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一瞬

出版时间:2008 年 9月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冯克力  页数:227  
Tag标签:无  

前言

《老照片》出典藏版,克力要我写点文字。一两周来,重读已出的58辑,常常掩卷沉思,感慨良多。沉思什么?感慨什么?一句话说不清楚。十五年前,我受命创办山东画报出版社。五六月问,来京参加培训,在运河边,结识两位朋友:刘方炜和李书磊。朋友才华横溢,纵论天下之余,策划《图片中国百年史》选题。历来有各种各样的文字中国史,却无一本图片中国史——此构思独特和伟妙令我们激动万分。这样一个策划者、出版者均力所难及的选题,居然得到各方支持,于是,在“一本书主义”感召下,在进一步充实作者,出版社全体十八位员工十八个月的奋斗下,一部上下两卷、重十八斤的大书面世了。这部书的出版过程,实际就是出版社的艰苦创建过程,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老照片》就是一个直接的结果。其实还可回溯到更久以前。1985年,山东画报杂志在全国画报界率先开始了内容和形式的变革,一改几十年来简单图解新闻的画报报道方式,增加文字量,讲求文字的艺术性,图文并茂,立体地表现社会、人生。那时,克力和我(还有姜奇)都是变革的始作俑者。这可否算是“读图时代”的端倪呢?(有人说,《老照片》开启了中国的读图时代。)倏忽间,二十多年过去了。即便从1995年10月31日,我在济南四里山下,出版社年度选题讨论会上首次提出《老照片))设想算起,也快十三年了。《老照片》的辉煌似乎已成为往日的神话。我辗转到了北京,惟克力和他的同事张杰仍耕耘不辍,精彩稿件层出不穷,实在是很对得起多年来忠诚的读者,也很令我感动。如最近几辑中,《1959年:和领袖一起读书》、《罗隆基生命中的几位女性》、《我收藏的一册“杜高档案”》就吸引了我。我敢说,这些内容,这些照片,在别的地方是读不到的。毛泽东真是一个行事别致的人,治国如做功课,带着一帮人到处读书。现在还能这样治国吗?关于罗隆基的故事,则可与《老照片》中章诒和的几篇以及关于康同璧母女的一篇对照看。人生的怪异令人唏嘘。杜高档案也是这样,与杜高本人解读劳改老照片一篇形成互补——《老照片》所展示的人生和历史就是这样一点点地丰满起来,完整起来,生动起来,渐渐还原久已消逝的真相,而鲜为人知的个人经历又可折射出一个时代活生生的全貌。《老照片》所做的工作,似乎与理论家恰恰相反:理论家总想通过分析得出确切的历史结论,而《老照片》却在不断展示历史新的侧面,对已有结论形成挑战。这就是徐宗懋所说的“挖掘未曾公开的照片”的独特魅力所在吧。同样是“未曾公开的照片”,也有内涵深浅、画质好坏之分。要从浩如烟海的照片中选择,还真需要一点专业眼光。这正是当年大量跟风出版老照片者无法胜任的。记得编辑《图片中国百年史》时,曾有几幅照片印象特深。一是1860年的北京城,巍峨壮丽的高墙,似乎坚不可摧,然而就在这一年,英法联军攻到北京,火烧圆明园,从此完整的帝国不再;一是1949年毛泽东进中南海前,在香山双清别墅的全家合影。那是毛泽东事业的顶峰,家庭似乎也是最美满的时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的转折点;一是1970年蒋介石在金门岛的掩体中遥望大陆,那阴郁的面容令人想到,他是一个传统观念很深的人,知道“光复大陆”已经无望,“落叶”是无法“归根”了(几年后他就去世了)。如果把这张照片与1920年蒋介石与陈洁如的合影对照看,则更有意味(《老照片》第一辑);还有一幅火车横穿长城,表现“现代”穿越“传统”的照片……这些照片传达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个事实,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感、深刻的象征性以及人生的觉悟和无奈,有许多值得反复咂摸的东西。克力是经过多年专业训练的,又对现当代史有特别的爱好和独特的理解。从一开始,他就关注解放军将领与被俘的国民党将领对坐交谈(《胜者与败者》)这类不为一般人看重的照片,并尽力发掘其中的曲折内涵。此次选入的国民党军官对投降的日军训话《(轮到我训话》)、“中共台湾地下党遭破获”等都属于这种表现事件或人生关键的照片,记录了一个阶段结束,另一个阶段开始的瞬间。克力似乎还特别醉心那些并不曾影响历史进程的“逝鸿片羽”,如“1 943年根据地农民投豆选村长”、“1946年天安门城楼上悬挂蒋介石巨幅照片”、“毛泽东与潘光旦”、“群众集会上的胡耀邦”、“毛泽东接见红卫兵时车抛锚了”、“1984年宋楚瑜在蒋经国和时任州长的克林顿之间做翻译”等,这些照片常常给读者意外之喜,使人联想到,入和历史的命运本来似乎会有更多的可能……《老照片》创办的时候,是我“动员”克力主事的,并答应一定尽力帮他,社里的几位同事也很热心。他是个比较散淡的人。第一辑做了许久才出来,谁也没想到反响竟如此强烈,于是一发不可收,而且出版节奏越来越快。克力几次对我说:“你给我找了个活儿干”,也不知是满意还是埋怨,也许两者都有吧!这“活儿”他一干十多年,从不惑之年到五十多岁,头发白了许多。我不知道,《老照片》将来会是怎样的命运,但起码,《老照片))所成就的一段业界传奇和它呈现历史的朴实态度,还有这套集《老照片》之精华的典藏版,我想读者是不会忘记的,克力的辛苦不会付之流水。2008年6月1日  北京嘉铭桐城

内容概要

《老照片》典藏版,系从已经出版的一至五十辑《老照片》里精选编辑而成。共包括《故时风物》、《名人一瞬》、《逝鸿片羽》、《人生况味》四种。    本书为该系列之一的《名人一瞬》,书中辑录了鲜为人知的名人影像与行状。

书籍目录

留学德国的段祺瑞邓世昌便装照签署《辛丑条约》的李鸿章张之洞与英军军官合影李鸿章侄孙李国光洹上钓翁费孝通儿时合影民国初年的“藩台”袁世凯的总统制服冯亦代童年的“全家福”林徽因与表姐妹们的合影以死警世的梁济莫理循与他的中国仆人北人文科国文门的毕业合影蒋介石与陈洁如朱培德的结婚纪念照义宁陈氏的“全家福”创业上海滩的荣宗敬赵景深夫妇的结婚照张大千的异国情缘而立之年的陆宗达林森在庐山于持佛珠的张静江倜傥“少帅”青年时代的靳以1930年代的李小峰连雅堂父子安阳发掘期间的李济悔氏五兄弟陈友仁夫妇在家中长城抗战时的商震随郑振铎游长城为罔捐躯的沈崇诲报人张季弯年轻时的胡风夫妇赴美留学的黄万里赵萝蕤与陈梦家1930年代的王芸生担任清华大学教授的张申府上大学时的李锐出使法国的顾维钧波峰浪谷间的鲍文蔚绥远抗战时的傅作义胡汉民还乡创办禹贡学会的颐颉刚解甲屯垦的段承泽张治中与妻女的合影抗战初期的周恩来盂小冬生活照年轻时的张伯驹潘素倩影程砚秋“务农”冼星海与合唱团员合影萨镇冰骑马照抗战时期的考古学家们 圣者之死章伯钧一家的合影出访美国的宋美龄旅美的冀贡泉旅居中国的韩国独立运动领袖金九李承晚访问中国重庆谈判期间的毛泽东阅读起诉书的东条英机1946年的张资珙教授1947年的傅斯年中国战区军事法庭庭长石美瑜 1947年的孔德成一家最后的聚会一页掀过的历史初到台湾的雷震李友邦一家的合影为胡政之出殡1949年的陈序经夫妇蓝公武夫妇在北京毛泽东与潘光旦扫人街的黄金荣学牛时代的张志新随蒋介石去台湾的高级将领 戴煌眼中的胡志明风华止茂的何家栋野外勘查的袁复礼钱学森回国“民盟首脑”的聚会马寅初校长走访学生宿合50年代的周一良傅雷一家在杭州考察途中的潘光旦胡适存台湾蒋介石宋美龄夫妇走访台湾农家1957年的梅兰芳章乃器在“反右”斗争会上白崇禧父女重逢 接受采访的胡琏 曹聚仁一家难中聚首的唐达成夫妇群众集会上的胡耀邦晚年康同壁殷海光一家最后的格瓦拉老友重逢劳模李顺达少女邓丽君晚年蒋介石眺望大陆蒋经国在金门周恩来的机智胡考、张敏玉的黄昏恋出狱后的夏衍在台北居所作画的张大千“二流堂”的聚会晚年胡风王瑶与他的弟子们担任翻译的宋楚瑜结束软禁的孙立人

章节摘录

留学德国的段祺瑞“中法战争”爆发后,国家急需培养更多现代化军事人才。1988年冬(光绪十四年),清政府拟遴选五人到陆军强国德国学习军事与造炮技术。经过严格的考试,备受李鸿章赏识、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的段祺瑞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准到德国留学,另外四名都是他的同学;陆军大臣病昌作为督军与德国教官瑞乃尔一同前往。照片即是先祖段祺瑞等五名中国留学生与教官在德国埃森梅喷射击场学习时的合影。段祺瑞一行到了德国后,先是在柏林军校学习为期一年的军事理论与操练课,尔后到世界著名的军火工厂——克虏伯兵工厂实习炮工。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艰苦的操练,段祺瑞同其他四位官费留学生一起,以坚强的意志完成了学业。后来,其他四人先期回国。段祺瑞又奉命单独留在克虏伯炮厂学习了半年,主要学习弹壳加工、炮管膛削、各类炮的使用和保养等知识。留学期间,段祺瑞等人身着清军军装,其奇特装束,尤其是脑后的长辫常招致德国人的围观和耻笑。在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的同时,段祺瑞也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为此对清廷的陈腐没落深恶痛绝,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三造共和”之壮举。1890年(光绪十六年)秋天,二十五岁的段祺瑞回国,历任北洋军械局要员、威海随营教习、炮兵营统带等职,在督办新式军事教育、培养炮兵、厘定练兵章程和操典等方面做出了诸多贡献,“在同辈中推军事学第一”,与冯国璋、王士珍三人被称为“北洋三杰”。邓世昌便装照邓世昌(1849-1894),晚清著名海军将领,民族英雄。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禹(今广州珠江区)人。少年时目睹西方列强军舰在中国海区横行,立志献身保卫海疆。海军学堂毕业后被编人清朝的北洋水师指挥官丁汝昌麾下,担任致远舰管带(舰长)。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9月17日,北洋水师与日舰在黄海交战,邓世昌在弹尽舰伤的情况下,仍下令以舰身冲撞敌舰,不幸被鱼雷击中,邓世昌与全舰官兵二百余人壮烈殉国。邓世昌殉国后,光绪皇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人祀京师昭忠祠。李鸿章也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邓家用此资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现邓氏祠堂还尚存在广州海珠区二龙直街内。山东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于1899年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签署《辛丑条约》的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清末大臣,洋务派首领。中日甲午海战失败后,北洋舰队覆没,洋务运动宣告彻底破产。李鸿章被解除了位居二十五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投置闲散。1900年,英、美、日、俄、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侵入中国。为收拾八国联军之役的残局,清廷再度授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慈禧在西逃途中,连续电催在粤的李鸿章北上。李鸿章抵京后,奉命向八国联军求和。1901年9月7日11时,北洋大臣李鸿章与庆亲王奕勖代表清政府,与十一个国家(八国之外加上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公使组成的外交团在西班牙使馆举行会谈。在团长葛络干主持下,双方签署了和谈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这张照片记录的即是李鸿章灯下与各国公使签订《辛丑条约》的场面,此时他已是年近八旬的老者;右一坐者为贪鄙无能的庆亲王奕勖。《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进一步加深。签约后两个月,李鸿章呕血不起,于11月27日去世,走完了他七十八岁的人生历程。张之洞与英军军官合影张之洞(1837—1909),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1881年(光绪七年)授山西巡抚,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命张之洞以湖广总督兼参与政务大臣。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元月,张之洞短期署理两江总督(原督刘坤一于上年病逝)后,奏请于交卸后入京陛见,得到朝廷的批准。4月,张之洞奉旨入京陛见,抵京日为5月16日。此照当为赴京途中在保定停留时所摄。其时,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编练自强军,与袁世凯的北洋军一南一北,构成清末两支新式陆军劲旅。此照的一个价值,佐证了故宫藏照里被误认为是庆亲王奕勖的肖像照,原来是晚年的张之洞照片。迄今为止,国内大部分老照片图集中刊发的张之洞照片,均为中年的那一帧。现在我们得以一瞥其全白了的那部美髯。五月中旬,已着夏装,张之洞头顶白色凉帽,红色缨子披在帽后,其长及肩。在这帧二人合影中,东方的宽袖大袍与西方的卡其军服相映成趣,二者各呈其美,不分高下。李鸿章侄孙李国光香港国光船务有限公司的老板李国光先生,是位慈眉善目的好好先生,他已年逾古稀,还整天在九龙尖沙嘴的写字问里忙碌。问为什么要这么卖力,他一脸苦笑地说:“我们底子薄,现在香港生意不好做,一切需要自己打理。”笔者马上当面揭穿他:“你什么底子薄?你不是拥有八千亩地的大地主吗?”……原来,这位李先生是晚清大官僚李鸿章的侄孙,他的祖父李瀚章是李鸿章的大哥,曾在曾国藩的幕府里办理军需(总理湘军后路粮台),后来当过湖广、四川、漕运、两广总督。李瀚章思想老道,有了钱只知道在安徽老家买地。1895年李瀚章去世时,名下有四万多亩土地。他有十一个儿子,每人分得了四千亩。李国光是老七李经沣的独子,同时兼祧两房(老五李经沅无子,过继李国光为嗣子)。等李国光继承家业的时候,就成了八千亩地的大地主了。不幸的是,当时他只有七岁,而且在十二天内,嗣父和生父接连离世。他家住在天津,八千亩地全靠乡下的账房打理。太平日子还好过,到了兵荒马乱的年头,地也荒了,到1948年李国光读大学时,还要靠业余打工才能维持学业。八千亩土地,就被他这么糊里糊涂地弄没了!要说他没沾到祖宗的光,那也不是,他现在手里还有两个珐琅钟,是当年慈禧太后赏给他祖父的。原本有十二个,分家时一家一个,李国光兼祧两房,于是得了两个。李国光非常珍爱这两个钟,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也没合得卖掉。这钟起码已有一百五十年了,现在走时还很准,只是闹钟不闹了。

编辑推荐

《名人一瞬》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名人一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翻检老照片,是一种凝视,是与过往者无言的对话。照片一百多张,多是近代史上的政坛、文化圈的名人。开篇第一张照片是德国军校里实习的段祺瑞,段身着满清军装,脚蹬皮靴,留着长辫子,虽算不上风流帅气,却也敦实英武。印象里,段祺瑞就是一介武夫,篡权夺位,有勇无谋,不曾想他原是清政府派往欧洲学习军事和造炮技术的首批学员,而且是严格的选拔赛中拔得头筹的状元郎。可惜我们的历史教材早已把段琪瑞定型了。其实何止是段祺瑞呢,近代史上的人物,不都在史书里脸谱化,让我们无法看到真实的他们吗?我们只知道袁世凯卖国、称帝,却不知他被迫签订《二十一条》时内心的挣扎,不知他其实是中国近代史上革新鼎故、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我们只知道孙中山推翻帝制、开创共和,却不知为了倒袁,他可以将东三省拱手让给日本,只是为了筹得区区1500万元的经费。人本来就是复杂的动物,岂是几个简单的定语所能概括的。但这样的颠覆一次又一次出现,让人不得不感叹,所谓历史不过是一种话语权,是一块当政者可以信手涂沫的画布。十二岁的林徽因虽然稚气未脱,但在几个身着考究校服的姐妹中,透出与年龄不太相称的沉稳。林徽因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不仅仅因为她的才华和成就。但能将美貌、才华和坚韧集于一身的,只有林徽因。别人注定只能成为配衬。站在护国寺1号院子里的梅兰芳面带微笑,沉着而矜持,1957年的他,已近生命的终点。而时间回闪三十年,同一本书里,孟小冬虽然包裹在冬帽和裘皮围脖中,目光里却有那个年代女性中难见的坚毅、犀利。前几天陪阳阳去过梅兰芳故居。正房的陈设仍是梅离开时的模样,东、西厢房已改成纪念馆,陈列着梅兰芳创作收藏的书画、穿过的戏装,但挂出来的上百张照片中却不见孟小冬的身影,似乎她从来就不曾存在。一张老夫少妻的合影让我注意。身穿西服、神情凝重的陈友仁身边是个娇小秀气的女子,女子伴着大她三十岁的丈夫,目光低垂,半侧着脸,席地而坐,安静,娴淑。看说明,是民国元老张静江的四千金张荔英。这样子好生眼熟。搜索了半天,想起十年前新加坡报纸上刊登的一位女画家的自画像。原来这就是被认作新加坡先驱画家的GeorgettChen。翻看这些老照片,时而惊喜,时而沉郁,心情如同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背手而立的潘素,娴静大方,自有大家闺秀的气韵。以她的家底和学养,与张伯驹这样的公子举案齐眉、琴瑟和谐,弹弹琵琶,绘绘丹青,过上闲散、安逸的生活,应该算不得什么奢望。谁能想到六十年代,纵有倾家荡产抢救国宝的功德,也不得不在专政者面前唯唯诺诺、躲躲闪闪。同样让人唏嘘的是晚年的黄金荣。照片上,身着旧棉袍的黄金荣手拄扫帚,双眼低垂,站在两辆木轮垃圾车之间,失魂落魄中又有一丝倔强和不服。谁能想到他曾是上海滩上独霸一方、叱咤风云的大佬呢?最不忍看的还是张志新,穿着背带裙、别着校徽,站在向日葵花丛中,一脸灿烂的笑容。而终结她灿如夏花的生命的,就是四个冷冰冰的字:“杀了算了。”
  •   精品老照片,很值得一读.
  •   好多现在不得而知的美好记忆,都在一幅幅照片,一篇篇文字中呈现。质量很好,值得收藏!
  •   这本书很超值,很棒,岁月的痕迹那么的明显,那么的催泪,人总归是尘归尘,土归土,谁都不是一把荒唐泪呢
  •   时间因这本书而凝固了!!!
  •   阳光下张志新那张洋溢着青春的笑容真是令人难忘啊
  •   这对我们日后撰文教学都有益处,人物不再陌生
  •   不错,新颖,长见识。
  •   显示名人的精神面貌。
  •   一本好书,集中图,文字介绍一体,可以为后世保留
  •   希望照片再多一点,价格再低一点。
  •   文字讲解内容太少,不如每期的好。
  •   老照片的忠实顾客了,品质一如既往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