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树文学评论集

出版时间:2009-03-01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刘中树 著  页数:201  

内容概要

  《刘中树文学评论集》是序与书评的合集。第一部分是为《刘中树文学评论集》写的序言,可作为这些书的评介读;第二部分是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评析,都是应邀而写的;第三部分是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中外文学名家名作评要》一书所写的中国现代文学部分作家作品的“评要”,现收入这本评论集,可供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参考。  第一、二部分文章以写作与发表的时间顺序编排。

书籍目录

守正纳新思理常青书序《鲁迅小说全集》序《挑战人生》《智慧人生》序《东北学人现代文学研究丛书》总序《鲁迅与浙东文化》序《红楼梦诗词评介与书法》序《真诚人生》序《世界华文文学的新世纪》序《文化想像与身份探寻》序《东北作家群小说文化精神》序作品评析短而隽永 小而有味--《孔乙己》艺术赏析《啼笑因缘》(张恨水)《地泉》(华汉)《李家庄的变迁》(赵树理)《革命文学》(鲁迅)《文艺与革命》(鲁迅)《文学的阶级性》(鲁迅)读吴天才先生的《民族魂》敬仰、理解与怀念之歌--读江天著《鲁迅赞》生活诗人生--读《马凯诗词存稿》大爱回天--读胡志强《泪光奇迹--陪伴晓铃的病床手记》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评要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野草》《朝花夕拾》……后记

章节摘录

  文化发展与地理位置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系,这似乎可以叫做地缘文化学。这不是突发奇想,而是人们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工作中的深切体验。  相对于内地中心城市,特别是京沪等地,东北无疑属于边远之地,文化的积累较薄,既无中原的厚重,又无江南的活跃。因此,多少年来东北文化、文学和学术始终未能解决自身定位的根本问题,而这又是一个被忽略、被淡化了的问题。  有人以为,无论文学创作还是学术研究,都要突出地方的特色。就现代文学而言,就应该立足本地,研究东北的作家作品。这种思考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而且切合实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东北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而且直到今天仍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甚至被冷落或忽视。像吉林省的骆宾基、李辉英,特别是两位名躁一时的女作家梅娘、英娘。但是,作为一个现代学者,不仅要立足本地,更要面向全国和世界。这不仅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权利,当代文化使每个人都享有这种权利。对于人类和民族普遍性课题的研究不属于哪一地域和哪一人群的特定专利。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基于中华文化与东北文化历史关系的思考。  东北历来被视为蛮荒之地,由于清兵人关和“九一八”事变,东北才因突发性的政治事件而被人关注。于是才有了满清史志,有了“东北作家群”。然而一提到东北文化,在过去人们心目中呈现的还只是“棒打獐子瓢舀鱼”的未开化形态。“罪臣”的流放和关内移民的进入,东北文化才出现了不小的繁盛景象,亦只不过被认为是单纯的中华文明的流转、辐射,不具有区域文化的特质。本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东北地区古人类化石(如金牛山人化石、安图人化石)的发现,证明28万年以前东北大地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特别是1983年辽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进一步证明在5000年以前,东北文化就是与中原文化同时并存、共属于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人们关于东北文化单纯移植性的认识。至少,东北文化的本源性和移植性开始成为东北文化共同的构成条件。由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东北文化作为与中原文化同时并存的区域文化,既有华夏大文化系统乃至人类远古文明的共同属性,而且又因历史和地域的特殊原因,又形成了独特的内涵与素质。也就是说,东北文化构成的自在性也存在于接受性之中。正是在这一认识上,形成了我们关于东北文化、文学和学术价值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思考。  以上是我们思考的第一个层面。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深人一步表现出对整个人类和中国文化的关注,即对人类和民族的共同问题发出自己的看法,而这恰是作为一个当代学者应具有的时代素质。文化的特殊性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外一种文化的根本标志,不同文化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共同体。东北文化的特殊性使其在中华文化的大系统中占据了特别的位置,而对这一特殊性的发掘亦是强化东北文化地位的重要方式。但是,对于这一特殊性的强调必须以中华文化和人类文化的普遍性为前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刘中树文学评论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