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采苹花不自由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上海百家出版社  作者:王云 主编  页数:360  

前言

上海戏剧学院诞生于1945年,是亚太地区最老的戏剧学院,近年来发展成为一所涵盖影视、戏曲、舞蹈、美术、设计、民乐等门类的综合性艺术大学。上戏学者的研究深入到艺术学诸多领域的历史和理论,然而一直还没有一本书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我校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这本书填补了这个空白。和大多数开展高层次艺术学研究的大学不一样,上戏是个以创作为重心的学校,因此学者们的论文也往往围绕着各类艺术的创作展开。无论是出自创作者笔下的《摹仿什么?表现什么?》、《艺术理论层次说》,还是资深学者的论文《中国艺术虚实论》、《消极补偿:中国特色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实践》,无不直接来自对于艺术创作的深刻体悟,再融入了深层次的哲学思考。上戏学者之所以对创作有着特别的感受,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以及未来的事业目标几乎全都是创作,练功、排戏、唱歌、拉琴、画画、编剧等活动是校园里最主要的活动。老师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给这样的学生上课,既启发了学生的创作,也从他们的创作中汲取了无尽的营养。艺术学研究艺术创作,本来就是天经地义之事,但在近半个世纪来的中国大学里,却成了稀罕的现象。20世纪50年代大学的院系调整把专业分工推到了极端的地步,研究艺术史论者大多集中在中文系、哲学系,那些以做学问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完全排除了艺术创作课程;创作只能在独立的艺术院校里教授,而国家级的艺术院校又全都是按单一门类设置的,那里的教师和学者研究的多半只是一个艺术品种的历史和理论,往往偏重于艺术创作的技术性层面。与这种专业的人为割裂同时出现的另一个怪现象是,学者和艺术家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甚至相互不屑。大多数学者不会创作,往往也瞧不起当代的创作;大多数学创作的学生则对以经典为主的历史和哲理层面的学问敬而远之,甚至逃而避之,认为那是老皇历和空头理论。

内容概要

全书集上戏教师在艺术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之大成,其中《摹仿什么?表现什么?》、《艺术理论层次说》、《中国艺术虚实论》、《消极补偿:中国特色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实践》等,无不直接来自作者对于艺术创作的深刻体悟,并融入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因而在艺术学研究的厚度和广度方面,愈益显出其独到的侨值。

作者简介

王云,上海戏剧学院诞生于1945年,是亚太地区最老的戏剧学院,近年来发展成为一所涵盖影视、戏曲、舞蹈、美术、设计、民族音乐等门类的综合性艺术大学。

书籍目录

 上编 摹仿什么?表现什么?——兼论中西艺术与美学的比较研究 孙惠柱 艺术理论层次说 王邦雄 论艺术学的逻辑起点 朱国庆 “欲采花不自由”——也谈艺术主体性 沈炜元 论审美超越的人格准备 沈炜元 论类型理论在西方的美学渊源——柏拉图隐含不显的“第三者”思想解读 杨剑明 论艺术正义——以社会正义、宗教正义和艺术正义为语境的研究 王云 生命存在的宗教和艺术解读 吴爱丽 人本艺术学提纲 蓝凡中编 中国艺术虚实论 叶长海 试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人格本位 朱国庆 消极补偿:中国特色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实践 王云 从道法自然到妙造自然——论老子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黄意明 《荀子·乐论》与《礼记·乐记》思想比较 黄意明 石涛画语录心解 叶长海 信息时代的图像 王邦雄 论陈钧德写意油画 戴平 试说两种“戏剧性” 李伟 两种“综合”,两种艺术命运 李伟下编 构建学习型社会和艺术教育的拓展 戴平 艺术教育、艺术审美与理想人格的培养 葛朗 构筑艺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链——关于“教学、创作、展演”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葛朗 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孙惠柱 中国艺术院校艺术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宫宝荣  艺术管理的专业属性及其他 宫宝荣 美国高等艺术教育模式初探——YALE和TISCH的启示 吴爱丽

章节摘录

梅兰芳的戏在1930年代得到美苏两个艺术大国的同行专家以及广大观众的赞美,其世界声誉绝不下于卓别林,大多数好莱坞明星都比不过他。但这样一种戏剧形式,在当时的中国却遭到不少激进知识分子的批评,鲁迅就说梅兰芳的魅力不过是男人看他像女人,女人看他像男人。那时候军阀混战,蒋介石围剿共产党,老百姓民不聊生,梅兰芳在《天女散花》中咿咿呀呀扭来扭去,传达了什么思想内容,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呢?如果仅用社会标准来要求戏剧,梅兰芳的戏当然不符合需要。中国那时最需要的是易卜生式的话剧,用写实的方法干预生活的社会问题剧。易卜生的思想对五四运动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他最著名的剧作《玩偶之家》中,娜拉对大男子主义的丈夫终于彻底死心,毅然走出家门,把门“砰”地一关。萧伯纳说,这个碰门声震惊了世界。全世界无数的国家演了这部戏,这部戏帮助全世界的妇女看清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应该选择的道路。这类戏剧在舞台上是借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现实主义表演树起来的,这是一种最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的戏剧。当诞生于西方的斯坦尼式客厅剧在日本、中国和印度大受欢迎的时候,在欧洲却冒出了一批戏剧家严厉地批评它的缺点。亚洲新起的话剧工作者看中的是它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的魅力,而布莱希特却指出它常常用表面真实的假象来骗人眼泪,而且让观众丧失对于不合理社会的批评意识和战斗意志。布莱希特认为戏剧应该反映社会的本质的真实,而不是那些肥皂剧式的虚情假意。当时接受布莱希特理论的人并不很多,观众看着觉得真实的戏剧怎么会骗人呢?等到电视普及以后,表面写实而且煽情的电视剧大泛滥,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布莱希特的观点:缺乏批判意识的表面现实主义并不能反映社会的本质。为了抵制这种虚假的“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布莱希特矫枉过正,要求他的观众不能和剧情共鸣,一边看戏一边要用头脑想,判断戏里所讲的事情到底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儿?布莱希特的戏是从理念出发、以理念为归结的,但他不想把他的理念直接灌输给观众,有时候故意把反面的理念正面展现出来,刺激观众进行辩证的思考。

编辑推荐

《欲采蘋花不自由(艺术学论文集)》由上海百家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欲采苹花不自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