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终结之后

出版时间:2006-9  出版社:江苏南京  作者:刘悦笛  页数:401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是本关于“艺术终结”的书。思考的是,在“艺术终结之后”,美学和艺术走向何方?在书的开头,得到了李泽厚先生的应允,我想援引他手稿里面的一段作为言。这是李泽厚生在千禧五年的最新思考,里面充满了“历史乐观主义”的恢精神:艺术的终结与历史的终结密切相关,都由Hegel提出。所谓“历史的终结”是指资本主义全球化和共和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建立,战争彻底消除,革命不再发生,人类取得永久和平,由小康生活迈入大同世界。今天,急忙干工作,平淡过日子,自我牺牲和澎湃激情都只作为例外的、特殊的情况和要求而出现。英雄时代已经过去,散文生活无限延伸。于是历史宣告终结。艺术亦然。原始时代以来迄至今日艺术所具有的鼓舞斗志、抚慰哀伤的巫术礼仪的社会功能,也从此逐渐衰亡。艺术日益成为散文生活的装饰和娱乐。古代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等等)由礼拜对象成为观赏对象,现代艺术则由对资本主义的愤怒抗议变为资本社会的审美装(见《关学四讲》)。由历史产生的悲剧重量大半消失,“不可承受之轻”的爱情童话或感官享受占据中心。E.Munch的《呐喊》是对资本社会抗议的最后一声,M.Duchamp的便壶为这种抗议划上了终结。上帝死了,人还活着,世界无目的,人生无意义突显出来,“荒诞”成为可与悲剧、崇高、滑稽相并立的重要美学范畴。古典艺术部类日趋式微,电影,rop音乐大行其道。四星(影星、球星、歌星、节目主持星)高照,七情飞扬。飞扬的正是声(music)色(sex)快乐。已经不再追求fine art,但审美愉快却快速扩展,装饰、娱乐成了艺术主流,大批量地进入平淡生活和日常趣味,渗透衣、食、住、行、性、健、寿、娱的方方面面……但是,就今日的世界范围说,历史并未终结。从而艺术也不可能终结。资本制度的全球化并不能消除灾难、剥削、压迫和战争,特别是在广大的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人类小康、世界和平和剥削、压迫的消亡仍将是长时期至少一两个世纪的奋斗目标和艰难任务。于是,刺激、鼓舞或颓废人心的各种非装饰性的艺术又仍将存在,并可以不时引起大小波涛。当前各种前卫艺术、行为艺术、概念艺术有提示丑陋现实的抗议作用,但它们与美感双螺旋是否还有关系和它们缺乏艺术对人的长久影响,从而失去美学品格,便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但这两个方面——审美文化和当代艺术都已被资本社会严重商品化。艺术和审美都被市场经济所控制,包括“反抗”的艺术也如此。艺术作为广告炒作的对象成为被制造出来的消费,包括现代旅游“事业”使自然也成为被制造出来的商品,成了同质性的“古碛”、寺庙和解说词。人在“一半是机器,一半是动物”,即电脑附件和drugs幻象的生存中,歌唱如念咒,文乃哲学,不断失去生命和情感自身。实践美学提出“美感双螺旋”和“人的自然化”等等,正是追求在散文世界的生活无聊中如何可能保存理想和热情。它希冀第二次文艺复兴,在探求审美趣味和文化时尚中再次找寻自然和人性。从这段关于“艺术终结”最新论述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面对欧美的思潮真的不能亦步亦趋,而是要有中国学者的“心胸”、“眼光”和“气度”!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关于“艺术终结”的研究性专著。上篇全方位解析了关于艺术终结的诸多理论问题,对“艺术终结论”、“艺术史终结论”、“艺术家死亡论”、“审美经验终结论”、“艺术理论终结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前因后果和内在困境进行了批判性研究。下篇是艺术实践的部分,深描了与艺术终结相关的“波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大地艺术”和“电子艺术”的美学特质,进而对“艺术终结于何处”及其美学后果进行了多元化的展望。

作者简介

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哲学博士,中华美学会事秘书长,国际美学协会会员,《美学》杂志主编助理,曾借调到中国文联《美术》杂志工作。主编致力于美学、艺术和文化研究,在《哲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新华文摘》等转载8篇。

书籍目录

序 导言 艺术的历史限度 上编 艺术终结论的美学沉思录  第一章 “杜尚难题”的谜语特质   一、1917年:小便器变《喷泉》事件   二、在“后现代”视野中重审“杜尚难题”   三、杜尚的“反艺术”引发“艺术终结”   四、“杜尚难题”的多元衍生问题   五、观念、极少、波普、行为和装置艺术的解答方式  第二章 “艺术”两度终结了吗?   一、1828年:黑格尔《美学讲演录》的宣判   二、1984年:丹托《艺术的终结》的宣言   三、终结≠终止:“艺术终结之后”的艺术   四、终结于何处:“哲学对艺术的剥夺”   五、丹托与他的批评者们的交锋   六、反正两题:“丹托-卡罗尔之争”的美学意蕴  第三章 “艺术史”还有历史吗?   一、1981年:菲舍尔《艺术史终结了》的宣称   二、1984年:贝尔廷《艺术史的终结?》的反诘   三、1984年:丹托《艺术的终结》里的艺术史   四、终结≠结束:悖反“线性的进步观念”   五、丹托的“艺术史叙事模式”三段论   六、卡里尔的“艺术史撰写原则”新论  第四章 “艺术家”死了吗?   一、“艺术家”是如何诞生的?   二、变异的“趣味美学”与“天才观念”的出场   三、1966年:福柯《词与物》里“人的终结”   四、1968年:从福柯“何为作者”到巴特“作者之死”   五、博依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年代  第五章 “审美经验”终结了?   一、杜尚之后“康德美学”的二律背反   二、1964年:迪基的“审美态度的神话”   三、由古至今:“传统的说明”与“寓意的说明”   四、1997年:舒斯特曼的“审美经验的终结”   五、终结=恢复:回到“一个经验”的审美经验  第六章 “艺术理论”的终结?   一、艺术的“解光晕化”匹配“坏的审美时代”   二、理论的角色切换:从“阐释者”到“立法者”   三、1964年:丹托独创的“艺术界”理论   四、1974年及其后:迪基修正前后的两种“惯例论”   五、欧美“分析美学”在当代缘何衰微?   六、走向“自我解构”的今日艺术理论  第七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康德美学的黄昏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结构性描述   二、交锋Ⅰ:“生活实用的审美化”对“审美非功利性”   三、交锋Ⅱ:“有目的的无目的性”对“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四、交锋Ⅲ:“日常生活经验的连续体”对“审美经验的孤立主义” 下编 艺术趋向终结的绵延之途  第八章 从波普艺术到激浪派: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   一、达达派先驱:“现成物成为艺术”   二、汉密尔顿:原初的11种“波普美学”特质   三、拼贴现实:电子时代沃霍尔的“常人哲学”   四、丹托的“平凡物的变形”与《布乐利盒子》   五、波普常用手法:挪用•复制•并置   六、“抹去界限”:激浪派的基本主张   七、波普艺术之后的“日常生活美学”  第九章 从偶发、行为到身体艺术:复归到身体   一、从艺术的行为到“行为艺术”   二、四元素:“环境”、“身体”、“行动”和“偶发”   三、在先的“偶发艺术”与同发的“身体艺术”   四、“身体作为语言”叙事和“艺术作为表演”模式   五、行为艺术之后的“身体过程美学”  第十章 观念艺术:艺术化成观念与观念变成艺术   一、艺术观念:“始而追求,继而达到,终于超越”   二、语言学观念主义:“哲学之后的艺术”显现   三、非理性观念主义:“非逻辑判断”的经验外化   四、“非物质性”取向与“反禅宗体验”   五、“艺术就是艺术的定义”与“见山仍是山”   六、观念艺术之后的“观念主义美学”  第十一章 大地艺术:艺术自然化与自然艺术化   一、“天地有大美”:大地艺术与“道家美学”的会通   二、“原天地之美”:重思“人与天地参”的新型关系   三、“道法于自然”:由“自然审美”的三种范式观之   四、大地艺术之后的“自然环境美学” 结语 全球艺术的终结?美学理论的终结?——在“历史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 【附录】当图像“解码”成为信息:从电子艺术的美学谈起 后记 徘徊在艺术与哲学的“交融地带”

章节摘录

插图:这个结论的前半部分是克劳瑟的,后半部分是丹托的,前者将这两部分结合起来。但这不能让克劳瑟满意,特别是对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和本性的理解更引起其不满。其实,20世纪艺术逐渐将自身耗尽,这种达于极限并不能成为对艺术“创造性”和“历史发展”的约束。照此而论,现代主义实际上应被视为是弯路一条,从标准艺术偏见里面走出的弯路。通过这条弯路,丹托所指出的艺术走向“逻辑极限”的事实,也只是对“艺术界限”的约束,它虽然导出了“何谓艺术”的问题,但是,艺术的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却不能因此而耗尽。丹托对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的看法,所持的仅仅是一种“准哲学”的视角。的确,现代派艺术运动提供了相互差异的、彼此排斥的关于何为艺术的定义,由此也体现了相互对抗着的哲学观念的冲突。然而,丹托却完全忽视了一种“决定性的结合”,那就是现代派运动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因为,现代派艺术家们发现的只是一种扩张艺术疆域的愿望,而同20世纪所提出的艺术哲学理论出现了裂痕(这些理论多为哲学家而非艺术家所为)。这是一点。另外一点涉及到艺术的传统的“假定功能”。当丹托认定电影和摄影术的出现击败了艺术的模仿功能的时候,其实恰恰相反,这并没有使艺术陷入到哲学质问的危机里面,反而是一种解放,模仿至今仍是具有决定性职能的。由此推演,丹托又忽略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理论和实践上的连贯性。所以,丹托的理论显然是“非哲学决定性的”。再来看关于历史的理解。具体而言,这里克劳瑟指向的是——丹托将后现代艺术与后历史加以等同的暗指趋势。克劳瑟通过对沃霍尔晚期现代主义、极少主义艺术和观念艺术之间延续性的解读,加之以对后现代语境里的超现实主义和新表现主义的变化的描述,来试图证明(起码是期待)未来的后现代艺术不是断裂,反而是延续,或者说,将更少地批判正统话语转而用新途径去印证正统话语。那么,我们跳出来看,克劳瑟在这里所期望的后现代艺术,还是后现代的吗?丹托的后历史的指向是明确的,但克劳瑟的后现代的未来指向却是含混的。

后记

我来自一个小城,还“挺有文化”的小城。我的家,离那位80年代曾风云一时的马原,就是那个唱和着“冈底斯的诱惑”的先锋作家的家,也就几百米远。在我家方圆几里内,出现了好几位颇具实力的小说家、诗人、书法家和篆刻家,这也真是怪事。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小就有一份对艺术的敏感。或许,从父亲写在墙上那些未被风雨洗尽的魏体美术字标语上,懂得了“书法”;从父亲那装订了几大册的手抄文革歌曲集里面,懂得了“音乐”;从那箱母亲用梅兰芳邮票换来的旧版小人书里面,懂得了“美术”,从父母那本发黄的《水浒传》里毛泽东对宋江“投降”批评的言论中,懂得了“艺术还要批评”……所以,父亲给我起名叫“悦笛”,大概也有“美的启蒙”之意味吧。很自然,与许多同年龄段的孩子一样,从小时候用父亲剩下的颜料涂涂抹抹,到美术启蒙课上总是要“标新立异”地多画些什么,直至参加了美术组开始做木刻、画国画,艺术真的是为我开启了“一扇门”。后来,真的以为自己成为了“小画家”(可以拿着画笔在地上“画满窗子”),也连连能在地区性的画展上获奖,现在想起真的有趣。据说,那些富有“童趣”的画至今还为母校所藏,公正的说,这些儿童画谈不上什么技巧,但是我却往往能以飞到“九霄云外”的想象力而胜。

编辑推荐

《艺术终结之后》:“艺术同自然一样,都是人类本来意义上的家园……艺术绝对不是常人认为的玩物,而是和谐之源,从中流出的,是涌动不息的生命之泉,只要接触艺术和欣赏艺术,这富有生命活力的甘泉便会滋润干渴的嘴唇,使心田之苗茁壮成长。久而久之,这样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和谐的和发展。完美的人。如果一个社会由这样的人组成,整个衬会也就成为和谐的社会,.一个社会只有同艺术结婚,才能生出义化之子,如果与芝术离异,只能导致野蛮,这个社会随之会变成文化的沙漠。”“列艺术的创造、接受和欣赏.是种高级的文化素质..而获取这种素质的重要捷径,就是艺术教育。”“当今方兴未艾的综合艺术教育或生态式艺术教育…不仅注重各门艺术之间的对话、交叉和贯通.还注重艺术精神向其他学科的渗透。实施综合艺术教育,我国是最有优势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教育传统,完善和发展综合艺术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正是开发这一套《艺术教育前沿论丛》的宗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艺术终结之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文学终结、艺术终结的讨论一波接一波,好不热闹,有谁能沉下心来对艺术终结究竟指什么,艺术终结之后,艺术的未来何在这样的问题进行学理思考呢?读了这本书你一定会有收获!
  •   这是一本在讨论鸡死了会不会有蛋 蛋能不能孵出小鸡的书。从根本上来说,将艺术作为已经终结的对象,却又在讨论艺术之后的艺术,后现代艺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   很好的一本书,对“艺术终结”的话题论述的很有层次。
  •   这本书真的很好,我没买错,内容丰富,知识面也很广。
  •   起码质量不错,准备开始看了。以后也一直希望能买到好质量的书。
  •   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正版
  •   收获颇多,见解独特,大开眼界
  •   像历史书!长知识作者很有耐心!
  •   不错不是很难看不像有些文章看起来有难度其实空无一物
  •   美国哲学家、美学家阿瑟·丹托提出了“艺术界”的理论,对当代的“艺术”和“艺术品”进行了新的解读和阐释,他的《艺术的终结》中译本已经绝版,但这本书,从研究艺术的终结等问题方面,还是能提供一些思考的。
  •   终结的是某种形态或是一种艺术观念,艺术本身并不会终结。
  •   看目录,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并且涉及到了许多国外美学的前沿问题。书籍的装帧也不错。
  •   还行,理论还不够。
  •   很好的学术新思潮。我可以感受到很新进的思想。很好的书
  •   艺术的书,不应该是这种质量!!!
  •   想要了解这个题目的来龙去脉的话,这本书是不错的选择。不过作者不太有自己的观点,又不过好在他也没使劲假装很有自己的观点
  •   还好,要慢慢读!
  •   艺术终结之后的艺术我们无猜测,更何况艺术也没有终止,书里观点只是某些人的观点,不能反映客观规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