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美] 费正清  页数:419  译者:张沛,张源,顾思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传统与变迁》是美国知名的历史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的重要著作。本书洋洋三十余万言,上溯半坡、龙山远古中华文明,下迄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内容涉及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及意识形态各个方面的传承与流变,其吞吐涵纳端非大手笔莫办。在这样一部由外国人撰写的通史史论巨著中,固然颇多“文化误读”或隔靴搔痒之处,但也不乏旁观者的清晰认识。如作者采用“大历史”(macro-history)的视角,将中国封建社会划分为第一帝国(秦-汉)、第二帝国(隋-唐)及第三帝国(元-明-清)。这三大帝国时期与衔缀其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金夏等短期政权一同构成了中国历史的“治乱循环”。当然,这是作者跳出“天命”、“五德终始”的圈子,从统治者个人因素(如宦官、外戚、党争)、经济和政治因素切入来透析这一历史怪圈的。    费正清的《中国:传统与变迁》不仅使我们从海外知名史学大家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历史,事实上也为我们观察、了解西方思想提供了一面“潜望镜”。——“读史令人明智”,信矣夫!    本书图文并茂,以西方人的视角,描述了中国近3000年历史。对国内读者了解海外在中国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冷静看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颇具意义。

作者简介

费正清 ( John King Fairbank)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生前历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席、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等重要职务,还曾是美国政府雇员、社会活动家、政策顾问。
费正清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长达50年,从他进入牛津直到他1991年去世,他的著作绝大部分都是论述中国问题的。在半个多世纪里,费正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考察中国,他的研究、著作和主要观点代表了美国主流社会的看法,不仅影响了几代美国汉学家和西方的中国学界,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政界和公众对中国的态度、看法以及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当今美国诸多有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皆出自其门下。
主要著作:《美国与中国》、《伟大的中国革命》、《观察中国》及《中国:传统与变迁》等,主编了《剑桥中国通史》。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作者前言译者前言第1章 中国概况  一、 东亚的土地、民族与语言  二、 中国的地理环境  三、 中国的传统经济与社会第2章 古代中国:文明的诞生  一、 考古发现  二、 上古中国传统  三、 中国的文字  四、 商文化  五、 西周第3章 古典时期: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  一、 东周  二、 诸子百家时代  三、 儒家与道家  四、 其他哲学流派第4章 秦汉: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  一、 秦帝国的建立  二、 汉承天命  三、 西汉思想与学术  四、 王朝的循环  五、 东汉  六、 中国第一帝国的灭亡第5章 帝国的再生  一、 中原文明所面临的挑战  二、 佛教的传人  三、 “胡人”重建帝国  四、 隋唐  五、 中央集权的复兴  六、 佛教的汉化  七、 中国文化的发展第6章 晚唐与宋:中国文化的全盛期  一、 从古典时期到前近代时期  二、 晚唐  三、 宋朝  四、 商业革命  五、 社会与文化  六、 新儒学(理学)第7章 汉人与胡人:蒙古帝国  一、 草原社会  二、 蒙古帝国  三、 蒙古统治下的中国第8章 明代的国家和社会  一、 汉族文化的中心主义  二、 明代的统治  三、 明代的社会与文化  四、 对外关系  五、 明代的经济  六、 明代统治的结束第9章 清:传统中国发展的高峰  一、 满洲政权的兴起  二、 清代的统治  三、 中华帝国的晚期文化  四、 衰落的开端  五、 早期的中西交流第10章 中国在19世纪时遭遇的入侵与叛乱  一、 传统中国对变革的反对  二、 学术与思想  三、 广州贸易体制的崩溃  四、 鸦片战争  五、 通商口岸西风东渐  六、 清末农民起义  七、 条约体系的完成  八、 清室的“中兴”第11章 中国对西方的回应  一、 洋务运动  二、 儒家统治制度的中兴  三、 中国的反洋教斗争  四、 条约体制下的经济发展  五、 早期工业化进程中遇到的困难  六、 缓慢的现代化进程第12章 帝国主义入侵中国  一、 外国侵入中国边境  二、 中法战争  三、 中日甲午战争  四、 对华的强权政策  五、 维新运动  六、 义和团起义  七、 帝国主义入侵和中国的回应第13章 从君主专制到军阀混战  一、 晚清的改良  二、 辛亥革命第14章 中华民国兴衰  一、 思想和文化的革命  二、 国民革命的背景  三、 国民党的兴起与执政  四、 南京政府的十年统治  五、 日本侵华第15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 毛泽东成为共产党的领袖  二、 成立人民共和国  三、 通向社会主义的斗争  四、 “文化大革命”  五、 邓小平领导的改革  六、 中国革命展望新版书后:中国之道

章节摘录

  中国:传统与变迁  关于中国,西方人起码应该知道,首先它是一个人口大国;其次,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亦与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第三年他们正经历着一场迅猛的发展与变革。论人口、论国力,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相埒。今天中国人口达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5到1/4。近几十年来世界迅速“变小”,与这么庞大的一群人打交道显然将会深刻地影响西方人的生活。1941年以来中国国内与边境上的三次战争已使美国人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中西方之间的和谐相处需要以相互谅解为基础。但谅解又必须以理解对方的风俗、思想及自我表现方式为基础。到做到这一点,远观式的了解是不够的。中西间的文化差异太大了,自上一世纪以来意见频繁的接触当然有助于弥合这一差距,但某些其他因素反而扩大了这一分歧:首先是中国人高涨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其次为中西方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再者就是中西对于战争的不同体验。部分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偶然的原因,西方人口与自然资源之间形成一种远远优于中国的平衡,而这一经济上的差距铸成了(有时甚至还扩大)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尤其是美国,从未像中国那样在本土经历过战争,美国人的生活变迁属于循序渐进式而非革命性的突变,因此无论是其文化传统或其当代生活,均与中国人大相径庭。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对中国历史的文化制度等在连续性和继承性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不可多得好书,让人对中华的历史有了整体性的认识。对中华文化之了解,不可谓不深刻。  ▲我一直感觉我们处在自我的优越感里,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言语表达,读了费氏的《中国:传统与变迁》,他的“汉族文化中心主义”似乎就是我要说的。我们引以自豪的期望的“伟大的民族复兴”也许就有这方面的因素,还有我们经常的与别人比高下的时候,总忘不了把我们的五千年历史文化拿出来助威,这就是高度的文化优越感。  ▲ 费正清博学而不拘泥于传统的风格——大师风范以及风趣、清晰——在他的著作中可以一览无余,有充分的学术资料,也有奥妙的个人领会。不论是初涉中国历史者,还是中国历史研究者,乃至政治家、企业家,同样能在阅读中获益匪浅。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与变迁:费正清版中国通史》(插图本)作者费正清是美国也是世界最有声望的汉学家,他的著作及主要观点代表着美国主流社会的看法。《中国传统与变迁》(费正清版中国通史)(插图本)图文并茂,以西方人的视角,描述了中国近3000年历史。对国内读者了解海外在中国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冷静看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颇具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2条)

 
 

  •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是美国知名的历史学家和中国问题的专家。他曾任美驻华新闻处处长(1945—1946)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1959—1972),自1966年起任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委员。费氏虽非以“汉学家”名世,但他的影响力却超过了一般整体意义上的汉学家。
    《中国:传统与变迁》是费氏的重要著作。此书洋洋30余万言,上溯半坡、龙山远古中华文明,下迄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内容涉及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 、军事、教育及意识形态各方面的传承与流变,其吞吐涵纳端非大手笔莫办。在这样一部有外国人撰写的通史史论巨著中,固然颇多“文化误读”或隔靴搔痒之处,但也不乏旁观者的清新认识。如费氏采用“大历史”(macro—history)的视角,将中国封建社会划分为第一帝国(秦—汉)、第二帝国(隋—唐)及第三帝国(元—明—清)。这三个帝国时期与衔缀其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金夏等短期政权一同构成了中国历史的“治乱循环”。当然,这是作者跳出“天命”、“五德总结”的圈子,从统治者个人因素(如宦官、外戚、党争)、经济和政治因素切入来透析这一历史怪圈的。如他在第四章第四节论述西汉政治时指出:各主要朝代开国初期往往出现盛世局面,这是因为创业者形成一个短小精悍的统治集团,而他们又在战争中消灭了其余势力,因此国家财富大多流进国库。国家在新获得和平中得到发展,于是人口迅速增加,国库钱粮充足。
    但是万物盛极则衰。朝廷钱粮既丰,就大兴宫室、驿道、水渠和城墙。为了维护军事上的胜利成果,往往将防御体系铺得太广而难以为继。皇亲国戚、高官大员们的人数越来越多,无不沉湎于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之中。支出不断增大而收入却相对减少,这样各朝各代大凡在开国一百年内就会遇上棘手的财政困难。这时就会出现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变革,有时暂时起些作用。百官贪污腐化的现象日益严重,这就导致行政效率下降,而党争亦越发激烈起来。对朝廷心怀二志者在政治、经济上更趋独立并且恣行无忌。政府为了弥合财政逆差,只好增收赋税,结果往往使百姓不堪重负。由于国库空虚,导致水渠、河堤年久失修,粮食歉收时节政府无力赈济灾民,结果饥馑横行,于是各地盗匪蜂起最终爆发农民起义。由于无力发放军饷,边境防守开始崩溃。各地军政大员纷纷拥兵自立,于是朝廷垮台完事。之后各方混战一场,吐旧纳新,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朝代循环。这一冷静的描述对于中国今天的社会现实来说仍不乏警醒的意义。又如作者在第八章第一节讨论明代社会与文化时,拈取“汉族文化中心主义”进行分析,指出“中国的国家和文化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由于高度的文化优越感,即使中国在军事上败于“蛮夷”之手而被异族征服,在文化上却始终处在不败的地位并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同时,中国人对异族统治的憎恶也导致其对外来事物的普遍排斥,尔后更逐渐发展为对外界冷漠、憎恶的内向型心态。“从斯时起,中国对外部世界的憎恶与轻蔑,以及一味关注本国事物的狭隘视野,逐渐演变为一种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看到这里,中国读者自然会想到,在文化竞争中并不占据优势的今天,中国迎如何在打破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的同时,维护、发扬本国的传统文化?这无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当然,中国人不能单凭旁观者或局外人支招行事,关键还要站稳脚跟走好自己的路。不过,正如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所指出的,只有主体通过“他者”视角返观自身的“视域剩余”时,才有可能把握主体的“超在性”。自信来自对自身的客观认识,而认识自身则无疑也需要了解“他者”对自身的看法与评价。同时,“一切对于‘他者’的言说都是自我言说”,“他者”的评价恰恰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他者”的某些特性,像费氏的《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事实上也为我们观察、了解西方思想提供了一面“潜望镜”。——“读史令人明智”,信矣夫!我们的祖国确实处于传统与变迁交汇的大潮中。中国必须也必将在这场百年阵痛中获得新生。
  •   在西方,费正清是中国史研究的领军人物。在中国大陆,费正清每部中国史著作的引进,都无不成为煊赫当时业界的大新闻。其作品不仅为知识人追购,更成为社会热潮出现在很多普通读者的书桌上和书架上。“费正清热”曾经影响整整一代学人,以至于很多史家学子,在撰史立言时以影从于费正清为一时风尚。当此时下,这位西方中国史泰斗已经逝去近20年,费正清风格也不再是一种时髦。然而,芳菲散尽,风骨犹在。历史本身绝不会褪色,费正清的史著也历久弥新,成为恒久阅读的经典。
  •   说到中国通史,当然还是国人自己的好,像《国史大纲》、《中国通史》等都不错。然而,费正清的这本书却有一种不同的意义,就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外人的视角。无疑,我们评断自己,当然以自己的观照为主,但他人怎么看待我们,对我们与他人的交流却十分重要。作为“中国通”的费氏,其观点引领着西方人对我们的评判,成败得失皆值得我们思索,洋人是怎么看我们的?洋人为什么会这么看我们?因此,阅读本书就有了一种文化交流的意义:不是寻求完备信息的采集,而是寻求片断真理的对话。
    另外,本书对中国近现代史着墨颇多,希望木有“删节”、“内部”云云,有些话语比较尖锐,了解一下还是有益的。
  •   费正清作为中国通所著中国史还是很能代表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看法。只是写的不像一本历史书
  •   中国:传统与变迁 (费正清著插图本中国史),很好。
  •   西方学者写中国历史,因为资料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多少会有些影响他们思考问题,感觉费正清力图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中国历史,但是略显笼统,不够深入。但是西方学者不同的视野和看问题的角度,正是我们需要的,而且他们只会有客观的偏差,很少主观的偏见,不像本土学者的历史观经常受到政治的影响。
    这本书的纸张、印刷都很不错,插图非常精美,忘记了以前买过,买重了一本,第一本有点瑕疵,封底有圆珠笔划痕。
  •   费正清是赫赫有名的美国中国问题专家,79年邓小平访美期间曾经拜会过他。这本书是写给西方人看的简要的中国通史,比较真实客观,特别是对于近现代史的叙述,一些内容是面前国内见不到的。文笔也比较优美,不愧是大师之作。
  •   我们总是习惯于从自身的角度和价值观去评论世界,而他人也以同样的眼光看待我们,但是有句话有的好: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当我们深陷其中的时候,我们往往很难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容易被他人所左右。看完这本书,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醒悟,之前的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大量的史实材料,但却未加以分析评论,很难把握之间的因果联系。但是费正清,以一个美国学者的身份,对中国的几千年的历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得不让我对他的这种睿智的史观产生佩服之情。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来解读,让我体验到语言的魅力所在。对于这本书的翻译,存在着一些小小的错误,它将韩国的首都直接写成了首尔,而这个名称的变化是发生在03年,但这本书是上个世纪所写,翻译的首要原则是要忠于原文,否则,就会有失偏颇。
  •   费正清是海外汉学权威,他的书都值得中国历史研究者阅读,了解中国,先读费正清。
  •   费正清的著作经典,对于喜欢历史,尤其是中国史的读者可以看一看。
  •   外国人的中国观,费正清是研究中国的西方汉学泰斗,方法独到创新,利于借鉴!
  •   虽然费正清的中国历史更加汉学味道但是看到这些文字仍然会让人耳目一新有的时候不变的是历史变化的是视角不能简单地以好坏评价总之读费正清的解读再对照你习惯的历史应该是会有不同感觉
  •   作为史学大师,费正清以西方犀利之视角窥测中华几千年之变化,尤其是近代史,个人论,鸦片战争不仅为近代中华屈辱之开始,更为复兴之希望。中华数千年,三大帝国,多有发展,并且自成一统,虽然民主自由浩浩荡荡,然则中华不可无自身之根基,儒学,道统
    巍巍华夏,费氏之论破矣,中华将再成大国
  •   费正清,一位外国学者,他眼中的中国是怎么样的?20世纪初,中国是什么样子的,中国的传统与现实在外国人眼中是怎样的,费正清给了我们的答案,作为一个局外者看中国,自有他的一种看法,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跳出自己的局,站在外边看看我们的发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书很厚,费了我两个星期的时间看完。我想说的是,作为国外的中国史学家,费正清对中国历史拿捏得很到位,书中值得引用的观点不少。
  •   本书值得一看,他者的角度,是很好的换位思考。费正清教授是一位被中国传统文化所陶醉的人。
  •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先生是研究的权威,看他的文章和大陆的思路不是一样,很助于启发,那本美国与中国这本书很可惜买不到啦,所以赶紧买来这本
  •   作者费正清,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应该是不错的书。
  •   一直看费正清的书籍,感觉让人觉得这些才是讲中国历史的。至少客观与真实。
  •   费正清同志,研究中国问题的海外学者,至今无人超越。
  •   费正清写给外国人看的中国史,书中见解自然与中国人不同,有些观点也不是很赞同,但了解一下还是有必要的。考试经常出材料题
  •   费正清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不错的书
  •   费正清以“他者”的视角看中国,费氏港台版更全面。
  •   费正清的研究不必多说了,书中的插图对理解其中的内容助益很大~~
  •   费正清写的很经典的书,读起来感觉很好。
  •   第一次读费正清的书,感觉很好,值得买!
  •   中国通费正清的书,没必要多说,赞一个!
  •   费正清文集,好书,值得一读
  •   也算是中国通的费正清的代表作了吧
  •   费正清的书都很好,从文明细微之处探真知
  •   费正清教授的书,好啊
  •   现在的很多书,看一遍就没有再看第二遍的想法,因此更情愿借,而不是花钱买。费正清这本书无疑是值得买的。这个版本我还没有看过,我看的是先前那个版本。只是当当网上没有卖的。应该差不多。
  •   费正清的书内容不多说了 这本书印刷什么的都很好 四折绝对值得拥有
  •   费正清的经典之作,值得收藏。
  •   费正清的书很很不错
  •   以前看过费正清的pdf版
    现在看纸质书,效果好多了
    推荐大家购买
  •   知道费正清的不需要说
  •   费正清是剑桥学派的奠基人啊!
  •   费正清的大作,值得拥有!
  •   费正清代表作,值得一看
  •   费正清的视觉,总是让我们为之一振,原来我们是这样的
  •   同李约瑟、黄仁宇一样采用“大历史”的视角,将中国历史分为秦汉第一帝国、隋唐第二帝国和元明清第三帝国,同这三段帝国之间的纷争构成了中国历史的“治乱循环”。但我认为这样的划分方法对于研究政治史或者“大历史”是可以的,但对于经济史、科学史,特别是思想史/哲学史,则显然割断了他们的固有进程,显得刻意。
  •   引文一句:“中国从古典晚期转变到前现代的时期大约是在8世纪左右,此时唐朝盛极而衰,胡人再次进犯中原,这完全符合朝代循环的规律。不过其中也有一些更为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后来重塑了中国的社会与文化。例如,思想界的主流开始弃佛返儒,但由于着重点与原始儒家大不相同,宋朝及宋朝以后的哲学通常被西方学界称为是《新儒学》。中国固有的世俗性传统(这正是东亚文明与南亚、西方在过去1000年中的分水岭)已重新占了上风。此外,随着摒弃外来宗教和面对异族入侵时的节节败退,中国逐渐失去了六朝和盛唐时的世界主义思想和文化宽容态度,代之而起的则是日益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
    为什么近代我们落后了?这段话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反思啊!
  •   非常值得一读的一本历史书,从外国人的角度来看中国。某些观点比较有启发意义。不过每一个时代的论述都比较简单,有点纲要性质的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翻译用语非常好,译者有很扎实的传统文化文学的功底。译者似乎年纪不大呀。很想知道三个译者详细的资料,百度一下只看到张沛的少许介绍。也有人指出翻译中的错误,大家阅读的时候可以上网查阅参考。总之,值得一读。
  •   看看这本属于外国人对于中国历史的叙述,能够有助于突破固有的传统思维去重新看待中国的历史,给人以思考和启发,值得一读。
  •   作者从西方的视角分析中国历史,作为汉学家的观点读起来甚有启发
  •   外国人写中国史,从另外的一个角度解释中国,与官方史书不尽相同,更有借鉴意义
  •   有点历史意义,见证近代中国的变迁。
  •   从外国人(真正的中国通)眼中看到中国的历史,很早就知道这个人了,有机会拜读大作,果然不同。
  •   外国人写的中国历史,换个角度看问题吧。有很多借鉴意义
  •   上中学时历史课上总是趴着睡觉。这本书写出了不一样的中国历史,读起来也不会让人觉得乏味。
  •   费有名啊,看看他是怎么理解中国历史的。一个外国人这么下功夫的研究中国,视野和角度肯定是不一样的,瞧瞧有什么新意。
  •   历史题材,以一位外国人的眼看中国历史,客观独立,值得一读!
  •   科普类的通史,对了解简单的中国历史有帮助,但对历史较熟悉的人收获不大
  •   费著中国通史,外国人的视角,耐人深思!
  •   书是在书店里无意间看到的,随手翻了几页,感觉还可以。不过多少带有些西方视角的偏见,相信这也是无法避免的。配合国内学者自己编著的中国史,带有辩证的态度去欣赏,也不失为一本好书。
  •   非常经典的书,独特视角的中国历史,强烈推荐
  •   看惯了国内的历史书 看看外国人眼中不一样的中国历史
  •   比较完整的中国历史书籍,插图很精美,也比较难得
  •   值得一看的好书,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历史
  •   美国的汉学家所写的中国通史,对近代、现代部分写得比较中立
  •   了解中国历史的必读书籍
  •   从里一个角度看中国历史
  •   我对晚晴民初一段中国思想史的变迁很有兴趣,此书有帮助。
  •   买了不少关于中国历史的书,慢慢看。
  •   可以看看西方视角对中国的解读
  •   很喜欢剑桥中国史系列书,从此认识费教授,当然,这一本,不会错过!
  •   外国人,从另外的视角看中国。
  •   入门级的中国通史
  •   中国史观点客观,物超所值!让我意外的是国外对墨家思想不待见,但我觉得墨家思想是最接近民主的思想
  •   从一个外国人的视野了解中国,值得一看!
  •   学习政治学的必读书目吧 能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看中国
  •   另一个视角看中国,值得一看,非常经典
  •   老外的角度看待中国,还是比较客观的
  •   值得拥有,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视角独到。
  •   看看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样?中国的悲凉和兴衰
  •   内容不说了,而且才半折,太实惠了。最后张沛先生写的《中国之道》非常精彩!可见译者国学功底之深!
  •   看起来还不错一直想买来着客观了解中国的一本
  •   让大家读得懂的历史,很好
  •   以外国人的角度看中国 客观 真实 深刻!
  •   可以从这本书中看懂中国
  •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好书
  •   换个角度看历史,无疑比课本要真实!
  •   不错的外人角度来解析历史
  •   都是专业研究十分有用的书,美美的读啦!
  •   买书补习历史,不错的书
  •   作者很出名,值得一读!
  •   我想看到真实的历史,至于如何评判,你不必管。
  •   洋洋洒洒三十余万言,一个老美写那么多文字,实在佩服!译家水平不错,颇耐读。
  •   有美国人得客观和偏见
  •   以旁人之超脱,描中华之发展,成世界之佳作。适合每个中国人读。
  •   研究中國文化的大師級學者,可配套余秋雨先生的《中華文化四十七堂課——從北大到台大》一通閱讀。
  •   美国大师经典之作
  •   有点小瑕疵,其中一本书目录页有灰痕,但包装完整,很奇怪!不过橡皮一擦就干净了!不晓得图案是不是就这样,有些插图附汉字个别辨别不清。无伤大雅,整体优!~
  •   非常那个值得一读的经典
  •   作为首屈一指的域外汉学家 这本通史真是达到了顶级的水平
  •   大师的作品,好好学习下。
  •   很好的书。静下来读一读,很受益。
  •   大师级的人物,大师级的著作,当然值得一看
  •   好书,适合看着玩,很浅显。但毕竟是外国人写的,只能看看,别当学术读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