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春联趣话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浙江古籍  作者:李文郑//陈竹  页数:282  字数:250000  

前言

  古今春联趣事多  (代序)  春节是我们华夏民族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期间写春联、贴春联,早已成为一种民族观念的展示和人文精神的象征,积淀着悠悠的历史遗绪和浓浓的民俗内涵。每逢传统的新春佳节,地无论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少,家不论贫富贵贱,门不讲高低大小,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买红纸、写春联。从大门(院门)、正房门、厢房门、厨房门,包括门框、门心、门头,到粮食囤、牲口棚、纺织机、大小车辆,直至桌子、椅子、蜡台、灶台……到处是红彤彤的一片。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曾说:“我们过年的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全民性文艺活动’。”还有句古语说:“有钱没钱,贴对子过年。”言下之意,写春联、贴春联应该是过年的首要大事。  春联俗称“对联”、“对子”、“门对”、“春贴子”等,属于对联的一种,是人们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吉祥语,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组成。从本质上讲,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从形式上,从民俗角度讲,它起源于桃符;从内容上,从文学角度讲,它起源于古代诗歌、文章中的对偶句。  桃符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据先秦的《山海经》和东汉应劭的《风俗通》等古籍记载,相传在东方茫茫的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巨大桃树。在桃树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地方桃枝稀疏,形成了一个门,被叫做“鬼门”。每天早上,天下所有的鬼都从这里经过,接受检阅。在这里看门的有两位神,一个叫荼(音书),一个叫郁垒(音律)。他们是兄弟俩,都有识别“善鬼”和“恶鬼”的本领。凡看到不讲道理专门祸害人的“恶鬼”,兄弟俩就用苇绳把他们捆起来喂老虎。因为这兄弟俩能帮人驱鬼辟邪,据说从黄帝那时候起,人们就在门口钉上两块桃木板,画上这两位神的像,这就是门神的来历。  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每逢过年,有人不再画门神,只是在桃木板上写上两位神的名字,这就是“桃符”。可一边是一个字“荼”,另一边是两个字“郁垒”,不对称,也不美观,有人就在“荼”前头加个“神”字,成为“神荼”、“郁垒”。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刻着“神茶”、“郁垒”二神。桃符被认为是春联的雏形,所以,清代的《燕京时岁记》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大约到了唐代后期,人们开始把两句彼此对仗的吉祥语题写在桃木板上,代替了“神茶”和“郁垒”。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广政二十八年(965年,其时已是北宋乾德三年)春节所题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般被认为是最早的春联,宋人把这副春联作为后蜀亡国的“谶语”而载入历史。可以肯定地说,在这以前应该还有春联,只是没有流传下来罢了。到了宋代,贴春联已经和挂桃符一起流行起来,王安石的《元日》诗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描述。  又据明代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某年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微服出巡,逐门逐户视察欣赏,大得其乐。偶然见一家门前没有对联,经询问得知是阉豕苗(幼猪)者,因为不识字,还没有顾上请人书写。太祖亲自大书道:“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而去。后来,却不见悬挂该联,便问是何原因。主人答道:“我知道这是皇帝书写,现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赏银三十两,让他改行。  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春联是中国独有的春节民俗形式,堪称国粹。其格律的严谨、寓意的深邃、形式的优美,是外国文字尤其是西方的拼音文字所无法企及的,反映着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随着中国人陆陆续续走出国门,这一文化传统也被带到了世界各地。常江先生曾说:“对联是全世界华人认祖寻根趋同别异的最简单的文化标志。”   当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经历,春联的内容会大不相同,而其中又各有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有关春联的故事,或让人心酸,或让人悲愤,或让人感动,或让人兴奋,甚至会让人啼笑皆非……   穷苦的读书人过年,连“温饱”二字都不敢奢望。如北宋宰相吕蒙正未发达时,从他的春联中可见其凄凉:“烂席挡风,满碟残肴除旧岁;破衣遮体,大煲冷饭贺新年。”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春联故事,幽默风趣,让人领略大文豪的机智诙谐。   封建时代的“文字狱”,如同无形的网络,甚至可以从春联中罗织出“恶毒攻击”的蛛丝马迹。   “包青天”不仅为官正直,更是破案高手,他能从普通的桃符中梳理出案件的线索,从而缉拿杀人凶手。   明初学者、文学家解缙,从小饱读诗书,出口成章,有“神童”之誉,他竟然可以用春联与黑心财主斗智。   江南才子祝枝山,趁着酒兴书写春联,嬉笑怒骂,各含妙趣,让人领略其潇洒不羁。   苏州人夏愈为人正直清廉,在京城做个小官,谁料这“京官”竟然吃不饱肚子,要朋友来接济!   福州屠夫徐英,因为一贫如洗,四壁悬空,所以才有了这样别致的春联:“鼠因粮尽潜踪去;犬为家贫放胆眠。”读之令人鼻酸。   明末清初文学家、书画家归庄,是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曾孙。他佯狂愤世,漫游名山大川,凭吊今古,常常大哭,与同乡顾炎武齐名,因此有“归奇顾怪”之称。其春联自然也别具一格:“一枪戳出穷鬼去;双钩搭进富神来!”   明末清初吴三桂的春联,竟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更骗过了“圣明”皇帝康熙的使者。   清初大臣钱名世,可以用春联肉麻地吹捧掌权者,以求一碗饭;某候补官员在春联中发了牢骚,还真的引起了注意,并给安排了工作。——可见其用心之良苦!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可以从一副如谜语一般的春联中读出穷人生活的窘迫,并尽力予以帮助。   某读书人有感于亲朋故旧在他中举前后的不同态度,感慨万千,在春联中生动地描绘了人情之冷暖、世态之炎凉。   有“长联圣手”之誉的钟云舫,自称硬汉,又号铮铮居士,嫉恶如仇,鄙视贪官污吏,绝不趋炎附势,其春联也极具个性。   秘书为贪官主人家写的春联,敢于讽刺挖苦;穷秀才为不良财主家改春联,可以成为诅咒;老农用春联教育懒惰的孩子,使他们变得勤奋;大书法家的春联,被人揭去收藏;附庸风雅的土财主,春联里竟写“春满乾坤爹满门”!   皇家的春联大气典雅,词语瑰丽;平民家的春联表达心愿,语言朴实。贫穷时的春联,可以直呼“保佑我十万缠腰”;富裕后的春联,则扬眉吐气。   药铺、酒馆、木匠铺、铁匠铺、剃头铺、杂货铺、戏班子、泥水匠,甚至棺材铺等,五行八作,无不有自己特色鲜明的春联,更不乏令人喷饭的生动故事。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报刊及网络中,精选古今各个时期的趣味春联故事,与读者共享。尽量既考虑趣味性,又照顾到知识性;大致以时间先后为序,能看出春联鲜明的时代特色。由于不少春联出自民间,所以不可能百分之百都那么严格地符合对联的基本格律,也请读者朋友理解;当然,这样也能够让我们领略民间春联生动活泼的特色。   李文郑 陈竹

内容概要

  春节是我们华夏民族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期间写春联、贴春联,早已成为一种民族观念的展示和人文精神的象征,积淀着悠悠的历史遗绪和浓浓的民俗内涵。每逢传统的新春佳节,地无论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少,家不论贫富贵贱,门不讲高低大小,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买红纸、写春联。从大门(院门)、正房门、厢房门、厨房门,包括门框、门心、门头,到粮食囤、牲口棚、纺织机、大小车辆,直至桌子、椅子、蜡台、灶台……到处是红彤彤的一片。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曾说:“我们过年的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全民性文艺活动’。”还有句古语说:“有钱没钱,贴对子过年。”言下之意,写春联、贴春联应该是过年的首要大事。

书籍目录

古今春联趣事多(代序)
嘉节号长春
大煲冷饭贺新年
堂深不觉百男欢
积善人家磬有鱼
宜入新年,百事大吉
万国衣冠拜冕旒
春风阆苑,明月扬州
无钱请退之
心在西湖山水间
宜入新年,长命富贵
一刀割断是非根
生无底,午出头
正旦传梅报早春
家藏万卷书长有
饮食男女,柴米夫妻
一天飞絮舞春风
其人好,不悲伤
队进队出,越捉越多
海无波涛,林有粱栋
金子女子,钱山靠山
身安心乐,眼饱肚饥
犬为家贫放胆眠
一枪戮出穷鬼去
臣节重如山乎
臣清恐人不知
辞出穷鬼,请进财神
天思浩荡,文治光华
人从阊阖觐龙光
今岁无望,明年再来
尚书天北斗
贤贤易色,宿宿皆春
打出穷鬼,拉进财神
惊天动地人家
门心皆水,物我同春
传家树,及第花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春风放胆,夜雨瞒人
盘花卷烛红
一个千锤百炼人
几片萝卜度岁
爆竹遥闻,梅花偶见
至尊亲许读书人
月傍九霄多
未匀柳色绶拖黄
垂柳珍重待春风
对门过年,我也过年
保佑我十万缠腰
死才是福,生不如牛
聊将紫水活蛟龙
大家千岁,天国万年
老骥千里,鹤鹩一枝
十年宦比梅花冷
绿杨宜作两家春
楼台十二,世界万千
且将酩酊酬佳节
今年春胜昔年春
久客新春,一郎故我
时来花自整齐开
传至上贤为终局
知门外春光几许
王戎李核,童贯梅仁
……

章节摘录

  嘉节号长春  清代文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的《自序》,第一句话就是:“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  在《楹联丛话》卷一的开头,他又说:“尝闻纪文达(纪昀,字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祷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在当时为语谶,实后来楹帖之权舆。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梁章钜转述纪昀的这段话,可以在《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三找到原文。纪晓岚说:“门联,唐末已有之,蜀幸寅逊为孟昶题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二语是也。但今以朱笺书之为异耳。”  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北宋乾德二年,由于阴、阳历的差异,该年除夕已是965年)前夕,后蜀主孟昶因不满意学士幸寅逊所写春联,于是,他亲手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下: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就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最早的一副春联,也是中国对联史上最著名的一副春联。  也正是因为这个故事,使得原来并不出名的幸寅逊名声大噪。幸寅逊,夔州云安(今重庆云阳)人,为人耿直,不畏权势,博学能文。后蜀时,历任茂州(今四川茂汶)录事参军、新都令,拜司门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升任翰林学士加工部侍郎、判吏部三铨事领简州刺史等。后主孟昶命他写桃符的句子,有人考证是这样的(据张曙光《幸寅逊与春联的故事》):  迎新逢雨润;  得瑞见花摇。  如果能得以证实,那么,这便是更早的一副春联。  后蜀主亲提的桃符作为早期的春联,内容当然比较简单。上联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有源源不断的喜庆,下联则说这个佳节被称为“长春”节。“余庆”出自《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喜庆不断,后福无穷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则完全是当时流行的五言律诗的句式,反映了早期对联与律诗的密切关系。  这副春联之所以能够被记载下来,并不是因为它是最早的春联,而是因为它的内容与后来发生的事情的巧合。除夕写过春联之后,开年后的正月十三日,孟昶就向兵临城下的北宋军队投降了。巧的是北宋中央政府派到成都(原后蜀首都)来的地方官名叫吕余庆,而宋太祖赵匡胤的生日被称为“长春节”。这不是“新年”就“纳”了吕“余庆”,蜀地从此也要过“长春”这个“嘉节”了吗?于是此事就被作为“一语成谶”的稀奇事而记载了下来。  早在北宋时,对于写有联语的桃符,已经开始有了另外的叫法。宋代《名臣言行录》载:宋仁宗一日见御春帖子,读而爱之。问左右,说是欧阳修措词。于是,悉取宫中请帖阅之,见篇篇有立意,宋仁宗说:“举笔不忘规谏,真侍从之臣也。”宫里门多,春联也多,宋人叫它“御春帖子”。  “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神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是这么形容人们过大年的景象的,其中的桃符,便是日后的春联。一直到现在,过年的时候人们仍然延续着这个习俗,过着一定有春联、门神的春节。  ……

编辑推荐

  我们过年的春联  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  最瑰奇的  全民性文艺活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历代春联趣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书很好,学到很多东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