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作者:何木风  页数:222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古代有位半瓶子醋的画家,最擅长的就是画鬼。若叫他画上一幅风景画或是人物素描,他只能端着笔做痛苦状。他画的鬼在当时被称为一绝,即使是胆子最小的闺中少妇也会买一张鬼图来欣赏。这位画家临死前,也希望他的儿子继承自己的衣钵,继续画鬼。他的儿子不想画,他就对他的儿子说,你小子懂个屁,世间上最容易做到的事就是无中生有,大家都没有见到的东西是最容易让大家着迷和相信的。我把他的这段话放在了诬陷这一历史事实上,突然发现,二者几乎是惊人地异曲同工。翻开二十四史,诬陷的嘴脸与血淋淋的现实让人不寒而栗。那些小人自不必说,他们往往以无中生有为生存之能事。就是有些在正史上留下美名的人也有诬陷别人的记录。当然,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诬陷,诬陷者之所以敢这样做,就是因为其中藏着利益。这种利益包括富贵荣华,有时候还有生命。为了这些,诬陷者会毫不犹豫地抛弃掉道德规范,来对别人进行诬陷。整个中国的诬陷史的基调无非如此。在我看来,诬陷就是扯淡。把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说得有声有色,有理有据,让接收者不得不相信。这些人都是编故事的行家,扯淡起来,如果你不相信,那你就真是冥顽不灵。所以,历史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诬陷最终都能成功。

内容概要

翻开二十四史,诬告陷害的嘴脸与血淋淋的现实让人不寒而栗。那些小人自不必说,他们往往以无中生有为生存之能事。就是有些在正史上留下美名的人也有诬陷别人的记录。当然,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诬陷,诬陷者之所以要犯下这为人不齿的行为.就是因为其中藏着利益。这种利益包括富贵荣华,有时候还是性命攸关。  本书分析历史上著名诬告陷害案件的案情和审判情况,挖掘案件背后的思想和人心。每一个案子的来龙去脉都可以挖掘成一个令人深思的道理或者现象。中国历史上的大案绝大多数是诬陷案,此书将这些诬告案件进行梳理,作为透视中国世道人心的窗口.萤新审读它们有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何木风,70年代生人。对历史有独到的研究与体会,文风通俗而有历史韵味,信笔由缰而尊重历史真实。现居北京。曾出版《乱五代——五代史的另类解读》《温柔的血腥一剖解帝制时代的十一位太上皇》《清朝的面孔》《历史的拐点——改变中国历史的偶然事件》等人文历史类书籍。

书籍目录

第一章:歪曲的艺术 1、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2、地下造反 3、石显最能事 4、折奸侯燕广 5、皇帝的诬陷 6、诬陷高手魏忠贤第二章:谁在凭空捏造 1、子上之死 2、白起死有余辜 3、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4、被诬陷与被损害的 5、倒霉的谢济世 6、胡林翼的幸运第三章:人的劣根——落井下石 1、公孙弘的跟进 2、倒霉的刘文静 3、王忠嗣之死 4、黄潜善的落井下石 5、韦敬扔出的石头 6、助力的倪文焕第四章:睁着眼睛说危言 1、韩非死于什么 2、卢杞的杀人利器 3、李存孝之死 4、寇准该被诬 5、从朱熹的“伪学”说起 6、刘懋的打抱不平第五章:诬陷的学问:断章取义 1、可观的北宋文字狱 2、宇文虚中不受欢迎 3、表笺案 4、洋人的被断章取义第六章:躲不开的污水 1、骊姬的脏水桶 2、优秀的演员李渊 3、脏水分子阿合马 4、徐兆瑞与东林党 5、戴梓之死 6、载漪的诬陷第七章:捕空风捉鬼影 1、谁逼反了陈豨 2、赵广汉的诬告预备 3、嫉妒让人诬陷 4、诬陷专业户 5、李德裕的幸运 6、谁都不是君子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歪曲的艺术1、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一生做过很多让人值得赞叹的事。他本是楚国人,因为自己的父亲和哥哥被楚国杀掉了,他就跑到吴国为当时的公子光推荐杀手杀掉了吴王僚;又辅佐成为了吴王的公子光,借助吴国而杀回楚国,灭掉了自己的祖国;而且把曾经杀掉他父亲的楚成王的尸体从坟墓里挖出来,用鞭子大抽特抽;又辅佐公子光的儿子吴王夫差灭掉了越国。由此可以看出,伍子胥不但是个传奇人物,对吴国而言,还是个功勋卓著的人。但是,他后来居然被吴王夫差赐剑令其自杀。这位一生都把事情做得很有噱头的伍子胥即使是死,也要死得另类一些,他对人说,把我的脑袋挂在城墙(今天的苏州城)上,我要眼睁睁地看着越国来灭掉吴国。几年后,那位吃过夫差大便的越王勾践真的杀进了苏州城,吴国真的也被灭掉了。而伍子胥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事情发生,无能为力。众所周知,历史中的大多数功臣往往不得善终。作为功臣伍子胥是不是也中了这种魔咒呢?事实上,不是。大凡功臣都是被他的主子直接杀掉的,而夫差虽然智慧不足,却根本没有杀伍子胥的心,伍子胥死于同僚伯嚭的诬陷。伯嚭和伍子胥都是楚国人,他的父亲因为在楚国犯了事,为了避难,伯嚭跑到了吴国。他听说自己的同胞伍子胥在吴国担任要职,就投奔了伍子胥。伍子胥念在大家都是同胞的情分上,就收留了他,后来还对其才能很是认可,又推荐他担任了吴国的太宰(大夫)。二人在一起合作很是愉快。后来,夫差灭掉了越国。在对待勾践的问题上,二人产生了一些矛盾。当然,这还要归于勾践的阴谋。越国将要被灭时,勾践派人到吴国密会伯嚭,对他说,觋在你与伍子胥是功成名就了。可是外面只知吴国的大功臣是伍子胥,却不知道你伯嚭。现在,可能还看不出什么来。但长久下去,你很有可能被伍子胥搞掉,因为一山不能容二虎。伯嚭很惊慌,问计。越人就说,我们大王现在已经投降,正准备来你国接受你国王的惩罚。做牛做马倒无所谓,就怕你们国王激动之下把我们国王杀了。只要你能保住我们国王,我们国王将来必能让你代替伍子胥,成为吴国首屈一指的人物。伯嚭不置可否,来人立即献上无数的财宝与美人,伯豁思虑再三,最终答应了下来。当勾践与他的老婆按照停战协定来到吴国后,被捆绑着见夫差请罪:“勾践我上愧皇天,下愧后土,自不量力,污辱大王的军士,到鄙国问罪。大王宽赦于我,使我保住须臾之性命,拿着簸箕和扫帚,给您干活,不胜感愧。”夫差以胜利者的姿态得意地说道:“寡人也有过错,可是,如果我这样饶了你,就是对我先君的背叛啊。”这位国王当初向父亲公子光郑重承诺:“必勿忘越!”如果现在他不杀勾践,就是失信于父亲。勾践跪在那里直发抖,磕头:“惟大王怜之!”伯嚭对夫差说:“越王真是有诚意啊。”一旁的伍子胥立即站出来,瞪着眼睛,看着越王,对吴王说:“大王,当飞乌在青云之上,我们尚且还要弯弓射之,现在它就停栖在庭堂之下,怎么反倒可以放过。对于现在的勾践,一个厨子就可以解决他,岂可失去良机?”如果你说伍子胥是个喜欢痛打落水狗的人,也未尝不可。在他看来,勾践这个人并非善类,他主动投降并不是他真的服了,而是口服心不服。伍子胥做事向来很绝,这从他的做事履历中就能看得出来。所以,他要杀勾践一方面是维护吴国的利益,另一方面就是他的性格与做事风格所决定。夫差却不这样看,他说:“我听说,诛杀投降的俘虏会祸延三代的。我不敢私爱越国,但是怕皇天降罪于我们吴国。”伯豁立即见缝插针:“伍大夫说的是一时之计,大王说的才是安国之道。仁义是万世霸业之基啊!”伍子胥苦苦哀求吴王杀掉勾践,但吴王此时宅心仁厚,就是不杀。这可能就是后人所说的妇人之仁。勾践似乎是为了感谢吴王不杀之恩,在吴国充当奴隶的岁月中,勤勤恳恳,忠心不二。有一次夫差病了,深通医术的勾践还取出夫差的大便来尝,尝完,他很高兴地告诉夫差,大便味道很正常,已经恢.复了大便的味道,您很快就康复了。一天后,夫差真就康复了。他的仁心再次复发,他想把勾践放回去。伯嚭立即参与进来,说了很多要放回勾践的大道理。伍子胥大怒:“大王您不知道历史吗?夏桀囚禁了商汤,商纣囚禁了文王,最后释放了他们,反倒被他们所灭。大王您俘虏了勾践却不加诛,臣认为大王迷惑很深啊,如果不能谨慎从事,很可能会落得夏商一样灭亡的结果。”夫差没有听出这段话的意思,伯嚭却听出来了,他偷偷对夫差说,伍子胥把您比成桀纣。他就不这么看:“齐桓公当年,把‘燕留’五十里地割给燕庄公,从而获得扶弱济危的美名。宋襄公的仁义之师,不打渡河的敌人,一样被后人称赞,列名为霸主。大王诚能效法前人,赦越王回国,必也名冠千古,成就霸名。”夫差先是恼火伍子胥的比喻,听了伯嚭的这段话后,立即转怒为喜,不久后,就真的把勾践放回越国去了。伍子胥愤恨不已,他对伯嚭说,你身为吴国臣子,不为吴国谋取安全之道,还放虎归山,将来看你怎么跟吴国的祖宗们交代。伯嚭也大怒,他认为伍子胥在唱高调,大家都知道咱们是楚国人,却跑到吴国来当官。再说,难道就你知道为国家谋福利,不要这么抬高自己,我跟你是一样的。事实上他跟伍子胥还不一样,他接受了勾践太多的好处,所以,他自然要为勾践说话。但伍子胥怨他的事,却让他直接把矛头对准了伍子胥。如果说以前还是为勾践而总逆着伍子胥的话,那么,现在,他就是直接针对伍子胥了。但伯嚭诬陷伍子胥却不是因为勾践,而是因为夫差攻打齐国。勾践回国不久,夫差得到消息,说齐国正在闹内乱,国力衰弱,于是决定兴师伐齐。伍子胥站出来说,我们的敌人是近在咫尺的越国,而不是千里之外的齐国。这种劝阻当然不会起作用,因为在夫差看来,勾践已经彻底丧失斗志了。他很放心勾践。于是,他亲率大军北上,结果大胜而回。伯嚭立即恭贺,当然,在恭贺的同时也不忘记给伍子胥穿点小鞋。夫差听来听去,就真的有点不喜欢伍子胥了。四年后,夫差又想讨伐齐国。伍子胥还是劝阻不要这样,夫差这个时候已经懒得理伍子胥了,根本听不进他的任何意见。伍子胥在这段时间得到了越国的很多消息,说勾践正在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他知道,吴国必将灭亡。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没有活着见到。伯豁已经跳了出来,向他攻击。伯嚭对吴王进谗言,说:“伍子胥这个人刚愎残暴,不讲人情,他要是心怀怨恨,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上一回大王您要讨伐齐国,他认为不能去,结果大王获胜而回。伍子胥因为自己的计谋没有被采用而心怀不满。如今大王又要讨伐齐国,伍子胥看他的阻拦又没有结果,索性装病躺下了,企图逃避战斗。大王您不得不提防他。”这些话表面上看是事实,伍子胥这个人的确是个喜欢记恨并善于将仇恨得报的人,而且,此时,他的确装病在家躺着。但是,善于记仇的人更善于记恩,吴国对他的恩情不可谓不大,他在家装病也并非是躲避战争,而是他的确不想让吴王讨伐齐国。由此可见,伯嚭是在歪曲事实。歪曲事实的人往往把事实穿插在自己的理解与想象之中,经过整合与重新排列,事实和想象融在一起,使人听不出来到底哪里是真哪里是假。并且,这种被歪曲了的事实往往具有语言的感染力,使得接收者听起来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如同我们听一篇优美的文章一样,往往情绪会被调动起来。一旦接收者不经调查,那么,被歪曲了的事实就成为了事实。夫差毫不怀疑伯嚭所说的话,派人带了柄剑,去伍子胥处,让他自杀。伍子胥这才说出了文章开头的那段话。他死后不久,勾践果然发动越国军队,攻进了苏州城,夫差也想学当,初勾践那样投降做奴隶,但勾践没有他那么笨,不许。夫差只好自杀。伯嚭本以为当年帮过勾践的忙,去找勾践,却被勾践杀掉。理由是:进谗言陷害忠良。伍子胥的脑袋后来不知去哪里了,大概是风干了。如果他真的泉下有知,对伯豁的死不知该做何感想。伯嚭的被杀可能为诬陷者开了个并不完美的头,继他之后,所有的诬陷者大都不得善终。那么,就剽窃伍子胥的话来结束这段故事:我要眼睁睁地看着那些诬陷者们到底都有什么下场!2、地下造反诬陷者在历史上的名声大都不好,但汉景帝却是一个例外。这并非是因为他诬陷周亚夫谋反这一件事顺应民意,而是因为文景之治使他在历史上大有名气。这~名气自然就把他诬陷周亚夫谋反这一卑劣的事情给掩盖过去了。周亚夫是汉初开国功臣将军周勃之子,周勃在吕后死后,用计谋抢夺了诸吕的军权恢复了刘姓江山的实际当家权,可谓功高盖世。周亚夫深受家庭熏陶,自幼习读兵书,谙熟韬略。长大后,即效命于朝廷。后来,大臣晁错鼓动景帝削藩,导致了七国之乱。周亚夫临危受命,挂帅出征,仅用了三个月就平定七国之乱,对于景帝而言,这无疑是再造之功。但是,几年后,景帝居然没有好好对待这位帝国的功臣,反而想找个理由把他解决掉。有一次,景帝在皇宫中召见了周亚夫,和他一起进餐。但他很阴损,故意在周亚夫面前放了一大块肉,既没有切开,又不放刀子和筷子。周亚夫一时无措,回头向管理宴席的官员请求给他一双筷子。还没等那位官员开口,景帝就阴阴地看着他,冷笑:“有肉吃,你居然还不满意?”周亚夫听出来皇上的口气有些不对,连忙向上一瞧,景帝的脸色十分阴沉,他感觉到了危险,立即摘下官帽,叩头请罪。景帝看了他半天,才又冷冷地说道:“起来吧。”周亚夫在地上又跪了半天,才起来,坐到位上只片刻,就要求告辞。景帝准他走。周亚夫几乎是一路小跑地出了御殿,景帝在他背后看着他消失后,慢慢地说道:“你看他口服心不服的,可不是幼主(指武帝刘彻)所能控制得了的。”这纯粹是景帝的一面之辞,因为他已经想搞周亚夫,而这一次周亚夫却非常老实,没有给他理由。所以,他心上很不服气。不过,皇帝想要找到大臣不老实的理由,那是易如反掌的事。不久之后,周亚夫的儿子为了准备父亲死后陪葬的东西,就向营造署购买了作废的盔甲、盾牌500件,然后找了一批工人来搬运。这些工人的人数不多,工作量又大,本来对事前讲好的工钱就抱怨,可当他们完工后,周亚夫的儿子居然耍无赖,不给他们工钱。这些人如何能忍气吞声。一些聪明的工人知道这些武器并没有经当局批准,等于是私自买来的,所以,就向政府告发了。景帝听到这件事后大喜过望,几乎没有等周亚夫的儿子招供,就把周亚夫捉了起来。并且派出干练之才审问。审问的题目就是:“你为什么要造反?”周亚夫一开始还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当审案官员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他听后,他大骂儿子,但对自己谋反一事,却不知该从何说起,他的解释是:“我儿子买的东西都是坟墓里用的葬器,这跟造反有什么关系?”审案官员立即动刑,周亚夫拒不认罪。审案官员只好把情况报告给景帝。景帝大怒,让审案官员必须要让周亚夫招供,也就是说,周亚夫必须要造反!

编辑推荐

《无中生有:中国历史中的诬告往事》:历史中的一种生存规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无中生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历史,往往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和写照,看看我们的文化大革命吧,比历史上的那些诬告有过之而不及,你看,一个堂堂的国家主席,可以随意冠以叛徒、内奸、工贼的帽子,说打倒就打倒,而我们党当时的主席竟大笔一挥,同意发,你说可笑不可笑,可脑不可恼,我看,这比昏君还昏。这样的悲剧又将钉入史册,历史上又多了一个更典型的诬告事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