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笔下的花莲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  作者:作家笔下的海峡二十七城丛书编委会,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 编  页数:144  
Tag标签:无  

前言

  唐国忠  “作家笔下的海峡二十七城”丛书即将付梓出版,并在海峡两岸同步发行。这是两岸出版业界携手合作的又一个重要成果,很有创意、新意、意义,可喜可贺。  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和福建闽台图书有限公司共同策划推出的“作家笔下的海峡二十七城”丛书,对海峡西岸经济区20城市(福建的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龙岩、宁德;浙江的温州、衢州、丽水;广东的汕头、梅州、潮州、揭阳;江西的上饶、鹰潭、赣州、抚州)和台湾7个代表性城市(台北、台中、高雄、台南、新竹、嘉义、花莲)的历史文化,进行审视梳理和系统介绍,充分展示了两岸之间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丛书的出版,融合了两岸文化人的智慧,开创了两岸出版业界合作的新模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立足海峡、紧扣时代。丛书抓住海峡两岸27城市历史文化的精彩片段进行遴选还原,用历史的眼光加以辩证审视,用现代的情感进行勾画叩问,用精彩的文字和富有表现力的图片予以生动展示,使时代的主题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和表现。  二是选文精当、点面结合。丛书设置了“探寻历史遗存”、“拜访古代先贤”、“感悟绿色山水”、“品味地方风情”等章节,分别从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著名人物、自然山水景观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层面,进行选文组合,将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俗风情、城市面貌生动展示出来,让读者不仅感受到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信俗等两岸共同文化之根的深远影响,而且也感受了海峡城市群多姿的历史风貌和独特的现实魅力。  三是形式活泼、图文并茂。丛书以散文的手法探寻历史,注入现代人的情感,赋予较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书中辅以大量精美的图片,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既可作为散文佳作来品,也可作为乡土历史教材来读,还可成为外地读者了解一个城市的旅行读本。  四是两岸携手、创新合作。丛书从文化寻踪入手,由两岸业界携手,在图书的编写、出版、发行等各个环节建立紧密合作,在推动两岸合作上具有典范性意义。  海峡两岸各界对本丛书的出版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为丛书题词。台湾知名人士连战、吴伯雄、宋楚瑜、王金平、江丙坤、蒋孝严、黄敏惠以及胡志强等也为丛书出版题词祝贺。  当前,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积极变化,两岸和平发展处于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重要机遇期。希望两岸出版业界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文化为纽带,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以项目为抓手,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不断谱写两岸出版业交流合作的崭新篇章,建设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内容概要

  花莲位于台湾东部海岸的狭长地带,东边濒临浩瀚的太平洋,西部是耸列的中央山脉。华联加在高山与大海之间,为台湾仅次于台东的第二“长”县。由于开发较晚,花莲至今仍具原始风光;崇山峻岭中隐藏壮丽气象,纵谷田园则可见云影飞行……   《作家笔下的花莲》设置了“探寻历史遗存”、“拜访古代先贤”、“感悟绿色山水”、“品味地方风情”等章节,分别从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著名人物、自然山水景观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层面,进行选文组合,将花莲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俗风情、城市面貌生动展示出来。

书籍目录

探寻历史遗存彩虹是花莲最美丽的图腾后山文化枢纽站股东之城十六股八通关璞石阁扫叭千年石柱太鲁阁人的抗日悲歌拜访古代先贤沈葆桢开发台湾东部胡传在台湾吴全拓荒感悟绿色山水美丽的花莲花莲数不尽的胜迹连绵奇峡太鲁阁清水断崖奇观秀姑峦溪激流泛舟来自山和海古道西风苏花路诗情鲤鱼潭漫步七星潭蔚蓝海岸后山行盛夏登高赤科山飞旋的海豚品味地方风情太鲁阁人琴笛悠扬布农人的打耳祭阿美人的丰收节阿美的母系大家族阿美公主曼妙苴兰琳琅满目的花莲特产后山小吃,食客的最爱大理石城的艺术之美富里三宝温泉野趣编后记

章节摘录

  八通关璞石阁  吴新成  玉里镇旧称璞石阁,其来源说法不一:  一说是布农人的译音,意思是灰尘,因秀姑峦溪纵贯境内,久不下雨而溪干,风吹沙土蔽日;  一说是出自阿美人语“派派可”之译音,阿美人称“蕨”为“派派可”,本地以产蕨得名;  一说1875年驻台总兵吴光亮越过中央山脉至玉里屯兵,见到秀姑峦溪畔布满纯白的大理石,而这些大理石就如未磨的璞玉,官兵在此又建立阁楼街道,故称“璞石阁”。  同治初年,台中地方的平埔人陶某,从集集越过中央山脉,出拔仔庄来到璞石阁。陶某的目的在于商业,并非开垦,然而,璞石阁土地肥沃,经由陶某介绍,诱引不少集集的住民前来。光绪初年,已有20余户。清朝政府也在此地设置碉堡,驻屯40名兵士。日后移民渐增。  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借口牡丹社番杀害琉球海难渔民,大举进犯,清朝廷只得派船政大臣沈葆桢来台交涉。事后,沈葆桢力主开山抚番,于是兵分三路,自北、中、南三线开辟道路通达东部。  沈葆桢所派清军,中路由林圯埔(南投竹山)经东埔、八通关,到璞石阁(花莲玉里),于光绪元年(1875)由总兵吴光亮率领飞虎军,历时十个多月完成,全长152千米,即今所称“八通关古道”。  开辟此路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广招内地汉人至后山(东部)开垦,以充实全岛,防范外国人侵扰,但招垦工作成效不彰,对古道少加利用,军工维护不继,于光绪十七年(1891)紧缩台政后,抚番政策名存实亡,八通关古道便逐渐荒没。  八通关古道是清朝廷对台湾经营,由消极抵制转为积极开发的重要里程碑,为汉人筚路蓝缕、开拓山林的见证。  扫叭千年石柱  花东来  位于瑞穗乡舞鹤村舞鹤台地的扫叭石柱已有3500年的历史,被列为台湾三级遗址,为东部巨石文化古迹中所存最大的遗石。“扫叭”这两个字,是从阿美人的发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指“木板”。  扫叭石柱遗址距离台东的卑南遗址75千米,文化层分布范围约为一个椭圆形,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约400米,区内大石柱、阳石、阴石遍布;但遗址的指定范围是以石柱为中心、长宽为72米的正方形。  扫叭石柱因位于舞鹤台地,又称“舞鹤石柱”。石柱一高一矮,高的石柱高约475厘米,较矮的高约399厘米,各重10.6吨及12.3吨,其上有雕琢与槽沟痕迹。  东部地区考古遗址中,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两个最主要的文化是卑南文化和麒麟文化。其中扫叭遗址即属卑南文化的一支。扫叭遗址所在的舞鹤台地是花东纵谷上十分突出的一个河阶台地,由秀姑峦溪和红叶溪所围绕切割而成。扫叭遗址上的这两个石柱是目前台湾史前遗址中最高大的立柱,有“千年石柱”之称。  扫叭石柱对附近的阿美人,尤其是秀姑峦溪畔的奇美村落具有重要的神物的意义,因此流传许多神话传说,颇具学术研究价值。  传说远古时代,阿美人住在南方海岸,某日,发生强烈的大地震,附近各地庐舍多毁,海水倒灌,族人多遭灭顶之祸,所幸有一对兄妹,驾一叶小船,向北漂流,最后漂至奇美北方的拉瓦山上。海水渐退现出荒凉之山地与平原,两人合力搭盖茅房,种植粮食,安居下来,后来为繁殖子孙,就结为夫妻。两人婚后生三子。俟海水退了,大地复始,兄弟三人开始下山,各自寻找耕地。为使子孙辨认祖先渊源,各制作工具携带下山,长子造船锚,次子制梯子(被认为是太巴望之祖),三子编筏舟(薄薄社之祖)。他们自拉瓦山下山向南移,初居奇美社东方高台地,不久又向西沿秀姑峦溪而到扫叭,于此搭盖房舍,不过因土质贫瘠,作物歉收,遂又率众返迁。  ……

编辑推荐

  “作家笔下的海峡二十七城”丛书所介绍的海峡二十七城市,包括国务院文件明确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20个设区市(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三明、龙岩、宁德、南平、温州、衢州、丽水、汕头、梅州、潮州、揭阳、上饶、鹰潭、赣州、抚州)和反映台湾发展历史沿革的7个代表性城市(台南、台北、台中、新竹、嘉义、高雄、花莲)。  该套丛书以作家的眼光对27城的历史文化进行描绘,抓住精彩片段还原,用历史眼光辩证审视,用现代情感勾画叩问,用精彩文字和富有表现力的图片生动展示。它从一个层面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体现了两岸之间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利于增进两岸读者的文化认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作家笔下的花莲》介绍的城市是花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作家笔下的花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