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南京风情录

出版时间:2008-07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作者:(德)罗伯特·骆博凯  页数:276  译者:郑寿康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是一个德国人,姓骆博凯,名罗伯特,来自德国鲁尔工业区附近的伊塞隆小城。他原是普鲁士王国的一名上尉工程军官,1895年9月应清王朝两江总督张之洞的聘请,不远万里,来到南京。原定任务是视察从南京到扬子江入海口吴淞的江防要塞工事,并对此提出改进建议。后来因张之洞调离南京,去了武昌,刘坤一接任两江总督,改变了前任加强江防工事的计划。此后,骆博凯努力争取,促使了南京陆师学堂的建立,并被任命为陆师学堂总教习,相当于主管培训业务的校长。他在陆师学堂完成了第一期培训任务,至1900年5月回国,在南京工作了4年半时间。骆博凯从欧洲来到远东地区的中国南京,这里与欧洲各民族相比,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巨大,生活习俗不同,对他来说,南京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不易理解的,但也是新奇的。他放眼看中国,努力理解中国民众。他把在南京看到的和亲历的种种风情写信告诉远在伊塞隆的亲人,让自己的母亲、兄弟和姐妹也能认识和了解中国及南京,纠正欧洲人对中国的偏见和错误观点。骆博凯从1895年9月到1900年5月共给家里的亲人们写了近600封信,最终保留下来的有235封。本书收录了其中直接与南京有关的100多封,其他书信内容均为关于骆博凯的家务事,故未收录。骆博凯在写给母亲和兄弟姐妹的信中曾多次提到,由于他在南京公务繁忙,没有时间写日记,只能忙里偷闲地给家里写信,报告他在南京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要求母亲和兄弟姐妹们相互传阅后妥为保管,以便他日后利用,为此他对发出的信进行了编号。他在1897年写给母亲的信中说:“从1897年新年开始,我对写回家的信重新开始编号,写给你的这封信就是第1号。我去年寄回的1号至60号的信件希望妥为保管,它们对我十分珍贵,也许我以后还有可能要利用它们。”由此可见,汇集在这里的骆博凯书信,我们也可以将它称之为骆博凯的《书信日记》。骆博凯来华期间,正是中国在中日战争中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割地赔款,西方列强纷纷涌来瓜分中国之时,中国一些有识之士试图用改良的办法,拥皇帝进行改革。张之洞聘请德国教官训练军队,加强江防,刘坤一建立陆师学堂和水师学堂,就是这种试图富国强兵的努力。但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反击下,改良派遭到彻底失败。骆博凯虽人在南京,却也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在他的信中对此谈论甚多。他认为皇帝的改良虽然失败了,但他深信具有悠久文明的中国终将崛起。他在1897年1月14日写给兄弟费迪南德的信中说,虽然中国“在中日战争中遭到了失败,但对中国具有重大意义。这场战争给明智的中国人以很大的启示——这种人现在越来越多……只要给中国以时间,消除它的混乱状况,实行新的政府体制,开发国内的巨大资源,它的4亿多人口具有接受教育的巨大能力,毫无疑问,就能成为令全世界肃然起敬的国家!”19世纪末的南京风情是骆博凯书信中的主要内容。他对在南京亲历和亲见的事实,絮絮写来,真实生动,语言朴实风趣,读来令人兴趣盎然。骆博凯对中国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极为推崇和赞美。他在1900年11月29日德国伊塞隆文学协会基金会上作的报告中说:“除去中国人以外,地球上有哪个民族可以为自己的古老文化感到自豪呢?中国有多少发明是走在我们前面的?有瓷器、丝绸、造纸、印刷和使用指南针,还有众多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于13世纪从中国的皇宫返回他的出生城市威尼斯后,人们才获悉中国的伟大文化成就远远超过了意大利!”骆博凯推崇南京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他走遍了南京的城市和乡村,游遍了南京的名胜古迹,饱览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玄武湖、明孝陵等是他常去的地方。他极为推崇中国人尊敬长辈和商人讲究诚信的习俗,对美味佳肴更是赞不绝口。诚然,他也看到了中国许多落后的东西,例如官场的奢侈腐败,贫穷落后的农村,民众吸鸦片和不文明不礼貌不卫生的粗俗行为,对犯人的砍头行刑,女人裹小脚等等在他的信中都有详细描述。他厌恶宴请不是分食制,对用同一个杯子饮酒和别人用自已的筷子给他夹菜特别反感。此外,他还饱尝了南京炎热天气的痛苦和老鼠蚊虫的折磨。19世纪末的中国极为封闭,南京民众甚少见到外国人,为此十分好奇。骆博凯所到之处,不仅受到围观,连他的仆人也乐于窥探他的一举一动。他在1896年5月12日给大姐卡萝莉娜的信中说:“走在街上我们就是世界奇迹。我只要在路上站停片刻,一群好奇的民众立刻就会蜂拥而来,把我团团围在中间。只要我不生气,他们什么都想摸一摸:帽子,手杖,衣服,靴子等等。”“中国人的好奇心简直难以形容,我的仆人中有几个尤其特别。他们先用醮湿的手指在我的纸糊窗上轻轻戳洞,透过手指般大的洞孔窥探我在室内的一切活动。”骆博凯在信中还谈到了他的婚恋问题,十分有趣。他来华时已43岁,未婚。在南京有了稳定的职位和高薪收入后,多次谈到结束单身生活的问题,但并不打算迁就了事。他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欧洲女人,门当户对,最终却还是花大钱买了一个中国姑娘为妾。到1889年末,骆博凯的第一个为期3年的聘用合同,以及继而延长的2年合同届满,他的去留问题成了他书信日记的一个内容。由于他在陆师学堂工作成绩突出,德方和中方都希望他延长合同,继续留下工作。骆博凯出于个人原因,提出了两个条件:①按惯例准许他回国休假半年;②建造一处供他个人居住的欧式别墅。总督府出于经济原因,只同意第一个条件。谈判终于未能达成协议,骆博凯遂于1900年5月12日从上海乘海轮起程回国,19世纪末的南京风情以及他的经历也就永远地定格在他的数百封书信中了。

内容概要

这是一个德国人,姓骆博凯,名罗伯特,来自德国鲁尔工业区附近的伊塞隆小城。他原是普鲁士王国的一名上尉工程军官,1895年9月应清王朝两江总督张之洞的聘请,不远万里,来到南京。骆博凯从1895年9月到1900年5月共给家里的亲人们写了近600封信,最终保留下来的有235封。本书收录了其中直接与南京有关的100多封,其他书信内容均为关于骆博凯的家务事,故未收录。骆博凯在写给母亲和兄弟姐妹的信中曾多次提到,由于他在南京公务繁忙,没有时间写日记,只能忙里偷闲地给家里写信,报告他在南京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要求母亲和兄弟姐妹们相互传阅后妥为保管,以便他日后利用,为此他对发出的信进行了编号。他在1897年写给母亲的信中说:“从1897年新年开始,我对写回家的信重新开始编号,写给你的这封信就是第1号。我去年寄回的1号至60号的信件希望妥为保管,它们对我十分珍贵,也许我以后还有可能要利用它们。”由此可见,汇集在这里的骆博凯书信,我们也可以将它称之为骆博凯的《书信日记》。

作者简介

罗伯特·骆博凯(1852~1910),原是普鲁士王国一名上尉工程军官。1885年9月,应清朝两江总督张之洞的聘请,来到南京,从事改进扬子江江防要塞工程的工作。后因计划有变,骆博凯被任命为南京陆师学堂总教习,在陆师学堂完成第一期培训任务,至1900年5月回国。骆博凯在南京工作了四年半,从1895年9月到1900年5月,总共给家人写了近600封书信,最终保留下来的有235封。本书收录了其中直接与南京有关的100多封,19世纪末的南京风情是骆博凯书信中的主要内容。他对在南京亲历和亲见的事实,絮絮道来,真实生动,语言朴实风趣,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书籍目录

(一)骆博凯的报告:《中国和中国人》(二)骆博凯及其家人往来书信(三)两江总督刘坤一给骆博凯的表彰命令(四)江南陆师学堂给骆博凯的公函(五)骆博凯的家庭成员(六)罗伯特·骆博凯简介

章节摘录

插图:我在1895年11月到达南京后,去拜见了总督,当时就被委派去巡视扬子江从南京直到入海口的军事要塞,然后提出一份不偏不倚的评估报告以及新建要塞工程的改进建议。张之洞派了一艘中国军舰供我们使用,并签发了一份致所有中国将军、军营和军事要塞指挥官们授予我的全权证书。我的军舰高高的旗杆上挂着清朝政府的国旗,表示船上有一位高官。在经过的所有军事要塞,我都受到了隆重的礼遇,要塞工事上插满了彩旗,也就是说,要塞工事的墙垛上每隔15米就有一面丝绸旗帜,颜色十分鲜艳。中国人都是制作彩旗的高手。人们一定要亲眼见到这类装饰的彩旗,才会对它的效果作出正确的评价。我上岸时,轿子、架好鞍具的驴子、骡子、矮脚马都已等在那里,接我到有关要塞司令的衙门——政府大楼去。在到衙门去的途中礼炮声不断,驻防士兵列队欢迎,到处装点得五彩缤纷,场面显得异常壮观。欢迎队伍都跪下去朝我磕头——这是中国最隆重的欢迎仪式,士兵们手拍地面,一边磕头一边大声欢呼,还朝天鸣枪。在和司令员喝过不可避免的欢迎茶后,我很快就动身开始艰巨的巡视工作了。傍晚时分,被有关的将军邀请去参加隆重的晚宴。宴会主人及其命令前来陪宴的高级军官和随从们都身穿丝绸官袍,辫子整齐光滑,脑袋的前部刮得又光又亮。这些高级官员给人以良好而整洁的印象,但这里的环境却令人寒心:裂开的墙壁上有许多污渍,椅子已修理过好多次,四周的墙壁上挂着各种各样的衣服,墙角处都是蜘蛛网,旁边的桌子上放着一盏煤油灯,围着成群的飞蛾。室内弥漫着一种难闻的刺鼻气味。桌子上在每个客人面前放着一只碗,两只筷子,两只小瓷碟,一只碟子里装的是麻油,另一只是调料——我相信那是茴香。桌子中间是众多盘子,装满了各种蔬菜、肉汁、切成小方块的火腿肉、鸡肉和鲜辣汤。刚开始时,我小心翼翼地朝桌子看去,想知道类似刀又和酒杯的餐具在哪里?竟然什么也没有连桌布和餐巾都没有。桌子底下躺着几只癞皮狗,等着享用吃饭的人随手扔到桌子底下的肉骨头和残余食物。

编辑推荐

《十九世纪末南京风情录:一个德国人在南京的亲身经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十九世纪末南京风情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文笔一般,但是真实的心得感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