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灯音乐概论

出版时间:2005-4  出版社:黄山书社  作者:汤兆麟  页数:219  

前言

  起源并流行于淮河中游一带的花鼓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作为杰出的汉民族民间歌舞艺术,她曾受到周恩来总理高度赞誉。花鼓灯不仅拥有潇洒奔放的舞蹈,而且还含有欢快热烈的锣鼓、抒情优美的灯歌和情趣盎然的小戏,因而受到广大观众的深深喜爱。花鼓灯至今仍在安徽沿淮的蚌埠、淮南、阜阳一带广为流行。  怀远县是花鼓灯之乡。文化底蕴丰厚的怀远养育并造就了大批灯班和一代又一代花鼓灯传人;特别是建国以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文艺方针指引下,这里更是新人辈出。他们在继承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在光大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作出大批优秀的花鼓灯节目,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荣获大奖,使花鼓灯艺术不仅享誉全国,而且走向了世界。  花鼓灯音乐是花鼓灯的灵魂和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花鼓灯锣鼓和花鼓灯灯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多年来,花鼓灯音乐虽然受到有关方面和许多专家的关注和重视,但始终未有人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内容概要

  《花鼓灯音乐概论》是我国第一部花鼓灯音乐理论专著。作者凭借半个多世纪对花鼓灯艺术的深切感受和深厚的理论功底,通过翔实的资料运用和高度的逻辑概括,高屋建瓴地对花鼓灯锣鼓和灯歌的构成及其运动规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对花鼓灯锣鼓和灯歌之间的关系作了非常有见地的阐述,同时对如何运用与发展花鼓灯艺术也提出了非常独到而崭新的见解。

书籍目录

序(车敦安)第一章 绪言一、花鼓灯形成年代的传说及史实二、花鼓灯及花鼓灯音乐第二章 花鼓灯歌的构成及其运动规律一、花鼓灯歌的音乐结构(一)曲式结构1.以一个乐句为下部的特殊的二段体2.“合头式”二段体3.“合尾式”二段体4.“头尾合式”二段体(二)花鼓灯歌的调式结构1.五声宫调式2.五声徵调式3.五声羽调式4.五声角凋式5.五声徵、宫调式(三)花鼓灯歌的旋律结构1.旋律下行(1)句尾旋律由高到低下行(2)句尾落音由高到低下行2.上部由逐步扩展的三个乐句构成3.同一首灯歌的第2、3、5(6)乐句落音相同4.上、下两个部分开端旋律相同或基本相同(1)完全重复(2)变尾重复(3)变化重复5.垛句式结构(1)“一上一下”垛句式结构(2)“一上二下”垛句式结构(3)“一上三下”垛句式结构(四)灯歌的节拍1.平稳而有规律的节拍2.变换拍子3.特殊的变换拍子(五)灯歌的节奏二、抒情性灯歌与叙事性灯歌(一)抒情性灯歌及其特点1.歌词特点2.节奏以及旋律特点(二)叙事性灯歌及其特点1.歌词特点2.旋律特点3.节奏特点三、花鼓灯歌的唱词格律(一)唱词的句式结构(二)衬字与衬句1.由与歌词没有任何联系的虚字组成的衬句2.由与歌词内容有联系的实字组成的衬句3.与调名有联系的衬句(三)歌词特点1.演唱特点——即兴2.编唱特点——比兴3.口头语言——生动四、灯歌音调与地方语言(一)抒情性灯歌旋律与原唱歌词语音的关系(二)叙事性灯歌旋律与地方语言的关系五、花鼓灯歌的应用规律(一)转场歌(二)坐楼歌(三)对唱(四)踩街(五)宣传第三章 花鼓灯锣鼓的构成及其运动规律一、花鼓灯锣鼓使用的打击乐器(一)花鼓(二)大锣(三)大镲(四)小镲(五)小铛(六)铁二、灯场锣(一)灯场锣锣鼓点的组成(二)灯场锣锣鼓点的分类(三)灯场锣各种锣鼓点的性质1.动性锣鼓点2.顿性锣鼓点3.补点(四)灯场锣的运用规律1.锣鼓点的连接方法(1)起鼓(2)长流水以及长流水转点(3)相互之间的连接2.不同性质锣鼓点的运用(1)动性锣鼓点的运用(2)顿性锣鼓点的运用(3)“动”、“顿”结合的运用三、锣鼓番子(一)《小十番》(二)《老十番》(三)其它锣鼓番子1.怀远马城的《小五番》2.怀远柳沟的《老三番》3.蚌埠燕山锣鼓(四)标题锣鼓1.表现某种特殊锣鼓点的标题锣鼓(1)以中心锣鼓点为标题(2)以其中的特殊锣鼓点为标题(3)以主要锣鼓点的形态为标题2.模拟某种特殊声象的标题锣鼓3.表现某种特定气氛的标题锣鼓4.表现某种特定情趣的标题锣鼓(五)锣鼓番子的演奏形式及其运用1.独立2.开场3.踩街4.对擂四、花鼓灯锣鼓的节拍与节奏(一)花鼓灯锣鼓的节拍1.2/4节拍……第四章 花鼓灯后场小戏第五章 花鼓灯歌和花鼓灯锣鼓的关系第六章 花鼓灯舞蹈与花鼓灯锣鼓的关系第七章 花鼓灯音乐和周边地区民间音乐的关系第八章 花鼓灯音乐的运用与发展附录一:花鼓灯钟鼓字谱说明附录一:书中引用的灯歌、锣鼓等典例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花鼓灯是淮河中游一带群众在锣鼓声中既歌且舞的汉族民间艺术。它既不同于北方的秧歌,又不同于南方的“灯”。它以其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兼有南北方民间艺术之长,成为既不同于南方又不同于北方的独特的民间歌舞艺术。  秧歌,是北方对群众性广场民间舞蹈艺术的统称,因流传地区不同而形成了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地秧歌、海城高橇秧歌、山东鼓子秧歌等不同风格。秧歌在表演形式上一般分为大场和小场两种类型。大场伴奏以打击乐为主。小场是带有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伴奏用唢呐、笛子、板胡、二胡等吹、奏曲子或民间小调。  南方各省对流传于民间的歌舞艺术一般都称之为“灯”,如采茶灯、云南花灯、七星灯、鱼灯等。多流行于山区,表演时多为三五成群,边歌边舞,以舞为主。舞蹈形式活泼,形式短小精悍。  就我国的地理位置而言,南方北方是以淮河为分界线的。正是由生活在南北方分界线上的淮河儿女,创造出了既不同于南方又不同于北方,既有南方的温柔细腻又有北方的粗犷豪放,既有歌又有舞还有后场小戏的这一较为完美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花鼓灯。  花鼓灯以其独特的锣鼓、独特的灯歌、独特的舞蹈而有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它的锣鼓、灯歌和舞蹈,既可融为一体,又可独立存在(当然舞蹈需要锣鼓为其伴奏,灯歌在清唱时也需要锣鼓配合)。后场小戏所使用的调子,除了花鼓灯自身所具备的小调之外,还吸收了周边地区的民间小调。民间的花鼓灯,之所以从傍晚一直能玩到天亮,是因为除了少量的舞蹈成分之外,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演唱灯歌和表演带有故事情节的后场小戏。  花鼓灯音乐,它包括的就是花鼓灯歌、花鼓灯锣鼓和后场小戏的小调这三大部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花鼓灯音乐概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