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艺术史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邵学海  页数:44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对于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中华民族来说,先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其间,中华文化得到孕育,中华文明基本定型,中华民族为整合夷、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作好了历史的最终准备。根据文化轴心理论,先秦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开篇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基本走势。另外,艺术是文化的锁钥,先秦艺术遗物蕴涵的深厚的文化信息,是建构和诠释中国文化本原的重要材料,补充了典籍的不足。  “从起源中理解事物,就是从本质上理解事物。”(杜勒鲁奇)研究本原,利于传统文化的深度开掘,利于铸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在诸文明互动、全球化走势日益加深的趋势下,世界各民族更多保有多元性与趋异性,故而中国艺术本原的发覆,更引起世界汉学家的热切关注。这成了一个新的艺术前沿。  《先秦艺术史》分绪论、岩画、陶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绘画七个部分,以一万年为维度,根据艺术发展的规律,突破传统历史学的历史分期,以大量已出及新出考古材料为对象,以文化“轴心时代”和“元典精神”为理论支撑,在艺术图像学、形态学和美学的方法外,运用人类学、文化学方法,对我国先秦艺术的形式风格和审美特征及其发展历程,作出简练、明晰、富于层次感的阐述,并发明其对后世中国艺术的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邵学海,1951年生,浙江宁波人。现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湖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武汉市文史馆研究馆员,湖北省享受专项津贴专家。
  著述主要有《长江流域美术史》、《打开曾侯乙墓》、《激情浪漫——楚国的艺术》,主编有《长江流域古代美术》(合作)。
  论文主要有《王子午鼎的繁缛与铸客鼎的简约》、《仙格羽人考》、《孔雀王朝不曾塑像,东周楚国何来造像》、《“美术考古学”名辨》、《论境界线上的屈原》、《屈原、庄周濮水对话》、《楚文化研究的历史学考察》等。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文化滥觞与元典形成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孕育与制约 第三节 先秦艺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四节 “美术考古学”名辨 第五节 本书用名与体例问题第一章 岩画(距今约10000年至公元前221年) 第一节 早期岩画的发现与研究 第二节 主要岩画及族属  一、内蒙古阴山岩画  二、内蒙古乌兰察布岩画  三、内蒙古大兴安岭岩画  四、内蒙古雅布赖山、曼德拉山岩画  五、青海野牛沟与天棚岩画  六、宁夏大麦地岩画  七、新疆阿尔泰山岩画  八、云南沧源岩画  九、广西左江岩画  十、江苏将军崖岩画  十一、广东高栏岩画 第三节 早期岩画的图像学解读  一、人面像  二、足迹与手形  三、交媾与生殖  四、连臂舞  五、动物蹄印 第四节 人类童年的心像——地毯式与剪影法 结语第二章 陶器艺术(距今约10000年至公元前2070年) 第一节 中国新石器文化与陶器装饰艺术  一、黄河流域陶器装饰艺术  二、长江流域陶器装饰艺术  三、岭南晦器装饰艺术  四、北方陶器装饰艺术’ 第二节 陶器装饰的南北不同方式及地理原因 第三节 陶器纹饰的图像学解读  一、人面鱼纹及鱼纹  二、鸟纹  三、太阳纹  四、天象星辰纹  五、花卉草叶纹  六、人形纹  七、兽面纹及兽面噬人纹 第四节 陶器纹饰的形式与风格 第五节 陶塑:中华民族雕塑艺术的先声 结语第三章 玉器艺术(距今约8000年至公元前221年) 第一节 史前玉器  一、红山文化玉器  二、含山凌家滩遗址玉器  三、良渚文化玉器  四、石家河文化玉器 第二节 距今4000年前后的玉器 第三节 公元前16世纪至前10世纪的玉器  一、商代早期与中期玉器  二、商代晚期及殷墟玉器  三、大洋洲墓葬与三星堆遗址玉器 第四节 公元前10世纪至前7世纪的玉器 第五节 公元前5世纪至前3世纪的玉器  一、中原玉器  二、关中玉器  三、江淮玉器 结语第四章 青铜艺术第五章 漆器艺术第六章 绘画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岩画(距今约10000年至公元前221年)  第一节 早期岩画的发现与研究世界上迄今已有150多个国家发现岩画遗迹,岩画是世界性文化艺术现象,但1983年美国《考古学》杂志公布的《世界岩画分布图》,竟然缺失了东亚地区,主要是中国的岩画遗存。实际上,中国岩画在世界范围内有重要地位。一、分布广泛,它为全面研究东亚大陆早期文化史及石器时代人类的艺术活动,提供了区域性材料;二、中国岩画的北方系统,是欧亚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石器时代文化及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与交流,欧亚草原文化是为重要内容。可见,中国岩画,特别是北方草原地区的岩画,是不可或缺的。(图1-1)阿纳蒂在一篇序言中简述了中国岩画的特点,并强调中国岩画之于世界的几点意义。第一,他认为中国岩画大部属于“混合经济”型。换言之,中国岩画的大部分,分别或综合表现了农耕、游牧、狩猎三种生产方式,描绘了三种社会生活图景。而农耕与游牧“生产型经济”,恰是构成中国早期文明的两种原生形态,负载了民族文化本原基因。第二,他把世界岩画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狩猎者”、“后期狩猎者”和“牧人时期”。中国尚未发现确实属于12000年以前的表现猎杀大型动物而狩猎者又不知使用弓箭的岩画。但他指出:东亚地区很早就有人类居住,所以没有理由说中国无“早期狩猎者”岩画,只是有待发现而已。他还认为,已知中国最早的12000年前后制作的阴山岩画,在风格方面与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中东土耳其、阿拉伯半岛、西奈沙漠、东亚西伯利亚岩画,属于一个类型。这些地区大体在北半球同一纬度带上。文化的一致性是否暗示民族的同一性,或者不同民族以及同一民族的亚系统之间相互交往,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先秦艺术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还未读,配送及时,书的内容丰富
  •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邵学海最新研究成果《先秦艺术史》,2010年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全面梳理先秦艺术流变的著作,也是探索中国艺术源头的一个尝试。 先秦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阶段,它对中华文化的发生、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这时所形成的“元典精神”,是中华民族垂范久远的指针和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毫无疑问,这时所形成的中华艺术传统,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基本走势。 《先秦艺术史》以探究中国艺术源头,剖析中华艺术本质及相关属性为要,以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为维度,以中国农耕文化区与草原文化区为空间,以其间各类艺术创造为内容。全书分绪论、岩画、陶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绘画七个部分,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先秦艺术的全景画卷。 通观全书,有三点特别值得关照。 一、追本溯元,结构精巧。《先秦艺术史》一书视野广阔、立论深远。作者以文化“轴心时代”和“元典精神”为理论支撑,揭示“屡迁而返其初”的文化发展规律,指出“文化元本”在返本开新过程中的作用,指出先秦艺术的现代化问题。同时,也如冯天瑜先生为其作序言“把艺术流变置于文化发展的背景下阐述,注意在历史文化演变中寻找艺术风格形成与更易的深层动因。”“没有拘泥于艺术现象的简单铺陈,而是在较深广的文化背景中寻找答案。”作者开篇引用杜勒鲁奇的“从起源中理解事物,就是从本质上理解事物。”向读者...传达著书理念与要旨。 该书纵横分明,脉络清晰。绪论中,作者专用一节对“美术考古学”之名义加以讨论,厘清美术史与考古学的关系,批评当代考古学的泛化现象。同时对该书的用名与体例问题进行阐述。作者并非套用当代美术分类,而是选择岩画、陶器艺术、玉器艺术、青铜艺术、漆器艺术、绘画为篇章,即体现作者在先秦艺术史研究方面的一个全局观与文化观,使读者在全面把握先秦艺术史纵向线索的同时,关照到每个艺术方向的微观视角。读者可依不同研究领域和方向在书中找到相关线索与资料。 二、方法创新,论证严谨。《先秦艺术史》一书引进西方学术观点,合理运用考古资料,作者以文化“轴心时代”和“元典精神”为理论支撑,将艺术史的研究和文化史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艺术图像学、形态学和美学方法外,综合运用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美学等学科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整体观、比较观和相对观,对先秦艺术的发展历程作全方位的研究,宏观的整体把握中又见微观具体剖析,读后印象深刻,思路明晰,既有对艺术史的理性思考又有对先秦艺术品的直观认识。其经典解读,为后续艺术史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三、图文并茂,资料丰富。作者充分占有考古资料,《先秦艺术史》一书计有图版297幅、文字约30余万字,书中大量运用印刷精美的地图、照片,使读者对先秦艺术史的有了全面、直观、感性的认识,也对该书的理论分析有了更真切的思考。 《先秦艺术史》一书的参考文献资料涉及到国内外的古籍与今籍,其中有英、德、美、俄、法、奥、日数国的论著,扩大了读者的视野,为后续研究者指明了方向。该书的参考文献也一改以往排序,作者注意到一本艺术史涉及方面诸多,不宜一并归总。因为作者独辟蹊径分篇章归纳,延续了书中所设篇章的脉络,为读者提供了有益的资料收集之指南。 综上所述,《先秦艺术史》线索清晰、资料翔实、论证严谨、内容厚重,语言优美,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关于中华民族早期艺术流变的著作。 阅读更多 ›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