义性。

作者简介

孙惠柱,1969年下乡,1977年考上大学,1981年上海戏剧学院硕士,1990年纽约大学博士。曾在北美四所大学教授世界戏剧及剧作、表演、人类表演学十年,任博士生导师和导演,1999年回国。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副院长,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主任,《戏剧艺术》主编,纽约《戏剧评论》特约编辑,英国《戏剧及其表演研究》顾问编委。剧作有《中国梦》、《挂在墙上的老B》、《明日就要出山》、《神仙与好人》、越剧《心比天高》、京剧《望着厄蒂》等,曾在中、美、日、新加坡、挪威等国演出。近著有《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谁的蝴蝶夫人:戏剧冲突与文明冲突》等;一百三十余篇中英文论文发表于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

书籍目录

第一辑 美学篇从戏剧形态看西方审美观的演进三大戏剧体系审美理想新探三大戏剧体系审美价值的动态考察现代戏剧的三大体系与面具摹仿与表现:表演的四种方法接受与创造:导演的阐释学宣泄与净化:罗马角斗场的启示批判与理想:文学的生态平衡第二辑 戏剧篇盛大的节日,集体的思辨——希腊戏剧的启示莎士比亚:我们的同时代人阿瑟·密勒:充满悖论的戏剧大师“细菌”和“营养品”——论喜剧喜剧的新路快乐戏剧VS沉重戏剧白领戏剧的得与失百年话剧与时尚话剧百年话先锋上海的跨文化戏剧从反映生活到变成生活:三十年话剧范式的转型中西戏剧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第三辑 文化篇儿童戏剧与都市文化草根文化的意义社区文化与城市生活质量文化金字塔的中端建设公共空间的美术城市建设中的“洋相”世界上最大的雕塑草根艺术和创意产业大都市的公共文化布局:纽约与上海的比较第四辑 教育篇平民教育中的戏剧实验及其现实意义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高等戏剧教育的两种模式及其前景文学如何教育?大学是社会的创意孵化器创意产业之创意何来?

章节摘录

插图:一般地说,导演语汇把信息从作者的剧本传递给戏剧的接受者,然而导演语言并不仅仅是类似于电报代码的专门语言。在使用它传递信息时,导演作为一个积极的阐释者显示出自己的创造能力。对于剧作者来说,导演是作品的第一个接受者;对于观众而言,导演又是作品的合作者。这样,一个问题来了:一个导演可以在多大的程度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首先来看看一个舞台上的实例。1912年,在俄国同时出现了五种不同形式的《钦差大臣》的演出——导演们用剧作家果戈里的一个剧本制作了五种导演语言的版本。到了20年代,五个增加到了六个,每一个版本都具有独特的舞台技巧,这些不同的舞台技巧是从对剧本和生活的不同阐释中生发出来的。后来就出现了一个在戏剧史上堪称奇迹的事件:五种版本的《钦差大臣》经过浓缩放在同一个舞台上演出,由尼古拉·伊夫仁诺夫改编导演。①他宣称这次演出是通过模仿来反讽那些滥用导演技巧的同行。但就像剧本本身,这种说法也可以有不同的阐释。那些爱上这种所谓的“通过模仿来嘲弄”的观众,一定对演出表示多方面的兴趣。不管人们(包括伊夫仁诺夫在内)如何评论它,作为一个客观事实,这同一出戏的几种演出方式的汇聚反映了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在这个阶段里,导演语言的发展开始加速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演出方式中有三种仍然很有代表性。“体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精神的完全逼真的演出”首先要求调查研究戏剧文本、作者传记和作者的其他作品。所需要的详细的数据资料包括城市的“确切”方位、市长的住宅,甚至宅子里的门、窗、烟囱的位置,气候状况以及俄国当时社交圈子的情况。诸如此类的背景和表演要求尽可能逼真可信,与其他两类相比,这种演剧方法可能最接近果戈理原来的剧本,并且用剧作中还没有写到的细节大大丰富了原著。“马克斯·莱因哈特风格的奇异演出”是显而易见的夸张的讽刺剧。这个《钦差大臣》增加了三个角色:笑、讽刺、幽默。他们公然在官员们的面前跳舞,并且嘲弄市长。相应地,所有的台词都变成了韵文,服装也都风格化了。对照斯坦尼的演出,这个演出方法与其说意在令人信服,不如说是为了使人震惊。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歪曲了剧本。但是导演认为作者真正的意图可以从果戈理写的《在新喜剧上演后剧场散场时刻》一文里找到证明:我深为遗憾,谁也没有在我剧作中发现一位正派人物。是的,有一位正派的、高尚的人物,他贯穿于全剧。这正派的、高尚的人物就是笑。它是高尚的,因为尽管社会上层瞧不起它,它还是决定要在台上出现。①如果“笑”这个新角色可以从作者的话里找到它的合法的地位,那么“讽刺”、“幽默”和其他有关的角色改变同样应该可以接受。现在的问题是,它们究竟是剧本的文本里面所包含着的,还是导演无中生有地加出来的。毋庸置疑,上述引文表达的是作者的真实理念,但尽管如此,人们也不能不问道,为什么在读剧本的时候就没有人注意到“笑”这个角色呢?为什么作者非得在剧本完成六年以后专门写篇文章指出来不可呢?这个角色究竟是导演根据原著的伟大发现呢,还是正好与作者的观点巧合的一种导演的创造?

编辑推荐

《摹仿什么?表现什么?》由上海百家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摹仿什么 表现什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理论水平非常高,值得拜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